1. 請問從歷史上看,中國哪個時期的政府最清廉
高薪養廉從古至今都是清廉的必要條件,所以要清廉必須是所在朝代富強,國家富強,人民富有。
中國最鼎盛時期一個漢武帝時期:總體比較清廉,但也出個田汾這種貪官。
貞觀時期:中國真正最鼎盛的時候,長安夜不閉戶,所以那時候的人民安康,唐太宗對貪污也有著很嚴厲的刑法,凌遲。
宋朝:真正歷史上中國最富有的一個朝代,只是國家重文輕武,導致最後失敗。
但宋真宗趙恆時期國家財富達到了一個頂峰,宋真宗趙恆也是第一個在書面上提出高興養廉的皇帝。
在後面還有明朝永樂年間,清朝康熙年間都算比較清廉。
但都沒有絕對的清廉,哪個時期都有著那些個貪官。
2. 誰是中國歷史上最清廉的官員
"最"清的沒聽過這種說法,倒是有十大清官:
1。 西門豹,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3. 黃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於漢時並無科舉制度,漢武帝為緩解財政困難,發布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黃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從政後,奉公守法,以廉為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為重。特別是黃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黃霸也因此從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當時的大郡--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4.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後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為不易。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法官",被當時人譽為"自古無有"的好官。�
5. 狄仁傑(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6. 陳希亮,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他從進士及第開始,為官30餘年,先後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為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後因辛勞過度而逝世,享年64歲。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平生不為人作行狀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陳希亮的為人,擔心陳希亮的事跡失傳於後世,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
7.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一年多的時間,但死後,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簡朴,從不講究排場,即使做了大官,穿著仍與布衣時一樣;對貪污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
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
8. 況鍾(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9.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10. 湯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別號荊峴,晚又號潛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縣)。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湯斌為官一生,除著書立說,發展理學學說外,幾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並注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一定貢獻,其為官清廉,至死僅遺俸銀八兩,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真正可謂是一代清官。
3. 中國古代清正廉潔的官員有誰
1、宋代的包拯
包拯又曾經建議唯孫說:「國家每年向契丹交納財物(歲幣),不是抵禦戎人攔山頃的計策,應該操練軍隊、挑選將領,致力於充實邊境守備。
」又請求重視門下封還駁正的制度,以及廢黜貪官污吏不得做官,選擇郡守縣宰,推行考核試用補任恩蔭子弟的方法。當時各道轉運加按察使,他們上奏彈劾官吏大多指摘細小過失,注重苛刻嚴察相互標榜,官吏自覺不安,包拯因此請求免去按察使。
2、明朝的海瑞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
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簡陸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3、清朝的於成龍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於成龍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賜謚「清端」。有《於清端政書》八卷等著作傳世。
於成龍在二十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贊譽為「清官第一」。
4、狄仁傑
聖歷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騷擾河北,劫掠百姓萬餘人。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元帥,征討突厥,並許以便宜行事之權。突厥軍殺盡俘虜,由五回道(在今河北易縣西)退回漠北。狄仁傑率十萬大軍追擊,但未能追上,只得退回河北。
武則天又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安撫大使,讓他安撫河北。當時,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脅從,在突厥退軍後害怕受到牽連,紛紛逃匿。狄仁傑奏明皇帝,赦免河北諸州百姓,使他們回鄉生產。
5、張居正
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
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1582年(萬曆十年)7月9日(六月二十)卒,年五十八,贈上柱國,謚文忠(後均被褫奪),張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大臣。
4. 誰知道哪個朝代比較清廉,是如何對付腐敗的
最清廉的時期是明初。經過朱元璋的懲貪,大力推動法律與法制,明初的官場是最為廉潔的。 有人懷疑朱元璋懲貪結果,把明末的官場腐敗與他聯系起來是沒有道理的,明末離朱元璋死都已經有200多年了,都是他十幾代的孫子當政了。要評價朱元璋的懲貪,從明初的政績就可以看出了。明初修建了故宮,長城,並多次深入蒙古,七次派鄭和下西洋。能進行如此大的項目,而又未引起國家的動亂,中國有史以來也就只有這一次的。這與朱元璋的懲貪的留下一個高效的政府是分不開的。
朱元璋的治國理想就是要建立一個廉潔的、高效率的政府,因而在懲貪問題上毫不留情。但是在明王朝建立不久,就接連發生了影響廣泛的三件大案。
不可寬恕的空印案
第一件大案是空印案,發生在洪武九年(1376年)。什麼叫空印?其實就相當於現在蓋了公章的空白介紹信。明
朝有一個制度,規定各地府州縣的錢糧、戶口要在年底的時候核校,以便核對一下可以上多少賦稅,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府州縣核對後,再到布政司核對,布政司再帶著材料到京師戶部來核對。
明朝考校錢糧,從各個省來到京師,往返常常需要很長的時間,如果到了京師考校錢糧的時候,數字不準確,需要返回重新填寫,填完後要蓋公章,這對邊遠省份來說,路上就要好幾個月。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個習慣——使用空印。帶上一份蓋好公章的文書,到南京考校錢糧,數字不對就重新填寫,很省事。後來,這種情況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說:「其中必有奸。」錢糧的數字怎麼能隨便填寫?這種統計是不能夠作為國家稅收財政的依據的。朱元璋要處罰使用空印的人,凡是掌印的人一律處死,凡是牽連到空印案里的人,不是掌印者也要杖責一百,發配到遠方。這樁空印案牽連到很多人,最終,所有使用空印的人無一倖免。
牽連甚廣的郭桓案
第二件大案是郭桓案。郭桓犯了什麼事呢?僅列入朱元璋指定編制、記錄有眾多案例的《大誥》當中的就有這么幾項。
第一項,朱元璋曾下令:太平、鎮江、廣德有幾個府減免官田錢糧一半,但是這些地方沒有一粒米收到國庫里,都被郭桓私分了。
第二項,郭桓收了浙西的秋糧,應該是450萬擔,實際上只交上去60萬擔,還交了一些鈔,兩者相加才合糧食200多萬擔,其他的200多萬擔又被郭桓私分了。
第三項,郭桓等在徵收賦稅時,一石糧折鈔兩貫,但兩貫錢以外,又跟老百姓要了水腳錢100文,是用船來運輸的費用;車腳錢300文,是用車來運輸的費用;口食錢100文,是人馬所要吃的糧食的錢;庫子錢100文,是要給掌管倉庫的人的錢;蒲簍錢100文,是糧食打包需要的錢;竹簍錢100文,是用來裝糧食的筐子所需要的錢;還要交沿江的神佛錢100文,是拜佛保佑運輸糧食的船平安抵達所需要的錢。這些巧立名目的費用全部進入郭桓等人的口袋裡了。
第四項,當時官府養馬,草料要從民間徵收,誰給郭桓賄賂了,草就可以免徵,他把這些負擔分攤到其他沒有給他賄賂的地區。還有在糧食里摻水以增加重量,最後造成倉庫的糧食大批腐爛。
這起案子引發了朱元璋在全國范圍內的反腐運動,牽連甚廣,「天下中產以上人家破產大半」。
歐陽倫駙馬案
洪武三十年(1397年),又發生了一起大案。明朝用中原地區的茶葉交換西南地區的馬匹,控制了茶葉,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少數民族地區。因而明朝把茶葉列為戰略物資,嚴禁私自出口。
駙馬歐陽倫仗著自己是皇親,指使手下走私茶葉,這些人動用官府車輛,擅自闖關,不納稅,任意毆打把關的官員,地方官員不堪忍受,向皇上遞上奏摺。朱元璋知道後非常氣氛,把歐陽倫抓起來殺掉了。
朱元璋在懲治貪官污吏時,寧可擴大范圍也不放過一個貪官污吏。朱元璋規定,貪污60兩以上銀子的要將其處死,屍體要剝皮後塞滿草立在公堂上。每個縣都有一個剝皮的場所,叫皮場廟。郭桓案發生後,朱元璋就把那些枉法的管倉庫的官員割斷腳筋、挖掉膝蓋,讓他們走不了路,成為殘廢。朱元璋的這種做法,使明初的吏治得到了澄清,但是他留下的嚴刑峻法也給後世開了惡劣的先例。
5.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清官:每個都值得後世人敬佩,你知道幾個
中國歷史上有英雄、有名臣、有仁君、有清官、有忠臣,當然,也有小人、有奸臣、有暴君、有貪官、有酷吏。
「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幾千年來,人們一直都清官褒獎有加,但貪官千夫所指。
雖然清官差侍不等於好官,也不等於有為之官,但清官至少不貪污,不會損害百姓的利益。所以,我們還是喜歡清官,尤其是下面這十位。
第一位是孫叔敖。
孫叔敖,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清官。春秋時期楚國令尹(相當於宰相)。以賢能、清廉聞名於世。孫叔敖是古代為官清正廉潔的典範。
孫叔敖在任宰相期間,三上三下,升遷和恢復職位時不沾沾自喜,失去權勢時不悔恨不嘆息。孫叔敖作為宰相,權力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輕車簡從,吃穿簡朴,妻兒不衣帛,連馬都不食粟。
據史書《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他為相時乘的是木棧車,駕車的是老母馬,吃的是粗米餅、青菜湯,冬天穿山羊皮襖,夏天穿粗布葛衣,一年四季,面帶飢色。
公元594年,楚莊王二十年前後,孫叔敖患疽病去世,年僅38歲。作為宰相,家裡竟窮得徒有四壁,連棺木也未准備。據說他死後,其遺孀和兒子孫安搬出官府,寄居郊外,兒子窮得穿粗布破衣,以農耕為主,靠打柴為生,自食其力。
足見其清廉。
第二位是西門豹。
西門豹,戰國時,魏國著名政治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功勛。我們太熟悉了,西門豹治鄴的故事,至今流傳。
西門豹在鄴縣當縣長的時候,當地有一個讓老百姓深惡痛絕的習俗,叫河伯娶親。西門豹鏟除這股歪風、邪風之後,而西門豹帶領老百姓興修水利,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
而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第三位是張湯。
張湯,西漢漢武帝時的著名酷吏。因為治陳皇後、淮南、衡山謀反之事,得到漢武帝的賞識。
當然,如此張湯,下場自然很慘。元鼎二年,也就是張湯擔任御史大夫的第六年,張湯自己被人舉報,罪名是 *** ,以權謀私,泄露國家機密,破壞經濟改革。
結果,張湯被迫自殺。張湯死後,家裡的財產不超過五百金,都是俸祿所得和皇帝所賜,沒有其他產業。
他的兄弟和兒子想厚葬,他的母親卻反對。張湯母親說:我兒身為天子之臣,竟被小人誣陷而死,何必厚葬,又豈能厚葬?
最後,一輛牛車一口薄棺,埋葬了張湯。張湯是清官。
第四位是黃霸。
黃霸,事漢武帝、漢昭帝和漢宣帝三朝。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
黃霸斷案卻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者做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為了解民間情況,黃霸還常派官員微服私訪,並親自以平民身份,深入民間,關心百姓疾苦。
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
第五位是狄仁傑。
公元676年,狄仁傑任大理丞,剛正廉明,執法不阿,由於聰明過人,又熟悉典章法度,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而且沒有冤訴者,成為朝野和民間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鏟奸除惡的青天。
隨後,狄仁傑被唐高宗任命為侍御史,負責審訊案件,紀劾百官。狄仁傑的才幹與名望,逐漸得到武則天的贊賞和信任。
以「中華神探」的頭銜聞名中外的狄仁傑,其實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可以說,太宗之後,玄宗之前,稱得上政治家的只有狄仁傑。他作為一名精忠謀國的宰相,一生忠君愛民,謹慎自持、從嚴律己,是武則天最為寵信的大臣。
第六位是徐有功。
徐有功,唐代最著名專司審案的官吏,是歷史上罕見的一位以死守法、執正的清官。
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 *** 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
《新唐史》對他有「雖千載未見其比」之贊譽。有關徐有功剛正不阿、守法護法的事例很多。他任法官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虛嫌吵件,救人數以萬計。他既不為己謀利,也不為君主之私慾所動搖。正因為他是一位守正不阿清官,才能在種種誣陷冤告中傲然挺立。
公正、忠誠、無私、才乾和勇氣,是徐有功成為古代最優秀法官的主要原因,因此被當時人譽為「自古無有」的好官。
第七位是包拯。
包拯,在華人世界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就連從來不讀書的也知道。龍圖閣直學士包拯,在民眾心中是明鏡高懸執法如山的象徵。
據正史記載,包拯權知開封府時,曾大開正門。民眾但有冤情,可以直接上堂控訴。辦事人員做不了手腳,一貫橫行霸道的貪官污吏和地痞流氓紛紛收手。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包公比閻王爺還鐵面無私。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第八位是海瑞。
海瑞生於公元1514年,死於公元1587年,享年73歲。海瑞的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海瑞是中國古代最為耀眼和有個性的清官。
海瑞的清廉恐怕中國人都知道。海瑞的清廉舉世聞名,絕對真實,而且清澈見底,清的不能再清。
海瑞晚年,官位很高,右都御史,相當於現在的監察部部長。但海瑞去世時,連喪葬費都沒有。據說他的同事去主持海瑞的喪事,看見海瑞住處用葛布製成的幃帳和破爛的竹器,因而禁不住為之悲泣不已,湊錢為海瑞辦理喪事。做官做到如此,可以說是一清見底了。
而且海瑞是一生堅持他的清廉。他當知縣時,飯桌上的蔬菜都是自己種的,酒肉之類的,則極少食用。
據說有一次,海瑞給母親賀壽,買了兩斤豬肉,這件小事瞬間紅爆朋友圈,海瑞一夜之間成了網紅。當時的總督胡宗憲都忍不住大驚小怪,發朋友圈說:你們知道不知道,海瑞買肉了,買了兩斤豬肉,兩斤耶。嚴嵩點了32個贊。可見海瑞的清廉到了什麼程度。
第九位是湯斌。
湯斌為官一生,幾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並注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
湯斌為官清廉,至死僅遺俸銀八兩,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真正可謂是一代清官。
第十位是於成龍。
於成龍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贊譽。於成龍去世時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別無余物,市民痛哭,塑建雕像祭祀,謚號清瑞。
康熙:「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康熙破例親自撰碑文並題寫「高行清粹」匾額給予褒揚。
以上就是中國歷史上十大清官,有的是既是清官,又是能臣,比如狄仁傑、包拯。
6. 我國古代四大清官指哪四個
一、包拯,北宋名臣。包拯廉潔公正,鐵面無私,為民申冤,被稱為「包青天」。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悅人。執法嚴峻,不徇私情,在朝廷為人剛正不阿,達官貴人因此大為收斂,聽說的人都很怕他。京城裡的人因此說:「暗中行賄疏不通關系的人,有閻羅王和包老頭」。
對於有才幹有政績的人,包拯能秉公力薦,對於不法之臣,則多次上奏彈劾。包拯以其政績和品行得到人們的愛戴,因而在他去世的噩耗傳出時,朝野震驚,全城哀悼。人們廣泛傳頌他的事跡,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二、狄仁傑,唐朝武則天時期政治家,以不畏權貴著稱。狄仁傑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沉浮,他為人正直,嫉惡如仇,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每任一職,都心系於民。曾兩次任宰相,第一次在位僅四個月便被酷吏誣告謀反,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第二次任宰相期間,力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狄仁傑素以神斷著稱,儀鳳年間任大理寺丞時,他在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多人,無一人冤訴。他的辦案傳奇被寫入小說和拍成電視劇,深受人們的喜愛。
三、海瑞,明朝著名清官。為官的時候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舞弊。曾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於民,深得民心,有「海青天」之譽。海瑞生活節儉,穿布袍,吃粗糧,種菜自給。海瑞曾為自己買好棺材,然後向明世宗呈上《治安疏》,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
很多官吏都畏懼海瑞的威嚴,當時嚴嵩的黨羽出巡兩浙,兩淮鹽政,一路上威風凜凜,路過海瑞的州縣也只得收斂威風而離開。海瑞外放應天巡撫的時候,很多貪官污吏自動辭職,宦官在江南監督織造,見海瑞來了,就減少車馬隨從。張居正主持國政的時候,因懼怕海瑞嚴正剛直,雖有官員多次推薦,最終也不任用。
四、劉墉,乾隆時期政治家,書法家,與紀曉嵐,和珅並稱乾隆時期三大中堂。劉墉為政公正廉潔,聲名遠播,百姓嘆服劉墉的品行,將其比為宋朝的包拯。後來嘉慶年間的彈詞《劉公案》,就是以劉墉決斷疑案,為民作主的故事為藍本而改編的。
和珅被乾隆寵信,炙手可熱的時候,劉墉只好裝糊塗。嘉慶登基後,和珅下獄,劉墉奉旨辦理和珅結黨營私,擅權納賄案,再次展現出不畏權勢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黨羽橫征暴斂,搜刮民脂,貪污自肥等20餘條奏報朝廷,和珅得到應有的懲罰。
7. 誰是中國歷史上最清廉的官員
"最"清的沒聽過這種說法,倒是有十大清官:
1。
西門豹,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
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
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
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
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
2。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
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
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
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
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
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
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
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
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
3. 黃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
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
」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
由於漢時並無科舉制度,漢武帝為緩解財政困難,發布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
黃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
從政後,奉公守法,以廉為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為重。
特別是黃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
黃霸也因此從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
其中,以在當時的大郡--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
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
4.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
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
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 *** 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
徐有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
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後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為不易。
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法守正。
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法官",被當時人譽為"自古無有"的好官。
?
5. 狄仁傑(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
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
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
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6. 陳希亮,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陝西西安市)。
他從進士及第開始,為官30餘年,先後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為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
後因辛勞過度而逝世,享年64歲。
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平生不為人作行狀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陳希亮的為人,擔心陳希亮的事跡失傳於後世,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
?
7.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
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
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
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一年多的時間,但死後,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
包拯一生清廉簡朴,從不講究排場,即使做了大官,穿著仍與布衣時一樣;對貪污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 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
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
大力 *** 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
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
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
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
8. 況鍾(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
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
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
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
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
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
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
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
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
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9.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
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
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
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
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
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
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
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
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
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10. 湯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別號荊峴,晚又號潛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縣)。
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
湯斌為官一生,除著書立說,發展理學學說外,幾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並注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一定貢獻,其為官清廉,至死僅遺俸銀八兩,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真正可謂是一代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