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史
1、中國山水畫的起源
早期山水主要作為地圖的形式存在,出現在四川的畫像石上。地圖上山水存在的目的是「案城域、辨方州、標鎮阜、劃浸流」,但其並不具有審美價值,只是體現出它的實用性。
2、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政治混亂,世人朝不保夕,百姓生活顛沛流離,社會上長期籠罩著悲觀消極的情緒。文人名士們對社會現實充滿失望,滿身才學無處施展,只有將滿懷才情寄託在山水之中,以逃避動盪不安的現實環境,由此開始追求自由與開放的藝術形式。
文人開始推崇老莊思想,繼而發展為玄學思想。玄學推崇關注自然,於是藝術家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山水,名士們寄情山水的情懷直接促進了山水畫的發展。
3、隋唐時期
隋朝的建立,結束了我國三百多年的南北分裂的局面。政治的統一、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繪畫藝術的進步。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是傳世第一幅完整意義上的山水畫。
唐代更是對繪畫進行了細致的分類,在透視和構圖兩方面也達到了相對成熟的階段。隨著空間處理水平的提高,如散點透視、近大遠小原則的熟練掌握,畫家開始能較好地處理空間關系。
藝術家開始越來越多地表現現實生活與抒發情感,創作領域逐漸擴大,由此山水畫從人物畫的背景中獨立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畫科。
晚唐時期,山水畫獨特的創作技法——皴法初步形成。山水畫的表現手法進一步豐富,從單純的線條勾勒敷色,發展到根據對象的質地、紋理、向背等情況進行皴擦。
皴法不僅反映了藝術家的審美取向,也代表了山水畫的藝術生命。從隋唐時期開始,皴法與中國山水畫同步發展,皴法的成熟也為山水畫在五代、宋朝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
4、五代時期
五代時期戰亂頻發,動盪不安,政權不斷更迭,文人墨客寄情於山水,山水畫開始蓬勃發展。
各地畫家以大自然為師,真實而生動地創造了南北兩種山水風格。北派以荊浩、關仝為代表,南派則以董源、巨然為代表。南北兩派畫風各不相同且形成鮮明對比,但兩者都是取景自然,並且還創新了繪畫技法以及作畫理論。
5、宋朝時期
宋太祖實行崇文抑武,文人的社會地位提高,科舉制度完善,畫院蓬勃發展,出現了畫學。在寬松的政治文化條件下,畫家可以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追求細節的寫實手法發展到了新高度,繪畫技巧急速提高,山水畫空前繁盛。
宋人理學注重格物致知,注重對真山真水的體悟和觀察。在院體水墨山水的發展中,夏圭、梁楷等人還與西湖四周叢林中的禪僧畫家相互啟發。
禪僧運用畫院的程式作為表達頓悟境界的手段之一,禪僧們選擇物象,藉助水墨揮寫,來闡發領悟的人生道理。自然山水被賦予了等同於倫理綱常的意義,使得山水畫的價值得到普遍認同,山水畫進入黃金時代。
北宋畫家的水墨山水畫注重寫實,以李成、范寬為代表。南宋受宮廷畫院畫風的影響,追求細節真實和詩意表達,代表畫家有李唐,他的斧劈皴自成風格。另外南宋的馬遠、夏圭開創了邊角構圖,人稱馬一角、夏半邊。
兩宋山水畫在山水畫史上具有極重要的地位。北宋直承五代之風,在畫風的延續和演進上成就突出。南宋注重對畫面詩意的發掘,既繼承了北宋傳統,也有更多創新,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6、元朝
元代的社會結構比較特殊,漢人處於社會底層,文人沒有入仕的機會,絕大多數的文人士大夫不得不寄情山水,逃避現實,來排解心中的苦悶。隱逸於山水之間成為了他們的選擇,山水畫成為了他們唯一的精神寄託。
元代的山水畫不但傳承了古代山水畫的特點,而且還有了自己的創新,尤其在水墨山水上有了空前發展,被後人評價「瀟灑簡遠,妙在筆墨之外」。
7、明朝
明代早期,宮廷畫派與浙派盛行,繼承與發揚南宋院體,同時元代文人畫傳統得到延續與發展。
理學成為官方意識形態,這對山水畫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理學天理世界秩序觀的普及,使山水畫逐步占居上風而具有絕對優勢。
我們看到,山水畫從其萌芽到成熟再到興盛,一路走來都與宋明理學的發展形影相隨,傳統山水畫的意義世界更是與宋明理學之義理不可隔離,雖不能說後者單方面決定了山水畫的成就,但是山水畫的成就脫離宋明理學的觀念背景不能獨自獲得。
明代中期,吳門畫派在蘇州地區崛起,繼承了宋元文人畫傳統,同時取代了浙派在畫壇上的統治地位成為主流,代表人物有吳門四家。其繪畫以描寫江南山水風景與文人生活為主,注重筆墨情趣、詩書畫的結合,抒發了寧靜高雅的文人情懷。
明代後期,在上海、松江一帶存在著許多畫派,其中以華亭派影響最大,代表人物為董其昌。他極力推崇純「文人畫」,提出了南北宗論。
南北宗論出自於《畫旨》,他按畫家的身份、畫法、風格分為兩大派別,北宗是李思訓父子、趙傒、趙伯駒、趙伯驌、馬遠、夏圭,南宗為王維、張璪、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董其昌認為南宗是文人之畫,而北宗是行家畫,他崇南貶北,提倡文人畫的南宗。
8、清朝
清代的繪畫以摹古為主,這是因為當時閉關鎖國和文化專制政策導致文人的思想被禁錮。以「清初六大家」為代表,強調「日夕臨摹」「宛然古人」的藝術主張,迎合了當權者的思想束縛政策,被奉為「正統派」。
與之相對,一批具有強烈民族意識的畫家突破了傳統思想,被稱為「創新派」,以「四大名僧」和「金陵八家」為代表。
(1)中國山水畫成熟期多久擴展閱讀
山水畫是中國的一個有特色的分支,從隋朝就開始出現山水畫,山水畫強調「平遠」、「高遠」和「深遠」,運用散點透視法,平遠如同「漫步在山陰道上」,邊走邊看,焦點不斷變化,可以畫出非常長的長卷,括進江山萬里。
高遠如同乘降落傘從山頂緩慢下降,焦點也在變化,從山頂畫到山腳,可以畫出立軸長卷;深遠則運用遠近山的形態濃淡對比,畫出立體,山谷深邃的效果。
從古代起,中國的山水畫的特點四必須有人或建築出現在畫上,這幅畫才顯出生氣;從唐朝開始,中國的山水畫開始分為南、北兩派。
北派的創始人是唐代畫家李思訓,他發明的大斧劈皴法,畫中重用色彩,濃墨點苔上也用鮮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適合變現北方陽光燦爛、峭壁高聳的山峰。宋代的畫家張擇端、李唐、馬遠、夏圭等繼承了他的風格,形成一種派別。
南派以被評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著名詩人王維為濫觴,運用披麻皴和宋代畫家米芾發明的雨點皴或叫米點皴,多用墨色少用顏色表現蒙蒙細雨中的江南丘陵,後來發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王蒙、倪瓚等畫家發展形成了南派風格。
從明代後期到清朝時,山水畫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格式套路,畫家不在觀察自然,從臨摹古畫技巧入手,隨意擺布畫中的構圖,雖然明、清時期出現了許多花鳥畫和人物畫的大師,但山水畫的發展停滯不前,《芥子園畫傳》更將山水畫變成一種八股。
直到近代,山水畫又重新發展,新一代大師如黃賓虹、李可染、張大千、傅抱石、關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繪畫理論,深入觀察自然,創作自己的風格,使山水畫重新注入生氣,將山水畫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尤其是關山月和傅抱石為人民大會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嬌》開創了國畫巨幅山水的先河。
現代有出現許多表現欣的題材的年輕山水畫家,用國畫技法描繪黃土高原、秦嶺、太行、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熱帶雨林,甚至境外各國的風景。山水畫出現一個全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