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有多少日資企業員工,求准確人數
具體人數難以考證,不過日資企業數目排名前三甲的省份倒是有個參考數值。第一,上海21000餘家,佔百分之四十左右;第二,遼寧3000餘家約佔百分之十五左右;第三,山東2000餘家,約佔百分之十二左右。
㈡ 中國有多少外資企業,又有多少中國人在跟外資企業打工
中國人太多。平均每4個人當中都要有一個中國人
㈢ 國內私企員工超萬人的企業有哪些
如果說是國內的話,那麼比較多的,
那麼私企員工就是規模比較大的,
所以超萬人的企業有很多的
㈣ 中國到底有多少外資企業
中國的外資企業確實很多,這主要是基於三個原因:第一,一家企業不論在什麼地方投資,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企業的發展,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中國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擁有無限的市場空間,能夠讓外資企業在這種空間下得到更大的發展。第二,成本控制對於企業的發展起這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中國擁有超大的人力資源市場,而且相對於來說都是廉價勞動力。其次中國的原材料價格相對於國外來說都較低,而且中國地大物博,各種原材料的供應都很充足,相對應的是低價的成本和高價的產出。第三,外資企業更看中的是中國政府在引進外資企業上的優惠政策,許多在國外注冊不了的項目都可以拿到中國來注冊,另外中國政府實行的部分稅收減免政策也讓許多外資企業向中國涌進。綜於以上的幾點原因,便是外資企業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主要原因。
㈤ 大家知道上海有多少外企員工,多少私企員工,多少國企員工
我曾經在國企、國有控股公司、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工作過,通過我的實際經歷,談談對國企、民企和外企的看法。我目前供職的公司是一家英國在國內的合資企業,由英方控股,主要從事電力相關設備生產銷售和服務。我在國企工作時間是最長的,先後在某國有上市公司、某電力工程公司工作十年,在湖北民營企業楚天激光也工作過一段時間。以下是我對三種企業類型的真實感受。 一、個人待遇。 就待遇來講,當然是外企最好。1994年我在廣西某上市公司的待遇是年薪1萬二左右,後來在湖北某電力工程公司,如果在本部不出差,年薪1.8萬左右,但是福利比較高,每年的養老保險、公積金、醫療的個人賬戶有5000元左右。如果在工地,大概翻一倍(3000~4000元/月)。 目前在外企的待遇大約是每年8-10萬。也有養老保險和公積金等,有商業醫療保險和統籌醫保。加班工資是平時的三倍。「四險一金」約為武漢市平均的三倍。 我在楚天激光時是1500月薪,試用期後是1800。 國企只有當官的才能出差坐飛機睡軟卧,民企只要老闆同意就能坐飛機睡軟卧,外企大家都能坐飛機睡軟卧。國企當官的能分大房子,一般人分小房子,年輕人沒房子。民企外企都沒房子,但是楚天激光的領導層和部分骨幹分房子。國企過節年終分水果和油(采購這些東西的人少不了要撈回扣),外企很少分,但是有年終獎(1-2萬)。 二、工作強度。 最累的是民企,最輕松的是國企。我在國企擔任過技術崗位(技術員、項目專工)、總經理秘書和管理崗位(順便說一句,本人是專業是機械製造)。但是在國企做技術崗位是很累的,收入也最低,還要承擔很多責任,所以壓力很大。但是管理崗位非常輕松。在民企工作做技術最累,也很不舒服,壓力很大。 外企工作並沒有想像的那樣累。可能歐洲企業比較人性化一點吧。聽說日資、韓資的外企勞動強度大,我不是很清楚,只是聽說而已。我工作性質需要經常出差,一般年工作時間為250天。其餘幾乎都可以休假或自行安排工作時間。外企不同的是每個人的崗位都賦予了比較大的權力,自由度很大。比如我是做售後服務的,一個人在現場要出力跟設備相關的所有事情,包括驗收、設備處理、現場僱人、設備調試等等。涉及到經費問題一般自己可以做主,只要匯報一下就可以了。這點同大部分國企是不同的。國企涉及到經費的時候是很難處理的。在國企和民企時通常是「一支筆」,我那個國企有2000人,所以老闆每天要簽很多字,真夠累的。不願意放權,這可能是外企和民企國企之間管理上的最大區別。 三、員工關系。 國企員工之間關系最復雜。我進電力工程公司是招聘進的,但是電力系統大多數人是靠關系進的,或者是內部子弟,所以招聘進公司的人往往是做事的,但是如果沒有關系或者自己不很會處理人際關系的話,陞官的機會是很少的。國企忙的忙死,玩的玩死,剛進公司時幾乎什麼都做,幾乎是工人、技術員、質檢員的事情都要做,很累。幾年後就可以叫後進來的人做了,自己玩,美其名曰帶徒弟。但是國企有一個好處,你再壞,再沒本事,沒有人敢炒你。有時候為了分房子一般工人可以把領導頭打破。我們那國企經理頭就被打破過,因為分房不公。 民企和外企員工關系都很簡單,也有勾心鬥角,但沒有國企那麼復雜。外企員工關系更好些,更簡單些。每年都組織家人旅遊,組織員工之間的聚會。遇到困難事情,大家都相互幫助,不像民企各管各的,不管別人。民企和外企都不知道同事一個月掙多少錢,至少不知道細節。 四、工會及職工權益。 國企的工會「實力」最強大,設有工會主席、辦公室主任、女工部長、會計、文娛部長等等,一大堆人,但都是只拿錢不幹實事的主,而且都有關系才能到那個崗位。這樣的工會根本不可能維護職工的利益,從來不會出現為提高工人工資跟領導談判的事情。看到總工會要求沃爾馬設立工會的事情我覺得很好笑,這是典型的國企思維。沃爾馬說,我們從來不反對工人成立工會,如果員工提出要求,一定工會支持。老外思維方式就是這樣的,其實工會法也是這樣規定的,工會是必須由工人組織的,由老闆來組織工會,這樣的工會能為職工說話嗎?沃爾馬其實停傻的。我們這里的老外剛到中國時也不習慣這種中國思維方式,後來領導層慢慢都變成了「中國通」,也就適應了中國思維。他們明白了,在中國設立工會實際上是為企業服務的,協調企業與員工之間矛盾的。 大多數民企沒有工會。我所在的外企設有工會,但沒有專職工作人員,目前工會工作只限於每年一次出國旅遊。國企員工很難被炒,因為炒一個員工要通過工會代表大會,而且更重要的國企領導怕惹麻煩。民企炒員工和員工炒民企是家常便飯。一般歐洲的外企很少解僱員工,除非經營不下去或者確實無法適應工作。我們公司離職的多是炒公司,只有一個是公司炒他。離開公司的員工大多是三條去向:出國、開公司、到更好的外企。個別被炒掉的一般會提前通知到個人,讓他找新的單位,找到後再離職。 五、培訓。 培訓體系最完善的外企,但是外企一般不會僱用一個完全沒有經驗的畢業生,外企招人也習慣通過獵頭公司。而且一旦進入外企,往往會進入獵頭公司的名單,特別是知名外企,幾乎每個人都會收到獵頭公司的電話。對剛畢業的學生而言,國企才是最好的培訓基地。沒有工作經驗的學生一般很難進入外企,據說寶潔公司聘用應屆的,但這樣的公司很少。 國企培訓不要指望專門送你去進修那種,那是很難給你的,那樣的指標只會留給當官的和有關系的。我在公司時很想有培訓機會,記得有一次培訓我領導去了,學了一個月,回來時把資料給我,讓我自學,事情還是我做,把人氣死。國企能給你的最好的培訓就是:做事。比如開發新產品或一個新項目,這種事情在國企很少有人願意去乾的,因為有風險,也沒有多少好處。你大膽拿國有自資產去練兵,沒有關系。這可以說是你最好的練兵機會,哪裡都不會有這么好的機會。我就是在國企第一次獨立做產品設計,第一次作化工項目,第一次作房地產,這些很鍛煉人,錯了也不會坐牢,但機會是難得的。因為不論在民企還是外企,你都不會有這么好的機會給你去試牛刀的。 民企幾乎沒有什麼培訓。 外企的培訓比較系統,哪怕你已經很熟悉的東西,可能每年都還要進行培訓。這種培訓通常是在公司內部或集團內的國外公司,而不是坐在教室聽課。 六、管理。 國企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管理出效益」。這句話沒有錯,但是國企卻誤解了這句話的含義,國企把這句話理解為「管理好職工出效益」,甚至變成「整員工出效益」。實際上對員工管得再嚴也不可能直接產生效益。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管理型企業出效益」,而不是「管理好職工出效益」。事實上,中國大多數國企已經無力與國外企業競爭,壟斷型企業的利潤來源於政策支持,競爭型企業的利潤已經越來越低。自料顯示,國有企業2005年虧損創歷史第二高。國企越來越走向產業鏈的末端。這是我多年來對國企的深切感受。看到武漢國有企業的現狀,讓人感到痛心,即便是武船、武鍋這些目前尚可的武字型大小企業其實也只是有活干而已,他們的盈利能力很差,我常看到我一些工程分包了很多次之後才落到武船手裡,利潤可想而知,只是養人而已。 目前在國內設立的外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而設立的出口加工廠,一種是看重中國市場而設立的企業。後者大多隻注重銷售和服務,這樣的外企在中國招聘的員工並不多,但是利潤可觀。如我所知的北京飛利浦有限公司,員工100人左右,產值10億左右,至於利潤,遠高於國內相關行業。(這里有一個外企通過進口本集團國外公司配件以提高成本的問題這里就不詳細說了,如果扣除惡意提高成本的因素,外企的利潤將更高)。外企的利潤為什麼這么高,是因為技術壁壘。外企掌握了關鍵技術,沒有辦法。這些技術,並沒有想像那麼神秘,中國很多民營企業通過各種手段也掌握了,但是存在法律障礙。民企侵犯外企專利權的官司時有發生。 就本人看來,國企的工人素質還是很高的,技術人員素質也不差,差就差在管理上。說個搞笑的事情,我原來所在電力公司也通過了ISO質量體系認證,而這套文件竟然是質量管理工程師一個人寫出來的,那個人甚至連技術員也沒有當過,因為是女的,不能跑工程,就坐辦公室考了個內審員證書。這么重要的事情竟然就這樣閉門造車出來了。這樣的文件必然是只有格式沒有內容的廢紙。這樣的ISO體系認證,不認也罷。好端端的東西被國企糟蹋了。實事上那個國企不是沒有人,我原來國企一個同事,現在在國內做企業管理咨詢和認證,很多知名企業的管理體系文件都是他做的,卻給逼走了。現在有名的脫硫公司中很多骨幹都是我原來那家電建公司出來的。 我所在的外企這樣的文件一般是由部門經理起草,起草人必須要清楚管理、技術等相關的每一個環節,其綜合素質要達到一個相當的高度。外企一般員工通常只知曉本部門的體系文件。實際上只要知道這個就夠了,跟其它部門的介面問題在文件中會有描述。這樣,一個事業部,一個售後服務部,都可以獨立成為一個完整的ISO質量體系,並且可以通過體系的運行不斷完善管理漏洞。 民企給我的感覺象一個進城承包土方的包工頭,他們缺錢卻政策,但是我相信其中有一部分人會發家致富甚至成為民族工業的支柱。很多民企發展相當快,當然他們有時候也不擇手段。比如我們公司的設備很多公司在仿造,都是民企乾的,但這是中國現狀,落後啊,沒辦法,別國經過了100年的研發、改進,中國等不了100年啊。國企和民企都在WTO、ISO,但是我覺得他們卻忽略了一些最基本的管理法則--放權。我原來所在的國企一直到現在都實行財務一支筆。2000人的單位啊,真辛苦了領導,每天要簽無數個字。一個不會放權的企業把經理累死也做不大。民企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不肯放權,勢必影響企業效率和員工積極性。我所在的外企,幾乎每個員工都有不同程度的簽字權,比如我簽字可以現場購買小配件,部門經理簽字可以同意我借備用金,總經理簽字可以同意部門活動經費等等。
㈥ 一看嚇一跳,中國到底有多少企業被外資控制
網頁鏈接
我的圖書館 留言交流 搜文章 找館友 分享 更多 一看嚇一跳,中國到底有多少企業被外資控制。 2016-05-22 趙金成0 閱 24728 轉 82 轉藏到我的圖書館 【中國人醒醒吧】外資控制中國企業知多少?你所不知道的經濟安全威脅!! 據「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一年前(2006年7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中國已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玻璃行業、電梯生產廠家,已經由外商控股;18家國家級定點家電企業中,11家與外商合資;化妝品行業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20%的醫葯企業在外資手中。據國家工商總局調查,電腦操作系統、軟包裝產品、感光材料、子午線輪胎、手機等行業,外資均佔有絕對壟斷地位。而在輕工、化工、醫葯、機械、電子等行業,外資公司的產品已佔據1/3以上的市場份額。 這還僅是一年前的情況,現在外資兼並又有了新的惡性發展。 凡外國資本對我國企的兼並,其結果無一不是在廉價佔有我優質資產和龐大市場份額而大發橫財後將我企業品牌和技術統統壟斷扼殺,並將所有債務、失業、金融風險、窮困及堆積如山的嚴重社會矛盾全部留給我。這方面私募基金(PE)與專業跨國公司並無實質性區別,但私募基金、投資銀行的兼並卻多了一個二道販子剝層皮。 在金融業方面,2004年新橋資本(也是PE)最終控股深圳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現已被美國花旗銀行持股36%,其餘各大國有銀行及金融機構外資持股均已達25%(其中PE占相當大比例)。 造紙行業 我國造紙企業約3600家,產量5600萬噸(2005),近10年來,生產和消費均以10%以上速度增長,產能佔世界10%,消費佔世界14%,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多數企業資金短缺、技術裝備和原料均嚴重依賴國外,低檔產能過剩,高檔紙供不應求。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國際紙業巨頭如芬歐匯川、斯道拉恩索、印尼金光集團等,紛紛以合資或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如2005年,國際紙業和太陽紙業在兗州共建合資公司,投資1.6億美元上30萬噸液體包裝紙生產線,華泰集團2006年與芬蘭斯道拉恩索在山東東營合資建設年產20萬噸的高級超壓紙項目等。 CVC並購晨鳴案:晨鳴紙業集團為中國紙業龍頭企業,原為壽光造紙廠,產能0.6萬噸,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現總資產112億元,擁有山東、武漢、江西、吉林、海拉爾等十幾處生產基地,2005年紙產量210萬噸,銷售收入170億元,連續11年保持全國第一,為中國企業500強和世界紙業50強。2006年5月,美國CVC(花旗集團與亞太企業投資管理公司共同成立的投資管理公司,管理私募基金27億美元)與晨鳴簽署了戰略投資意向書,向CVC非公開發行10億A股,募集50億元,CVC將持有晨鳴42%股份,超過壽光國資局成為第一大股東。同年9月,此意向取消,改由國家開發銀行牽頭組成銀團申請60億元長期項目貸款。 日化行業 洗滌品: 全國四大年產8萬噸以上的洗衣粉企業,3家被外資收購。 美國寶潔利用其品牌優勢和稅收優惠,基本上擠垮了國內洗滌品企業,國內十大民用洗滌劑品牌幾乎全軍覆沒。僅飄柔、海飛絲、潘婷、沙宣四個品牌,就佔有60%以上的國內市場,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壟斷線。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 在日化行業的合資中,外資通常利用中國企業原有的生產線和營銷渠道,為外資品牌打工,同時冷落中方企業原有品牌。1994年初,聯合利華取得上海牙膏廠的控股權,並採用品牌租賃的方式經營上海牙膏廠「中華」牙膏,外方口頭承諾自己的「潔諾」牌和「中華」牌的投入比是4:6,但並未兌現,中華牙膏多年為聯合利華貢獻8億到9億的銷售額。 中國著名商標美加凈: 該品牌原佔有國內市場近20%,1990年,上海家化與庄臣合資,「美加凈」商標被擱置。跨國公司向上海家化投入巨資,實際上是將「美加凈」逐出市場,為自己的品牌開路。上海家化的銷售額從3億元驟降至600萬元。上海家化於1994年出5億元收回美加凈商標,但失去了寶貴時機。 化妝品: 法國歐萊雅正在快速佔領中國市場。2003年該公司收購小護士,2004年收購羽西。在彩妝領域排名第一,在護膚領域完成兩次並購後名列第二。中國化妝品市場的競爭已形成外資主導的局面。 跨國公司占據國內高端市場後,正在向中低端品牌發展,沖擊本土企業。如聯合利華從2005年加強二三級城市的布點分銷。寶潔將飄柔、汰漬等產品大幅度降價、大力在全國推銷玉蘭油。歐萊雅收購小護士之後正尋找合作夥伴開拓三線城市和農村市場。美國雅芳和日本資生堂等也蠢蠢欲動。 2007年2月,作為全國護膚品行業第一的北京大寶,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出售全部股權(北京三露廠國有股83.42%,職工持股會16.58%),3月與美國強生簽訂了轉讓全部股權的合同。2005年,大寶銷售額為7.8億元(佔全國市場1%),在國內護膚品企業中排名第一,這樣,強生就擁有了大寶遍布全國的二、三線營銷網路。 化妝品企業淘汰率很高,兩年前全國有5000多家,現只剩3300家,2005年外資化妝品企業有130多家,佔有國內40%的銷售額和80%以上的利潤(外資企業銷售利潤率為10%以上,內資企業僅2-3%)。目前活躍於市場的本土品牌還有隆力奇、拉芳、丁家宜等20餘種,隨著外資企業瞄準三、四線城市,國內品牌的空間將進一步受到擠壓。 制葯: 華葯集團:國內最大抗生素生產基地,2004年銷售收入78億元,居全行業第二。2005年落到行業第四,虧損2千萬元。公司陷入債務困境。2004年進行股權改革。將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華北制葯」4.07億股國有股折10億元,另5820萬國有股以2億元賣給荷蘭DSM(歐洲最大的原料葯生產企業),一並抵償所欠「華北制葯」債務。 DSM 遂獲得華北制葯7.4%股權。2007年2月DSM再用3500萬美元購得華北制葯25%股權;另出資1.06 億美元與華葯集團的青黴素和維生素業務合作成立新公司,佔49%股權。DSM成為華北制葯第二大股東。 哈葯集團:2005年,香港中信資本、美國華平投資集團聯合投資獲得控股權(?)。 蓋天力: 2006.10,拜耳醫葯保健(BHC)與我東盛科技之啟東蓋天力制葯公司簽署協議,以10.72億元收購後者的「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漿、「信力」止咳糖漿等業務和相關資產,收購金額10.72億元(1.08億歐元),東盛科技仍保留部分西葯OTC業務。此為醫葯領域最大外資並購案。 2007.2,住友商事株式會社和住友商事(中國)有限公司分別購買河南天方葯業集團16%和4%股權。天方葯業由此從國有股份企業變為中外合資企業。 (目前國內大部分醫葯企業都是外資控制的合資企業?) 小五金電器 法國SEB並購國內壓力鍋老大蘇泊爾: 蘇泊爾品牌銷售額占壓力鍋市場40%。2005年全國炊具行業銷售額50億元, 2006年上半年蘇泊爾主營業務收入達5.7億。蘇泊爾擁有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等稱號,評估品牌價值16.248億元。 2006年8月,法國SEB(世界小家電的頭號品牌)以2.4億歐元,購得蘇泊爾52.74-61%的股權(蘇泊爾及相關公司以18元/股賣給SEB共2.5億股14.38%股權;以同等價格向SEB增發4000萬A股、要約收購蘇泊爾4860-6645萬股),控股蘇泊爾。 中國五金製品協會烹飪炊具分會的8家副理事單位中的6家,如愛仕達、沈陽雙喜等,2006年8月發布聲明,反對蘇泊爾並購案。他們指出:蘇泊爾在炊具行業銷售額已過20%,根據《外國投資者並購中國境內企業規定》:並購方在中國市場營業額超過15億的和市場佔有率達20%的,並購導致一方市場佔有率達到25%或者一年內連續並購10家企業的,都必須向商務部和工商總局報告。蘇泊爾的並購觸及四條「紅線」中的三條;一旦這種壟斷式的並購成為事實,行業良性競爭格局將變為以價格戰、廣告戰等先導的惡性競爭,國內許多企業破產倒閉,將造成大量員工失業。僅在廣東彩塘鎮一地,炊具五金小企業就有上千家之多。商務部對此案進行了反壟斷調查後,於2007年4正式下文批准。 SEB與上海電熨斗總廠合資的教訓: 上海電熨斗總廠的「紅心牌」電熨斗曾佔有47.4%的國內市場份額,1993年品牌評估價值達1.3億元。 1996年4月,SEB與該廠共出資1650萬元(SEB出資60%)組建上海賽博電器有限公司。公司董事會5人,法方佔3個名額。法方利用控股權,把紅心變成加工車間,高進低出,轉移利潤;利用中方多年積累的銷售隊伍和人脈資源,使SEB的特福、好運達品牌低成本打入內地數百個商場,並實行專櫃分割,貶低紅心品牌,把外方品牌定在高端。由於推廣力度存在明顯歧視,使「紅心」的市場佔有率銳減到20%。中方董事多次要求引進或開發新產品或被法方拒絕,處處掣肘,董事會議沖突不斷,合資公司三年累計虧損3千萬,財務報表年年獲通過。最後中方被迫撤出。1999年,法方全面接手並將合資公司改為獨資公司,留給中方一屁股爛賬。 中方總經理(前上海電熨斗總廠副廠長)告誡那些正與外資談合作的國內企業:不可輕易讓外資控股。 雙喜炊具銷售總經理馬德桃:並購之初,外方先充分掌控被並購品牌的渠道等優勢資源,嫁接自己品牌,之後就雪藏國內品牌,利用國際品牌的溢價能力,通過品牌錯位,實現從高端市場到低端市場的上下通吃。通過壟斷並購、品牌絞殺,外資用錢把國內企業固化在國際產業分工格局中打工者角色上。 南孚電池: 南孚的前身是福建南平電池廠,最初注冊資本不到200萬元,生產過糊式電池。1990年代中期,電池需求猛增,公司迅速發展。21世紀初,總銷量超過7億只,產值7.6億元,利潤2億元以上,在全國有300多個銷售點,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市場,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五大鹼性電池生產商。 1988年,南平電池廠以280萬元固定資產投入(40%股權)與福建興業銀行(投90萬元,15%)、中國出口商品基地建設公司福建分公司(基地福建,20%)、香港華潤集團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建的子公司,25%),合資組建南孚電池有限公司。1998年,根據《商業銀行法》,興業銀行退出,將其所持15%股份賣給南孚全體職工出資組建的大豐電器。 1999年9月,南平市政府要搞「產權改革」、「靚女先嫁」,與中國國際金融公司掛鉤。該公司下屬鼎暉公司聯合荷蘭國家投行投100多萬美元,摩根士丹利投400萬美元、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1000萬美元,與中方各股東在香港組建「中國電池」,四家外資股東共佔49%股份,中方股東將南孚69%股份作為出資,佔中國電池51%股份。「中國電池」遂對南孚絕對控股。 1999年,華潤百孚炒金巨虧,將其持有的「中國電池」的8.25%股份出讓,並將另外20%股份轉讓給基地總公司的另一子公司。2001年,該子公司將此20%股份以7800萬轉讓給富邦控股,富邦控股又以1500萬美元轉讓給摩根士丹利。
㈦ 上海哪些企業員工人數達到1萬人
上海惠普有限公司
2.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
3. 達豐(上海)電腦有限公司
4.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
5.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
6.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7.上海市電力公司
8.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高橋分公司
9. 達功(上海)電腦有限公司10. 上海煙草(集團)公司
㈧ 中國有哪些外資企業員工
那數不清了。何止百萬人。僅富士康一個企業,就有百萬之多。
㈨ 大中小企業 各自的員工人數大約是多少呢
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職工人數200人以下,或銷售額3000萬元以下,或資產總額為40000萬元以下。
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300人及以上,銷售額3000萬元及以上,資產總額40000萬元及以上;其餘為小型企業。
建築業,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對職工人數3000人以下,或銷售額30000萬元以下,或資產總額40000萬元以下。
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為數600人以上,銷售額3000萬元及以上,資產總額4000萬元及以上;其餘為小型企業。
(9)中國外資企業員工有多少萬人擴展閱讀:
企業一般是指以盈利為目的,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企業家才能等),向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會經濟組織。
在商品經濟范疇內,作為組織單元的多種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組織規律,有機構成的經濟實體,一般以營利為目的,以實現投資人、客戶、員工、社會大眾的利益最大化為使命,通過提供產品或服務換取收入。它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因社會分工的發展而成長壯大。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各種企業並存共同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存在三類基本組織形式: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和公司,公司制企業是現代企業中最主要的最典型的組織形式。
現代經濟學理論認為,企業本質上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機制」,其能夠實現整個社會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
網路-企業
㈩ 中國萬人以上大公司有那些
1中國石油,排名52位;
2中國建設銀行,排名第65位;
3中國石化,排名第77位;
4中國移動(香港),排名第112位;
5和記黃埔,排名第156位;
6中國電信,排名第162位;
7中國人壽保險,排名第297位;
8台積電,排名第339位;
9鴻海科技集團,排名404;
10中海油,421位;
11台塑,432位;
12中華電信,471位;
13中國網通,排名第460位;
14中國銀行(香港)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