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京最美的四合院究竟美在什麼地方有著什麼特點
中國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和其他的三個古國一樣,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和藝術特色。只要說起中國具有特色的建築形式,大家肯定就會想到了北京的四合院了。四合院是中國漢族文化中一種非常傳統的合院式的建築。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中國最美的四合院恭王府到底有多美吧。
恭王府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初為大學士和珅的私邸。同治初年,這里的第三代主人恭親王奕欣,身兼議政王、軍機領班大臣等要職,重權在握,顯赫一時,乃大築邸園,同時也對府邸部分進行了修繕與改建。我們看到的恭王府的建築規模與格局,就是在那個時候最後形成的。
恭王府前半部是富麗堂皇的府邸,後半部為幽深秀麗的古典園林,總佔地面積將近六萬平方米。其府邸建築莊重肅穆,尚朴去華,明廊通脊,氣宇軒昂,僅次於帝王居住的宮室。府後的萃錦園則銜水環山,古樹參天,曲廊亭榭,富麗天然;其間景緻之變化無常,開合有致,實為中國園林建築的典範。
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園兩部分組成,府邸不僅寬大,而且建築也是最高規制。明顯的標志是門臉和房屋數量。親王府有門臉五間,正殿七間,後殿五間,後寢七間,左右有配殿。低於親王等級的王公府邸決不能多於這些數字。房屋的形式、屋瓦的顏色也是不能逾制的。恭王府的中、東、西三路各有三個院落,其中每一路的後兩個院子是人們要游覽的主要區域。
府邸建築分東、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嚴格的中軸線貫穿著的多進四合院落組成。中路最主要的建築是銀安殿和嘉樂堂,殿堂屋頂採用綠琉璃瓦,顯示了中路的威嚴氣派,同時也是親王身份的體現。東路的前院正房名為多福軒,廳前有一架長了兩百多年的藤蘿,至今仍長勢甚好,在京城極為罕見。
東路的後進院落正房名為樂道堂,是當年恭親王奕欣的起居處。西路的四合院落較為小巧精緻,主體建築為葆光室和錫晉齋。精品之作當屬高大氣派的錫晉齋,大廳內有雕飾精美的楠木隔段,為和珅仿紫禁城寧壽宮式樣(此為和珅僭侈逾制,是其被賜死的二十大罪之一)。府邸最深處橫有一座兩層的後罩樓,東西長達156米,後牆共開88扇窗戶,內有108間房,俗稱99間半,取道教屆滿即盈之意。
主要景觀
後花園
名為朗潤園或萃錦園,俗稱恭王府花園,徜徉於園中猶如漫步在山水之間。與府邸相呼應,花園也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以一座西洋建築風格的漢白玉拱形石門為入口,以康熙皇帝御書福字碑為中心,前有獨樂峰、蝠池,後有綠天小隱、蝠廳,布局令人回味無窮。東路的大戲樓廳內裝飾清新秀麗,纏枝藤蘿紫花盛開,使人恍如在藤蘿架下觀戲。
戲樓南端的明道齋與曲徑通幽、垂青樾、吟香醉月、流杯亭等五景構成園中之園。花園內古木參天,怪石林立,環山銜水,亭台樓榭,廊迴路轉。月色下的花園景緻更是千變萬化,別有一番洞天。諸多中外遊客慕名而至,尋覓著翠山碧水、曲徑幽台在訴說的如煙往事。
銀安殿
俗呼銀鑾殿,恭王府最主要的建築。作為王府的正殿,只有逢重大事件、重要節日時方打開,起到禮儀的作用。民國初年,由於不慎失火,大殿連同東西配殿一並焚毀,現銀安殿院落為復建。
嘉樂堂
和珅時期之建築。懸掛有嘉樂堂匾額一方。該匾疑是乾隆帝賜給和珅的,但匾額無署款,無鈐記,故無由證實,但和珅留有《嘉樂堂詩集》,說明是和珅之室名。在恭親王時期,嘉樂堂主要作為王府的祭祀場所,內供有祖先、諸神等的牌位,以薩滿教儀式為主。
建築特點
恭王府由於是在權臣和珅邸宅的基礎上改建而成,和珅當年定罪的二十大罪狀中就有關於內檐裝修的僭侈逾制問題,如其中的第十三款查得和珅房屋竟有楠木廳堂,其多寶格及隔斷門窗解仿照寧壽宮制度。因此恭王府的內檐裝修在王府文化中別具一格,其所表現的特點尤為突出。
一、規格最高,可與宮殿建築比美:
恭王府幾座主要廳堂的內檐裝修不僅是多寶格、隔斷,還可舉出仙樓、神殿帶毗盧帽的祭灶等裝修也與宮廷中別無二制。並有室內假山水池,裝修成室內小園林,更是別出心裁。
二、數量較多,形式多樣:
從樣式雷圖中可以看到當年有內檐裝修的建築多達二十餘處,而且具有多種類型,如太師壁、寶座床、碧紗櫥、祭灶、萬字炕、幾腿罩、落地罩、炕罩、真假門、仙樓、書閣、多寶格、順山炕、前、後檐炕等。
三、界劃靈活,空間豐富:
恭王府內各廳堂的空間根據使用功能劃分,格局多樣,其主要廳堂既有肅穆、庄嚴的開敞式大空間,又有私密性的小空間,既有對稱式的,也有非對稱式的,還有可以靈活組合的。有的適合接待高級賓客,有的用於薩滿教的祭祀活動,有的適合起居生活,有的作為寢息,不同的空間需求各得其所。
四、做工精細,技巧高超:
從恭王府的裝修遺留物件中可知皆使用硬木,用材異常講究,加工的木料可以作出細小的截面,雕刻花紋起伏精確,而且使用圓形或曲線拼出各種華格,只有在精細的加工之基礎上才能完成,施工難度之大,令人嘆為觀止。遺憾的是恭王府的原有內檐裝修,絕大部分已經無存,今天通過研究王府文化,要進一步將其發掘出來,結合今後的王府博物館展示要求,再現當年輝煌。
恭王府規模宏大,佔地約6萬平方米,分為府邸和花園兩部分,擁有各式建築群落30多處,布局講究,氣派非凡。其花園又名錦翠園,園內布局、設計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造園模仿皇宮內的寧壽宮。
『貳』 恭王府是幾進幾出四合院,現在最大的四合院是多少進
俗話說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恭王府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我國最美的四合院,經歷過多任主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和珅和恭親王奕?了。作為皇帝寵臣和皇親國戚,恭王府的恢弘大氣也是一般園子不能比的,那麼恭王府有多大呢?『叄』 你認為最美的建築有哪些
古今中外的一些建築都非常的美。但是國外的一些建築都是從書本上看到的,或是從圖片上領略到的沒有真實去體驗過。所以我還是認為中國的一些建築最美。
中國的建築向來都是以木建築為主,咱們的木建築在古今中外都很有名,一直流傳至今。還有其他的建築也非常的,好,一直流傳到現在。最美的建築有很多,比如我們的應縣木塔,大同的懸空寺,陝西那邊兒的大雁塔和小雁塔。當然最著名的還是我們北京的一些古建築,比如頤和園,圓明園,還有我們最著名的故宮,還有一些蘇州園林等等。
從而言之,我最喜歡中國的那些古老的建築,都是特別美的,最美的還要屬咱們的,北京故宮。它是可以保留永久的建築,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全都是豆腐渣工程,和外國的一些石建築根本無法媲美。
『肆』 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是哪五大
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北京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雲南的「一顆印」。
1、客家圍龍屋
客家圍屋,又稱圍龍屋、圍屋、客家圍等,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之一,客家圍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見、保存最多的一種。
客家圍屋是中國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圍屋結合了客家古樸遺風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處,都能見到圍屋的蹤跡,包括中國大陸南部的廣東、江西、福建省、香港新界以及台灣的屏東、雲林、台中東勢等。
2、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一種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期,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
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這里所謂「街通」即我們今日所稱胡同、弄堂,胡同與胡同之間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當時,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遷京之官賈營建住。
3、窯洞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
在中國陝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窯應用較多。
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里操持家務、生兒育女。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人民的象徵,它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
4、干欄式建築
干欄式建築,即干欄巢居,是遠古時代的人群,特別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築風格,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考古發現最早的干欄式建築是河姆渡干欄式建築,古時流行於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區。
這種建築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干欄式建築可以防震等。中國古代史書中又有干欄、干蘭、高欄、閣欄和葛欄等名,當是由古越語言轉譯而來的音變。此外,一般文獻上所說的柵居、巢居等,大體所指的也是干欄式建築。
這種建築適合那些居住於雨水多比較潮濕地方的人,現在主要流行於中國較偏遠的地區,包括廣西中西部、雲南東南部、貴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國家也有干欄式建築。
5、雲南一顆印
在雲南中部地區有許多這種形式的四合院住宅。三間四耳是最常見的宅制,既正房三間,左右各有兩間耳房(廂房)。前面臨街一面是倒座,中間為住宅大門。
四周房屋都是兩層,天井圍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牆,很少開窗,整個外觀方方整整,如一塊印章,所以俗稱為「一顆印」。
位於滇中高原地區,與當地四季如春,無嚴寒酷暑,風大的氣候環境特點相適應。多採用厚土牆及筒瓦鋪屋頂。通常為樓房,房間分為兩層,牲畜及雜物在樓下,人住樓上。樓下正房是堂屋,作為起居待客之處,堂屋左右做卧室,樓上的中明堂做佛堂。
為節省用地,改善房間的氣候,促成陰涼,採用了小天井。外牆一般無窗、高牆,主要是為了擋風沙和安全,住宅地盤方整,外觀方整,當地稱"一顆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