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與歐盟關系
3月28日,疫情防控以來的首趟中歐班列從湖北武漢出發,將急需的防疫物資、生活必需品等貨物運往德國、法國、匈牙利、捷克、波蘭等歐洲國家。在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成都青白江鐵路港片區,這些中歐班列連接了中國和歐洲的城市,為歐洲國家送去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也為中國各地帶來歐洲各國的葡萄酒和其他商品。統計顯示,上半年,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大幅增長,累計開行5122列,同比增長36%,反映出中歐經貿關系的蓬勃發展,也充分說明了中歐關系的重要性。
今年是中歐建交45周年。當前,中國和歐盟的貿易額均領先世界。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據歐盟委員會的統計,中國是歐盟最大的進口來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場。中國和歐洲平均每天的貿易額超過10億歐元。
中歐雙方都致力於深化全面戰略夥伴關系,不過,相比而言,歐盟的對華立場表現出復雜性。2019年歐盟發布了《歐中戰略展望》政策報告,將中國定位為「合作夥伴」、「談判夥伴」、「經濟競爭者」和「制度性競爭對手」。由於歐盟對華態度的這種復雜性,針對不同的事務和政策,歐盟會採取不同的方式與中國接觸。一方面,歐盟在與中國的貿易和投資往來中表現出積極的一面,另一方面,又時不時地採取可能破壞雙邊關系的舉措。例如,7月30日,歐盟以涉嫌網路攻擊為由制裁兩名中國公民和一家中國企業。
中國和歐盟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治理模式等方面確有不同,但雙方合作遠大於競爭。正如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7月30日與義大利外長迪馬舉行視頻會晤時所說,中歐雙方應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借鑒,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使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的國家實現共同促進、共同繁榮。
中歐不是制度性競爭對手,而是全面戰略夥伴。雙方有著廣泛的共同經濟利益,這使得雙方的合作必不可少,而不是可有可無。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帶來諸多挑戰,加之中美緊張局勢不斷升級,但最近我們看到,中歐高層交往日益頻繁:7月28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與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以視頻形式共同主持了第八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7月29日,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與歐盟委員會第一副主席蒂默曼斯舉行了視頻會見。在雙方努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及其災難性影響之際,中歐關系似乎呈現出更大的發展勢頭。
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在第八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前夕表示:「當前的危機讓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夥伴攜手合作。通過齊心協力,我們可以更快地實現經濟復甦,並在貿易和投資等雙方共同關心的領域取得進展。」歐盟仍然對與中國合作持開放態度,特別是在貿易和投資領域,但中歐關系的發展也面臨一些障礙。正如東布羅夫斯基斯在同一場合所說的那樣,「我們還有一些症結需要解決,例如給予雙方企業對等待遇。」
在中歐關繫上,中方始終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希望歐盟發展壯大,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重要作用。中國與歐盟的繁榮和可持續增長是息息相關的。雙方更多的是合作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更不是「制度性競爭對手」。這一點可以從雙方的貿易數據中得到證明。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中歐雙邊貿易額達2841.57億美元。在全球化時代,作為擁有不同治理模式的兩大經濟體,中歐雙方可能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競爭,這是很自然的,但雙方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歐從合作中獲得的利益遠大於競爭可能帶來的損失。
隨著雙方在貿易和投資談判上取得進展,美國將密切關注,其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更加緊密的中歐關系。歐盟能否在美國施壓下保持戰略定力,按照自身的根本和長遠利益行事,是對歐盟領導人的重大考驗。面對疫情帶來的挑戰和困難,中歐有機會建立更加緊密的雙邊關系。美國正為了一己私利煽動意識形態對抗,歐盟需保持警惕。更為重要的是,中歐應密切合作,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抵禦逆全球化浪潮,共同倡導多邊主義,促進經濟早日復甦,給雙方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作者:邢玉堂 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科研管理與國際合作部副主任、副研究員)
② 中國屬於北約還是歐盟
中國既不屬於北約也不屬於歐盟。
1.中國不屬於這兩大組織的主要原因是,這些組織是北太平洋和西歐的地域性組織,中國不在這個地域內。還有一個就是歷史原因,這兩大組織的成員國在歷史上都是殖民主義國家,而中國不是。而且中國和這兩大組織成員國國家制度和政策完全不同,所以中國不會加入也不屬於這兩大組織。
3.歐盟是歐洲多個國家建立的經濟以及政治聯盟,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歐盟的成員國主要有德國、法國、義大利、丹麥、奧地利、比利時、芬蘭等27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