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全中國那個地方老鷹最多
如果從全年分布上來說西藏.青海比較多,青藏高原地區全年都有以中型或小型哺乳動物為食的大鵟.獵隼.金雕等高原荒漠猛禽,和食腐的高山兀鷲.胡兀鷲.禿鷲等鷲類留居,而且數量虛棚龐大;而在西藏東南的低地雨林區,則有林雕.鷹雕.褐冠鵑隼.白背兀鷲等種類繁多的熱帶猛禽棲息。
中國猛禽數量分布基本上是西部荒漠多,東部少。主要是因為草原荒漠地區嚙齒目的鼠兔.黃鼠.跳鼠等數量眾多,易於捕食。余旦
但在猛禽遷徙的季節,如秋季,則有可能出現局部數量的大爆發。像在東部沿海,猛禽就會跟隨南遷候鳥沿海岸線遷徙,有時甚至出現成千上萬只的猛禽集群同時遷徙的壯觀場面,主要以鷂.阿穆爾隼.游隼.鳳頭蜂鷹.普通鵟等從東北亞而來的猛禽為主。還有區域食物因素,如新疆,垃圾場也經常會引來上萬只越冬的黑耳鳶覓食。還有像貴州草海,大量越冬的雁鴨類也會引來大量的白尾海雕.白肩雕等猛禽豎譽擾捕食。
❷ 中國的鷹都分布在哪些地方
(1)鳳頭鷹 分布狀況:區域性非罕見,見於中國中南及西裂塵舉南包括海南島及台灣的低地森林。在香港現已常見。(2)褐耳鷹 分布狀況:亞種cenchroides在西藏極西部有記錄。poliopsis為貴州、廣西、廣東、雲南及海南島的罕見低地留鳥。(3)赤腹鷹 分布狀況:不罕見,在整個中國南半部均有繁殖,高可至海拔900米。遷徙經過台灣及海南島。(4)日本松雀鷹 分布狀肆碧況:亞種gularis繁殖於中國東北各省,可兄拿能在阿爾泰山也有繁殖;冬季南遷至中國東南部北緯32°以南越冬。不罕見。(5)松雀鷹 分布狀況:亞種affinis為中國中部、西南部及海南島的留鳥。nisoides為中國東南部留鳥。fuscipectus見於台灣。廣布於海拔300~1200米的多林丘陵山地,但不多見。(6)雀鷹 分布狀況:亞種nisosimilis繁殖於東北各省及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冬季南遷至中國東南部及中部以及台灣和 海南島。melaschistos繁殖於甘肅中部以南至四川西部及西藏南部至雲南北部;冬季南遷至中國西南。為常見森林鳥類。(7)蒼鷹 分布狀況:亞種schvedowi繁殖於中國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及西北部的西天山;冬季南遷至長江以南越冬。khamensis繁殖於西藏東南部、青藏高原東部山地、雲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及甘肅南部;越冬在低地及雲南南部。fujiyamae越冬於台灣。albis越冬於中國東北部。buteoides越冬於中國西北部的天山地區。在溫帶亞高山森林甚常見。
❸ 中國最大的老鷹是什麼鷹
中國最大的老鷹是金雕困沒鍵。其體長可達100厘米,翼展可達220厘米,體重察判可達6.5公汪巧斤。❹ 鷹主要都分布在中國哪個省份
老鷹分布極廣,廣泛分布於世界的各大洲。中國境內的鷹主要分布區為西藏、新疆和內蒙古、青海以及陝西南部安康、商洛等巴山茂林地帶均有分布。在動物世界裡,鷹是一個科的總稱,分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它有雙銳利的眼睛,可以看見數千米甚至更遠。卵生,恆溫動物。
在我國最常見的有鳳頭鷹、蒼鷹、雀鷹、赤腹鷹、褐耳鷹、松雀鷹和胡兀鷲 7種。
鳳頭鷹(學名:Accipiter trivirgatus)屬中型猛禽,體長41-49厘米。頭前額至後頸鼠灰色,具顯著的與頭同色冠羽,其餘上體褐色,尾具4道寬闊的暗色橫斑。喉白色,具顯著的黑色中央紋;胸棕褐色,具白色縱紋,其餘下體白色,具窄的棕褐色橫斑;尾下覆羽白色;飛翔時翅短圓,後緣突出,翼下飛羽具數條寬闊的黑色橫帶。幼鳥上體褐色,下體白色或皮黃白色,具黑色縱紋。分布於中國國內終年留居四川峨眉山,雲南盈江、耿馬、麗江、景東、思茅、普文、橄欖壩、尋甸、昆明、蒙自、河口等,貴州綏陽、遵義、安龍、羅甸等,廣西西南部,廣東連縣、樂東、高要,台灣和海南白沙、萬寧、壩王嶺、東方等地。
蒼鷹(Accipier gentilis)俗稱雞鷹或黃鷹。雄鳥體長約半米,雄鳥體形較雌鳥小,從頭部到前部為灰黑色,眼後為黑色,有明顯的白色眉斑;下體白色,雜有數目很多的灰黑色小橫斑。雌鳥上體及翼表面為灰褐色,眉紋白而雜以褐紋,下體白色,體下面有縱斑。蒼鷹在飛翔時,翼短而寬,先端圓,尾較長。一般常常是扇翅和滑翔交替進行,呈直線狀飛翔。在飛翔時翼保持水平狀。扇翅速度較其它大型鷹類快。棲於山地森林中,善於捕食小型哺乳動物,如野兔和野鼠等,偶爾也捕食鳥類。分布於我國東北以至雲南、廣舉棗斗東、文本等地。繁殖於西伯利亞以及我國的小興安嶺等地。此鳥嗜食鼠等,對農業有益。幼鳥常被馴養作為獵鷹,用以捕捉野兔及小鳥。
雀鷹(Accipiter nisus)俗稱鷂子,體形比蒼鷹稍小,成鳥上體青灰色,尾羽較長,有十分明顯的深褐色橫斑,很容易識別。飛翔時主要是扇翅和短距離的滑翔交替進行,並常在空中呈圈狀的飛翔。常棲於山地林間,或在村落附近河川小溪附近地帶,飛翔力很強,善捕食小鳥等動物。繁殖於我國華北北部、東北西北部、呼倫貝爾盟博克圖、北部大、小興安嶺等地,冬時常見於四川、雲南以東的地區。此鳥也能馴養作獵鷹,用以捕捉小型鳥類。
赤腹鷹(Accipiter soloensis)比雀鷹稍大,上體為青黑色,尾羽有幾條細橫帶,無眉斑,下體淡灰色。飛翔姿勢與雀鷹同,常棲於林中,以蛙、蜥蜴和小形鳥及大形昆蟲為食。繁殖於長江中下游一帶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廣東等地。
褐耳鷹(學名:Accipiter badius)的體形比蒼鷹要小得多,為小型猛禽,體長為31-44厘米,體重217-325克。上體灰色,下體具赤褐色橫斑。第6枚初級飛羽外羽片無缺刻,次外側的4對尾羽具5道黑褐色橫斑。眼先具白色短羽。耳羽淡灰褐色。岩腔嘴黑褐色。腳棕黃。活動於林緣和稀樹草坡。常在林區外圍及平原的空曠地帶盤旋,時而輕輕鼓動兩翼。視覺敏銳,一旦在空中發現林間和地面獵物,就以箭般速度撲擊,用利爪抓住獵物再度起飛,到僻靜處撕食,食物為鼠類、小鳥及直翅目昆蟲。分布於廣東、廣西、貴州、新疆、台灣、雲南及海南島的罕見低地留鳥。
松雀鷹(學名:Accipiter virgatus)小型猛禽,體長28~38厘米。雄鳥上體黑灰色,喉白色,喉中央有一條寬闊而粗著的黑色中央紋,其餘下體白色或灰白色,具褐色或棕紅色斑,尾具4道暗色橫斑。雌鳥個體較大,上體暗褐色,下體白色具暗褐色或赤棕褐色正磨橫斑。常單獨或成對在林緣和叢林邊等較為空曠處活動和覓食。性機警。常站在林緣高大的枯樹頂枝上,等待和偷襲過往小鳥,並不時發出尖利的叫聲,飛行迅速,亦善於滑翔。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北部的內蒙古、陝西、遼寧、吉林、黑龍江以及南部的西藏、四川、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台灣等省區
胡兀鷲(學名:Gypaetus barbatus)也名胡禿鷲,雄鳥體長95~125厘米,雌鳥體長1~130厘米,翼展約235至280厘米,它們的體重約5至7公斤。全身羽色大致為黑褐色。它的名字因吊在嘴下的黑色胡須而得。頭灰白色,有黑色貫眼紋,向前延伸與頦部的須狀羽相連。後頭、頸、胸和上腹紅褐色,後頭和前胸上有黑色斑點。體型一般是雌鳥比雄鳥稍大。棲息在海拔500~4000米山地裸岩地區。喜棲息於開闊地區,象草原、凍原、高地和石楠荒地等處,也喜歡落腳於海邊和內陸的岩石或懸崖之中。它們的巢大多位於岩洞里或懸崖的突出處,是用細枝堆成的平台,中間呈淺窩,裡面襯草和毛發、毛皮、骨頭等。食腐。常在空中長時間的滑翔和盤旋,取食腐屍上其他食腐動物不能消化的部分,會把骨頭從高空拋向岩石打碎。亞成鳥通體為深色,要5年才能完全成熟。分布於亞洲、歐洲和非洲。分布於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湖北、四川、雲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除了在西藏及其附近地區較為常見外, 其他省、區均不常見,其中新疆為夏候鳥或繁殖鳥,四川、雲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為留鳥,其他地區為偶見的迷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