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運:古今中外的開國六十年內容簡介
《國運:古今中外的開國六十年》這部作品深入探討了歷史規律和偶然巧合對國家命運的影響,以及從秦漢到明清理的三個封建社會高峰對後世的深遠影響。歷史學家們通常認為,中國封建社會經歷了秦漢、隋唐、明清這三個高峰。基於這一推斷,從辛亥革命至今,中華民族正步入又一個高峰時期。這個推斷有其合理性,因為秦、隋盡管短命,卻帶來了制度創新,中華民國雖然時間短暫,卻留下了不朽的歷史光芒。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封建皇帝,更徹底顛覆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為建立新中國大廈奠定了基礎。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呈現出分裂與統一交替的波浪式走勢,但統一的趨勢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宋以後的七百多年間,中國大體上呈現出統一的格局。在如此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數十個王朝相繼崛起,其中有的壽命長達四百年之久,有的卻僅僅數年便消逝。在研究那些短命王朝的興衰原因之前,不妨先從長壽王朝的開國六十年歷程中尋找啟示。長壽王朝在這一階段經歷了怎樣的波瀾壯闊,從中我們或許能窺見王朝興盛的秘密。
⑵ 為什麼古代王朝難以存在300年原因其實很簡單
仔細讀歷史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沒有活到300歲。似乎三百年國運就像一道坎。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不知道出現了多少不同的朝代。而全國三百年以上的朝代,加上夏、商、周三個奴隸國,不超過十個。其中漢朝分為東西漢,國運持續了400多年。但從根本上說,劉秀被視為開國皇帝,東西漢政權並不連貫。距離法國大學mpa兼職教授何喬只有300年。
秦十五年,三國時期從曹丕稱帝61年開始,晉朝分為兩個階段。國運不到200年,隋朝不到40年,唐朝290年不到300年,五代十國73年。你想不到的是,被所有人鄙視的宋朝國運,已經超過300年了。宋朝雖然分南北兩宋,但政權相同。元朝雖然強大,但國運只持續了90年,明朝277年,清朝268年。
這是由於秦統一以來中國古代的皇帝繼承製和「家族式統治」。而你說的能持續300年左右的朝代,都是政權相對穩定,國力強大的朝代。路虎建立的許多反動政權都是短命的。由於統治階級文化素質較低,素有「路虎百年不遇」之說。
神馬,哪怕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王朝,在差不多200到300年的時間里都會發生變化,原因很簡單。自秦朝統一中國後,中國進入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帝王時代,政治經濟高度集中。無一例外,國家的最高決策者是皇帝,皇帝的職位是世襲的。所以開國皇帝休養生息、鼓勵農織、疏於賦稅的情況經常出現,因為開國之前一定爆發過大規模的戰爭來統一國家或者推翻前朝。
之後的幾個皇帝也會下大力氣治理國家。所以建國初期,基本上會出現政治清明,經濟蓬勃發展,文化繁榮的局面。但由於天下安定,國庫充實,皇帝自小長期住在宮中。皇帝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漸漸地生活在和平中卻沒有想過危險。他驕奢淫逸,政策逐漸脫離百姓,不了解百姓疾苦。再加上我國朝廷內部權力沖突嚴重,每當先帝早逝,後主年幼,就容易出現外戚獨裁、宦官專權的現象。所以這種朝代興亡的循環總是在上演。
另一個原因是土地兼並的問題:
土地兼並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一些朝代滅亡呢?在上述正常的社會發展模式上,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著王朝的壽命。新王朝建立之初,往往會出現一些潛在的危機。建立後五十年左右,或者傳到第二代、第三代的時候,就到了瓶頸期,處理不當就會導致王朝的覆滅。
,而且需要一個peri
這樣的例子有西漢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開元盛世,清初的康熙乾隆盛世。這樣往往會延長王朝的王國。但是,如果新王朝不採取與民同息的政策,而是到處敲詐勒索、懲罰和爭斗,那麼社會有限的生產力就無法滿足這些需求,王朝就很容易崩潰。秦、隋就是典型的例子。
得到貴族的土地後,可以吃封地的稅收,農民要把自己勞動的一小部分給這些貴族。但是每個人都有私心,都希望自己的財富不斷增長。一開始總會有一些農民因為各種原因急需用錢,比如看病。而那些有封地的貴族,恰好手裡有錢。農民得到錢的唯一途徑就是把自己的土地賣給貴族,然後從貴族手裡把土地租出去,這樣農民每年的收入大部分都會到貴族手裡。一段時間後,貴族會通過勒索的手段從農民手中拿走地契。長此以往,全國一半以上的土地將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農民每年都要辛苦勞作,最後只能不餓死。
這個時候,一個王朝就要結束了。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大批農民起義就會蜂擁而至,農民就會餓死。還不如造反去死。一個王朝就這樣走到了它命運的盡頭。而這種發展的歷程也就200到300年多一點,這就造成了大多數朝代的國運都維持不到300年。
⑶ 為什麼我國帝制王朝國運都不過300年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六合、統華夏,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制王朝,直至1912年清帝退位,中國共經歷了兩千餘年的帝制朝代,有包含祥型漢、唐、宋、明清等7個國祚超過150年的帝制王朝。
這些帝制朝代都沿襲了秦的郡縣制和強中央弱地方的中央集權化政治制度,總體來說,都具備以下特點:
1. 獨尊儒術的意識形態形成了強大且統一的思想力量。
2. 科舉制度保證了國家人才的充足供應。
3. 血緣道統倫理形成的 社會 基層治理體系。
這使得華夏文明形態穩定而又精緻,按道理來說,帝制朝代的國家應該非常穩定、國祚應該很長才對,但縱觀每個朝代, 國祚基本不會超過三百年,這個是一個巧螞搏合呢?還是有什麼內在的規律在支配?下列是筆者整理的我國重要朝代的國祚,供讀者參考:
表面上看,有這樣一個邏輯:每朝開國,上個王朝的利益階層全部被歸零,國家的利益格局重新分配,新的官僚集團崛起, 社會 資源分配相對公平合理。統治階級往往也會對前朝滅亡的原因進行總結,勵精圖治,國家逐步強盛,隨後在溫床中成長起來的帝王,治國理政能力漸衰,官僚體統逐步腐朽,道德正統逐步被既得利益集團裹挾,土地兼並嚴重,甚至民不聊生,加之自然災害頻發,導致農民起義和改朝換代。
事實上,官僚腐敗、土地兼並和自然災害等要素,對老百姓而言,只要不威脅到最基本的生存,基本不會造反。道理很簡單,造反取得政權的成功率其實非常低,所以掉腦袋是大概率事件。 相反,如果老百姓最基本的生產無法保證時, 就會起來造反,因為橫豎都是死。
綜上,關於帝制朝代更替的周期問題,學者提出了一個更深層的邏輯,那就我國古代氣候冷暖更替基本上是每三百年一個循環,與朝代更迭周期大致吻合。 而農業文明的 社會 性質造成了它的全部生活資料都來源於農產品, 最重要的農產品是糧食,它的產量對氣候的依賴度非常大,到寒冷期時,糧食會大幅減產,政府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引發飢荒,嚴重的話就會遍地流民、爆發農民起義。特別是在每個朝代後期,統治階層的腐朽和土地兼並等問題,通常會對農民起義爆發和朝代更迭起到了推波助謹物猜瀾的作用。
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 就從氣候的角度討論過王朝興衰的話題。通過對過往5000多年的氣候變化與王朝興衰進行對比,他發現氣候對 社會 發展存在著「冷抑暖揚」的文明韻律,具體來說就是寒冷時期,所處的 歷史 階段往往戰亂不斷、動盪不安,溫暖時期所處的 歷史 階段往往國富民強, 社會 穩定。
此外,香港大學教授章典,詹志勇等教授在2004年曾撰文《氣候變化與中國的戰爭、 社會 動亂和朝代變遷》說明唐末到清朝氣候與朝代更替、全國動亂的關系,並總結到「氣候變化確實在人類 社會 文明的發展中扮演了比我想像中更為重要的角色」。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我國 歷史 上中原王朝經常和北方游牧民族打仗,但為什麼秦朝和漢朝就能把游牧民族打得滿地找牙,魏晉南北朝就打不過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魏晉南北朝的天氣太冷了,年平均氣溫比以往低了兩三度。氣溫越低,雨水少,多耕荒蕪,糧食大量減產。而兩軍交戰,糧食越多,戰鬥力越強。所以沒有戰勝游牧民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因氣候原因而導致了糧食極度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