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玉米和紅薯是由哪個洲傳入中國的
玉米的原產地是美洲,墨西哥是玉米的原產地和品種多樣性集中地。瑪雅人的聖書記載,早在有歷史記載的5000年前,玉米是印加人、瑪雅人和阿芝苔克人的主要食物。 在十六世紀傳入我國。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種植已達十餘省,如浙江、福建、雲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河北等地。 紅薯原產自南美洲,在明朝時候傳入中國。當時我國很多人仍然相信「橘逾淮則為枳」的說法,認為移植的作物即使能夠存活,也會改變原有的品質。時任翰林院官員的徐光啟不為陳見所拘,經過「大膽設想,小心求證」(胡適語),在全國推廣種植紅薯大獲成功。此事載於《甘薯疏序》。
據說當初南美諸國禁止生鮮薯塊出境,因為他們不想讓別人分享這種作物的好處。後來是一位福建籍的水手把薯藤纏繞在身上矇混過關,到了船上則用淡水和原產地的泥土小心養護,這才把紅薯的種苗帶到中國。
即使沒有這樣的困難曲折,第一個將紅薯引入中國的人無疑是值得紀念的。然而這位水手姓甚名誰,到今天已無從考證。據徐光啟《甘薯疏序》的紀錄,我們只知道有一位客居福建莆田,姓徐的年輕人,為他推廣紅薯提供了種苗。這已經是紅薯引入我國以後的事情了。
紅薯曾經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並不是人們一味苟且將就的結果。它本身的素質也很不錯的,如若烹飪得法,味道甚佳!
把水煮熟的紅薯去皮碾作薯泥,混入麵粉中開成麵糊煎餅,不但香甜而且特別軟熟。這是kk小時候吃過的美食之一,比《難忘今宵》還要難忘得多!當然,要加點糖做成甜餅;喜歡吃咸餅的則需要另想辦法。
在野外挖到新鮮的紅薯,無鍋無灶一樣可以烹製得美味無比。
先在泥地上扒一個窩,稍稍凹下去就行。然後用乾的泥塊壘成窯狀——就像一個微縮的蒙古包的樣子。由下至上逐漸收縮直到封頂,這是要有點兒耐性和建築技巧的。
這就是集鍋和灶於一身的「窯」。用柴草在裡面燒熱了,泥塊都隱隱約約地透出些許紅光(所謂的「燒紅」了)。在頂上開一個口子,把紅薯放進去,把泥塊都打碎了用來埋住它們。再把別處的泥土挖一些過來,在上面再蓋一層,把熱氣結結實實地封在里邊。
這樣等上十多分鍾或半個小時(kk那個時候還沒有表,實在弄不清楚准確的時間了),再挖開那一大堆土——哈哈!紅薯全都烤熟了!!
這樣烤紅薯俗稱「打紅薯窯」。跟「叫化雞」的做法原理是一樣的,專業的術語叫做「泥烤法」。因為把食物密封在很小的空間內烤制,香氣無路可逃,所以味道特別香濃。這是kk吃過的又一種美食,那味道真是——「難忘今宵」啊「難忘今宵」……
然而在很多時候,紅薯是相當委屈甚至於相當倒霉的。在廣州話里,「大番薯」是用來形容「愚笨、蠢鈍的人」;「薯頭薯腦」則相當於「笨頭笨腦」,簡稱「薯」……如此造詞,全然忘卻曾經有過的「一季紅薯半年糧」的年代,忘了紅薯為我們立下的功勞。
我們常常仰慕那些以戰爭殺戮建立功勛的帝王將相,卻不屑於記住這些真正為人類帶來巨大福利的平凡人物。缺乏感恩之心似乎是人類的通病,因此,我們真的有必要經常吃點紅薯。
現代科學的發展證實了紅薯營養價值相當高,而且對於防治結腸癌、乳腺癌等疾病有一定的輔助效果。庶幾kk的提議不至被譏為迂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