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方供暖的資料
專家認為18度是人體感受最舒適的溫度。南方的冬天變得更加寒冷漫長,供暖問題成了一個非常緊迫的現實需求。從市場需求看,南方供暖需求仍呈不斷上升階段,潛力十分巨大。南方千家萬戶分散的取暖方式高能耗,從節能減排角度看,將來還需要引導適度集中採暖和製冷。
面對迅速發展的供暖形勢,不少南方城市也開始逐步探索實施集中供暖。上海一些地方積極探索分布式供能。上海申能能源服務有限公司是國內最早起步的新能源服務企業,該公司已啟動分布式供能示範,通過天然氣分布式供能系統,向一些醫院和大型商戶提供冷暖聯供,並計劃向居民區擴展。湖北武漢在2006年啟動了「冬暖夏涼」工程,把集中供熱作為一項民生工程,旨在通過鋪設完善的城市熱網,解決居民集中供暖問題。2012年,該工程已經有2萬多戶家庭受益。其他中小城市如湖北黃石、江西九江也開始實施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項目。
按照現行規定,我國採暖地區一般是累年月平均溫度低於或等於5℃的天氣超過90天的華北、東北、西北地區,南北供暖的分界線是秦嶺――隴海線,北方地區集中供暖室溫標准為16℃-18℃。 (新浪網)
據統計,自2013年1月4日起,圍繞南方是否應採取「集中供暖」的討論在網路上引發數千萬網友熱議,通過調查發現,80%的南方網友都贊同南方供暖,但他們都擔心南方供暖沒戲。就此話題,記者專程采訪了黑龍江省人大代表,中惠地熱董事長尹會淶。
尹會淶說:「『暖房子』是最大的民生,誰說『南方供暖』沒戲?雖然在南方既有建築上實施集中供熱難度極大,但是新建築是沒有問題的。我認為最佳的『解決辦法』是在南方的新建項目上大力推廣建築節能,達到國家建築節能標准。這樣一來,無論是夏季空調、冬季供暖,都會大大降低電、煤、氣的能耗。像用電、用水一樣一戶一解決、一戶一結算。供熱,也一定可以實現。
「目前,全世界只有兩個國家大面積使用集中供熱:前蘇聯和中國。我們不要老圍繞著集中供熱想辦法,因為建築能耗是制約南方供暖的最大問題,只要解決了建築能耗問題,就可以採用很多先進技術的產品來滿足南方分散式供熱和集中供熱的市場需求。比如在新材料、新技術、可計量、可智能的供熱產品上下工夫,既符合我國國情,又符合我國建築特點,適合南北方供暖市場的需求。所以我們考慮問題要全面,不能鑽牛角尖,就南方供暖問題而言,要因地制宜。現在,像這樣的供暖產品和方案在國內外諸多。它們能達到可分戶、可分室、集中供暖、集中控制、遠程式控制制的功能,可用互聯網和手機客戶端隨時調節自家溫度。這些新型智能的供暖產品一定可以破除南方居民冬季供暖的困局。讓我們南方的老人和孩子以及更多的家庭有一個更溫暖、更舒適、更健康的生活環境。」 2012年3月5日召開的全國兩會期間,駐川全國政協委員張曉梅在《將北方集中公共供暖延伸到南方》提案中指出,傳統的秦嶺-淮河供暖線已經過時,南方冬季的陰冷天氣遠比北方難熬,而且2008年以來南方地區屢遭「冷冬」,應將公共供暖延伸到南方。「由於南方雨水偏多,濕度大,有時看似只有0℃上下的氣溫實際上遠比北方乾冷的零下5℃,甚至零下10℃都奇冷難熬」張曉梅4歲隨父母隨軍在四川生活,對南方的天氣很熟悉。「因為沒有公共供暖設施,南方的冬天其實比北方還難過,加上南方陰冷潮濕,很容易得關節炎和風濕病等「地區病」。近些年來,我國南方地區數度「冷冬」。2012年霜降以來,強冷空氣幾度急劇南下,江、浙大雪,湘、黔冰凍,就連往年大多溫暖如春的粵、桂、滇北部地區也呈現了雪花飛舞的天寒地凍。解放初期,國家制定秦嶺淮河供暖線,從當時經濟發展水平考慮是合理的。改革開放30多年,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南方部分城市提出集中供暖的要求也是正當的。「南方城市一般使用空調和電暖器來度過寒冬,這種分戶方式不僅浪費資源,不利於節能減排,加重百姓經濟負擔,還存在安全隱患」張曉梅表示。
有鑒於此,張曉梅建議,對南方地區提供集中供暖,並將此惠民項目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由國、省兩級按重點工程項目金額投入建設資金,並將城鄉居民供暖補貼納入財政預算。長江流域的江、浙、滬、鄂、皖、贛、黔、滇、渝、川及相鄰區域人口有四五億之眾,國民生產總值佔全國的2/5強,若能下決心實行冬季區域集中供暖,不但能提高廣大南方地區百姓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還可以拉動內需,因為供熱服務市場潛藏著巨大的商機。 2013年1月初,全國大部分地區持續低溫。南方供暖,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南方要不要供暖,南方如何供暖,南方供暖有什麼難點,網上網下展開了熱烈討論。
著名節目主持人孟非:呼籲南方集中供暖
孟非:今年冬天是南京十年來最寒冷的冬天,南方是否需集中供暖的話題又一次端上了檯面。據報道,有專家表示:南方並不適合進行集中供暖,原因是南方居民已經習慣冬季的濕冷氣候,如果突然集中供暖,可能導致居民身體不適應。拜託專家能找一個符合正常智力水平的理由嗎?另:可以公布一下這位專家的名字嗎?
孟非:很快又要開兩會了,在這個28年來最冷的冬天南方諸省的代表委員如果沒有更拿得出手的提案議案,不妨再提供暖一事。盡管茲事體大,涉及龐雜,但事關民生應該聽取民意;盡管可能說了也白說,但白說也要說,爭取不白說!昨天人民日報對此事的民調顯示:約八成民眾贊同南方集中供暖,你呢?
經濟學者李子暘:南方並不適合傳統集中供暖
李子暘:南方是否應該冬季供暖,本來是南方人是否願意為冬季取暖花錢的問題,如今變成了政府是否應該掏錢讓南方人冬季得到溫暖的問題。估計以後,類似已經預設好答案的問題層出不窮,推動稅收越來越高。規律就是:一到公共政策領域,許多人的智能就立刻蛻化到朝三暮四的猴子水平。
李子暘:不能分戶計量的集中供暖,在北方已經引發了無窮無盡的社會問題和人際矛盾,如果推廣到不那麼冷的南方,只會製造出更多的麻煩和糾紛。政府拒絕建設這種後患無窮的公共設施,是對的。南方想要取暖的家庭,早已有單戶採暖爐、電暖器等設施。
李子暘:北方的集中供暖,是和單位制度結合在一起的。某單位的員工,集中住在某幾個樓中,這幾個樓的暖氣費由該單位負責承擔。這種過時的福利制度在單位制度解體以後,早就難以維系。但為了維持供暖,不知道其中稀里糊塗的政府補貼到底有多少。但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也不會有免費的暖氣。
黑龍江省人大代表,中國電採暖之父—尹會淶:開辟南方供暖新方向
尹會淶:在2012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張曉梅遞交提案,建議南方地區冬天實行集中供暖。不過,上述提案並沒有得到政策層面的認可,南方集中供暖的呼聲仍是「雷聲大,雨點小」。 綜上所述,南方實行集中供熱難度很大,而南方城市居民對冬季供暖有著迫切需求。而在2012年3月召開的「第八屆綠色建築大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公開表態,不能把集中供熱盲目地照搬到秦嶺淮河以南,這對能源消耗是巨大威脅。
尹會淶:其實這里所說的「集中供暖」是指像北方一樣的傳統集中供暖模式,這種模式是不適合照搬到南方去的。而大家熱議南方是否需要供暖又是另一個問題。而且是一個已經無需置疑的問題,早在2008年我就已經提出南方必須要供暖的理念。但需要的是一種更環保,更適合的供暖方式。2010年中惠地熱作為全國最大的電採暖企業已經為南方供暖提供了最適合的解決方案,先後在江西、江蘇、湖南、浙江等地諸多公用、民用建築成功實施,並得到廣泛認可,這才是真正適合南方的供暖。
網友:舉手舉腳贊成盼望盡快實現!
此建議一經張曉梅的博客、微博發布,立刻引來叫好聲一片。「好提案,支持!我就是從北方來南方定居的人,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難過多了,真希望提案能通過,並盡快得以實施」「舉手舉腳贊成!南方的冬天真是度日如年,呆在屋裡如涼水潑身,從皮肉直冷到心裡!過冬天要麼去北方要麼去美國,才不至於凍得要死!對於為何公共供暖只惠及北方的事情本人從來就沒想通過,但也不知道博主的這一提案能否變成現實呢,期盼啊!!!」……從留言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網友都對該提案投贊成票,留言的網友中,來自了武漢、蘇州、杭州、成都、廣州等南方城市。
民生善舉
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環保廳副廳長瞿麗雅:南方地區特別是長江流域有實施供暖的必要。據統計,從1961年到2011年,貴州共有104次省級凝凍過程。北方地區集中供暖室溫標准為16℃—18℃,而南方大部分地區冬季平均氣溫低於16℃。出現雨雪天氣時,長江流域氣溫一般不到10℃,極端最低氣溫在0℃以下。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屋裡屋外一樣冷,上床、起床都是考驗,這是很多南方人的切身感受。我以前在老家山東時,腳上從沒生過凍瘡;二十年前到上海,當年就生凍瘡了。在南方一旦遇到大幅降溫,醫院門急診量就明顯上升,心腦血管、呼吸道等疾病患者尤其多。南方供暖是好事。
全國人大代表、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陳振樓:秦嶺—淮河線是大致的「供暖分界線」,「一線定南北」有不嚴謹之處,但是如果供暖要向南方擴展,下一條線又該劃在哪裡呢?供暖作為一種大規模、系統化的公共服務,涉及規劃、建築、能源、財政、技術、人才等方方面面,南方地區也缺乏相應的經驗,應當「謀定而後動」,不能倉促上馬。
多此一舉建成後使用率低 產生巨大能耗
一些專家反對在南方集中供暖。除了建造成本高昂、建成後使用率低、造成設備浪費等原因外,最大的原因還是能耗問題。有專家算過一筆賬,南方城市居民採取的電暖器、空調等採暖方式,其採暖能耗為每平方米每年6到8度電,摺合消耗兩到三公斤煤。而集中供暖,每平方米每年要消耗15至20公斤煤,南方若推廣集中供暖,將帶來巨大的能源消耗。
無錫市建築研究院設備總工程師沈和榮表示,「與北方相比,南方供暖時間短,設備建成後使用率低,將造成設備浪費,增加年運行費用。而且對於南方居民而言,已經習慣冬季的濕冷氣候,如果突然增加集中供暖,可能導致居民身體的不適應。」
是「集中整合」還是「統分結合」?
全國人大代表、來自湖南省的「全國道德模範」文花枝:南方地區應科學規劃,在適宜集中供暖的實施集中供暖,用「集中供暖、分戶計量」來防止資源浪費。建議將湖南等省集中供暖工程項目列入國家「十二五」建設規劃,由國、省兩級按重點工程項目投入建設資金,並將城鄉居民供暖補貼納入財政預算。
瞿麗雅委員:公共供暖不等於全城「一刀切」,部分地區可採取「獨棟式」採暖模式,供暖時間根據氣溫變化適時變動。例如,南方一些地區建設使用的地源熱泵系統,利用淺層地能進行供熱製冷。冬季,把熱量從地下土壤中轉移到建築物內,夏季再把地下的冷量轉移到建築物內,一個年度形成一個冷熱循環。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供暖很重要,保暖也要重視,要切實提高建築的「保暖質量」。建設「保溫建築」「保溫小區」可能前期投入比較大,但是長遠收益也大,政府部門要積極引導推廣,及時制訂標准規范。
如果城裡解決了,鄉村怎麼辦?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水礦集團董事長魏永柱:南方農村還不具備供暖條件,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居住分散,管道等供暖設備建造成本高,難以實現規模供暖;二是農村房屋保暖效果不好,建房的地質條件、房屋構造等不利於保暖,加上潮濕空氣無孔不入,只能依靠燃煤烤火、空調等取暖。最現實的辦法是政府在用電、購煤等方面給予適當補貼,減輕農民取暖負擔。同時,通過「貨幣直補」,讓群眾改爐改灶防控地氟病。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盤縣縣長鄧志宏:南方廣大農村地區取暖主要靠燃煤,效果不佳且影響環境質量。長遠而言,隨著城鎮化率的不斷攀升、農民集中居住程度提高、供暖條件逐漸改善,農村供暖能夠逐步實現。尤其是一些資源能源富集、已計劃建設集中供暖設施的城市,可考慮向周邊人口密集、居住較為集中的小城鎮適當延伸。 全國平均氣溫創近28年來最低。
每到冬天,南方集中供暖的呼聲便高漲起來。地雖分南北,人並無不同,為何北方人家有暖氣,時時如春,政府還有補貼;南方人就得忍著、或者自己想辦法?可反過來,南方一定要走北方的老路嗎?若也集中供暖,能源支撐得起嗎?
本報推出系列調查,今天是第一篇。
南方氣溫也很低
全國平均氣溫創近28年來最低。中央氣象台預計,8日起,我國南方地區將再次迎來大范圍雨雪天氣。
南方究竟有多冷?本報記者分赴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武漢、長沙、重慶、成都、貴陽等南方10個城市,攜帶溫度計,就戶外、無採暖家庭、自採暖家庭、集中供暖小區、大型商場、省(市)政府大樓等處氣溫進行實地測量。
多數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每年最痛恨的就是冬天:少陽光、多濕冷,要忍受從12月到次年3月的長達130天左右的冬季。
杭州市民就在連日雨雪中度過,氣溫一再被拉低,最低氣溫達到零下4至6攝氏度。而且,南方雨雪天典型的「濕冷」,滋味比北方同樣溫度下的天氣要難熬許多。
這種情況,也是千里之外貴陽的真實寫照。
貴陽的冬季,雖然氣溫跟北方相比不是很低,0攝氏度以下的時間不長,但由於貴陽氣候濕度較大,每逢冬季,寒風沁骨,十分陰冷。
元旦前後,貴州遭受大范圍強降溫天氣過程。行走在貴陽市的大街小巷,身穿羽絨服,頭戴耳罩,腳踩雪地靴的行人比比皆是。
記者在成都調查時也發現,僅從數字來看,成都的室內溫度不算特別低,但是成都的濕度很大,人們會感到格外陰冷。
重慶主城天氣陰沉,記者在主城區用酒精氣溫計測得的室外溫度為5攝氏度,感覺到明顯的哈氣霧化現象。
而在長沙,進入一月份以來,室外氣溫一直走低,商場成為溫度最高的地點。商場內的氣溫讓人感覺彷彿到了另外一個季節。
沒有供暖受煎熬
南京氣溫3攝氏度。下關區新民路一處低矮平房,80多歲的孫秀蘭正穿著厚厚的棉襖,坐在門口烤火。這個特別寒冷的冬天,對於這位老人,顯得特別難熬。
初到武漢的方先生,在家裡不管是吃飯還是看電視都穿著羽絨服,這讓原本就發福的他看起來更加臃腫。
「在外邊穿多少衣服,在家裡就得穿多少,有時甚至要穿得更多。」方先生跺著腳說,武漢的冷,摻了一分濕氣,刺骨、鑽心,穿再多的衣服也難以忍受。
在上海,很多居民陷入兩難:開空調,每個月用電量至少四五網路,要知道上海階梯電價第一檔的標准只有1560度,一個冬季下來全年額度就沒了;不開空調,只能「佝頭縮頸」,全副武裝。
對不少杭州居民來說,從冰冷的室外回到同樣冰冷的家中,羽絨外衣不敢脫。即使打開空調、電暖氣,也得等很久才有點熱氣。常常是空調開了一晚上,室內氣溫上升不了幾度,越到晚上越覺手腳發涼。
在合肥,很多居民表示合肥的冬天很難熬,洗澡和起床都意味著嚴峻的挑戰。
在南昌市市民徐萍家裡,記者看到客廳1台落地空調,三間卧室各一個掛式空調;此外還有電暖氣和熱水袋。家裡人都要穿厚厚的棉衣,與在室外的穿衣相同。家裡客廳空調平時不開,只有特別冷或者來客人的時候才開,一般坐在小型電暖器旁邊取暖。
居民呼籲集中供暖
在杭州本地網上論壇,渴望集中供暖的聲音不在少數:「杭州若採用無污染的天然氣供熱,且價格相宜,老百姓當然雙手雙腳歡迎」,「取暖費也不算貴呀,比用電要便宜。再說集中供暖每個房間都很暖和,不像空調只有一對一」。
在合肥,集中供暖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很多從北方來到合肥工作和生活的人們大呼南方的冬天太冷,呼籲盡快進行室內集中供暖。
在貴陽,不少居民反映,一到冬季,家裡電費急劇上升,大多數都是用電器取暖所致。居民希望能提供集中供暖設施,這樣既安全省電,又能解決冬季室內取暖問題。
在南京,對於像孫秀蘭這樣的低收入家庭來說,沒有空調,開不起電暖氣,禦寒的方式顯得比較原始:白天烤火,晚上用熱水袋。不管是否採取集中供暖,政府仍要考慮這個寒冬中享受不到溫暖的家庭。
集中供暖在南方城市中也有初步嘗試,讓居民獲益。
南昌滿庭春小區是市區少有的實現了集中供暖的居民小區。記者剛到居民徐春妹家屋門口,一股熱氣撲面而來,屋裡坐了一小會兒就覺得全身發熱,要脫掉厚厚的羽絨服。
該小區利用淺層地熱資源實現了集中供暖,全天24小時為居民供暖。這個冬天以來,為期近兩個月的供暖,按每平方米5元收取暖費,徐春妹家支出420.40元。
「屋裡現在好暖和,過冬比原來真是舒服多了,沒有想到我們也享受到了暖氣!」徐春妹老伴高興地說。 建議一:南方供暖問題應突破制度按需提供
對於供暖問題首先應該從制度和政策上予以突破和改革,要能夠與時俱進地按照實際的城市氣溫情況來動態地進行南北劃定而不是永遠的一沉不變,這樣就可以解決關於南北供暖特權的地域之爭,而將問題的研究回歸到科學上去。
南方的確是濕冷無比,但這主要是在室外的感受,而室內的溫度則一般在零度以上,人體感受相對室外來說要好得多。由於集中供暖只是提高室內的溫度而無法讓整個城市都變熱,也就是說,供暖其實並不能解決濕冷的問題。綜合來看,對於供暖權的普惠性還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按照具體需求,以科學發展、節約資源的理念來進行提供,比如對於一些偏遠的、電力供應緊張而無法用空調取暖的農村可以進行集中供暖,對於一般的城市樓房仍然以電器加熱為主,而不要只是簡單一刀切地全面進行規劃。
建議二:集中供暖不現實應考慮代替辦法
南方特別是長江沿線,冬天確實非常冷。這些年來,全球變暖以後,水蒸氣蒸發量增加,冬天反而變得更加寒冷、更加潮濕,所以南方供暖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但是供暖和大規模集中供暖是兩個層面的問題。首先,大規模供暖非常不經濟,北方像一些特別寒冷的地區,可能會達到210天供暖期,有些地方會達到180天,北京可以達到120天的供暖期,在山東等地可以達到大概90天的供暖期,但是南方有些地方恐怕都到不了60天,有些地方甚至可能只有40多天的供暖期,如果這么短的供暖期建設這么復雜的城市管網系統,每年運行的時間又非常短,再加上南方地下水位又非常高,管網損壞率非常高,所以從經濟性來說,肯定是不合適的。
而且南方更大的問題恐怕不是集中供暖的問題,而是提高建築的保溫水平。南方大部分都裝的是單層玻璃,而北方是雙層玻璃,東北有些地方已經開始裝三層的,而且裡面甚至是抽真空、充氮的玻璃,牆體做外保溫、內保溫,有的內外保溫都做,所以整個的保溫系數非常高。北方再加上持續供暖,每平米實際上需要的暖量很有限,而南方非常潮濕,除濕就要消耗大量能源,再加上房子窗子都在漏風,保溫系數非常低,所以反而造成能耗非常高。所以可能更重要的還是提高節能水平,因地制宜地解決供暖問題。 中國正在經歷28年來最冷的冬天。中國南方多省區低溫天氣持續,普遍缺乏供暖設施的居民叫苦不迭。南方供暖問題被關注。研究者們稱,學界基本達成共識,南方不宜復制「大而全」的北方集中供暖模式,不然能源供應將面臨巨大壓力,並且成本高昂。爭論焦點是南方該如何採暖。部分專家認為,應採用分散供暖方式,鼓勵使用新能源。有專家認為,十年後北方或將學習南方模式。
國家發改委已就南方冬季採暖成立課題組。其負責人表示,南方冬季採暖仍處於路徑設計階段。根據1月初的消息,2012年11月下旬以來,全國平均氣溫零下3.8攝氏度,為近28年最低。隨著氣溫下降,中國南方供暖問題被關注,更因有媒體報道「專家稱南方人習慣濕冷,突然集中供暖可能導致身體不適」引發爭議,讓南方供暖問題驟然升溫。
2012年3月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張曉梅的提案《將北方集中公共供暖延伸到南方》受到媒體關注。1月8日,張曉梅說,這幾年南方省市幾度冰封千里,長江流域百姓難熬寒冷冬季。不僅張曉梅,湖南、湖北、江西、江蘇、貴陽等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紛紛提出供暖線南移的議案、提案。武漢市人大代表池莉說:「城市發展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標准應該提高,不能停留在不凍死人的下限。」不過,多年來南方冬季集中供暖一直停留在呼籲階段。1月11日,新京報記者了解到,國家發改委已組建南方冬季採暖課題組。隸屬於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學會低碳研究中心的該課題組負責人楊利民表示:「課題還處於調研階段,在探討一些可行的路徑。」 一「線」分冷暖
由政府補貼的冬季集中供暖,由一條「線」決定,已沿襲60年,如今頻被質疑。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陳振樓介紹,1908年,中國地學會(中國地理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在《地文學》中,從自然地理分區角度,提出將秦嶺—淮河作為中國南北的分界線。它是中國地理氣候的分界帶。秦嶺對冷熱空氣有阻擋作用,南方處於溫帶季風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天最低氣溫不低於-5℃,且低溫時間持續較短。這條線的初衷,是為當地建築和農作物種植做參考。據主管城鎮供熱的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介紹,上世紀50年代,「能源奇缺」背景下,周恩來提出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定北方集中供暖區。
這就是中國「南北供暖線」的來源。「把秦嶺—淮河線作為供暖分界線不夠嚴謹。」華東師大陳振樓指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厄爾尼諾等現象導致極端氣候頻現,寒冷南移,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08年南方冰災。「提供舒適健康的室內環境,需要供暖的時候就供暖,這沒有任何疑義。」1月1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江億說。
2. 現在中國有的供暖方式有幾種,未來會採用哪種方式供暖
一、太陽能。
目前,建築中利用太陽能的主要形式是太陽能的熱利用,包括被動式和主動式兩種。被動式太陽能建築是太陽能建築發展的主流,因為其結構相對簡單、造價低、不需要任何輔助能源,通過建築方位合理布置和建築構件的恰當處理,以自然熱交換方式來利用太陽能。主動式太陽能建築需要用電作為輔助能源,結構較為復雜且造價較高。另外,太陽能集熱板、太陽能光電板發電等先進技術已經在建築節能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二、地源熱泵系統。
地源熱泵利用的是淺層和深層的大地能量,包括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海水、污水等作為冬季熱源和夏季冷源,其通過輸入少量的高位能源(如電能)將低溫位能向高溫位能轉移,實現既可供暖又可製冷的新型中央空調系統。地源熱泵利用地能一年四季溫度穩定的特點,冬季把地熱能作為熱泵供暖的熱源,即把高於環境溫度的熱能取出來供給室內採暖。夏季把地熱能作為空調的冷源,即把室內的熱能取出來釋放到低於環境溫度的地源中。在地源熱泵系統中,大地起到了蓄能器的作用,有效地實現了系統節能。
三、毛細管網輻射採暖。
輻射採暖製冷系統是科學運用人體血液循環系統調節整個身體體溫的原理,採用將高密度毛細網柵平鋪於屋面、牆體,或將高品質復合水管淺埋於屋面、樓板內的方式,通過流通低溫熱水循環,保證室內自然溫度接近和保持在人體舒適溫度20℃-26℃的范圍內。毛細管網輻射採暖與製冷在歐洲已使用20餘年,技術成熟,效果極佳。使用毛細管網地板採暖系統替代現行的暖氣片,在現有熱源不增加熱力負荷的情況下,可由現在的供熱能力由52.8%提高到71.6%以上,年節約標准煤40餘萬噸,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0餘萬噸。如果將毛細管網換熱器、地源熱泵(或空氣源熱泵)、太陽能儲能裝置與合理的控制系統相結合,節能可達90%左右。
綠色建築整體解決方案領導者-建研院上海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