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基建力量有多強,如何43小時修了一座橋
這是英國教授在談到中國北京三元橋的翻新置換用時的問題,整個換梁療傷的過程,只用了43個小時,重點是「修」,而不是修的另一種意思(建)。當年,這個修的過程是有很多前期工作的,具體下面說說置換的操作流程。
最後,在各單位到崗後,花43小時現場焊接組裝。
三元橋的修橋組裝使用了上千名工作人員,都是各個行業的精英,光是橋梁工程師就有24位,大型設備焊接,各個大型吊裝機械精準組裝,最後使用鋼板焊接加固,最終讓整場換梁工作只需43小時,震驚了世界。
三元橋的事跡讓世界知道了中國基建,進而重新審視中國的基建工程,也認可了中國速度。
B. 楚雄文廟歷史沿革
楚雄文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弘治十七年(1504年),當時縣文廟在此地遷建。隨後,到了嘉靖六年(1527年),府文廟也遷移到縣文廟右側的射圃,形成了統一的布局。這座文廟的格局和建築風格與全國其他文廟一致,分為東、中、西三個區域,包括東廂、西廂,以及崇聖殿、蒼頡殿、大成殿、大成門、欞星門、三元橋和伴池等重要建築。它以其宏大的地勢,在當時的臨安府(現建水)中堪稱一流,被譽為滇中之冠。
然而,清咸豐十年(1860年)的一場地震導致文廟受損,同治年間雖有修復,但規模已大不如前。修復後的文廟,雖然規模減小,但通過增設楚石欄桿和松柏,使得殿宇顯得更加輝煌。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年久失修,部分文廟建築已遭損壞。目前僅存的蒼頡殿、大成殿、大成門、三元橋和伴池等仍保持著歷史風貌。其中,大成殿保存相對完好,見證了文廟的滄桑變遷。
1985年,楚雄市人民政府投入10萬余元專款,對文廟進行了全面維修,大成殿、大成門和伴池等得以修繕,既保留了原有的建築風格,又增添了一份莊重與典雅。這些修繕工作使得文廟重煥生機,彰顯出其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價值。
1987年,雲南省人民政府將楚雄文廟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一舉措進一步確立了其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楚雄文廟今位於雲南省楚雄市中大街鹿城小學內。按史志記載,縣文廟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遷建於此;府文廟於嘉靖六年(1527年)遷建於縣文廟之右射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