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鳥龍化石最先是在中國的哪個省發現的越具體越好
1996年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發現。
它的最初骨架大小有1米左右,前肢粗短,爪鉤銳利,後腿較長,適宜奔跑,全身還披覆著原始絨毛。長期以來,對於鳥類是不是恐龍的後裔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中華龍鳥的發現提供了一定的證據。
中華龍鳥化石發現於中國遼西北票上園鄉。中華龍鳥的脊柱和體表有著流蘇一樣的纖維狀結構,這種結構有可能是羽毛的前身,它沒有飛翔功能,主要是保護皮膚和體溫。
中華龍鳥前肢粗短,爪鉤銳利,利於捕食,實際上是一種小型肉食恐龍。中華龍鳥化石的發現是近100多年來恐龍化石研究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不僅對研究鳥類起源,而且對研究恐龍的生理、生態和演化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當大批恐龍在中生代晚期相繼退出歷史舞台時,人們相信,這種稱霸一時的爬行動物已經徹底完結了。其實,恐龍並沒有絕滅,它們中的一支或幾支,正試圖離開陸地向空中發展。
翼龍類最早具備飛行的「翅膀」,只不過這種翅膀上沒有真正的羽毛,翼龍的胸骨很寬,像鳥一樣具有龍骨突,但它們不能做長距離飛行,還不是空中的征服者,在沒有成為真正的飛行家之前就從地球上消失了。誰是空中的征服者呢?鳥類出現了。
中華龍鳥化石
1996年8月,遼寧省的一位農民捐獻了一塊化石標本,它體態很小,但形似恐龍,嘴上有粗壯銳利的牙齒,尾椎特別長,共有50多節尾椎骨,後肢長而粗壯。此外,最引人之處是它從頭部到尾部都披覆著象羽毛一樣的皮膚衍生物。這種奇特的象羽毛一樣的物質長度約0.8厘米。科學家們經過認真地研究,確認這是最早的原始鳥類化石,由於是在中國發現的,被命名為「中華龍鳥」。[1]
考證
經考證核實,「中華龍鳥」和「帶羽毛的恐龍」確實都來自遼寧北票四合屯。化石均產出於一層2~7米厚的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積的頁岩中,這層頁岩在整個地層中則位於一大套厚厚的被地質學家稱為熱河群義縣組的地層的下部。而且,「帶羽毛的恐龍」實際上是「中華龍鳥」化石標本的正模,二者是某種動物的同一個個體。它原來是被四合屯的一位農民挖掘出來的,從化石的中間沿著岩層的層理分成了兩塊(正模和負模)。隨後,正模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陳丕基研究員得到,負模則被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季強研究員得到。
地點
遼寧北票市本是中國北方一個不知名的小城。然而,1995年和1996年相繼發現的孔子鳥、中華鳥龍等珍稀化石,使得這個地方頃刻間名聞天下。
孔子鳥大小與雞相近,有類似今天鳥類的喙嘴,沒有牙齒,尾錐骨縮短,前肢變成了翅膀,但殘留強壯的爪鉤。與德國始祖鳥相比,孔子鳥與現代鳥類關系更為密切,所以很可能它才是鳥類的真正祖先。這一發現改寫了德國始祖鳥化石為鳥類始祖的歷史,證實鳥類的祖先在中國。另外德國始祖鳥全世界只在德國找到7隻,孔子鳥至今已發現數百隻,且多數保存較好。[2]
中華龍鳥
中華龍鳥化石長約68厘米,頭骨低而長、腦顱很小,後肢長,前肢短壯,尾巴長,身上披有長而密的毛,嘴具劇齒狀牙。最初被認為是鳥,後中國古生物家經過細致的研究,將它歸類為恐龍,並定名為「中華龍鳥」。恐龍皮膚化石全世界僅發現幾件碎片而已,而且都無毛。
『貳』 中國最早的化石鳥
河北豐寧龍鳳山頂部發現了這塊鳥類化石,取名為「華美金鳳鳥」。化石從頭到尾長約為54.8厘米,全身披覆著清晰的羽毛印痕。頭顱側面視輪廓呈三角形,吻較短,上下顎各有18顆光滑無飾的牙齒。華美金鳳鳥保存了12節頸椎、11節背椎和23節尾椎,尾巴長約27.3厘米,占身體總長一半。11枚褐黃色、長徑小於10毫米的卵圓形蛋在其腹中清晰可見。
研究人員將它的205個解剖形態特徵一一輸入電腦,在初鳥類譜系的樹根部發現了親如姐妹的一對——華美金鳳鳥和始祖鳥,且前者比後者更原始。始祖鳥牙齒少而矮,華美金鳳鳥牙齒多而高;始祖鳥前後肢幾乎一般長,華美金鳳鳥的後肢略比前肢長,更接近恐龍的奔跑習性。由此看來,華美金鳳鳥當屬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早鳥類。
2006年6月16日,美國《科學》雜志發表了尤海魯(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等人撰寫的《中國西北早白堊世兩棲型今鳥類化石》文章,研究表明,我國甘肅發現的甘肅鳥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的今鳥類化石。值第二屆國際古生物大會在北京召開之際,該研究成果使我國鳥類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再次獲得了突破性進展。
今鳥類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是國際科學界一直關注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鳥類起源於侏羅紀的一支長羽毛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到了白堊紀,演化出了反鳥類和今鳥類兩大支系。反鳥類種類和數量在當時都佔有優勢,至白堊紀末期完全絕滅;包括了所有現生鳥類的共同祖先在內的今鳥類,相對於反鳥類,已發現的今鳥類化石材料比較少,尤其是在早白堊世。
自2003年以來,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季強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小組與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和美國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科研人員合作,對甘肅酒泉昌馬盆地早白堊世地層進行了考察和挖掘,發現了大量的鳥類、魚類和兩棲類脊椎動物化石。其中,大多數鳥類化石應是侯連海研究員1984年命名的玉門甘肅鳥。如此豐富的實物材料,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准確可信的基礎保障。這次研究運用分支系統學的方法,通過對包括甘肅鳥在內的20餘種主要中生代鳥類的200餘個性狀的分析發現,甘肅鳥與發現於北美晚白堊世的魚鳥和黃昏鳥的親緣關系密切,它們與現生鳥類共同構成了今鳥類。甘肅鳥系統關系的確定,將今鳥類的化石紀錄提前了約三千萬年。中美科學家一致認為:甘肅鳥是已知最早的今鳥類化石;以甘肅鳥為主的鳥化石群是已知最早的以今鳥類為主導的鳥化石群;現生鳥類很可能起源於水棲生境。
中美科學家認為,對甘肅以玉門甘肅鳥為代表的早白堊世化石群的研究還僅僅是個開始,有許多問題尚需要進一步解答。如目前還沒有發現甘肅鳥的頭骨,對與甘肅鳥共生的整個生物群的面貌還缺乏全面了解,對這一生物群所賴以生存的古環境也有待深入研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