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七藝起源於哪個國家
西歐中世紀學校教育中的七藝是教會學校的教學內容,是七門課程,包含「三科」「四學」,合稱「七藝」。
「三科」:文法、修辭、辯證法。「四學」:算數、幾何、天文、音樂。七藝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希臘。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按照「以體操鍛煉身體,以音樂陶冶心靈」的原則,把學科區分為初級和高級兩類。
初級科目的體育包括游戲和若干項運動;初級科目的音樂除狹義的音樂和舞蹈外,還包括讀、寫、算等文化學科。高級科目主要有算術、幾何學、音樂理論和天文學。
中世紀的由來
公元五世紀,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希臘、羅馬燦爛的古典文化迅速衰落,羅馬時代的城市幾乎完全沒落,古代的各種文化教育機構幾乎盪然無存。羅馬基督教會成了古代文化的承擔者和傳播者。
在教會的努力下,陸續出現了一些修道院學校、大主教區學校和教區學校。其中,以義大利修道士本尼狄克開創的本篤會修道院所組織的教育活動影響最大。一些修道院學校、大主教區學校和教區學校。其中,以義大利修道士本尼狄克開創的本篤會修道院所組織的教育活動影響最大。
② 數讀 中國古代是怎麼算數的
中國古代的算數方法有結繩計數、書契記數、算籌、算盤、算表等。
1、結繩計數
遠古時期人們還沒有發明文字,於是來採用在繩子上打結的方式進行數字記錄。最簡單的結繩用一個結表示1;
進階一點,可以用繩結的大小或位置來表示不同的數位;心靈手巧些的,還能打出不同花式的結來表示不同的含義;或者選用多種材質、給繩子染色、拴上一些物件等等,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2、書契記數
書契記數是指古代記數結繩方法之後出現的記數方法。當時主要用於剩餘糧食數量的記數。是用刻刀將數刻在獸骨、竹木、龜甲、土石崖上,以便長久保存,不易損壞。
書契記數記事記錄方法一般是在原始社會的後期,漢代徐岳在《數術記遺》一書中,記明書契始於黃帝,有「十等」記法。
北周甄鸞亦在《五經算術》中認為,當時曾採用三式十等法記數,其十等是億、兆、京、垓、秭、壤、溝、澗、正、載;三式即上、中、下。這種記數與手指計量相關聯,「成於三」是一種數概念加法的升華。
3、算籌
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發現,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一般長為13--14cm,徑粗0.2~0.3cm,多用竹子製成,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製成的,大約二百七十幾枚為一束,放在一個布袋裡,系在腰部隨身攜帶。
需要記數和計算的時候,就把它們取出來,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擺弄。別看這些都是一根根不起眼的小棍子,在中國數學史上它們卻是立有大功的。
在算籌計數法中,以縱橫兩種排列方式來表示單位數目的,其中1-5均分別以縱橫方式排列相應數目的算籌來表示,6-9則以上面的算籌再加下面相應的算籌來表示。
表示多位數時,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用縱式,千位用橫式,以此類推,遇零則置空。這種計數法遵循一百進位制。
用算籌進行乘法計算,先擺乘數於上,再擺被乘數於下,並使上數的末位與下數的首位對齊,按從左到右的順序用上數首位乘下數各位。
把乘得的積擺在上下兩數中間,然後將上數的首位去掉、下數向右移動一位,再以上數第二位乘下數各位,加入中間的乘積,並去掉上數第二位。直到上數各位用完,中間的數便是結果。
4、算盤
算盤,又作祘盤,珠算盤是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盤起源於北宋時代,北宋串檔算珠。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
中國是算盤的故鄉,在計算機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盤不僅沒有被廢棄,反而因它的靈便、准確等優點,在許多國家方興未艾。
因此,人們往往把算盤的發明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提並論,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家葯鋪櫃就畫有一架算盤。
由於珠算盤運算方便、快速,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即使現代最先進的電子計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盤的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剛剛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通過,珠算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5、算表
《算表》發現於清華簡,距今已有2300年的歷史。 可做乘除法和開方,可計算100內任意兩整數乘除,比此前發現形成於公元前200多年的里耶秦簡九九表還要早,計算功能超過了以往中國發現的「里耶秦簡九九表」和「張家界漢簡九九表」等古代乘法表。
《算表》填補了先秦數學文獻的空白,是中國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是中國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重大發現。2017年4月27日,據清華大學官網消息,日前,清華簡《算表》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算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算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書契記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結繩計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