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34年十月中央紅軍主力在哪裡集結開始長征
1934年十月中央紅軍主力在「江西於都」集結開始長征。
根據中共中央的決策和中革軍委的部署,從1934年10月7日開始,紅一方面軍主力一、三、五、八、九軍團分別向江西於都北岸地區集結。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及其直屬部隊也從瑞金梅坑、田心、九堡等駐地向集結地開進。
於都縣,隸屬江西省贛州市。位於江西省南部,贛州市東部,貢水中游。於都縣是中央蘇區時期中共贛南省委,贛南省蘇維埃政府所在地,是中央紅軍長徵集結出發地、中央蘇區最後一塊根據地、南方三年游擊戰爭起源地、長征精神的發源地、中央蘇區全紅縣之一和蘇區精神的形成地之一。
於都縣的地理特徵
於都縣地質在地殼運動下,形成緊密線狀褶曲和斷裂構造。地質基礎系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構成。已出露的地層有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灰系、二疊系、三疊系、株羅系、白堊系、第四系沉積。以震旦系、白堊系為主,分布全縣。岩漿活動頓繁,從澄江期、加里東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縣境各地均有出露。
於都縣地貌以低山、丘陵、盆地為主。四周群山環抱,東、南、北地勢較高,逐漸向西部傾斜。雩山山脈、武夷山和九連山余脈的展開,形成以縣城為中心的於都斷陷紅岩盆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於都縣
㈡ 中央紅軍主力是從哪裡集結出發
01、中央紅軍主力集結出發地點為江西於都。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指揮下的中央紅軍主力8.6萬餘人,在江西於都集結,踏上了長征的征途。於都因此成為紅軍長征的起始地之一。
02、長征途中,紅軍歷經艱難險阻,跨越11省份。紅軍不僅走過了積雪覆蓋的高山和荒涼的草地,還遭遇了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經過2萬5千華里的艱苦行軍,最終在1935年10月到達陝西北部的革命根據地。
03、長征起因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由於這一錯誤,中央紅軍未能成功抵禦蔣介石的第五次圍剿。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讓項英、陳毅等率領一部分紅軍和地方工作人員留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為主力部隊的突圍提供掩護。
04、長征初期,紅軍面臨重大挑戰。受到左傾冒險主義的影響,紅軍雖然突破了敵人的四道封鎖線,但也遭受了嚴重損失。在毛澤東的堅持下,紅軍改變了原定的會合計劃,決定向貴州進軍,這一決策為後來的戰略轉移奠定了基礎。
05、遵義會議後,紅軍在毛澤東等人的指揮下,成功實施了一系列戰役,如四渡赤水、搶渡金沙江等,從而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並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06、紅軍繼續北上,克服了重重困難。1935年10月,紅軍到達吳起鎮,與陝北紅軍會師。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這標志著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
㈢ 中央紅軍最後在哪裡集結出發進行長
瑞金。
紅軍長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產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方面軍分別從各蘇區向陝甘蘇區的戰略撤退和轉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為二萬五千里,因此長征又常被稱作二萬五千里長征。國民黨稱此為「流竄」。1934年10月10日晚6點12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率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部隊共八萬六千人,分別自瑞金地區出發,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從而開始進行紅軍打敗國民黨的轉折點。轉移時經過:瑞金出發——挺進湘西——沖破四道封鎖線——改向貴州——渡過烏江——奪取遵義——四渡赤水河(意義: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到達陝北吳起鎮——甘肅會寧。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結束。長征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是一股不可戰勝的力量,長征是一部艱難的歷史斗爭。
㈣ 中央紅軍主力是從哪裡集結出發(紅軍長征的起點和歷程)
中央紅軍主力是從四川省江津集結出發,開始了歷時兩年的長征。在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內戰爆發的背景下,1934年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利,被迫踏上長征的征程。首先,紅軍在四川省江津進行了集結。1935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主力從江津出發,向西北方向進發,翻越了五嶺、四渡赤水、大雪山等險峻山嶺,克服了嚴寒、缺糧、缺水等重重困難。
在長征過程中,中央紅軍主力遭受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物資損失,但他們始終堅持不懈地進行斗爭。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最終在1936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到達了陝北的渣燃橘。長征不僅是中國革命歷史上的一次偉大壯舉,更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革命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