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長城遺址在哪裡

中國長城遺址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3-30 14:43:36

1. 中國長城從哪到哪裡

你好,長城最為出名如下:

秦長城:西起甘肅臨洮(今臨洮新添鎮三十墩村望兒)、東至遼東築長城萬余里,以防匈奴南進.秦長城在青龍峽北分水嶺梁頭、慕田峪北蓮花池梁頭一線……後者長里許,殘高可兩米,橫亘埡口,毛石土築,粗布紋瓦,兩側皆大山,其為秦長城無疑。由於所處位置相當隱秘,所以保存最為完好。蓮花池兩側山埡口有遺存,北京司馬台、白馬關、椴樹嶺等地也有類似發現,但都不如這里完整和明顯。固陽縣境內的秦長城,長達120公里,橫穿固陽三個鄉鎮。保存較為完好的秦長城是固陽縣九分子鄉那一段,長約12公里.

漢長城漢武帝登基後,修復了蒙恬所築秦長城,又修建了外長城,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的長城.安西境內現存漢長城150公里,烽燧70座,城障3處。東起玉門蘑菇灘,沿甘新公路南側,疏勒河北岸,逶迤向西,與敦煌境內的西鹼墩相連。這些漢長城及沿線的城障烽燧,是漢代河西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西漢王朝構建河西乃至整個北方防禦工程的歷史縮影。雖經千百年來的風雨剝蝕,仍然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堪稱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漢長城之一:

明長城: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牆,區別於由秦始皇所修的萬里長城。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采經近兩年的調查與測量,於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長城數據:其東起鴨綠江畔遼寧虎山,西至祁連山東麓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一百五十六個縣域,總長度8851.8公里。其中,人工牆體的長度為六千二百五十九點六公里;壕塹長度為三百五十九點七公里;天然險長度為二千二百三十二點四公里。由於年代較近,明代長城保存較好,青海境內長城,長約360公里。至今大都損毀嚴重.

希望可以幫得到您!

2. 中國境內有哪些古長城遺址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修築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把北方崇山峻嶺上的進行整修和擴建,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一開始出現並不叫長城,而叫「方城」。《汲冢周書?作雒解》曰:城方千七百三十丈,郛方七百里。齊《考工記》雲: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國就是方形的都城。不僅都城為方形,其他城也為方形。按照周禮天圓地方的思想,周諸侯國的城都是按周天子規定修建的。

楚長城

春秋南陽楚長城是中國最早的長城。從楚國始築長城到《春秋》《左傳》《史記》中一直稱楚長城為方城。因為長期有長城和方城的不同叫法,所以,人們並不認為方城是長城,甚至以為是孤立的城堡或城垣,更不知道楚方城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長城。據《左傳》記載:「僖公四年,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東周列國志》中說:「周惠王二年,楚王回至方城,夜叩城門。」《南陽地區志?方城》說:「楚文王時於方城山(今小頂山)修築長城,曰方城,以守衛其北境,方城縣由此得名。」這是迄今為止,我國關於長城的最早記載。

楚長城從方城縣北起,南至泌陽縣再折向西南唐河縣,對峙著齊國的方向。後在戰爭中不斷展築,西邊沿南召、嵩縣、西峽、內鄉、鎮平鎮,到鄧州市羅庄鄉土谷山止,綿延起伏三四百公里。如今,在內鄉縣、西峽縣、方城縣,還有長城遺跡存在。

趙長城

趙長城橫亘於包頭市轄區的中部的固陽縣境內的大廟村,大約戰國時期的在趙武靈王二十至二十六年修築。它迤邐於陰山南麓的群峰丘陵之中,山南是狹長的土默川平原,水草肥美,古代是兵家必爭之地。站在土築長城之上眺望,可隱約看到這段從大廟起,東向邊牆壕村,西向昆都侖區的古跡。趙長城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秦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並滅六國,成為中國地區唯一政權,並改制為帝國。前214年,秦始皇派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人攻擊匈奴,占據河套,並開始秦、趙、魏、燕各國修築的舊城牆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在修築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間用以互防的城牆被拆毀。

漢長城

甘肅省安西境內現存漢長城150公里,烽燧70座,城障3處。東起玉門蘑菇灘,沿甘新公路南側,疏勒河北岸,逶迤向西,與敦煌境內的西鹼墩相連。這些漢長城及沿線的城障烽燧,是漢代河西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西漢王朝構建河西乃至整個北方防禦工程的歷史縮影。雖經千百年來的風雨剝蝕,仍然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堪稱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漢長城之一。

北齊長城

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對長城進行了修築與增建。泰常八年北魏築長城起自今河北省的赤誠,向西至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境,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魏所築長城,起於北京市居庸關,至山西省河曲縣。

北齊年間修建規模最大,天保三年至天保八年六年時間里,大修長城有五次。至河清二年三月,「齊詔司空斛掉光督步騎二萬,築勛掌城於軹關,仍築長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北齊天統元年,「羨以北虜屢犯邊,須備不虞,目庫堆戍東拒於海,隨山屈曲二千餘里,其間二百里中凡有險要,或斬山築城,或湖谷起障,並置立戍邏五十餘所」。今北京市通州區有北齊土長城遺址,為通州區文物保護單位。

隋長城

隋長城遺跡位於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特布德嘎查境內,長約6.8公里,分為3段,牆體為堆築土牆,呈魚脊狀凸起,寬3米至6米,殘高0.5米至1米,部分遺跡表層散見有灰、黑陶片和繩紋磚瓦殘塊。從航空照片和衛星照片上可以看到,鄂托克前旗隋長城位於明長城大邊和二邊以北,與明長城走向一致。

明長城

從明太祖洪武至明神宗萬曆,明朝對長城經過先後20次大規模的修建。

明代長城西起今甘肅省嘉峪關市,東達今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橫貫今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遼寧等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300多千米,是古代留存下來的最堅固、最完整、氣勢也最雄偉的長城。

明長城部分利用了北魏、北齊和秦漢時期的古長城。牆體建築材料有磚、石、土三種。牆體高低寬窄隨地形的險要形勢而異,山高地險處的牆體相對低窄,平地要沖之處牆體則高大寬闊。此外,長城沿線還建有各種城、關、隘口、敵台、烽火台、堡子等,它們與城牆一起,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南方長城

南方長城,又稱為苗疆邊牆,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明嘉靖三十三年始築邊牆70里,萬曆四十三年上起王會營、下至鎮溪修建邊牆300多里,天啟三年鎮溪至喜鵲營添築土牆60餘里。苗疆邊牆全長達430餘里。嘉慶二年重修鎮竿鎮邊牆190里。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苗疆掀起革屯運動,湖南省政府廢屯升科,結束了在湘西140多年的苗防屯政制度。邊牆體系被廢棄。

南方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它表現了一個朝代的特徵,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重要的歷史史料。

3. 中國最古老的長城地址在哪

現在我們說的長城一般是指明長城,

明長城是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寧老虎山的(東到山海關是不對的),途經: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9個省市自治區。

其中,由於北京是明朝首都,所以北京境內的長城最雄偉,最具代表性,尤其是八達嶺長城和司馬台長城,是游覽長城的最佳地段。所以只有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把長城辟為旅遊景點。

4. 中國現存的古長城遺跡哪些地方有

記者從山東省文物局獲悉,日前,由山東大學和萊蕪市文物辦組成的山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隊,在萊蕪南部徂徠山脈一線發現一處大型石牆遺跡。經徒步調查、遺跡清理和文獻解讀,初步確定這是一段魯國的長城遺跡。
新發現的魯長城全長30多公里,由石砌的城牆與城堡組成,城牆現存高度一般在1米左右,高處可達2米以上,厚度為1.2米—2.8米。普查隊員在長城遺跡所經過的山頂及山下關口附近發現多處春秋戰國時期遺址,採集陶片可辨識器形有陶鬲、陶盆、陶罐和豆盤等,年代范圍大多在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山下遺址年代范圍上限可到西周晚期。上述發現說明,此次發現的萊蕪段的長城遺跡,年代應該在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

5. 中國長城在哪裡

長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這15個省區市。其中河北省境內長度2000多千米,陝西省境內長度1838千米。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長城的結構

長城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7.8米,有些地段高達14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

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5.8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牆身由外檐牆和內檐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

6. 長城現在還有幾處遺址

現存長城
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延慶,是明長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登上這里的長城,居高臨下,盡覽崇山峻嶺的壯麗景色。迄今為止,已有包括奧巴馬、尼克松、撒切爾夫人在內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覽,八達嶺景區以其宏偉的景觀、完善的設施和深厚的文化歷史內涵而著稱於世。史稱天下九塞之一,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在明長城中,獨具代表性。 八達嶺長城博物館以萬里長城為主題,全面反映長城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中國長城博物館位於八達嶺關城外,1994年建成開放。全館共有9個展廳,展廳面積3 000餘平方米。陳列有多個專題,其中「歷代長城」展示長城產生和發展的基本脈絡;「明代長城」、「建置武備」展現明代修築長城的起因及過程,軍鎮的設置及分布,長城的建築結構及布局和武器防禦設施的配備;「經濟文化交流」再現長城內外各民族長期共同發展、相互交流融合的歷史事實;「民族藝術寶庫」表現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文化藝術的結晶;「愛我中華、修我長城」展現國家對長城的關心和保護。展覽集中了長城沿線各地出土的文物、標本,輔以翔實的歷史文獻、照片、模型加以說明,同時還採用了部分高科技技術及聲、光、電等現代陳列手段,有別於國內現有的長城專題博物館的陳列。
慕田峪長城
位於懷柔區境內,是北京新十六景之一。西接居庸關長城,東連古北口,開放的2250米長城段其特點是長城兩邊均有垛口,特別是正關台三座敵樓並矗,著名的長城景觀箭扣、牛角邊、鷹飛倒仰等位於慕田峪長城西端,是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慕田峪長城山巒疊嶂,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慕田峪長城設有國內一流的登城纜車、開發了中華夢石城、施必得滑道等項目,形成了長城文化、石文化和體育健身娛樂有機結合。英國前首相梅傑,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等多位外國首腦到慕田峪游覽。1992年被評為北京旅遊世界之最。2002年被評為4A 級風景區。
慕田峪由於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慕田峪關自古以來就是拱衛北京的軍事要沖,此段長城西接北京昌平縣的居庸關,東連北京密雲縣的古北口,為明代所修築,為京師北門黃花鎮的東段,自古被稱為拱衛京師、皇陵的北方屏障,的重要關口之一。被稱為「危嶺雄關」。
司馬台長城
獨具「險、密、奇、巧、全」五大特點的司馬台長城,位於北京市密雲縣東北部的古北口鎮境內,距北京120公里。它東起望京樓,西至後川口,全長5.4公里,敵樓35座,整段長城構思精巧,設計奇特,結構新穎,造型各異,堪稱萬里長城的精華。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教授贊譽道: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馬台長城又堪稱中國長城之最。司馬台長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築遺址。
古北口長城
古北口長城是中國長城史上最完整的長城體系。由北齊長城和明長城共同組成,包括卧虎山、蟠龍山、金山嶺和司馬台4個城段。古北口是山海關、居庸關兩關之間的長城要塞,為遼東平原和內蒙古通往中原地區的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在遼、金、元、明、清這五朝,大大小小爭奪古北口的戰役從未停止過,因此長城的作用突顯得尤為重要。
箭扣長城
箭扣長城位於京郊懷柔縣西北八道河鄉境內,距懷柔縣城約30公里,山勢非常富於變化,險峰斷崖之上的長城也顯得更加雄奇險要。箭扣長城因整段長城蜿蜒呈W 狀,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箭扣長城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著名的險段之一,是近年來各種長城畫冊中上鏡率最高的一段,向來是長城攝影的熱點。
箭扣長城是北京一段最險峻、雄奇的長城,自然風化嚴重,沒有任何人工修飾,自牛犄角邊、南大樓、鬼門關、箭扣梁、東西縮脖樓、東西油簍頂、將軍守關、天梯、鷹飛倒仰、九眼樓、北京結到望京樓綿延20多公里,充分展現了長城的驚、險、奇、特、絕,能領略到原汁原味的古老的長城景觀。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位於距北京市區140公里密雲縣與河北灤平縣交界的燕山山脈中。西起龍峪口,東止望京樓,全線10.5公里。沿線有建築各異的敵摟67座,烽火台2座,大小關隘5處,這里長城上敵樓密集,一般50-100米一座,牆體以巨石為基,高5-8米,並設有攔馬牆、垛牆和障牆,形式多樣,各具特色。被譽為「萬里長城,金山獨秀」。
山海關長城
山海關長城是萬里長城的入海處。現屬山海關境內的長城全長26公里,主要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及九門口長城等地段。老龍頭長城是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有「中華之魂」的盛譽。
山海關城由關城、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和寧海城七大城堡構成,四周有長4769米、高11.6米、厚10餘米的城牆,牆體高大堅實,氣勢宏偉。在東、西、南、北建有四個城門,城東南隅、東北隅建有角樓,城中間建有雄偉的鍾鼓樓。整個衛城建築規模宏偉,防禦工程堅固。山海關是明代創建「衛所兵制」的產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對山海關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嘉峪關長城
嘉峪關長城是明長城西端起點,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關,河西第一隘口,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關由內城、外城和城壕組成的完整防禦體系。現在看到的城關以內城為主,黃土夯築而成,外包城磚,堅固雄偉。城關兩端的城牆橫穿戈壁,可以體會到大漠孤城的蒼涼。現代肖草《長城》詩:「風吹沙漠千山遠,雪舞祁連六月寒;登上牆台論楚漢,長城嘉峪見雄關」給予真實詮釋。
在嘉峪關市西南隅, 因建於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朝萬里長城西端的終點, 建於1372年。關城平面呈梯形,面積33500餘平方米,城牆總長733米,高11.7米。城樓東、西對稱,面闊三間,周圍有廊,三層歇山頂高17米,氣勢雄偉。關城四隅有角樓,高兩層,形如碉堡。登關樓遠望,寨外風光盡收眼底。
虎山長城
虎山長城位於遼寧丹東市城東十五公里的鴨綠江畔虎山景區,虎山主峰高146.3m。峰頂是萬里長城的第一個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環顧四周,朝鮮的義州、中國的馬市沙洲和連接丹東與新義州的鴨綠江大橋清晰可見。
九門口長城
位於遼寧省綏中縣李家鄉新檯子村,距山海關15公里,全長1704米。其南端起於危峰絕壁間,與自山海關方向而來的長城相接。自此,長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當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寬達百米的九江河上,築起規模巨大的過河城橋,以此向北逶迤於群山之間。「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們對九門口長城的形象描述。
大同長城
大同為明代九邊重鎮之一,戰略地位重要。大同長城建於嘉靖年間,由宣大總督翁萬達創修。大同鎮長城東起天鎮縣鎮口台,西至丫角山(今內蒙古清水河子),全長335公里。據《三雲籌俎考·大同總鎮圖說》統計,大同鎮先後修大邊、二邊516.3里;城堡72座(城20,堡52);邊城776個;火路墩833個。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境門長城
大境門長城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市區,長城中唯一一座以門命名的關口。長城四大關口之一。大境門長城修築於明成化年間,坐落在高聳入雲的東、西太平山間,據長城之要隘,扼邊關之鎖鑰。大境門門牆高12米,底長13米,寬9米。西側有明萬曆年間開鑿的西境門(小境門)。景區有西太平山長城公園,來遠堡,小境門,關帝廟,二郎廟,山神廟,等眾多明清歷史遺跡。為「萬里長城長城第一門」。
唐長城
2007年,國務院正式把中國長城遺址牡丹江邊牆三段列入中國長城資源調查項目的一部分,這就意味著有著「唐長城」之稱的牡丹江邊牆,這也是牡丹江市乃至黑龍江省第一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的項目。
牡丹江邊牆是渤海時期為防禦北方黑水靺鞨而修築的一條防禦體系,是和中國長城具有同等性質的軍事防禦工程。目前經過調查發現的牡丹江邊牆長約100公里,由三段構成。牡丹江邊牆一段長50公里,位於三道關一線,東起江西村西溝北山主峰,蜿蜒起伏向西北伸展,終止於西大砬子北坡。牡丹江邊牆二段長30公里,位於寧安江東段,起自寧安鎮牡丹江向北轉彎處右岸,向老虎洞溝轉向東南繼續發展,調查終止於寧安良種場東側。牡丹江邊牆三段長20公里,位於鏡泊湖,起自城牆砬子對岸湖邊,越過湖邊山,穿過201國道,在江山嬌林場東南側山上向東南發展。 據悉,牡丹江邊牆於2006年被批准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2008年開始,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已開始組織文物保護專業隊伍對牡丹江邊牆三段進行更深入調查,從而進一步了解牡丹江邊牆具體長度等概況。
2011年11月6日,享有「唐長城」之譽的牡丹江邊牆與秦長城一樣已被正式列入中國長城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齊長城
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遺跡較多的古長城,原長度1000多里,是國之瑰寶。
關於齊長城,最早的是公元前555年(靈公二十七年),《左傳》上記載:「晉侯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這是齊國在平陰修築的一道防禦工事,防門後來一直是齊長城的一道重要關口。
《史記·楚世家·正義》引《齊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修建的記錄更清楚了。大概是從春秋戰國開始,到齊威王和稍後建築完成的。齊長城是西起濟南長青區,東至青島市黃島經濟開發區,橫穿山東半島。
春秋戰國時期修築的齊長城和楚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最古老的長城。其中的千里齊長城距今已2500多年。齊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它象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徵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發現早期長城牆體
2010年9月8日從甘肅嘉峪關長城研究所了解到,甘肅省早期長城調查組日前在玉門市境內新發現牆體2400米、烽火台4座。

7. 中國長城的具體位置

中國長城的一段。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西南部。八達嶺地處居庸關關溝北口 ,地勢高峻險要,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八達嶺長城修築得格外堅固。其關城有東西兩座關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嘉靖、萬曆年間曾加以修葺。兩門均為磚石結構 ,券洞上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連接關城城牆。京張公路從城門中通過,為通向北京的咽喉。從北門鎖鑰城樓左右兩側,長城沿山脊延伸,依山而築。城牆高低不一,平均高度約7.5米,牆的下寬約6.5米,頂上寬約5.8米。可容五馬並騎,或士兵十人並行。城牆下為條石台基,上部為巨磚牆殼,內部填以黃土和碎石。牆頂地面鋪砌方磚,頂部內側為宇牆,外側為垛牆 ,垛牆上有垛口(望口)和射洞,用以鎡望和射擊敵人。

城牆上每隔 30~40 米或100~200米,於險要處築一堡壘式堡台。堡台建築於山脊的高處、城牆的轉角處或險要之地。堡台有高有低。高的叫作敵樓,上層有垛口可以鎡望射擊,下層有券洞、射口可以住宿、射擊 、屯儲火葯和糧食。低的為牆台,高度與城牆差不多,但突出於牆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邏放哨的地方,原來上面還有房屋建築用於士兵休息,現僅存地基。

在八達嶺城牆向外眺望,遠處還有零散的煙墩,上築垛口 ,是守衛八達嶺長城的警戒設施 。出北門鎖鑰關門不遠,有明隆慶五年(1571)築成的一座磚城,名岔道城,是八達嶺前哨指揮處所在,可駐軍 800 餘人,並可儲備大量的軍械於此。八達嶺長城在明代盛極一時,到清代後就失去其防禦的歷史作用,不再修葺。經多年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而日漸荒蕪。1949年以後曾多次整修八達嶺關城、關門及南北各4個敵台。1978年又重建了居庸關外鎮的城樓。八達嶺居庸關,翠嶺重疊,花木蔥蘢,早有居庸疊翠之稱,古代燕京八景之一,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8. 古長城遺址位於哪裡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中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

9. 中國長城有幾個分別在什麼地方長城在峽西省那個市那個縣那個村

摘要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期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   。

10. 中國長城有幾個分別在什麼地方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期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長城關口有:

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庄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水口、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

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白洋峪關、青山關、鐵門關、潘家口、龍井關、洪山口、上關、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龍溝關、飛狐口、寡婦樓、司馬台、慕田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

大同城、殺虎口、威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宏賜堡口、鎮羌堡口、拒牆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

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雲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口、龍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吳旗秦長城等。


(10)中國長城遺址在哪裡擴展閱讀

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有的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

又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還曾擔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緊緊系在一起的重任。

秦漢之時,累計投入的兵民有近千萬之眾。秦始皇在修築長城的同時,即著手加強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揭開了屯田戍邊、開發邊區的序幕。漢代由於修築長城的時間較長,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實邊的建議,這些建議先後被漢政府採納接受並組織實施。

移民和戍守長城的軍人一起,開墾荒地進行農耕,不但加速了邊區的經濟開發,節省了政府的大量軍費開支,而且大大減少了長途運輸之苦,並將華夏文化遠播四方。

閱讀全文

與中國長城遺址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百姓流通什麼錢 瀏覽:489
伊朗怎麼看待中國疫情 瀏覽:857
印度聲稱能打贏多少場戰爭 瀏覽:723
伊朗流行什麼歌舞樂器 瀏覽:137
越南峴港能買什麼 瀏覽:251
英國大概有多少華人 瀏覽:357
伊朗是什麼顏色的隊服 瀏覽:258
一萬元在越南能幹什麼呢 瀏覽:791
印尼卡怎麼查手機號碼 瀏覽:405
印度邊境什麼時候封閉 瀏覽:782
越南菜價一般多少錢 瀏覽:61
中國澳門靈芝哪個牌子比較好 瀏覽:47
伊朗電影閉幕什麼意思 瀏覽:698
印尼打工吃飯怎麼樣 瀏覽:935
伊朗國王為什麼倒 瀏覽:52
蘋果為什麼對伊朗 瀏覽:163
為什麼中國不重視教育 瀏覽:507
英國人如何評價馬島戰爭 瀏覽:1004
義大利威特奇新風系統怎麼樣 瀏覽:204
英國有兩書是什麼 瀏覽: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