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寓言在中國歷史上 各個時期,各個發展階段的 特點以及代表作。哪些文學作品是受寓言的影響發展而來
先秦時代諸子散文、史傳著作中的寓言故事。它在原著述中並不獨立成篇,而只是作為論證手段之一,藉助於帶有勸諭或諷刺性質的簡短故事來闡明一定道理。但因它自身具有高度的文學性而獨立流傳,對後世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寓言"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它產生自民間,是從比喻中發展起來,並在戰國時代盛行。《莊子》一書,寓言共有200多個,《韓非子》達300多個,其餘著作中也不少見。它或者來自民間流傳的故事,或是歷史傳說,或是作者創造的故事,大多瑰麗奇特,富有文學色彩。就作者而言,運用寓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說明作者的觀點,或者作為比喻,或者作為寄託,或者作為論證,以便闡發自己的主張,即莊子所"以寓言為廣"。從內容方面看,先秦寓言中,一種是以寓言的具體性和形象性,來幫助人們理解和接受比較抽象以至深奧的哲理,如《孟子》的"揠苗助長"闡明他的養氣說;《莊子》用"望洋興嘆"來闡釋他的"道"的無與倫比,以"莊周夢蝶"來說明人生如夢。一種是以寓言來幫助闡述政治主張,如《韓非子》中的"鄭人買履"、"守株待兔"說明"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是愚蠢的;《呂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劍",也是指責不顧時代變遷仍搬用舊法令的保守派人物。一種是闡明道德修養的,如《莊子"庖丁解牛"喻養生之理,"痀僂承蜩"喻專心致志之道;《孟子》的"齊人乞墦",譏諷追求富貴利達而不顧廉恥的人,"二子學弈"也闡明,學習須專心致志才能有所成。此外,還有用以闡明縱橫策略的,多見於《戰國策》中,如《魏策》中季梁以"南轅北轍"勸阻魏王伐趙,《齊策》中陳軫以"畫蛇添足"勸止昭陽攻齊。寓言引用者用寓言闡明論說的主旨,但寓言本身形象具有客觀意義,它同引用者的理解可能一致,也可能有差異。此外,寓言還有自身的價值,我們可以從中看到社會的面貌,包括當時社會的本質、人情世態,具有很高的社會認識價值。先秦寓言的藝術成就也很高,特別是作者通過豐富的想像,虛構的情節,塑造出許多生動的形象,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這在《莊子》中尤其突出,如斥鴳譏笑大鵬(《逍遙游》),盜跖怒斥孔丘(《盜跖》)等,故事千奇百怪,但都寓庄於諧,具有典型意義。誇張是先秦寓言常用的手法,如《莊子》中"匠石斲堊"寫匠石揮斧成風,把郢人鼻子上一層薄粉削去,郢人卻鎮定自若,刻畫得生動靈活。擬人化也是常用手法,作者賦予大量動植物以人的性格特徵,藉以反映社會生活,如《戰國策》中的"狐假虎威"、《莊子》中"鴟得腐鼠"等故事,借狐的狡猾、虎的兇猛、鴟的醜陋,諷刺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類人物性格與靈魂。先秦寓言想像的豐富,形象的生動,誇張和擬人化手法的運用,以及一般結構簡潔,語言洗練與口語化、個性化,所具藝術價值也很可貴,不僅直接影響唐代、明代的寓言創作,而且自身起著上繼神話,下啟小說的作用。先秦寓言中簡單的故事情節,個性化的對話啟發了後代小說的產生;其中不少寓言,可看作魏晉雜事、志怪小說的雛型。
② 中國古代寓言的起源
把一種道理寓意在一個簡短的故事中,讓人們從故事中去領會一種道理,這就是寓言。寓言起源於民間,最早是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以後許多人也開始寫作寓言。
寓言」一詞,最早見於《莊子》的寓言篇。它往住敘述一個小故事,而又於具體的情節中,隱含著一種更深刻的思想,常語帶雙關,藉以闡發哲理,印證觀念,而在春秋戰國時期,這樣的敘述方式就常被先秦諸子及史傳使用,以作為陳說辭理的手段。《韓非子》作為先秦說理散文代表著作之一,
自從寓言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就顯出別具一格的文學意味。著名的「和氏獻璧」故事,曲折感人;「鄭袖劓美人鼻」,寫出鄭袖工於心計,巧言令色,口蜜腹劍,手段毒辣,故事情節曲折,宛如一篇短篇小說,而且人物形象鮮明。引公木先生的話說:「韓非子寓言故事集的一個最明顯特徵,就是比較全面而系統的反映了韓非子的歷史觀、社會觀、文藝觀以及方法論和認識論,可以說,讀韓非子寓言故事,幾乎等於讀了一部法家思想輯要。
豐富的寓言故事成為說理散文的閃光點,也是先秦諸子寓言故事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