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62年中印戰爭的結果是:為什麼回撤到麥克馬洪線以北20公里
中國打這場仗並不是為了要回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地區
中印邊境爭端主要是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和西段阿克塞欽地區。實際上新中國成立前印度就已佔領麥克馬洪線一帶了,而阿克塞欽還掌握在中國手裡。
中國認為有價值的地區是阿克塞欽,新藏公路從這里穿過。而對印度而言麥克馬洪線比較重要,因為從前靠南一些的中印邊界線一馬平川,毫無險地可守,印度認為很危險,所以將邊界向北推至麥克馬洪線。
本來中國曾暗示印度中國可以接受麥克馬洪線,但阿克塞欽必須歸中國。此時雙方軍隊已經有了小規模接觸,於是中國提議雙方軍隊各自後撤20公里,脫離接觸。但印度不予理睬。
不知為什麼印度就是寸步不讓,堅持對阿克塞欽的要求,而且還得寸進尺,在東段某些地方甚至越過了麥克馬洪線。中國的忍耐到了極限,便開始了懲罰行動,一路向南打,攻下了通往印度首都的最後一個可以防守的地段,印度幾近崩潰。中國也達到了目的。
於是中國宣布撤軍,從麥克馬洪線向北撤20公里,並把繳獲的大批印度軍備擦乾凈,碼整齊,交還印度。這對印度是個極大的羞辱。
從此邊境平靜了下來,阿克塞欽還是中國的,中國本已放棄的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歸印度,恢復了開戰前的形勢
❷ 中國和印度邊境談判的結果是什麼
1、雙方沒有達成任何實際成果。
2、中印邊界東段態勢,紅框內有三個地名:扯冬、兼則馬尼、達旺。1962年邊境戰爭,即是由印軍在扯冬附近建立哨所引發。解放軍在1962年邊境戰爭中曾收復達旺,但後來主動撤軍,並從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現在達旺為印度所控制。
3、香港《明報》的文章宣稱:「中方的底線是:中方放棄在東段的要求,印方放棄西段的要求,作為補償,印方把中段吃下去的2000平方公里吐出來,歸還中國,按此計算,全部爭議的12.5萬平方公里土地中,印度獲得72%,中國僅得28%。但印度的方針卻是:我的是我的,你的還是我的,12萬多平方公里要通吃。
4、所以雙方沒有達成任何談判成果。
❸ 中印邊境戰爭,第一階段中國取勝之後提出以當前實際控制線各自後退20公里,印度沒有答應。
你好,這個問題,應該說中國不是沒有守住,而是主動的後撤。1962年,應該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是中國內交外困的局面。從大躍進、人民公社等一系列錯誤的運動,加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飢荒,與蘇聯交惡,局面很不利。與印度打仗,戰線主要在西藏喜馬拉雅山脈一側,而且戰爭只打了不到兩個月,是在十月和十一月份進行的,為什麼兩個階段的戰爭只打這么短的時間,而且兵力出動的不多,大概十萬左右。不說國內經濟困難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交通補給問題,當時只有一條川藏公路連接西藏與內地,而且不是全年通車,中印戰爭的這兩個月恰好臨近川藏公路由於冰雪封山不通的時間。戰線在中國方向,交通是海拔幾千米的青藏高原,而在印度一側,是平原,可想而知是多大的差距。雖說中國在這兩個月的戰役中取得了勝利(勝利很不容易,我很敬仰那一輩的軍人),但持續下去補給跟不上,中國極有可能會輸。所以為了占據戰略上的主動,也可以在國際上獲得同情和公理,所以中國政府決定後撤。所以直到今天中國可以說在西藏還是有部分地區由於當年的主動後撤而導致失去其控制權,而且印度自從那場戰爭失敗後拚命跟中國競爭,經常有報道說印度在擴充軍備,購買武器什麼的,還常年在中印邊境囤積重兵,這是印度人不服氣。但中國也並不是毫無作為,從西部大開發戰略到修建青藏鐵路,在發展經濟背後都其實有政府增強國防的戰略目的。我們在關注我們國家的領土爭端時千萬不要只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更應該關注這些爭端背後政府間的博弈,才會有開闊的眼光和明智的思維。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幫助
❹ 中印戰爭世界屋脊之戰
中印戰爭,被稱作「世界屋脊之戰」,是發生在喀喇昆侖山和喜馬拉雅山脈南側的激烈沖突。該地區以其險峻的地勢、惡劣的氣候、稀少的人煙和不便的交通,對作戰行動構成了嚴重挑戰,使得這場戰斗的艱苦性罕見。
自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這場戰爭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0月20日至28日,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的中國邊防部隊針對印度軍隊的入侵展開了反擊。印度軍方在這一階段部署了約22000人的兵力,包括一個軍部、一個師部、四個旅部、21個步兵營。這些部隊在印度陸軍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戰部署覆蓋了多個地區,意圖在東段鞏固已佔領地並進一步侵佔西藏內地,而在西段依託入侵據點進行蠶食,意圖逐步侵佔新疆阿克賽欽地區。
中國邊防部隊的部署則集中在西藏、新疆等地,集結了共計約10300餘人的兵力,分別針對克節朗地區、昌都、林芝、山南分區以及加勒萬河谷、紅山頭和班公湖地區印度軍隊的入侵實施反擊。在這兩個階段的作戰中,中國邊防部隊採取了多種戰術,包括集中兵力實施殲滅戰、兩翼開刀、迂迴側後、包圍分割、各個殲滅等,成功地粉碎了印度軍隊的進攻,收復了大量領土,全殲印軍第七旅及其部分兵力,俘虜了印軍第七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共殲敵1900餘人。
在克節朗地區和加勒萬河谷、紅山頭及班公湖地區的反擊作戰中,中國邊防部隊展現了卓越的戰斗能力。在紅山頭攻堅戰斗及天文點防區作戰中,新疆邊防部隊採取迂迴包圍、近戰夜戰等戰術,成功拔除了紅山頭主峰及其周邊據點,給印軍第一一四旅第十四營以沉重打擊。在加勒萬河谷拔點及河尾灘防區作戰中,新疆邊防部隊克服了谷深溝窄、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等困難,成功拔除了加勒萬河谷地區的入侵印軍據點,收復了河尾灘防區之印軍全部據點。
在班公湖岸四戰四捷戰斗中,中國邊防部隊在班公湖南、北兩岸及其以北地區成功拔除了31個入侵印軍據點。轉戰巴里加斯地區的作戰中,中國邊防部隊在艱苦的環境中連克多個據點,收復了拉多和碟木綽克等地。在衛里加斯地區作戰結束後,中國邊防部隊在環境惡劣的情況下,轉戰千餘里,拔除了入侵印軍據點37個,收復部分領土,有力地配合了東段主力部隊的反擊作戰。
中國政府在第一階段自衛反擊作戰中取得重大勝利,並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爭端的三項建議,包括雙方武裝部隊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後撤20公里,脫離接觸。中國政府希望通過和平途徑解決邊界問題,緩和局勢。然而,印度政府拒絕了中國的和平建議,悍然拒絕恢復至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狀態,並攻擊中國的和平建議為「騙局」。印度政府進一步掀起反華浪潮,加大戰爭動員和准備力度,企圖與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決雌雄。
面對印度政府的強硬態度和挑釁行動,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再次反擊入侵印軍,以緩和邊境緊張局勢,創造用談判解決邊界問題的條件。這場戰爭最終展示了中國邊防部隊的堅強意志和卓越戰術能力,同時也表明了中國政府致力於通過和平途徑解決邊界爭端的誠意和決心。中國政府的和平建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和贊揚,為推動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藏南和印度之間的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❺ 周恩來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
1962年10月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中國政府本著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一貫立場,鄭重提出以下三項建議:第一,雙方確認中印邊界問題必須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在和平解決前,中國政府希望印度政府同意,雙方尊重在整個中印邊界上存在於雙方之間的實際控制線,雙方武裝部隊從這條線各自後撤20公里,脫離接觸。第二,在印度政府同意前項建議的情況下,中國政府願意通過雙方協商,把邊界東段的中國邊防部隊撤回到實際控制線以北;同時,在邊界的中段和西段,中印雙方保證不越過實際控制線,即傳統習慣線。有關雙方武裝部隊脫離接觸和停止武裝沖突事宜,由中印兩國政府指派官員談判。第三,中國政府認為,為了謀求中印邊界問題的友好解決,中印兩國總理應該再一次舉行會談。在雙方認為適當的時候,中國政府歡迎印度總理前來北京;如果印度政府有所不便,中國總理願意前往德里,進行會談。周恩來在當天給尼赫魯的信中重申了上述建議,並希望尼赫魯作出積極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