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眼鏡出現是哪個朝代
我國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眼鏡,明代已有西方的眼鏡經過西域或南洋傳入我國。明萬曆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條雲:「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叆叇也。」這時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據記載,遠在宋朝,便有人嘗試用水晶糾正視力。元朝,眼鏡從西域傳入,取名「靉靆」,價格與一匹馬相當,然而改善視力效果並不明顯。到了明代,出現了拿在手上的類似如今放大鏡的「一片鏡」,價格十分昂貴,普通人根本不敢問津。
孫雲球定下目標,要研發出價格低廉,使用方便的眼鏡。他先是赴杭州向陳天衢學習光學,並邀請部分學者來蘇州進行探討。孫雲球將從他們那裡學到的光學知識具體化,利用蘇州的琢玉工藝,逐漸掌握了「磨片對光」技術。當時,國外傳入的眼鏡鏡片多為玻璃磨製,孫雲球從宋朝人研究眼鏡的例子中得到啟發,採用水晶作為鏡片原料,幾經試驗,終於製作出水晶凹凸鏡片。
與其他制鏡人不同,孫雲球能夠根據患者年齡、疾症的不同而「隨目配鏡」。他事先磨製好24種各類度數的眼鏡,讓顧客自試,看哪一種最合適便為之配製該種眼鏡,這其實就是現代的「主覺驗光」。
水晶眼睛治療眼疾效果明顯,深受歡迎,人們爭相購買,孫雲球的舅舅董某便是受益者之一。身為秀才的董氏近視嚴重:「閱文繕寫,在見寸以內」。使用眼鏡後,視力大為改善:「頓使目光遠一尺有餘」。1678年,董氏鄉試中舉,孫雲球製作的眼鏡功不可沒。
㈡ 在中國,眼鏡是什麼朝代開始用的
網路上:
中國的姑蘇(蘇州)是我國眼鏡的發源地,蘇州生產眼鏡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對我國的眼鏡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明代崇禎初年(西元1628年)、蘇州眼鏡史上山現了一位傑出的技師,名叫孫雲球,字文玉,又字泗濱,原籍吳江。用天然水晶石磨製出鏡片。同時他又掌握了"對光"(驗光)的技術,按照人的年齡和不同的視力研製出老花、近視、遠視等品種以及各種光度的鏡片,並編制了一套"隨目對鏡"的原始驗光方法用以驗目配境。這樣就可以隨目配鏡,效果絲毫不差,戴在臉上也比較方便舒適,以適應各人視力的需要,這是我國自主驗光配鏡的開始。
也有人認為,中國人在2000年前就發明了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