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八大奇跡是什麼
中國的八大跡有:北方萬里長城、臨潼秦始兵馬俑、北京圓明園、河南紅旗渠、隨州曾侯乙編鍾、湖南馬王堆漢墓、四川三星堆古文化遺址、福建客家土樓。
1、萬里長城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2、秦始兵馬俑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3、圓明園
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
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在清室150餘年的創建和經營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4、河南紅旗渠
紅旗渠,位於河南安陽林州市,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
紅旗渠工程於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近十年。該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乾渠全長70.6公里(山西石城鎮-河南任村鎮),乾渠支渠分布全市鄉鎮。
據計算,如把這些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牆,可縱貫祖國南北,繞行北京,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
5、隨州曾侯乙編鍾
曾侯乙編鍾,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鍾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編鍾是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
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鍾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鍾,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鍾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鍾,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6、湖南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湖南省長沙市。
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3座西漢時期墓葬。墓葬的結構宏偉復雜,槨室構築在墓坑底部,由三槨、三棺及墊木所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
出土絲織品、帛書、帛畫、中草葯等遺物3000餘件。此外,還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屍1具,以及方劑書籍帛書《五十二病方》。
馬王堆漢墓的發現,為研究漢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業和科技的發展及長沙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
2013年5月3日,國家文物局將馬王堆漢墓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2016年6月,馬王堆漢墓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7、四川三星堆古文化遺址
三星堆古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現有保存最完整的東、西、南城牆和月亮灣內城牆。
三星堆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
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在中國的文物群體中,屬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
在這批古蜀秘寶中,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有寬1.38米的青銅面具、更有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而以金杖為代表的金器,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屬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
8、福建客家土樓
客家土樓是客家人世代相襲、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並用夯土牆承重的大型群體樓房住宅,是客家民居(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三大類別之一。
主要有福建客家土樓和廣東客家土樓,主要分布在閩西南的永定、南靖、華安、平和和粵東的大埔、蕉嶺、饒平等地。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
土樓,是客家先民在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結晶,胡錦濤同志贊譽「客家土樓是中華文化瑰寶,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範」,土樓源於客家,根在永定。
規模宏大的客家土樓,是山區民居建築類型中的「巨無霸」,稱得上是古代民居建築中的」航空母艦",被譽為「東方古城堡」。
② 中國八大奇跡是哪八個
中國的八大跡有:北方萬里長城、臨潼秦始皇陵兵馬俑、北京圓明園、河南紅旗渠、隨州曾侯乙編鍾、湖南馬王堆漢墓、四川三星堆古文化遺址、福建客家土樓。
1、北方萬里長城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秦朝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
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像,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2、福建客家土樓
客家土樓,也稱客家土圍樓、圓形圍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見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龍岩市,漳州、廣東饒平縣、大埔縣。 其中以永定縣和南靖縣內的客家土樓最具規模,造型也最為壯觀,永定客家土樓坐落在福建省龍岩市永定縣內。
在我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既科學實用,又有特色,規模之大,造型之美,歷史之悠久,構成了一個奇妙的世界。
3、北京圓明園
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宮苑,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
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園林面積350多公頃,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
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
1722年雍正即位以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聽政」。
乾隆帝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並入了萬春園。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
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萬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
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4、四川三星堆古文化遺址
三星堆遺址位於中國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南距四川省省會成都40公里,東距廣漢市區7公里,是一座由眾多古文化遺存分布點所組成的一個龐大的遺址群。
三星堆遺址群的年代范圍前後延續 2000年,所出的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銅器、金器,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徵,自成一個文化體系,已被中國考古學者命名為「三星堆文化」。
5、湖南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湖南省長沙市。
以及方劑書籍帛書《五十二病方》。馬王堆漢墓的發現,為研究漢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業和科技的發展及長沙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
2013年5月3日,國家文物局將馬王堆漢墓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2]2016年6月,馬王堆漢墓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6、臨潼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贏政的陵墓,位於中國北部陝西省臨潼縣東5公里處。
根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即位便開始營陵園,由丞相李斯建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9年,當時,秦朝全國總人口才2000萬,而築陵徵集了達72萬之多,全靠人力運至臨潼,工程十分艱巨。
考古學家已探明秦始皇陵的布局。內外兩重夯土,象徵著皇城和宮城。內城略呈方形,周長3890米,月三面各開一門。秦始皇陵開創了從都城建制規劃陵園布局制度,帝陵的布局結構以地宮為中心,在其周圍設置了大量大型禮制建築,園寺吏舍建築丶陵邑衙署以及各種各樣叢葬坑。
7、河南紅旗渠
紅旗渠,位於河南省林州市,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
8、隨州曾侯乙編鍾
曾侯乙編鍾,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鍾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③ 國家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陳列在哪
1、上海博物館——上虞帖
三星堆古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三星堆博物館就位於三星堆遺址東北角,這里不計其數光怪陸離奇異詭譎的古蜀秘寶,給人以身臨其境、故國神遊的感覺。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八棵青銅神樹,屬夏代晚期青銅器。其中最大的一號神樹高達3.96米,樹干殘高3.84米,巨大到需要仰望,普通相機甚至難以拍下全景。
④ 三星堆的寶藏到底有多少
1980年,三星堆考古發掘正式開始,到今天(2022年6月13日)又「上新」了,形似燒烤架的龜背形網格狀器被成功提取出坑,它也被稱為7號坑的「鎮坑之寶」。三星堆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文化遺址。三星堆的寶藏到底有多少?我們來盤一盤。
顯微觀察發現出土的20餘件青銅器、象牙表面發現了紡織品賦存。
4號坑灰燼層中發現了竹亞科、楠屬、闊葉樹材、棕櫚科、蘆葦、禾本科、甘藍、大豆、菊葉香藜、少量碳化稻等植物,其中竹亞科佔90%以上。
採用紅外復燒測溫方法得知4號坑灰燼層燃燒溫度為400度左右。
用X射線探傷、CT掃描等現代檢測技術,發現3號坑出土小銅人像採用芯骨鑄造工藝;發現玉管鑽孔方式分為2類:對鑽,單面鑽;孔道加工分為2類:經過打磨,未經打磨。
黃牛、野豬很可能被用作祭品。
四、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考古隊陣容
三星堆遺址祭祀區以及新發現六座「祭祀坑」的整個發掘工作實現了跨領域聯合、多學科融合,40家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多學科研究、數字化服務等單位聯合攻關,考古學、歷史學、物理學、化學、古生物學、古地質學、古環境學等多個相關領域學者近200人參與現場發掘、科技考古以及文物保護等工作,確保高質量考古工作水平發揮。
考古隊對近200個樣品進行了碳14測年,測年數據集中在公元前1131年至1012年,除五號坑和六號坑年代稍晚之外,3號坑、4號坑、7號坑、8號坑的埋藏年代一致,為商代晚期,距今約3200年至3000年,解決了過去三十年來關於「祭祀坑」埋藏年代的爭議。
五、三星堆考古發掘的意義:
實證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次發掘的若干新器物顯示出三星堆遺址與國內其他地區存在的密切文化聯系,3號坑、8號坑發現的銅尊、銅罍、銅瓿為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銅器,3號坑、4號坑發現的玉琮來自甘青地區齊家文化,3號坑、7號坑、8號坑發現的有領玉璧、玉璋、玉戈在河南、陝西、山東以及廣大的華南地區都有發現,各坑大量發現的金器則與半月形地帶自古有之的金器使用傳統相符。而神樹、頂尊跪坐人像以及大量龍形象器物則表明三星堆遺址的使用者在自身認同、禮儀宗教以及對於天地自然的認識與國內其他地區人群相近,無疑確切表明三星堆遺址所屬的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一員。
六、三星堆遺址最初是如何發現的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始於當地農民燕道誠於1929年淘溝時偶然發現的一坑玉石器。
1931年春,在廣漢縣傳教的英國傳教士董篤宜聽到這個消息後,找到當地駐軍幫忙宣傳保護和調查,還將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美國人開辦的華西大學博物館保管。根據董篤宜提供的線索,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葛維漢和助理林名鈞於1934年春天組成考古隊,由廣漢縣縣長羅雨倉主持,在燕氏發現玉石器的附近進行了為期十天的發掘。發掘收獲豐富,根據這些材料,葛維漢整理出《漢州發掘簡報》。
遺憾的是,三星堆遺址自1934年首次發掘以後,發掘就長期停滯。
七、三星堆古遺址介紹
三星堆古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3000至5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三星堆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
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在中國的文物群體中,屬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在這批古蜀秘寶中,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有寬1.38米的青銅面具、更有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而以金杖為代表的金器,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屬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大量重要文物,保存完整的東、西、南城牆和月亮灣內城牆,但目前已發掘的面積只佔遺址總面積的2%左右。
此外,三星堆遺址將聯合金沙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快建設三星堆國家遺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