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各省工業處於哪個階段

中國各省工業處於哪個階段

發布時間:2024-12-16 14:34:57

『壹』 中國各省排名

這是2019年上半年全國各省市GDP排行:



01

雲貴領頭,中部崛起,安徽趕超北京

今年上半年各省市GDP,有三個現象值得關註:

一是安徽趕超北京。今年上半年,北京GDP達到15212.5億元,實際增速6.3%,一如既往之穩。

而安徽更進一步,上半年GDP為15664億元,實際增速8%,以微弱優勢趕超北京。如果這一增速在下半年能得到保持,那麼安徽全年趕超北京,不是沒有可能。

二是雲貴繼續領跑。今年上半年,雲南貴州分別以9.2%、9%的實際增速,位居全國各省市最前列。

雲貴之所以如此突出,與其所處發展階段和政策加持有關。東部省份普遍已經進入城鎮化成熟階段,工業面臨轉型升級,而西部省份多處於工業化中期和城鎮化加速階段。工業加速,投資驅動,經濟增速很容易狂飆突進。

相比而言,東部沿海地區不再依靠投資驅動,相比於速度,東部省份更在乎的是發展質量。

三是中部崛起正在成為新的現象。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高低不一,但中部地區增速普遍高於全國水平(6.3%)。

今年上半年,中部六省的經濟增速分別為:江西(8.6%)、安徽(8.0%)、湖北(8.0%)、河南(7.7%)、湖南(7.2%)、山西(7.2%)。



城鎮化進入下半場,中部地區的區位優勢日益凸顯。武漢、鄭州躋身國家中心城市,合肥融入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雙雙躋身國際級城市群。(參閱《高層定調,「中部崛起」號角再響!》)

此外,中部省份多屬勞動力大省,隨著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中部地區順勢成了最大的承接地,由此帶動工業提升和人口迴流,形成良性循環。

02

這幾個省市跑輸大盤

關於GDP,有兩組增速,一組是名義增速,另一組是實際增速。

名義GDP增速針對GDP絕對值本身進行衡量,實際GDP增速則要扣除物價因素。在通脹型經濟中,一般來說,名義GDP增速高於實際GDP增速。



先看名義增速,增長最快的三大省份分別是:雲南(13.53%)、福建(12.12%)、四川(11.95%)。

再看實際增速,增長最快的三大省份分別是:雲南(9.2%)、貴州(9.0%)、江西(8.6%)。

一般而言,由於價格水平懸殊不會過大,名義增速與實際增速一般不應出現過度背離。

單看實際增速,今年上半年,全國GDP實際增速為6.3%。

在已公布數的相關省份中,有10個不及平均增速:山東(5.4%)、上海(5.9%)、遼寧(5.8%)、陝西(5.4%)、重慶(6.2%)、天津(4.6%)、內蒙古(5.5%)、甘肅(6%)、海南(5.3%)、青海(5.7%)。

從區域分布來看,南方省市裡只有上海、重慶、海南三地,其他都是北方省份。

這些省份經濟增速不及全國平均,原因各不相同。

部分省份受到工業下滑拖累,上海重慶則是受汽車大環境所致,海南是全域限購導致的房地產投資下滑所致,還有部分省份則面臨擠水分。

03

廣東江蘇強勢領跑,粵蘇差距再擴大

作為全國經濟總量最大的兩個省份,廣東江蘇發展勢頭同樣迅猛。

2019年上半年,廣東GDP高達50501.17億元,江蘇GDP為48582.7億元。廣東江蘇與內地其他省市明顯拉開差距,經濟領先優勢一如既往。



從增速來看,廣東江蘇實際增速均為6.5%,超過全國平均增速的6.3%。從名義增速來看,廣東高達8.98%,江蘇達到8.29%,在全國各省市中均保持領先態勢。

可以預料,今明兩年,這兩省將先後躋身10萬億GDP俱樂部。2018年廣東GDP就已高達9.7萬億,今年破10萬億毫無懸念。而江蘇2018年GDP為9.26萬億,今年想要晉級10萬億俱樂部,存在一定挑戰,2020年則無太大問題。

不過,強者恆強,粵蘇GDP差距有所擴大。去年上半年,廣東江蘇GDP相差1918億,而去年同期這一差距是1378億,廣東領先優勢有所擴大。

不過,從均衡層面來看,江蘇更為突出。一個表現是,在全國百強縣排名中,江蘇獨佔23席,而廣東僅有2席。

這背後固然有廣東撤縣設區、強鎮經濟的因素,但也說明在珠三角之外,廣東的縣域經濟並不發達。

04

山東陝西不及預期

最近幾年,山東陝西都是備受關注的明星省份。

先看山東。「山東急了」,是今年上半年最熱的關鍵詞之一。



山東之所以著急,按照當地有關負責人的話來說,「從別人追著跑到追著別人跑」。更有領導直言,感覺跟南方不在一個時代。

究其根本,山東經濟發展遭遇瓶頸期。

2019年上半年,山東省實現生產總值41823.3億元,同比增長5.4%。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8297.0億元,增長2.6%,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

顯然,工業不及預期是山東經濟最大拖累。山東工業最大特點是,傳統製造業規模龐大,鋼鐵煤炭化工產業依賴度較高,而新動能相對不足,這導致當地在經濟新常態下沒能迅速調整。

山東經濟總量長期穩居全國前三,是中國北部最大的經濟重鎮。山東的轉型升級,關乎整個北方經濟。既然從省到市都已有所反思,接下來就要行動了。

再看陝西。

今年上半年,陝西GDP為11625.57億元,實際增速為5.4%,不及6.3%的全國平均增速,與陝陝西7.5-8%的全年目標有一定差距。

究其根本,工業和投資形成一定拖累。陝西的工業增速從去年同期的9.0%回落到今年上半年的4.2%,而固定投資增速從去年同期的12.9%回落到2.5%。

好消息是,陝西工業開始企穩。

數據顯示,1-6月陝西規上總產值同比增長6.8%,較一季度加快0.4個百分點。此外,電子設備製造業、鐵路航運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等均保持兩位數高增速,對工業形成支撐。

05

幾個結論

省域經濟,呈現出三個重要趨勢,這些趨勢將會影響未來的區域格局。

其一,擠水分進行時。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統計部門接連曝光了多起統計違法事件,涉及多個西北省份和東北省份。隨著統計執法常態化,加上2020年全國經濟普查在即,將有更多省份或主動或被動「擠水分」。

其二,南北差距正在取代東西差距。過去中國經濟最明顯的特徵是東西差距,如今東西差距應變成南北差距。中西部經濟飛速追趕,而北方尤其是東北則面臨轉型。北方城市該向南方學什麼,成為新的時代之問。

其三,強者恆強。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新一輪城鎮化的主導戰略。這意味著,擁有這三種概念的省份將會獲得巨大的發展助力。而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成渝則是最突出四大城市群,區域經濟將會強者恆強。

最後,歡迎大家來到我們金融人的圈子——今融道APP,數十萬金融小夥伴兒在這里等著你哦~不見不散。

『貳』 新中國成立以後鋼鐵工業發展情況

總體上,中國鋼鐵工業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78年)為「以鋼為綱」的發展階段,第二階段(1978~2000年)為穩步快速發展階段,第三階段(2001年至今)為加速發展階段。

1、「以鋼為綱」的發展階段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鋼鐵工業的基礎十分薄弱,全國幾乎沒有一家完整的鋼鐵聯合企業。新中國成立後,鋼鐵工業開始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在蘇聯援助下建設了鞍鋼、武鋼、包鋼等鋼鐵廠,鋼鐵工業逐步建設發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隨著「三線建設」的鋪開,在西南、西北建設了攀鋼、酒鋼、成都無縫管廠等一批新的鋼鐵企業,初步形成了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布局。

考慮到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國家確立了「以鋼為綱」的工業發展指導方針,提出了「大躍進」、「全民大煉鋼鐵」、「超英趕美」等口號。因此,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就走上了一條以追求產值、產量增長速度為目標的粗放型的發展道路。

經過全國上下的努力,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的產量和產值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1978年,鋼鐵產量為3178萬噸,佔世界鋼產量的4.5%,居世界第4位。據統計,1952~1978年期間,鋼鐵工業產量平均每年遞增12.9%,產值每年遞增11.8%,實現利稅每年遞增9.67%。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鋼為綱」的發展指導方針下,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鋼鐵工業部門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協調發展的問題。由於對於鋼鐵工業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過大,就產生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在資金有限的前提下,過分的投入會制約其他工業部門的發展;

另一方面由於鋼鐵工業部門的利稅貢獻,同其他產業部門相比而言較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高投入、低產出」的特點,所以較高比例的投入就會影響進一步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積累。由於鋼鐵工業是一個資源消耗量大、能耗高的行業,這一階段鋼鐵工業的發展也佔用了大量的能源。

據統計,1978年,鋼鐵工業投資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7.36%,能源消耗占整個國民經濟消耗能源總量的12.97%。另外,企業管理水平低、職工積極性不高也是當時中國鋼鐵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實際上,在1970~1975年期間,中國鋼鐵工業已經形成了3000萬噸的生產能力,但是生產能力並不能夠得到充分實現。1974~1976年,曾經連續三年計劃生產2600萬噸鋼的目標都沒有實現,人們稱之為「三打二千六打不上」。

2、穩步快速發展的中國鋼鐵工業

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發展遇到了兩次重要機遇。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為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和資源創造了條件。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極大地激發了企業的活力。中國鋼鐵工業面對良好的發展機遇,加快了鋼鐵工業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在這一階段,除了建設上海寶鋼、天津無縫鋼管廠等具備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鐵企業外,又對一些老的大型鋼鐵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和升級,例如鞍鋼、武鋼、首鋼、包鋼等企業。1981年,我國與澳大利亞科伯斯公司通過簽訂補償貿易合同的方式,首次實現了改革開放以後利用外方資金和技術對鞍鋼焦化總廠瀝青焦車間進行改造。

1987年,國家計委批准了鞍鋼、武鋼、梅山(1998年後被並入寶鋼集團)、本鋼、萊鋼5個企業利用外資的項目建議書。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中國鋼鐵企業工藝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另外,一些非國有企業也進入到鋼鐵行業,例如,沙鋼、海鑫等,並且發展迅速。同時,1992年之前,中國鋼鐵企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從放權讓利到承包經營責任制,希望通過企業改革釋放強大的內在發展動力,實現了鋼產量5000萬噸和億噸兩次突破。1986年,中國鋼產量(粗鋼)超過了5000萬噸,達到5221萬噸。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建立,更是為鋼鐵工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內在動力。1994年以來,鋼鐵行業的舞鋼、本鋼、太鋼、重鋼、天津鋼管廠、「大冶」、「八一」等12家企業,列入國家百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邯鋼、撫順鋼鐵公司、天津鋼鐵、酒泉鋼鐵等57家企業,列入地方改革試點。

到1998年,試點工作基本完成,試點鋼鐵企業均按照《公司法》實施了改組,初步明確了國家資產投資主體,理順了出資關系,建立了企業法人財產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1996年中國鋼產量(粗鋼)首次超過1億噸,達到10124萬噸,佔世界鋼產量的13.5%,超過日本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產鋼大國。2000年,中國鋼產量為12850萬噸。

3、加速發展時期

「十五」期間,中國鋼鐵工業更是實現了持續高速發展。粗鋼產量從2000年的1.3億噸,到2003年中國粗鋼產量超過2億噸,到2005年,粗鋼產量達到3.6億噸,成為全球第一個粗鋼產量突破3億噸的國家,再到2006年粗鋼產量達到4.2億噸,連續實現了鋼產量2億噸、3億噸和4億噸的三次跨越。

2001~2007年期間,鋼產量年均增長率為21.04%,其中,2001、2003、2004和2005年這四年年增長率都是保持在20%以上,2005年鋼產量同上年相比增長率更是創紀錄的高達30.42%,同時,中國鋼鐵工業在整個工業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2006年,中國規模以上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5735億元,在39個工業行業中排名第2位,僅低於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實現利潤總額1367億元,在39個工業行業中排名第3位,僅低於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2)中國各省工業處於哪個階段擴展閱讀:

「十二五」鋼鐵工業主要成就:

1、支撐了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十二五」時期,我國粗鋼產量由3.5億噸增加到6.3億噸,年均增長12.2%。鋼材國內市場佔有率由92%提高到97%。2010年,鋼鐵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萬億元,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0%;資產總計6.2萬億元,佔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值的10.4%,為建築、機械、汽車、家電、造船等行業以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2. 品種質量明顯改善

「十二五」時期,我國鋼鐵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鋼材品種齊全,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大部分品種自給率達到100%。

關鍵鋼材品種開發取得長足進步,高強建築用鋼板、抗震建築用高強螺紋鋼筋、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線鋼、大型水電站用鋼、高磁感取向硅鋼、高速鐵路用鋼軌等高性能鋼鐵材料有力支撐了相關領域的發展;

保障了北京奧運會場館、 上海世博會場館、 災後重建、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以及西氣東輸、三峽工程、京滬高鐵等國家重點項目的順利實施。

3、技術裝備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二五」時期,重點統計鋼鐵企業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爐生產能力所佔比例由48.3%提高到60.9%,100噸及以上煉鋼轉爐生產能力所佔比例由44.9%提高到56.7%,大部分企業已配備鐵水預處理、鋼水二次精煉設施,精煉比達到70%。

軋鋼系統基本實現全連軋,長期短缺的熱連軋、冷連軋寬頻鋼軋機分別由26套和16套增加到72套和50套。寶鋼、鞍鋼、武鋼、首鋼京唐、馬鋼、太鋼、沙鋼、興澄特鋼、東特大連基地等大型鋼鐵企業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節能減排成效顯著

「十二五」期間,共淘汰落後煉鐵產能12272萬噸、煉鋼產能7224萬噸,高爐爐頂壓差發電、煤氣回收利用及蓄熱式燃燒等節能減排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部分大型企業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進了鋼鐵工業節能減排。

2010年,重點統計鋼鐵企業各項節能減排指標全面改善,噸鋼綜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標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與2005年相比分別下降12.8%、52.3%和42.4%。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由90%提高到94%。

『叄』 分析一下我國現階段存在的經濟成分。

你好,你所說的經濟成分,是指所有制結構!現今我國所有制結構有如下特點:1.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我國所有制結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首先,個體、私營經濟,已佔據了一方天下。據統計,截止到1996年,全國個體工業企業達621萬戶,個體建築業企業為67191戶,分別佔全國的77.2%和62%,產值分別佔全國的15.5%和28.5%。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個體經濟的投資總額已達到3211.2億元,佔全國的14%。從就業角度看,到1996年底,城鎮個體經濟中的從業人員已達到1709萬人,農村個體經濟的從業人員達3308萬人,佔全國城鄉從業人員總數的7%。與此同時,一部分靠個體工商戶自我積累、擴大經營規模轉化而來的私營企業破土而出,到1996年底,我國城鎮私營企業的從業人員達620萬人,鄉村私營企業的從業人員達551萬人。私營建築企業的收入為23.1億元,利稅1.5億元,工程結算利潤23186萬元。流通領域,個體私營的批發、零售貿易業網點達1412萬個,佔到全國的89%以上。在餐飲業等服務性行業,個體私營經濟也已居主體地位。
其次,混合所有制經濟由萌芽到發展,已成為我國所有制結構中極富活力的生長點。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我國所有制結構變革過程中的一個新生事物,它的萌芽和發展使我國所有制結構多元化的特徵更加突出。據統計,在農村,供銷合作社1990年已發展到63.8萬家,固定資產原值達304.4億元,商品零售總額達128.06億元。農村信用合作社1990年發展到34.4萬個,存款余額比1978年增長了11.9倍,達到2144.9億元,到1996年,其營業收入達28.2億元,是80年的25倍之多。此外,鄉村聯營企業和農村中的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從無到有,發展迅速。在城市,以各種形式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業為特徵的混合經濟也格外引人關注,據統計,截止到1996年,我國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中,股份經濟形式的企業單位有7760個,工業總產值達3281.03億元,資產總計為5497.73億元,分別佔全國相應指標總量的1.5%、5.2%和6.1%。混合經濟形式在我國的興起,不僅在數量結構上使我國的所有制格局更加復雜化和多元化,更從制度屬性上,提高了我國所有制結構的市場化程度和經濟活力,從長遠來看,混合所有制經濟形式,也將以其特有的制度優勢取得更大的發展,並成為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一個極富活力的生長點。
最後,外資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力量。截止到1996年,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項目總數累計達到28萬多個,協議利用外商投資總額達4641.3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為1748.84億美元。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外商投資和港澳台投資的比重為11.8,工業、建築業和商業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外資經濟所佔比重分別為12.2%、0.8%和0.8%。雖然從總體數量上來說,外資經濟的份額還不大,但在一些地區和產業,外資經濟已佔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我國部分沿海地區,尤其是像深圳這樣的開放較早的地區,外資經濟已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主體的經濟形式了。

2.公有制經濟仍佔主體地位,公有制內部,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相對地位發生了變化
雖然與改革初期相比,公有經濟的比重,不管是資產總量,還是產出水平和投資規模,都有所下降,但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的中主體地位並未因此受到太大的影響。到1996年,工業總產值中有67.9%的產值是公有制經濟創造的;建築業產值中,國有和城鎮集體經濟的產值份額也佔到67.8%;流通領域,國有和集體商業企業,仍是最主要的經營者,在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的比例高達90.2%;國家財政收入的絕大部分,約88.4%仍是由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提供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佔到68.4%。
在公有制經濟內部,國有經濟仍居於主體地位。1996年,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一些重要的比例關系如表1所示。表中數據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公有制經濟內部國有經濟主體地位的基本情況。不過,與以前相比,國有經濟的主體地位雖未改變,卻已經明顯下降了。集體經濟的增長又主要是由集體企業,尤其是鄉村工業的快速增長所推動的。

3.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多樣化,更多地採用與市場經濟相容的形式
現階段,我國所有制結構的新特徵不僅表現在數量結構方面,各種所有制的實現形式也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點,其中,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化最令人注目。隨著國有企業改革實踐的不斷深入,傳統國有國營的企業形式,通過股份制改組、承包、租賃等方式,在沒有改變其公有性質的前提下,逐步為多樣化的企業組織形式所替代。與此同時,通過與其他所有制形式之間的混合和交融,派生出一些在理論屬性上帶有過渡色彩的所有制形式,和更加多樣化的企業組織形式。股份合作制企業便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所有制結構的多元化,一方面使國有經濟獲得了適應市場機制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使公有和非公有經濟之間形成了打破所有制界限的資產再配置空間,為市場體系的建立,尤其是資本市場的建立奠定了現實基礎,對改善國有資產的配置格局,提高經濟效率也極有意義。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制結構的多元化是多層次的,不僅各種經濟形式之間不斷通過變革和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所有制結構,每種經濟形式本身也在不斷地多元化。所有制結構的這種變革是我國市場化體制改革的制度基礎,也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國有經濟的實現形式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不斷改進,與市場經濟的契合程度得以不斷提高的。

4.不同地區間所有制結構的差異較大,一般地說,非國有經濟的比重在發展快的地區高於經濟發展較慢的地區
從我國所有制結構的地區特徵來看,在近幾年來經濟增長最富活力的發達省區,非國有經濟的發展要快於經濟落後的省區,非國有經濟的比重也相應地高一些,不少省區非國有經濟的份額已超過國有經濟。根據1996年的統計資料,我國各省區國有工業比重的分布格局如表2所示。從公有制經濟內部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相對比例看,國有經濟大於集體經濟的省區有14個,大都是中西部省區,國有經濟小於集體經濟比重的有16個省區,大都是經濟發展較快的東部和沿海省區。所有制結構地區分布的不均衡是與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客觀的生產力背景相適應的,這也是我國所有制結構市場化過程中一個必然的階段。

5.所有制結構的產業和行業分布特徵
我國所有制結構變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不同經濟形式在產業布局上的調整。其中,國有經濟產業布局的戰略性調整構成了調整的主流。這種調整是通過國有資產的戰略性重組實現的。就工業領域而言,國有經濟的分布是符合「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的原則的。在金融、鐵路交通、郵電通訊、民航、軍工等產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和高精尖技術領域,國有經濟的壟斷或主體地位,更加突出。非國有經濟中,個體私營經濟主要分布在一些競爭性的工業領域,以及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等領域,這對補充國有經濟、推動社會經濟繁榮、增加就業渠道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三資企業」是由外資經濟和一些混合所有制經濟構成的,在工業領域中,其分布的主要行業有服裝及皮革加工業、文教及體育用品加工業、電子及通訊設備織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品織造業,其產值分別占這幾個行業的48.5%、47.6%、61.5%和40.7%,對推動我國這些行業的技術進步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4.國有經濟在一些非競爭性重要產業中處於主體地位,是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保持控制力和主導地位的重要保證。在其他競爭性產業中,國有經濟和其他經濟成分共存,或其他經濟成分佔主體地位的局面,又保證了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反過來也促使了國有經濟在競爭中不斷改革和提高。

閱讀全文

與中國各省工業處於哪個階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第三大城市叫什麼名字 瀏覽:990
如何查詢中國銀行對公賬戶的限額 瀏覽:839
義大利進口蝴蝶大床是什麼牌子 瀏覽:665
伊朗離中國哪個省近 瀏覽:337
義大利冬令時什麼時候該 瀏覽:898
中國足球如何晉級 瀏覽:207
王者榮耀越南服元歌叫什麼 瀏覽:485
怎麼把中文轉換越南語 瀏覽:777
中國什麼山最難爬 瀏覽:995
中國自助飲料品牌有哪些 瀏覽:548
越南的西瓜為什麼那麼貴 瀏覽:540
中國哪個省遊玩最好 瀏覽:512
越南工作簽證續簽需要哪些資料 瀏覽:780
美國於伊朗局試怎麼樣 瀏覽:943
越南戰斗雞多少錢一隻 瀏覽:565
伊朗脫鉤什麼意思 瀏覽:644
英國倫敦打工多少錢一小時 瀏覽:837
中國各省工業處於哪個階段 瀏覽:549
伊朗用什麼錢最好 瀏覽:706
中國式報表html怎麼做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