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最早的天文歷法以多少天為一個單元
不知道你指的一個單元是什麼意思,西漢的太初歷規定一回歸年為一年,一朔望月為一月,所以又稱八十一分律歷,是我國古代第一步比較完整的漢族歷法
西漢的《太初歷》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漢族歷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其法規定一回歸年為一年,一朔望月為一月,所以又稱八十一分律歷。以夏歷的正月為歲首。三統歷第一次把二十四節氣編入歷法,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它還首次記錄了五星運行的周期。太初歷共使用了188年。
⑵ 中國最早的天文歷史是這幾年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天文觀測和記錄的國家之一。中國古代天文學在新石器時代開始萌芽。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中,已經有了關於日食、月食和星辰的記載,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天文學資料了。商代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每一個月又被分為三旬。由此可知,早在商代,我國已經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天文歷法系統。戰國時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西漢時期,出現了許多新的天文觀測儀器,並提出了「渾天說」。隋唐時,進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線長度實測。宋元時期我國創制了《授時歷》,並製作了簡儀等新的天文觀測儀器。明清時期我國天文學處於衰落階段。
⑶ 中國歷代天文歷法方面的重大成就
(1)夏朝:歷法「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情況。 (2)商朝: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紀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記錄。 (3)春秋:留下世界公認的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比歐洲早670多年。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歐洲早160年。 (4)戰國:《甘石星經》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人們還測定了一年的季節。 (5)西漢:武帝時制定「太初歷」。前28年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是世界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6)東漢: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7)隋唐:①隋朝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創立了計算日月運行的新方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②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在《皇極歷》的基礎上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③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 (8)元朝: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郭守敬改進了簡儀和圭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授時歷》年周期與現行公歷同,但早於現行公歷300年問世.補充:《中國古代天文歷法基礎知識 》我建議你看看這本書,以下是這本書有關你需要內容的目錄 第三編 中國古代天文歷法簡史 第一章 我國「傳說時代」的天文歷法 第二章 夏、商、周時代有關天文歷法的成就 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代的天文歷法 第四章 上古至戰國我國天文歷法情況小結 第五章 秦、漢時期我國歷法體系的形成 第六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天文歷法概況 第七章 宋、元天文歷法之成就及歷代星圖與天文儀之改進 第八章 明、清我國天文歷法的成就及歐化.
⑷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歷法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天文學也是中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其他包括農學、醫學和數學,天文學方面屢有革新的優良歷法、令人驚羨的發明創造、卓有見識的宇宙觀等,在世界天文學發展史上,無不佔據重要的地位。 中國古代就設立了專職的天文官,專門從事「觀象授時」。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就描繪了光芒四射的太陽形象,進而對太陽上的變化也屢有記載,描繪出太陽邊緣有大小如同彈丸、成傾斜形狀的太陽黑子。
中國古代歷法不僅包括節氣的推算、每月的日數的分配、月和閏月的安排等,還包括許多天文學的內容,如日月食發生時刻和可見情況的計算和預報,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預報等。一方面說明中國古代對天文學和天文現象的重視,同時,這類天文現象也是用來驗證歷法准確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夠測算得那麼精密,實在是很了不起
本篇共收錄了415冊古代影印珍版資料,可以說是目前網路上最全的古代天文、歷法大合集資料,收集這篇四百多冊的資料非常不容易
過程不必細說,也收集整理了這類古代影印版的天文書籍很多年了,目前整理的這些可以說是我能搜到的最全的天文歷法類最多最全的書了
部分內容截圖:
目錄
│ 《清史天文志》稿本01.pdf
│ 《清史天文志》稿本02.pdf
│ 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鑒 (明)章士純撰.pdf
│ 三垣列舍入宿去極集 不著撰者.pdf
│ 三統術詳說 (清)陳澧撰.pdf
│ 交食通軌日食通軌月食通軌四餘通軌五星通軌 不著撰者.pdf
│ 歷象本要 (清)楊文言撰.pdf
│ 古今推步諸術考 (清)汪曰楨.pdf
│ 古周髀算經 (漢)趙君卿注.pdf
│ 周天星位經緯宿度考 不著撰者.pdf
│ 周髀算經周髀算經音義 趙君卿注 (宋)李籍撰.pdf
│ 唐月令注全一冊【李林甫】.pdf
│ 囂囂子歷鏡 (清)胡襲參 方江自輯.pdf
│ 四時氣候集解【明】李泰.pdf
│ 回回歷法釋例 (明)貝琳撰.pdf
│ 地球圖說 (法)蔣友仁譯.pdf
│ 大清時憲書箋釋 (清)繆之晉輯.pdf
│ 大統歷注 不著撰者.pdf
│ 天文略 明 蔡汝楠撰.pdf
│ 宣西通 (清)許桂林撰.pdf
│ 恆星星座書.蘇菲.pdf
│ 授時歷議.pdf
│ 推春秋日食法 (清)施彥士撰 .pdf
│ 新編遵依司天台經緯歷書 (明)陸位校.pdf
│ 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韜撰.pdf
│ 晉書·律歷志.pdf
│ 步天歌(影印版).pdf
│ 民歷鋪註解惑 (德)湯若望撰.pdf
│ 玉燭寶典.pdf
│ 甘石星經.pdf
│ 目錄樹.bat
│ 算七政交食凌犯法 全一冊.pdf
│ 觀象玩占.pdf
│ 通雅·天文.pdf
│ 欽定大清會典圖——天文(上).pdf
│ 欽定大清會典圖——天文(下).pdf
│ 隋書·律歷志.pdf
│
├─七政推步 (明)貝琳
│ 七政推步 (明)貝琳-卷一-卷二.pdf
│ 七政推步 (明)貝琳-卷三-卷四.pdf
│ 七政推步 (明)貝琳-卷五.pdf
│ 七政推步 (明)貝琳-卷六-卷七.pdf
│
├─三才實義天集 (清)周於漆
│ 三才實義天集 (清)周於漆-一.pdf
│ 三才實義天集 (清)周於漆-七.pdf
│ 三才實義天集 (清)周於漆-三.pdf
│ 三才實義天集 (清)周於漆-二.pdf
│ 三才實義天集 (清)周於漆-五.pdf
│ 三才實義天集 (清)周於漆-八.pdf
│ 三才實義天集 (清)周於漆-六.pdf
│ 三才實義天集 (清)周於漆-四.pdf
│
├─乙巳占 (唐)李淳風撰
│ 乙巳占 (唐)李淳風撰-一.pdf
│ 乙巳占 (唐)李淳風撰-三.pdf
│ 乙巳占 (唐)李淳風撰-二.pdf
│ 乙巳占 (唐)李淳風撰-五.pdf
│ 乙巳占 (唐)李淳風撰-六.pdf
│ 乙巳占 (唐)李淳風撰-四.pdf
⑸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和歷法是什麼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幾千年來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天文資料,這引起了各國天文學家的注意。
《春秋》中關於哈雷彗星的描述
中國在傳說中的帝堯(約公元前24世紀)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專職的天文官司,從事觀象授時。那時一年分為366天,分為四季,用閏月來調整月份和季節。這些都是中國歷法(陰、陽歷)的基本內容。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國天文學已經處於從一般觀察到數量化觀察的過渡階段。記錄這一段歷史的《春秋》和《左傳》,都載有豐富的天文資料。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242年中,記錄了37次日衰,現已證明其中有32次是可靠的,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象記錄。當時還有天琴座流星的最早記載,也有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
隨著觀測資料的積累,戰國時期已有天文學的專門著作,齊國的甘公(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魏國的石申著有《天文》八卷。
和春秋時期天文學相聯系的是歷法,到春秋後期,採用的歷法是一年為365日,19年7閏,這種歷法叫古四分歷。古四分歷比真正的年長度每年多11分鍾。歐洲古羅馬人在公元前43年,即比中國晚500年的時候才知道採用古四分歷。由於農業生產的需要,在春秋戰國時期,還逐步形成了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平均15天設置一個節氣,這是中國古代的獨特創造。它告訴人們太陽移到黃道上二十四個具有季節意義的位置的日期,幾千年來對中國農牧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⑹ 中國最早的天文歷法知識出現在
我國古代天文歷法的成就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如:夏歷,廿四節氣,十二氣歷,授時歷等.
天文氣象的成就:
中國古代最早的較為科學的天文知識,可能當屬《夏小正》中所描述的天象春秋戰國時期,關於金,木,水,火,土五大行的知識大量出現
漢代,蓋天,宣夜,渾天三種論天學說已成形.
張衡是渾天說的集大成者
漢代已用多種風信器觀測風向.最簡單的一種,叫做「視」
對於濕度的觀測也較早.據《史記 天官書》和《淮南子 天文訓》記載,是用"懸土炭"的方法
(1)先秦時期:①春秋時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即指哈雷彗星,這一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②春秋時期我國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19年7閏的原則,這比西方造160年。③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其中有豐富的天文記載,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天文的認識。
(2)兩漢時期:①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制訂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開始以正月為歲首。②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③東漢時,張衡從日、月、地球所處的不同位置,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④張衡發明製作的地動儀,可以遙測千里意外地震發生的方向,比歐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時期:①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②僧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在實測中他認識到,在小范圍有限的空間里得到的認識,不能任意向大范圍甚至無際的空間推演,這是我國科學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
(4)宋元時期:①北宋科學家沈括的突出貢獻在天文學方面,把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十二個月完全統一起來的「十二氣歷」更加簡便,有利於農事安排。②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③元朝傑出天文學家郭守敬,提出「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的正確主張,創制了簡儀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觀測儀器,主持了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④郭守敬主持編定《授時歷》,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行公歷早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