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閉關鎖國了多少年
閉關鎖國政策又稱洋禁、海禁,指閉關自守,不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護主義。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是明清政府實行的嚴格限制對外交通和貿易的政策。明清兩朝都實行「海禁」政策,但其內涵並不相同。明朝海禁,只是禁止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並不禁止外國來華貿易,是一種由官府壟斷海外貿易的政策。同時,明朝的海禁政策也未貫徹始終。明政府曾一度開放海禁,沿海地區的海外貿易又蓬勃發展起來。而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認為「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長期關閉國門,嚴格限制國人對外交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停止一切對外貿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這標志著清政府徹底奉行起閉關鎖國政策。
負面影響:
這一政策的長期推行
阻礙了中外聯系,影響了中國吸收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致使中國與世界隔絕,嚴重地阻礙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
使得中國和世界脫軌,慢慢地落後於世界。
文化上,經濟上,科學上無法和世界接軌,各種先進技術思想難以發展,整體上呈現帝國黃昏現象。
是導致近代中國落後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減少與外界接觸的機會。
阻礙本國的經濟發展,徹底喪失對外貿易主動權。
阻隔與外國的科技文化交流,以至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造成國際沖突。
影響社會科技發展。
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
閉關鎖國的時間大概可從1433年(鄭和下西洋後)的明朝後期以及清朝至1840年鴉片戰爭被迫打開國門可為大致的時期,大約有407年。清朝初期1636年至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實行「一口通商」政策之前應該是有開放過的一段時間(121年),若嚴謹一些可去除,則大致為286年。
至於新中國初期有一段是國際大環境(二戰後新格局對峙及冷戰時期)被動情勢影響下的而非主觀意願上的,並且在外交上也是以五項基本原則為基礎盡可能的主動去建交,也結交了不少國家,比如非洲等眾多國家,所以這一段時期應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