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姓氏 史.的來歷
史姓源於史皇氏,為黃帝時的史官倉頡之後,以官職為氏。倉頡是黃帝時代的史官,人稱史皇氏,他善於觀察,發明了文字,因造字有功,其後代便以其官職為氏,稱史姓。
現今,史姓是中國漢族大姓之一,排在第八十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5%。史姓族人多功成名就,流傳千古。如漢代的史丹,宋代的詞人史達祖,明代的民族英雄史可法,清代的文學家史震林等。
史震林,清代書畫家,字岵岡,江蘇金壇人。乾隆年間進士,官淮安教諭。他能詩文、工書、善畫竹、石、蘭,精八分書,不落前人窠臼,著有《西青散記》、《華陽散稿》等。
史可法,南明大臣、抗清名將,有「共仰千秋梅嶺畔,難忘十日鶴樓頭」的自題聯。郭沫若也題寫了「騎鶴樓頭,難忘十日;梅花嶺畔,共仰千秋」的聯語。
史弘肇,五代後周名將,有「定亂安邦懷大志,出將入相薦名臣」的聯語。史天澤,元代光祿大夫左丞相,有「定亂安邦,常懷廟廊大志;出將入相,允稱社稷名臣」的聯語。
史良娣,西漢人,為武帝戾太子妃,生子進,從外祖家姓,號史皇孫,重孫即位後為宣帝,追良娣為戾夫人。清史貽直,十九歲舉進士,入翰林,乞假歸娶,朝野榮之,後居相位二十年。
史丹,漢代都尉侍中,有「伏蒲之忠,諫元帝而留太子;知矢之直,進君子而退小人」的聯語。
史氏祠堂聯有「祖孫父子、兄弟叔侄,四世翰苑蟬聯,猶有舅甥翁婿;子午卯酉、辰戌丑未,八榜科名鼎盛,又逢己亥寅申」的描述。
❷ 史姓遷徙分布
史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五位,人口約三百零七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9%左右。
史氏以官為姓,先秦列國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史氏就相當廣泛地分布於全國各地。
西漢時有魯國人史恭,其孫史丹自魯(今山東曲阜)徙居杜陵(今陝西長安縣西北)。史丹曾孫史崇,東漢初舉家遷至溧陽(今江蘇溧陽縣)。史丹裔孫東漢史苞的後代,於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時遷至河西健康(今甘肅高台縣)。史丹後代又有一支遷至高密(今屬山東),還有一支留於京兆(今陝西西安)。此外,西漢末有沛國人(今江蘇沛縣)史岑,又有史立因罪遷合浦(今廣西合浦縣東北);東漢時,史通平遷居青神縣(今屬四川)。
今河南開封、洛陽、民權皆有史氏;唐五代時,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還分布於今湖北、安徽、福建、廣東、貴州、雲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後,史氏有遷往海外者,僑居於新加坡等國家。
史氏起源復雜,自以官為姓稱史氏後,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至魏晉南北朝時,在中國北方就已形成了五個郡望,郡望中的史氏主要源於漢朝史丹之後。
另據學者考證,源於安徽宣城的史氏族人皆為倉頡之後,從湖北武昌分支出來的史氏族人則為尹佚(史佚)的後裔。
史氏以官為姓,先秦列國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史氏族人就相當廣泛地分布於全國各地,因政治,戰爭等多方面的原因,後面離開中原遷徙的史氏族人部分移民,又改為姓石。
西漢朝有魯國人史恭,其孫史丹自魯(今山東曲阜)徙居杜陵(今陝西長安)。史恭曾孫史崇,東漢初舉家遷至溧陽(今江蘇溧陽埭頭鎮)。此外,西漢末有沛國人(今江蘇沛縣)史岑,又有史立因罪遷合浦(今廣西合浦縣);東漢時期,史通平遷居青神縣(今四川青神)。
史丹裔孫、後漢歸義侯史苞的後人,在西晉時期因避永嘉之亂遷河西建康(今甘肅高台),遂形成當地望族;史丹孫史均,其兒子崇東漢初年累官至青、冀二州刺史,封溧陽縣侯(今江蘇溧陽埭頭鎮),後遂率子孫定居溧陽,形成溧陽史氏望族;史丹裔孫史節為唐禮部侍郎,遷高密(今山東高密),後形成高密望族;史丹有一孫史壙留居長安(今陝西西安),其中遂為京兆望族。這期間,突厥阿史那氏改姓為史氏後,在河南一帶繁衍,成為當地一大姓氏。西漢末,史氏族人已入遷廣東、廣西。東漢時,遷入四川。
史氏族人大舉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時,至唐、宋之際已分布江南許多地方,宋、明以後,史氏族人遍布全國。
唐末五代時期,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
宋朝時期,今江西、河北有史氏。
至明朝時期,史氏族人還分布於今湖北、安徽、福建、廣東、貴州、雲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
清朝以後,史氏族人有遷往海外者,僑居於新加坡等國家。
今日史氏族人尤以湖南、山東為多,兩省史氏約佔全國史氏人口的37%以上。
根據2005年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主持完成、袁義達鍾蔚倫主編的《當代百家姓》里所發布的百家姓最新順序,史姓排名85位。百家姓排名63位!史佚的遠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後稷為周始祖,歷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職,輔佐武王克商,與周、召、太公共輔成王。一生為人嚴正, 《桐葉封臣》里「天子無戲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後人把他作為史官的楷模,並將他與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史佚子孫以官職「太史令」的史字為氏,稱史氏。
❸ 關於史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史姓的起源與歷史:
1. 源自黃帝時期的「史皇」倉頡,其後代以官名為姓,包括倉氏、史氏等。倉頡為史官,被稱為史皇氏,其後裔中有一支以官為姓,稱史氏。
2. 出自周朝太史佚的後代。歷代其他姓的史官也多以官為姓。歷史上最早的史姓人物是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他為人嚴正,與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因其終生在周朝任太史,其子孫便以官名為姓。
3. 隋唐時期,「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國支系的史國,居史城,為「昭武諸國」之一。史國有人來中原居住,遂以國名為姓。
4. 部分突厥族阿史那氏改為史姓。北魏阿史那部有歸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 史姓還與其他族群血統混合。例如,唐代有史思明,本為突厥種。
史姓的分布:
史姓以官為姓,先秦時期各國有不少神史官,因此在春秋戰國時期,史姓就已經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
西漢時期,魯國人史恭,其孫史丹自魯遷至杜陵。史丹的曾孫史崇,東漢初遷至溧陽。史丹的後代東漢史苞的後裔,於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時遷至河西健康。史丹的後代還有一支遷至高密,一支留居京兆。
唐代,史岑有遷至湖南、浙江、山西等省。宋代,史姓分布擴展至江西、河北。明代,史姓還分布於湖北、安徽、福建、廣東、貴州、雲南等省。清代以後,史姓有遷往海外者,如新加坡等國家。
史姓的郡望與堂號:
堂號:「忠烈堂」:源自明朝末期史可法抗清的事跡。
郡望:包括健康郡、宣城郡、高密郡、京兆郡等。
史姓的家譜:
全國有《史氏譜錄合編八卷》。
江蘇有《史氏吳中派族譜不分卷》、《遷淮史宗譜不分卷》等。
浙江有《餘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譜九卷》等。
山東有《史氏家譜不分卷》等。
湖北有《史氏宗譜六卷》等。
湖南有《史氏宗譜九卷》等。
四川有《里碑溪史氏族譜十卷》等。
史姓的歷史名人:
史可法:抗清名將,在揚州兵困時拒降固守。
史孟麟:明朝理學家,主張以理學為「國本」。
史魚:春秋時衛國史官,以正直著稱。
史籀:周宣王時書法家,提出唯物主義命題。
現狀:
史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五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百一十一位。史姓人口約三百零七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9%左右。
史姓的大舉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時。至唐末五代時期,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姓族人分布。宋朝時期,江西、河北有史姓族人分布。至明朝時期,史姓族人已經廣泛分布於湖北、安徽、福建、廣東、貴州、雲南等省。基本上遍布江南。
清朝以後,史姓族人遷往海外,如馬來西亞、泰國、緬甸、新加坡等國家。
現今史姓族人尤以湖南、山東為多,這兩省史姓約佔全國史姓人口的3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