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自然環境概況是怎麼樣的
中國位於亞歐大陸東南部,東南瀕臨太平洋,西北深處亞洲大陸腹地,西南為青藏高原與南亞次大陸接壤。全國約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廣闊疆域。南起曾母暗沙,北至漠河以北的黑龍江江心,縱跨50個緯度,長達5500km;東起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西至帕米爾高原,橫貫62個經度,東西距離5200km。在這廣闊的土地上,地貌復雜,氣候多樣,自然資源十分豐富。
一、地貌
中國地質條件復雜。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化過程中,內外營力所塑造的地貌類型齊全,分布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常態地貌。其中,山地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33%、高原約佔26%、丘陵約佔10%、平原約佔11%、盆地約佔19%。整個地勢西高東低,以青藏高原為最高點,自西向東呈階梯狀逐級下降,並通過寬闊的大陸架,將中國大陸和太平洋大洋盆地連接起來。境內有兩條山嶺組成的地貌界線,明顯地將大陸分成三級階梯。西面一條是由昆侖山—祁連山—岷山—邛崍山以及沿橫斷山脈3000m等高線;東側一條則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線。最高一級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m以上,面積約達25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高原上橫卧著一系列雪峰連綿的巨大山脈,自北而南有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與祁連山脈、唐古拉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東南部是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山嶺間鑲嵌著無數大小盆地。第二級階梯海拔1000—2000m,是由一系列高山、高原和盆地組成。如阿爾泰山山脈、天山山脈、秦嶺山脈、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等。沿著東北走向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以東直至海濱,則屬第三級階梯,自北而南分布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以南,還有一片廣闊的低山丘陵,一般統稱為東南丘陵。前者海拔在200m以下,後者海拔大多在500m以下,只有少數山嶺可達到或超過1000m。這一階梯東部是大陸向海洋延伸的大陸架,碧波萬頃,島嶼星羅棋布,水深大多在200m以內。這種西高東低直迄海洋的地勢特點,有利於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她,供給大量水汽,對我國的氣候和農業生產都有良好的影響。
二、氣候
中國氣候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類型多樣。按照溫度的不同,從南到北,包括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等6個熱量帶。按水分條件,由東南向西北,又可劃分為濕潤區、半濕潤區、半乾旱區和乾旱區。山多而高,氣候的垂直分布,更增加了氣候類型的復雜性、多樣性。雖然各地帶的氣候互異,但大陸性季風氣候,則是中國氣候的共同特徵,主要表現在:
1.冬夏風向更替明顯
冬季氣流主要來自高緯度地區,風向偏北,寒冷而乾燥;夏季氣流源自低緯度海洋,風向偏南,暖熱而濕潤。
2.氣溫年較差大,日較差也大,冬夏極端氣溫較差更大
與世界同緯度其它地區,特別是和亞歐大陸西部相比,中國冬季氣溫要相對低得多,而夏季氣溫卻比較高。如黑龍江齊齊哈爾(47°23′N),1月均溫是-19.6℃,7月均溫為22.6℃,年較差達42.2℃;而與其緯度相近的法國巴黎(48°58′N),1月均溫是3.1℃,7月均溫為19℃,年較差僅15.9℃。兩地相比,1月氣溫,齊齊哈爾比巴黎低22.7℃,7月氣溫卻要高3.6℃,年較差大26.3℃。
3.區域降水分布很不均勻,年降水量自東向西北迅速遞減
年降水量最多的西南地區(特別是喜馬拉雅山南坡)和東南地區(特別是台灣山脈東坡)達2000mm以上,最乾燥的塔里木盆地尚不足50mm。在降水季節分配上也較為懸殊,夏季雨量一般佔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而冬季降水量大部分在10%以下,而且年降水變率都很大,多雨的江南,年降水變率也有10—15%,至於降水較少的北部和西北內陸地區,年降水變率可達30%以上。
4.雨熱同期
即降水最多的季節,一般也是氣溫最高,植物生長旺盛,需水量最大的季節。
5.影響我國氣候特徵的因素
(1)緯度位置
這是決定太陽輻射和熱量條件、影響氣候特徵的基本因素。我國南北之間緯度差達50度之多,東半部自北向南可分為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但是,西半部由於青藏高原的突起,打破了上述溫度與緯度之間的關系。在這些熱量帶中,又以中溫帶、暖溫帶和亞熱帶的面積最廣,熱帶也有一定的比重。特別是我國亞熱帶因受季風影響的范圍廣,溫度高,降水多,成為世界上亞熱帶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也是世界上許多珍貴、稀有、瀕危植物與動物的「儲存所」。南方的熱帶,則為我國利用和開發熱帶植物資源提供了重要基地。
(2)海陸位置
這是決定著海陸間熱力差異,造成冬夏不同的溫壓場而形成季風環流的根本原因。中國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間。由於海陸物理性質不同,導致表面熱量差異,使冬夏季在大陸和海洋上形成不同的溫壓場,而產生明顯的季風環流。海陸兩者面積愈大,季風也愈明顯。因此,中國受季風影響最為深刻,除了受青藏高原屏障阻擋的西北內陸地區外,廣大東部和南部地區,甚至包括青藏高原很大一部分地區,均受夏季季風的影響而表現季風氣候的特徵。
(3)地形的影響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脈縱橫交錯。復雜的地勢,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全國分布著許多不同走向的高大山脈和西南部隆起的青藏高原,使得緯度位置和海陸分布所形成的氣候更加復雜化。從大興安嶺、太行山到西藏波密一線以東的一系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對太平洋濕氣向西北運行起著重要的屏障作用,而青藏高原東南部的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又是孟加拉灣氣流從低空入境的嚴重障礙。同時,東半部一系列東西走向的山脈,層層阻擋冬季寒潮自北向南運行,致使我國不同熱量帶的氣溫、降水量差異明顯,而且,各種地貌類型,又對局部地區的氣候產生影響。如高山使氣候產生垂直分異,向風側成為多雨中心,背風盆地成為高溫中心,等等。由於高山屏障,使西北內陸地區氣候變得更為乾旱,但高山從高空攔截較多的水氣,又可使乾旱地區出現不少成片的森林和草原。
(4)大氣環流
這是支配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上述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和青藏高原等因素的影響下,中國的大氣環流形勢極為復雜。總的來說,中國各季氣流的運行和變化是受到西伯利亞高氣壓、印度次大陸低氣壓、北太平洋高氣壓和阿留申低氣壓等四大活動中心的控制。在冬季,西伯利亞高氣壓籠罩亞洲大陸,風從北冰洋經蘇聯西伯利亞和蒙古奔向中國南方,吹入海洋,因而中國東半部風向大都是東北風或西北風,由於空氣乾冷,就加強了冬季季風給中國帶來的寒潮,所以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冬季普遍寒冷而乾燥,是世界上同緯度地區冬季較冷的國家。在夏季,大陸上變成低氣壓區,而海洋上的空氣壓力增大,空氣從潮濕的海洋吹向大陸,所以中國大陸夏季盛行從東南方太平洋高氣壓和西南方印度洋高氣壓帶來的氣流。中國除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區外,大部分地區吹著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來自孟加拉灣與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風,給中國帶來充沛的雨量,使中國東南半壁成為世界上同緯度雨量較多的地區。
三、土壤
中國土壤的形成與發展是與氣候、各種化學類型的成土風化殼、多山的地形以及植被類型有關。如就大氣候與土壤的關系來說,中國東部和東南部濕潤區,雨量充沛,土壤中可溶性鹽類易被淋洗,所以主要是酸性森林土;從北到南依次出現:棕色針葉林土、暗棕壤、棕壤、黃棕壤、黃壤、紅壤、磚紅壤性紅壤、磚紅壤。到了半乾旱區,雨量較少,石灰易被保持在土層中,就出現各類鈣質草原土;在北部溫帶有黑鈣土、黑壚土、栗鈣土。在西南部青藏高原上有高寒草甸土、高寒草原土。在最西部乾旱地區,土壤中石灰和石膏都保持在表土層,出現各類荒漠土,並有大面積的鹽鹼土。
1.紅壤、黃壤類
此類土壤包括濕潤熱帶的磚紅壤和濕潤亞熱帶的紅壤、黃壤和黃棕壤。
(1)磚紅壤性土和磚紅壤
這是熱帶季雨林、雨林區域土壤,具有明顯的富鋁化特徵,呈強酸性反應(pH4.0—4.8),氮、磷、硫、鈣、鎂等營養元素都極貧乏。
(2)紅壤
這是濕潤亞熱帶氣候下酸性風化殼上所發育的土壤,呈強酸性反應(pH4.0—5.5),表層腐殖質極薄,鈣、鎂、錳、鈉和全磷量都很低。
(3)黃壤
這是強酸性土壤,其氣候條件較紅壤為濕潤。風化殼的厚度較薄,鈣、鎂、氮、硫含量都極低。
(4)黃棕壤
這是在北亞熱帶或中亞熱帶中山帶濕潤氣候下,在酸性母質上發育而成的。呈弱酸性反應(pH5.0—6.0),具有棕壤向黃壤過渡的性質,土體中鹽基大部已淋失。
2.灰棕壤類
此類土壤包括寒溫帶的棕色針葉林土和溫帶北部的暗棕壤,呈強酸性到中酸性,代換性鋁含量較高,鹽基飽和度很低,鉀、鈉、鈣、鎂、氮、磷、硫等含量貧乏。
(1)棕色針葉林土
這是在寒溫帶落葉林下發育而來,分布於黑龍江沿岸台地、丘陵和大興安嶺山地。呈強酸性或中酸性反應(pH4.5或5.0—6.0),代換性鹽基含量低,而代換性鋁含量很高。
(2)暗棕壤
這是在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下發育而來,分布於東北東部山地,表土層腐殖質含量較高,呈中酸性反應(pH5.0—6.0),鹽基飽和度在表層較高。
3.棕壤類
此類土壤包括暖溫帶的棕壤和溫帶的灰色森林土與淋溶黑土,呈中酸性到微酸性反應。
(1)棕壤
這是在落葉闊葉雜木林和落葉櫟林下花崗岩母質發育而來,主要分布在濕潤溫帶近海的山東、遼東半島和遼南、河北山地丘陵,呈微酸性或中酸性反應。鈣含量豐富,鐵、鋁極為貧乏,而二氧化硅含量有所增加。
(2)黑土
這是在自然植被為雜類草草甸,成土母質為第四紀更新世粘土沉積物,部分為基岩風化坡積物發育而來,分布於溫帶半濕潤氣候下的東北平原。表層腐殖質層厚約100cm,腐殖質含量3—6%,高的達15%。呈微酸性反應(pH5.5—6.5)。氮、磷和代換性鈣含量高,自然肥力高,保水保肥好。
4.石灰質森林土類
此類土壤分布於中國東部濕潤區自北到南由碳酸鹽風化殼發育形成的各類森林土壤,呈中性到微鹼性反應。
(1)褐土
這是在落葉闊葉雜木林下石灰岩、黃土、碳酸鹽沖積物上形成的,分布於旱季明顯的濕潤暖溫帶。呈中性到鹼性反應。有明顯的碳酸鈣層,富含鹼土金屬、鹼金屬和積聚鈣、鈉、鎂、鐵、鋁化合物。速效性氮、磷、鉀多,肥力高。
(2)黃褐土
這是褐土向黃壤過渡的中間形成物,在含有常綠成分的落葉闊葉林下帶石灰性母質上發育而來,分布於半亞熱帶。上層呈微酸性或中性反應,下層呈微鹼性到中鹼性反應。代換性鈣、鎂占優勢。
(3)黑色石灰岩土這是在落葉、常綠闊葉樹混交林下植物殘體經過腐解與鈣結合發展而成,分布於亞熱帶石灰岩地區,呈石灰性反應(pH6.5—8.5)。表土有機質6.0—7.0%,氮、磷、鉀含量多。
(4)紫色土
這是由石灰性紫紅色沙頁岩發育而成,分布於長江以南的濕潤亞熱帶。表土呈微酸性或中性,底土呈中鹼性反應(pH6.5—8.5)。鈣、鎂、鈉和硫化物含量豐富,磷、鉀含量亦多。土壤肥力高。
(5)磷質石灰土
這是分布在中國南海諸島上的珊瑚石灰岩,其上生長著肉質常綠海葉灌叢、矮林。表土是磷質、石灰質和鳥糞等有機質的復合體,呈中鹼性或強鹼性反應(pH8.0—8.5)。上層有機質含量可達10%,氮1.0%,全磷(P2O5)30%,鈣(CaO)40%以上。
5.黑鈣土、栗鈣土類
此類土壤包括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各類碳酸鹽風化殼所形成的草原土壤,其中有分布於東北平原中部的草甸草原土壤——黑鈣土,分布於內蒙古中北部的典型草原土壤——栗鈣土,分布於暖溫帶半濕潤氣候下黃土高原東南部的草甸草原土壤——黑壚土,以及分布於羌塘高原中、南部海拔4400—5200m高原上土壤——高寒草原土。土壤均呈鹼性反應,有鈣質層,不含石膏。
6.荒漠土、鹽鹼土類
此類土壤包括:分布於溫帶乾旱氣候下北疆一帶的灰棕漠土,分布於暖溫帶極端乾旱氣候下南疆和河西走廊一帶戈壁灘的棕漠土,分布於西藏北部,海拔4200—5400m山原上的高寒荒漠土,分布於塔里木盆地等處的荒漠鹽土,分布於北方濕潤或乾旱地區的內陸鹽土和濱海地區的鹽鹼土。土壤中含相當量的氯、鈉和硫。
7.草甸土、沼澤土類
此類土壤包括中國各氣候帶受過量降水條件影響所形成的草甸土、高寒草甸、沼澤土及水稻土。
8.風砂土
此類土壤在乾旱溫帶和極端乾旱暖溫帶分布較廣,半乾旱溫帶也有分布,由於它成土作用微弱,土壤性質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母質性狀。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土壤類型隨山地高度的增加而出現的垂直分異現象普遍存在。現將中國主要山地土壤垂直地帶譜列於表3—1。
表3—1 中國主要山地土壤垂直地帶譜
表3—1 中國主要山地土壤垂直地帶譜(續)-1
從表3—1可以看出,由於溫度和降水的地區差異,在不同的緯度和經度地帶,山地土壤垂直帶譜的結構顯然不同。但是,每一山地垂直帶譜總是在該山地所處的緯度水平地帶的基帶上發展起來的,是水平地帶性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了植被、土壤等水平分異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