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殲-8戰斗機的研究歷程是什麼樣的
殲七戰斗機經過幾年的認真准備和反復醞釀,航空工業拉開了研製新型高空高速殲擊機的序幕。一九六四年五月,航空研究院在新機改進改型方案會議上提出,要在米格-21的基礎上,設計一種性能更好的殲擊機。同年十月,新型殲擊機開始方案論證。在論證會上,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提出了飛機裝單台發動機和雙台發動機兩種方案。
前者是全新研製的大推力發動機的方案,後者是採用成熟發動機進行改型試制的方案。在航空研究院院長唐延傑主持下,會議確定採用雙台發動機方案。這個正確的選擇,穩妥,可靠,有一定的技術基礎,是殲8飛機能夠研製成功的前提。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七日,總參謀長羅瑞卿批准了新殲擊機的戰術技術指標和研製任務。飛機命名為殲8。
其主要研製工作由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和沈陽飛機廠承擔。國家領導人對殲8飛機的研製十分關懷。一九六五年八月十四月,賀龍副總理在沈陽聽取殲8研製情況匯報時指示:「殲8要早日搞出來」。八月十八日,聶榮臻元帥在給張愛萍副總參謀長的信中,詳細闡述了新飛機設計所必須考慮的幾個問題,對殲8飛機研製起了重要指導作用。
殲8飛機的研製方案突出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加強火力等性能。
空空導彈針對殲7飛機的缺點,逐項加以改進,各項性能指標均有提高:最大速度為2860千米/小時;最大升限2萬米以上;最大爬升率每秒200米;基本航程1500公里,最大航程2000公里;規定了在高度為1.9萬米空中的作戰時間;安裝改進設計的航炮和空空導彈;安裝搜索距離較大的雷達。殲8飛機採取機頭進氣,大後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雙腹鰭的空氣動力布局形式。選用兩台渦噴7甲發動機,飛機的推重比為0.89,優於殲7飛機。
一九六五年九月,殲8飛機設計工作全面展開。總設計師黃志千於這年五月在國外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後,新機研製的技術工作由葉正大領導,以王南壽為負責人的總設計師辦公室具體組織。同年十二月,殲8飛機木質樣機通過審查,一九六六年三月,設計人員到工廠與工人、工藝人員結合進行現場設計。一九六六年底,發出全套飛機圖紙,一九六七年初,發出相應的生產文件,工廠亦立即開始試制。
機載雷達在飛機研製過程中,設計人員突破了許多技術關鍵。在飛機氣動布局方面,當時世界上設計超音速殲擊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保證飛機大馬赫數時的方向安定性。副總設計師顧誦芬主持設計攻關,空軍派出優秀飛行員葛文墉進行配合,測定了殲7飛機大馬赫數時的方向安定性及飛行品質,為殲8飛機設計提供了借鑒和依據;六〇一所、沈陽飛機廠、氣動力研究試驗部門的技術人員與北京航空學院教授陸士嘉、徐華舫等組成的攻關小組,做了大量風洞試驗與研究分析,最後確定的殲8型飛機的垂直尾翼和腹鰭的設計方案,保證了在大馬赫數時具有良好的方向安定性。
超音速飛機的翼面顫振是最危險的氣動彈性現象,也是制約飛機最大速度的一個重要因素。管德主持殲8飛機氣動彈性設計工作,建立一整套非定常氣動力及顫振計算程序,做了大量風洞試驗和真飛機地面共振試驗及試飛,全面地確定了飛機的顫振特性。採取上述方案之後,既保證了飛機達到預定的性能,又最大限度地減輕結構重量,從而增大了飛機的推重比。此外,馮鍾越主持的飛機強度計算,方寶瑞主持的飛機結構設計也取得較好的成果。
渦噴13A2發動機在發動機改進設計中,空心葉片的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為增大發動機的推力,渦輪前的溫度必須提高約100攝氏度,但渦輪葉片承受不了這樣高的溫度。一九六四年,六二一所副所長、鑄造專家榮科提出採用空心氣冷葉片。當時這項技術國外剛搞出來,處於高度保密狀態。榮科與沈陽金屬研究所、六〇六所、沈陽發動機廠通力合作,協力攻關。沈陽金屬研究所在師昌緒主持下,組織技術攻關,攻克了葉片鑄造的技術難點。
首先是型芯的選擇,要在近100毫米長的葉片上均勻排出粗細不等的小孔,最小的孔徑只有0.8毫米。通過科技人員共同研究試驗,終於做出了可供使用的模具,以後又相繼解決脫芯、超聲測壁厚等工藝技術問題。一九六六年研製出中國第一片鑄造多孔氣冷鎳基高溫合金葉片,經安裝在發動機上試車,取得完全的成功,從而使中國在這方面縮小了同美國的差距,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在航空發動機上採用鑄造空葉片的國家。
殲8機的航炮供排彈系統是個設計難點。它要保證航炮在空中實現連續發射。過去前蘇聯專家認為這一系統的設計是他們的專利一直秘而不宣。這次攻關,設計人員和工人一起作試驗,改裝一門能模擬射擊的航炮,打了一萬發假彈。終於摸索出其中的規律,取得了設計的成功。
中國殲-8戰斗機沈陽飛機廠從一九六五年下半年開始進行殲8飛機試制的准備工作。在第一副廠長兼總工程師高方啟的領導下,由副總工藝師羅時大主持制訂了殲8工藝方案。這個總方案是在綜合了前蘇聯和英國的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制訂出來的。方案採用了新的工藝協調方法,即以明膠板的模線為依據,使用光學儀器、型架裝配機、劃線鑽孔台。局部置規、局部模胎相結合的協調方法。後來的實踐表明,全機11400多個零件。1200多項標准件,從100多個組合件直至前後機身對合,機身機翼對合,以及發動機、油箱在飛機上的安裝,基本上都是一次成功。新方法還大大減少了工藝裝備,加快了殲8飛機的試制進度。
一九六七年,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一月風暴」和武鬥、奪權風的沖擊下,工廠的生產秩序遭到嚴重破壞,生產線上生產幾乎停頓。廣大科技人員、工人甚至冒著人身危險上班。即使在武鬥最激烈的七、八月份,殲8研製工作也沒有停頓。一九六八年七月,首批兩架殲8飛機完成總裝。
渦噴7甲發動機一九六九年七月五日,殲8飛機進行首次試飛。上午九時半,試飛現場總指揮、空軍副司令曹里懷命令放飛。飛行員尹玉煥駕駛著殲8飛機兩次通過機場上空後安全降落。這時,站在機場上的人們發出了熱烈的歡呼聲。歡呼中國第一家自性設計的高空高速殲擊機首飛成功。從殲8飛機方案論證到首飛,其間經歷總體布局、技術設計、木質樣機審查、發圖、新機製造、試驗等階段,歷時四年零十個月。
2. 飛機製造商
中國現在還不允許私人製造飛機,大多是由國家製造的,有成都飛機製造場(戰斗機),哈爾濱飛機製造場(主要製造直升機,如直九)),沈陽飛機製造場(戰斗機如殲八),陝西飛機(主要製造大型飛機,如運七,運八等)製造場,昌河飛機製造場(主要製造飛機,如直11)南京飛機研究所構成.
現在社會上有農民在製造飛機,但是飛機需要拿到國家和世界的飛機性能認證書,所以這些飛機不能夠買賣.
3. 中國殲8二的介紹
殲-8Ⅱ殲擊機
沈陽飛機工業公司研製的單座雙發重型超音速制空殲擊機。1984年6月首飛。其改進型有殲-8ⅡM、殲-8ⅡD。機長20.45米(包括空速管22.72米),機高6.01米,翼展9.34米,最大起飛重量1780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2.2馬赫,實用升限20000米,最大航程2215千米。D型有空中受油裝置。武器裝備:1門23毫米雙管機炮,翼下可掛裝PL-8空空導彈,以及火箭彈和炸彈等。
主要用於高空巡邏、截擊,高空性能突出。原為對付前蘇聯的米格-25而研製,現裝備也是為了占據高空的空中機動優勢。
為了適應這一潮流,部隊裝備新需要,沈飛公司在殲-8的基礎上研製了殲-8Ⅱ飛機,88年10月定型。發展重點是武器系統、火控系統、機載電子設備和動力裝置。為給大口徑雷達天線提供空間,採用兩側進氣方式,最終雷達採用了208型單脈沖火控雷達,該雷達的詳細資料和照片從未公開過。下圖為國產新型雷達。換裝了兩台渦噴-13A雙轉子發動機,單台推力6600千克。發動機推力的提高,可提高飛機的中低空機動性,也使起飛著陸性能得到改善;
外掛增加至七個,可懸掛多種武器或副油箱,使飛機具有全天候攔射能力並兼有對地攻擊能力,並裝備了雷達制導的中程攔射導彈。前起落架後裝一門23mm雙管炮。機尾下部安裝可折疊腹鰭,結構與米格-23相當類似。殲-8Ⅱ單價約3500萬人民幣。
殲-8Ⅱ最初的研製目的就是執行空中截擊任務,當時針對的對象都是蘇聯高速的「圖」系列轟炸機和各種戰斗機,為此殲-8Ⅱ優先配裝北方的空軍部隊。隨著蘇聯解體,世界局勢的轉變,殲-8Ⅱ的作戰方向逐步南移。近幾年殲-8Ⅱ在南海、東海頻繁與美軍偵察機對峙,險情不斷,終於在今年發生了撞機事件。此事中美評述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首要原因是美軍偵察機抵近中國沿海偵察。下圖就是美軍EP-3E偵察機在以往偵察活動中拍攝到的前來攔截的我軍殲-8Ⅱ飛機的照片,此照片在撞機事件後曾被美軍作為「中國飛機飛得太近」的證據。據美軍稱,在以往的攔截中,王偉曾經向EP-3E上的美軍飛行員舉起一張寫有自己EMAIL地址的紙張。這張照片還披露了我國仿自以色列「怪蛇」導彈的PL-8近距空空導彈。
於是我國也索性大量發表了殲-8Ⅱ攜帶PL-8的照片
殲-8Ⅱ也具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實際上殲-8Ⅱ剛公開時,圖片上的殲-8Ⅱ常常掛著諸多的航彈和火箭彈。其對地攻擊武器包括普通航彈和火箭彈
2001年底,2002年初,殲-8Ⅱ最新的改型已經定型。官方傳媒說法主要有幾個要點:「由空軍裝備部科研部和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航空產品部對殲八系列某新型機進行設計鑒定審查,認為已按計劃完成研製任務,通過了定型試飛、設計鑒定試飛」、「自行研製的、全數字化綜合火控系統」、「配裝我國第一種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動機」。對此機的命名尚未有官方消息,據說為殲-8H,這一型號曾經為中美合作「和平典範」計劃所採用。
我們來詳細看看這幾點。 首先看看「自行研製的、全數字化綜合火控系統」。這是指80年代開始研製的第三代戰斗機火控系統。第三代系統由火控雷達FCR、火控計算機FCC、慣導INU、導航面板FCNP、平顯HUD、外掛管理SMS、大氣機CADC、雷達光電顯示REQ/MFD、目標感測器識別TISL、任務計算機等組成,通過1553B匯流排聯結。該系統是我國自行研製的首個具有國際第三代戰斗機水平的火控系統。與老型號所採用的第二代HUD/WACS相比,新火控的作戰武器種類、武器投射方式、武器投放精度、機載感測器兼容性、可靠性和可維護性上都有飛躍性的發展。飛行員可使用類似F-15、F-16等的操縱桿加油門桿操縱布局,加上頭盔顯示器,操縱性大有改善。新的火控可使用國內研製的多種先進感測器吊艙。因此該火控具備綜合火力飛行控制系統IFFCS的某些功能和自動機動攻擊系統AMAA的功能。上述改進的意義在於:攻擊佔位時間縮短,反應時間縮短,精度提高;武器種類更加豐富——實際上以前殲-8Ⅱ也就只能用近距導彈、炸彈加火箭彈,沒有任何靈巧武器;可以邊機動邊攻擊;攻擊自動化,減輕飛行員工作量;完成了80年代末提出的攔射火控、離軸發射和自動機動攻擊技術等火控原理的實用化。說白了,如果上述要點都已經實用化,殲-8Ⅱ新改型將可以攜帶中距導彈、對地制導武器、反艦導彈等精確的發起攻擊。
發動機實際指我國自行研製的新一代渦噴-14發動機,於1983年開始設計,1985年12月試車,1986年9月達到經證機的設計指標,可用於殲-7系列、殲-8系列飛機。可用於這兩種飛機說明了渦噴-14在外形尺寸上必然與渦噴-7極度相近,因此也與7的改型渦噴-13相同。渦噴-14最大推力7500千克,比渦噴-13要高900千克。正常推力4300千克,渦噴-13為4100千克。加力耗油率是1.87,渦噴-13略超過2。渦輪前溫度1288度。推重比6.5。總而言之比7和13要更好。此外利用其核心技術,可發展成為推重比為7.5-8,推力為8000-9000千克的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之所以說「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站長個人認為只是宣傳的說法,估計渦噴-14僅是一種較重大的改進型號而已。
近期據傳霹靂-11中距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已經定型試射成功,解放軍空軍首次擁有了不受制於任何人的中距空戰能力。盡管與AIM-120等先進中距主動雷達制導導彈有相當距離,甚至有較大的劣勢,但總算使得殲-8Ⅱ具有了最初構想時所提出的作戰能力。霹靂-11實際上是義大利「阿斯派德」ASPIDE中距導彈,由美國AIM-7「麻雀」改進而來。霹靂-11和「阿斯派德」的微弱區別在於彈翼的切尖不盡相同。
4. 有關殲8戰機的介紹
殲八型飛機是上世紀70年代是由中國沈陽飛機研究所和沈陽飛機製造公司研製和生產的高空高速戰斗機,屬於第二代戰斗機,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後一種第二代戰斗機。相繼研製出殲8白天型,全天型,殲8Ⅱ。特別是在殲8白天型飛機基礎上研製出了殲8Ⅱ型飛機,殲8Ⅱ型飛機適用於國土防空作戰,殲8Ⅱ型飛機現成為中國國土防空的主戰機型。
殲-8的發展重點是武器系統、火控系統、機載電子設備和動力裝置。為給大口徑雷達天線提供空間,採用兩側進氣方式,這也是該機與殲-8最大的外觀區別。 殲-8Ⅱ換裝了兩台渦噴-13A雙轉子發動機,單台推力6600千克。發動機推力的提高,可提高飛機的中低空機動性,也使起飛著陸性能得到改善;外掛增加至七個,可懸掛多種武器或副油箱,使飛機具有全天候攔截能力並兼有對地攻擊能力,並裝備了雷達制導的中程攔射導彈。前起落架後裝一門23mm雙管炮。機尾下部安裝可折疊腹鰭。 在殲-8Ⅱ的機體材料方面也有較大突破,這是中國國首次在自行設計的殲擊機上大面積使用復合材料。 此外,沈飛在殲-8Ⅱ基礎上又先後開發出殲-8IIM、殲-8III、殲-8D、殲-8F、殲-8T等改進型號,比2006年9月22日,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委託中國飛行實驗研究院無償捐贈給南昌航空大學一架殲8Ⅱ飛機。2010年11月4日,中航工業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無償捐贈給沈陽航空航天大學。以用於航空教學,營造航空文化,激勵師生「航空報國,獻身國防」事業。原型的技術水平有了大幅度的飛躍,主要改進方麵包括火力控制系統、動力裝置以及配套機載設備等。
編輯本段「技術摸透」
世界航空史表明,任何國家的飛機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飛機研製歷程中出現曲折和反復是難免的。問題在於:能否真正從中吸取教訓,為後來的工作 殲-8原型機出廠
提供有益的借鑒。航空工業通過高指標殲擊機研製的失敗開始找到了問題的症結:自行設計的根基不牢。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尚未建立專業配套的科研設計機構和科研試驗條件;二是設計隊伍本身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必要的設計儲備。」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在五十年代後期建設跨、超音速風洞和飛行研究所的基礎上,一九六一年又組建了航空研究院,陸續建立了一批專業設計研究所,專門進行飛機、發動機、儀表、電器、附件、武器的設計研究;還建立了一批科學研究所,從事空氣動力、結構強度、救生、光學機械、自動控制等方面的應用研究。其中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集中了國內從事飛機設計多方面的技術力量,分設了總體、氣動力、強度等13 個設計室,3 個試驗室,1 個實驗工廠,為自行設計殲擊機做了組織准備和技術准備。 與此同時,狠抓設計隊伍技術素質的提高。從一九六一年開始,便組織飛機設計技術人員對前蘇聯米格- 21 飛機進行系統的「技術摸透」工作。 一九六二年五月,航空研究院和航空工業局聯合下達指示,對摸透米格-21飛機的工作做了部署。航空研究院院長唐延傑多次到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講解「技術摸透」工作的重要意義,動員科研設計人員扎扎實實地開展工作,為自行設計先進的殲擊機打下一個牢固的基礎。 「技術摸透」的步驟,首先是根據仿製需要,摸清主要的生產技術問題,包括技術關鍵和材料;其次是給合仿製,通過必要的試驗研究,摸透其設計思想、設計方法和技術特點。不僅做到「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在對米格- 21 飛機的「技術摸透」中,完成了飛機強度計算報告的校核、機頭錐強度計算、機翼的強度與剛度計算、飛機戰斗性能分析、空氣動力特性校驗計算等39 項課題;進行了27 項3,300 次高低速吹風試驗;安排了進氣道、飛機共振、座椅地面彈射、飛行等64 項試驗。通過這些計算和試驗,一方面補充和校核了設計技術資料,同時也學習和掌握了原設計的方法,為自己積累了經驗。 鍛煉提高設計隊伍技術水平的另一途徑是開展對西方國家飛機的分析研究,兼收並蓄,吸取諸家之長。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前後對5種殲擊機和高空偵察機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研究報告,繪制了部分圖紙,搜集整理了某些飛機可供借鑒的技術。實踐證明,用三年時間對米格- 21 飛機進行「技術模透」的決策是正確的。「技術摸透」的過程,對設計人員來說,是養精蓄銳、技術練兵的過程;對試制人員來說,則是熟悉、掌握新機製造技術的過程。磨刀不誤砍柴工。「技術摸透」為水到渠成地進行自行研製殲擊機,准備了比較充分的條件。
編輯本段自行設計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
經過幾年的認真准備和反復醞釀,航空工業拉開了研製新型高空高速殲擊機的序幕。一九六四年五月,航空研究院在新機改進改型方案會議上提出,要在米格- 21 的基礎上,設計一種性能更好的殲擊機。同年十月,新型殲擊機開始方案論證。在論證會上,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提出了飛機裝單台發動機和雙台發動機兩種方案。前者是全新研製的大推力發動機的方案,後者是採用成熟發動機(渦噴7甲)進行改型試制的方案。在航空研究院院長唐延傑主持下,會議確定採用雙台發動機方案。這個正確的選擇,穩妥,可靠,有一定的技術基礎,是殲8 飛機能夠研製成功的前提。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七日,總參謀長羅瑞卿批准了新殲擊機的戰術技術指標和研製任務。飛機命名為殲8。 其主要研製工作由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和沈陽飛機廠承擔。國家領導人對 殲8 飛機的研製十分關懷。一九六五年八月十四月,賀龍副總理在沈陽聽取殲8研製情況匯報時指示:「殲8 要早日搞出來」。八月十八日,聶榮臻元帥在給張愛萍副總參謀長的信中,詳細闡述了新飛機設計所必須考慮的幾個問題,對殲8 飛機研製起了重要指導作用。 殲8 飛機的研製方案突出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加強火力等性能。針對殲7飛機的缺點,逐項加以改進,各項性能指標均有提高:(一)最大速度為馬赫數2.2;(二)最大升限 2 萬米以上;(三)最大爬升率每秒200 米;(四)基本航程1,500 公里,最大航程2,000 公里;(五)規定了在高度為1.9 萬米空中的作戰時間;(六)安裝改進設計的航炮和空空導彈;(七)安裝搜索距離較大的雷達。殲8 飛機採取機頭進氣,大後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雙腹鰭的空氣動力布局形式。選用兩台渦噴7甲 發動機,飛機的推重比為0.89,優於 殲7 飛機。 一九六五年九月,殲8 飛機設計工作全面展開。總設計師黃志千於這年五月在國外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後,新機研製的技術工作由葉正大領導,以王南壽為負責人的總設計師辦公室具體組織。同年十二月,殲8 飛機木質樣機通過審查,一九六六年三月,設計人員到工廠與工人、工藝人員結合進行現場設計。一九六六年底,發出全套飛機圖紙,一九六七年初,發出相應的生產文件,工廠亦立即開始試制。 在現場設計中,王甫壽等570 余名設計人員,陳阿玉、王阿惠等80 余名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人以及30 余名工藝人員實行「三結合」,討論設計方案和進行圖紙設計。在此期間,工廠的工藝人員和工人提出改進意見2,330 多條,被採納的有1,660 多條,其中重大改進有40 項,進一步改善了飛機的生產工藝性,如機翼主梁取消墊塊的革新方案,就是設計員在工藝員、工人幫助下,利用米格- 21 主梁作試驗後得以實現的。這一改造,改變了米格飛機的傳統結構,減輕重量4 公斤。 在飛機研製過程中,設計人員突破了許多技術關鍵。在飛機氣動布局方面,當時世界上設計超音速殲擊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保證飛機大馬赫數時的方向安定性。副總設計師顧誦芬主持設計攻關,空軍派出優秀飛行員葛文墉進行配合,測定了殲7 飛機大馬赫數時的方向安定性及飛行品質,為殲8 飛機設計提供了借鑒和依據;六〇一所、沈陽飛機廠、氣動力研究試驗部門的技術人員與北京航空學院教授陸士嘉、徐華舫等組成的攻關小組,做了大量風洞試驗與研究分析,最後確定的殲8 型飛機的垂直尾翼和腹鰭的設計方案,保證了在大馬赫數時具有良好的方向安定性。 超音速飛機的翼面顫振是最危險的氣動彈性現象,也是制約飛機最大速度的一個重要因素。管德主持殲8 飛機氣動彈性設計工作,建立一整套非定常氣動力及顫振計算程序,做了大量風洞試驗和真飛機地面共振試驗及試飛,全面地確定了飛機的顫振特性。採取上述方案之後,既保證了飛機達到預定的性能,又最大限度地減輕結構重量,從而增大了飛機的推重比。此外,馮鍾越主持的飛機強度計算,方寶瑞主持的飛機結構設計也取得較好的成果。 在發動機改進設計中,空心葉片的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為增大發動機的推力,渦輪前的溫度必須提高約100 ℃,但渦輪葉片承受不了這樣高的溫度。一九六四年,六二一所副所長、鑄造專家榮科提出採用空心氣冷葉片。當時這項技術國外剛搞出來,處於高度保密狀態。榮科與沈陽金屬研究所、六〇六所、沈陽發動機廠通力合作,協力攻關。沈陽金屬研究所在師昌緒主持下,組織技術攻關,攻克了葉片鑄造的技術難點。首先是型芯的選擇,要在近100 毫米長的葉片上均勻排出粗細不等的小孔,最小的孔徑只有0.8 毫米。通過科技人員共同研究試驗,終於做出了可供使用的模具,以後又相繼解決脫芯、超聲測壁厚等工藝技術問題。一九六六年研製出中國第一片鑄造多孔氣冷鎳基高溫合金葉片,經安裝在發動機上試車,取得完全的成功,從而使中國在這方面縮小了同美國的差距,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在航空發動機上採用鑄造空葉片的國家。 殲8 機的航炮供排彈系統是個設計難點。它要保證航炮在空中實現連續發射。過去前蘇聯專家認為這一系統的設計是他們的專利一直秘而不宣。這次攻關,設計人員和工人一起作試驗,改裝一門能模擬射擊的航炮,打了一萬發假彈。終於摸索出其中的規律,取得了設計的成功。 沈陽飛機廠從一九六五年下半年開始進行殲8 飛機試制的准備工作。在第一副廠長兼總工程師高方啟的領導下,由副總工藝師羅時大主持制訂了殲8 工藝方案。這個總方案是在綜合了前蘇聯和英國的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制訂出來的。方案採用了新的工藝協調方法,即以明膠板的模線為依據,使用光學儀器、型架裝配機、劃線鑽孔台。局部置規、局部模胎相結合的協調方法。後來的實踐表明,全機11,400 多個零件。1,200 多項標准件,從100 多個組合件直至前後機身對合,機身機翼對合,以及發動機、油箱在飛機上的安裝,基本上都是一次成功。新方法還大大減少了工藝裝備,加快了殲8 飛機的試制進度。 正當研製順利進展之時,高方啟於一九六六年一月二十九日名因病逝世。航空工業部派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所長劉鴻志到沈陽飛機廠兼任第一副廠長和總工程師,全面領導殲8 飛機的現場設計和試工作。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劉鴻志因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對待而被迫停止工作後,廠所聯成立殲8 研製指揮部,工廠副廠長王新負責全面組織領導工作。廠所人員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創造了良好的工作氣氛。 一九六七年,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一月風暴」和武鬥、奪權風的沖擊下,工廠的生產秩序遭到嚴重破壞,生產線上生產幾乎停頓。廣大科技人員、工人甚至冒著人身危險上班。即使在武鬥最激烈的七、八月份,殲8 研製工作也沒有停頓。一九六八年七月,首批兩架殲8 飛機完成總裝。 一九六九年七月五日,殲8 飛機進行首次試飛。上午九時半,試飛現場總指揮、空軍副司令曹里懷命令放飛。飛行員尹玉煥駕駛著殲8 飛機兩次通過機場上空後安全降落。這時,站在機場上的人們發出了熱烈的歡呼聲。歡呼中國第一家自性設計的高空高速殲擊機首飛成功。從殲8 飛機方案論證到首飛,其間經歷總體布局、技術設計、木質樣機審查、發圖、新機製造、試驗等階段,歷時四年零十個月。這個速度是比較快的。當然,這個速度的得來,並非偶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起步穩健,從實際出發殲8設計是建立在歷時三年的對米格- 21 飛機「技術摸透」和借鑒國外飛機技術的基礎之上展開的。設計方案的選擇,即體現先進性、又有繼承性,而且與國內工業水平和技術條件基本上相適應。 技術決策正確特別是對發動機的選擇、進氣型式、彈射救生方式的確定做了充分的技術論證,殲8 所採用的渦噴7甲 發動機,在原渦噴7 的基礎上改用高溫渦輪,經航空工業科中國科學院、冶金工業部有關單位的共同努力,一九六八年就試制出了首批發動機,確保了全機順利上天。 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發揮集體智慧試制過程中,實行「科研、生產、使用」和「領導幹部、工人、技術人員」兩個三結合,大家同心協力,共同研製殲8,較快較好地解決了研製中的各種技術問題。組織領導得力。航空工業部組織全行業為 殲8 飛機研製開綠燈。全國各部門各地區大力協同,有關部門成立了試飛領導小組,航空工業部和航空研究院成立了聯合指揮部,沈陽飛機廠和飛機設計研究所聯合成立了現場指揮部,深入現場指揮,組織解決、攻克了影響首飛的23 個技術關鍵。空軍副司令員曹里懷在主持殲8 飛機試飛的關鍵時刻,果斷決策,起了重要作用。 中國殲-8高空高速戰斗機
編輯本段座艙顯示系統
先進火控要包括適當的輸出顯示手段,才能真正形成戰鬥力。美方為F-16座艙增加了多種顯示設備,包括下視顯示器(Multifunction Display System MFD)和新式平視顯示器(Head Up Display System HUD),具體型號不詳,估計類似F-15相應部件。F-16 的下顯是高解析度、高亮度的電視/光柵顯示器,採用先進CRT 和光學濾波技術,可顯示包括多種模式的雷達成像、字母數字和符號疊加輸出等。F-16 下顯還可以輸出電視制導武器相關視頻圖像,但「和平典範」並無加裝對地制導武器的計劃,因此改裝的火控應該不包括這一部分功能。而殲-8Ⅱ原有的顯示手段僅為簡單的波形輸出和機電儀表,功能單一,更無法滿足光電制導對地武器的需要。 以往老式的光電瞄準具僅能為飛行員提供簡單的瞄準光環。飛行員通過標示和經驗上預知的目標尺寸進行估算,測距、攻擊精度都較低。還得需要經常低頭查看座艙儀表信息。改裝新型平顯後,殲-8Ⅱ飛行員可直接讀取火力控制、飛行數據、雷達信息和機動能量管理信息。空對空作戰時,飛行員可透過平顯看到目標,同時看到投影疊加的雷達目標截獲指示符號、瞄準光環、最大/最小發射距離指示、瞄準操縱點、彈丸示蹤線(熱線)和速度矢量。上述提示信息在作戰中能成倍數的提高飛行員工作效率,例如投擲航空炸彈時,飛行員只需觀察目標以及平顯上火控系統輸出的瞄準操縱點,按指示適時按下發射鈕,投出炸彈,即可准確的命中目標。巡航時平顯顯示方位、速度、高度和操縱信號等,可減低飛行員的工作強度。
編輯本段1553B 匯流排
1553B 標准對於軍事愛好者來說可能有幾分陌生。筆者認為「和平典範」中,1553 標準是最重要的一環。沒有它,之前提到的雷達、導航系統的改進計劃,等於空中樓閣。 上世紀60 年代時,由導航/平顯/武器瞄準系統(INS/HUD/WACS)組成的綜合火控系統,配上遠距空射武器,使戰斗機如虎添翼。但作戰信息數據總量暴漲,而設備間介面各異,互聯協同難度大,成為作戰效能的瓶頸。同時,由於缺乏統一標准,開發、維護和改進的成本不斷上升。於是1973 年後,美軍方先後公布MIL-STD-1553A(USAF)標准和 1553B 改進標准。粗略的說,單個機載電子設備就類似於計算機區域網LAN 中的單個計算機,1553 標准類似於通信協議,堪稱現代作戰飛機電子系統的「脊樑骨」。其核心就在於「標准」二字。有了1553,雷達光電探測、導航、本機感測、座艙顯示、外掛管理和火控計算機等得以完美的聯結綜合,構成了第三代戰斗機標志性的分布式集中控制系統。F-16A 是採用1553A 標準的第一種作戰飛機。 以雷達為例,之前提到的先進的人機界面,需要火控雷達具有復雜的對外介面,同時脈沖多普勒雷達又需要強大的內部介面進行處理運算。如果沒有1553 這樣先進的匯流排,這兩個介面的性能都要大打折扣。 1553 匯流排具有高速、靈活的特點,通信效率高,修改、擴充和維護簡便。下面列舉一些數據,熟悉計算機的朋友應當有所體會:MIL-STD-1553B是數字命令/響應式分制多路傳輸數據匯流排,傳輸速率1M 比特/秒,足以滿足第三代作戰飛機的要求;字長度20 比特,數據有效長度16 比特;半雙工傳輸方式,雙冗餘故障容錯方式,傳輸媒介為屏蔽雙絞線。 1553 匯流排的冗餘度設計,提高了子系統和全系統的可靠性。匯流排本身(包括匯流排控制器、雙絞線、偶合器等)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超過10,000 小時,在全系統中基本可忽略其故障率,比殲-8Ⅱ原有聯結方式好得多。同時可以省去殲-8Ⅱ設備間復雜繁瑣的點對點聯結,僅此一項可令全電子系統的重量減輕約5%,並節省空間、耗電。數字傳輸方式與傳統的模電方式相比,速度更快、反應時間更短、保密性更好、抗干擾能力更強,能充分發揮火控設備性能。字差錯率小於千萬分之一。在後勤維護方面,標準的介面、插卡非常容易拆卸,可以方便的通過數字式工具進行測試/虛擬。經測試僅地面測試一項,就可比以往減少 30% 的維護工時。 「和平典範」以1553B 標准為基礎的航電系統,比殲-8Ⅱ原有系統提高了一個台階。其火控/導航狀態分工清晰明確,信息處理速度快,維護升級簡便,擴展性強。此外西方武器系統基本上都符合1553 標准,中國引進的一些先進武器只需進行相應改進,即可自行加裝到「和平典範」上。更重要的是,1553 標准決定了不同廠商的航空電子設備的規范化、標准化,有助解決中國航空工業的一些問題。盡管「和平典範」計劃夭折,中國仍確立了1553 的標准地位,同時開發了更先進的光纖1553 介面技術和設備,並進行了新型光纖匯流排的研究。日前中國已研製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553B 匯流排協議介面晶元。
編輯本段新型火控計算機
新型火控計算機是「和平典範」的大腦,盡管沒有具體型號的信息,但基於雷達、顯示系統等已知材料,可以推斷其基本情況。它與慣導計算機、火力瞄準計算機、雷達處理機、外掛管理計算機組成了飛行火控系統,是系統核心。該計算機負責控制包括機炮、空空導彈、航空炸彈等各種武器的發射提前量、發射區、彈道、彈著點、提示信息等,選擇、設定和發射外掛武器。在作戰時,火控計算機進行科學的飛機能量管理計算,在戰斗時確保戰斗機在最佳格鬥飛行狀態,平時則可增大續航時間和距離。 在空空作戰時,火控計算機可為殲-8Ⅱ飛行員提供格鬥、空空導彈、快速射擊、前置跟蹤等。快速射擊時,計算機模擬連續彈丸流的命中點,飛行員從而可以迅速捕捉到快速開炮攔截敵機的准確時機。前置攻擊時,計算機將瞄準光環投射在由目標距離、飛機動態、距變率決定的適當位置,飛行員調整飛行姿態使光環套住目標,即可瞄準攻擊。空地作戰時也有多種狀態供不同用途。
編輯本段其他
「和平典範」選用的LN-39 慣性導航系統是利頓公司80 年代初的拳頭產品,為F-16 早期型號採用。其精度優於殲-8Ⅱ原有產品,工作穩定,平均故障周期長。外掛武器管理系統改變了殲-8Ⅱ以往外掛單一、彈種難以擴充的缺陷,採用了微處理機和標准介面技術,可管理控制多種中美製航空武器。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改裝的各個西方電子設備的可靠性高,組成的全系統的可靠性比原有系統有了革命性的提高。電子設備的改進還提高了殲-8Ⅱ的續航性能,如起降時可採用優化的飛行路線、高度,從而降低起降消耗的燃料,這對航程不算大的殲-8Ⅱ很有好處。 由於電子設備的變化,殲-8Ⅱ原有的電源標准、功率輸出不符合新的要求,因此必需改用美方相應的電源系統。同時增強了冷卻手段,避免系統過熱。(聲明,答案來自網路,如果你需要更詳細的答案,可以在網路頁面鍵入「殲8」。希望有所幫助)
5. 中國製造戰斗機的上市公司叫什麼名字啊
中國製造戰斗機的上市公司應該是中航沈飛股份有限公司,沈飛集團主要從事航空產品製造業務,核心產品為航空防務裝備,是我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現代化殲擊機設計、製造基地。
中航沈飛股份有限公司於1996年06月04日成立。法定代表人錢雪松,公司經營范圍包括:以自有資金對外投資;航空產品研發、服務保障;機械、電子產品開發、製造(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等。
(5)中國殲八飛機是哪個公司建造的擴展閱讀:
2020年7月27日,《財富》中國500強排行榜發布,中航沈飛股份有限公司位列第380;中航沈飛其所在的申萬三級行業為地面兵裝,僅2017年中報低於預期,近三個季度都是符合預期或者超預期。
在進行國際間的大國博弈時,國防力量絕對是非常重要的砝碼,而在海陸空三軍中,空軍擁有的戰略意義是非常重的,在這其中上市公司目前只有中航沈飛是殲擊機整機的公司,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6. 中國四大飛機製造城市
沈陽,沈飛集團所在地、成都,成飛集團所在地、西安,西飛集團所在地、南昌,洪都航空所在地
沈飛集團公司自1951年正式創建以來,創造了中國航空史上的一個又一個「第一」:先後試製成功了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飛機;第一架噴氣教練機--殲教Ⅰ飛機;第一架超音速殲擊機--殲6飛機;第一枚地對空導彈--紅旗一號導彈;第一架雙倍音速殲擊機--殲7飛機。
第一架自行設計研製的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飛機;第一架超音速殲擊教練機--殲教6飛機;第一架高、中、低空偵察機--殲偵6飛機;第一架全天候高空高速、具有良好機動性能的飛機--殲8Ⅱ型飛機;第一架空中受油機。50年來,沈飛集團公司先後研製生產了20多種型號幾千架飛機,為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殲擊機的搖籃」。
成飛(集團)公司,始建於1958年,1998年改制為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我國設計、研製和成批生產殲擊機的重要基地,具有研製新一代戰斗機的能力(J-10A/B)。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成飛(集團)公司,代號132廠,是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直屬特大型企業,是我國研製、生產殲擊機的重要基地。
從1978年起,公司連續多年保持盈利,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中國企業形象AAA級企業和首屆中國企業文化優秀成果獲獎單位等榮譽稱號。
西飛集團公司在40多年的發展中,先後研製、生產了20餘種型號的軍民用飛機。軍用飛機主要有「中國飛豹」、轟六系列飛機等。其中 5個機型30架飛機參加了國慶50周年閱兵式。民用飛機主要有運七系列飛機和新舟60飛機等。其中新舟60飛機是我國首次嚴格按照與國際標准接軌的CCAR25部進行設計、生產和試飛驗證的飛機。
它在安全性、可靠性、舒適性、經濟性、維護性等方面已達到或接近當代世界同類先進支線客機的水平。1980年西飛集團公司率先走出國門,先後與美國、加拿大、義大利、法國、德國等世界著名航空公司進行航空產品合作生產。
由西飛集團公司承擔生產的國外航空零部件主要有美國波音737-700垂直尾翼、747組合件,法航空客門、翼盒,加航CL415組合件,意航ATR72飛機16段等。非航空民用產品主要有「西沃牌」豪華大客車,「西飛牌」鋁型材、金屬掛板,鋁門窗系列產品,VCM覆塑板,變頻模糊控制器及密集書架、抗靜電地板等。
主要項目:教練飛機、強擊機、農林飛機、海防產品、片梭織機、摩托車及發動機。南昌飛機製造公司曾生產了數款經典機型:強-5單座雙發超音速攻擊機,由南昌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的、K-8教練機是中國南昌飛機製造公司與國外合作研製、以外銷為主的教練機、L-15"獵鷹"是由南昌的洪都航空工業集團(HAIG)發展的高級教練機。
中國軍用航空製造產業自初教-5於1954年首飛以來已發展六十餘年,目前已具備軍用全機種與最新代次的生產能力,並成為繼美國後第二個同時獨立研製五代機的國家。
(6)中國殲八飛機是哪個公司建造的擴展閱讀:
飛機結構簡介
飛行的主要組成部分及功用 到目前為止,除了少數特殊形式的飛機外,大多數飛機都由機翼、機身、尾翼、起落裝置和動力裝置五個主要部分組成:
1、機翼
機翼的主要功用是產生升力,以支持飛機在空中飛行,同時也起到一定的穩定和操作作用。在機翼上一般安裝有副翼和襟翼,操縱副翼可使飛機滾轉,放下襟翼可使升力增大。機翼上還可安裝發動機、起落架和油箱等。不同用途的飛機其機翼形狀、大小也各有不同。
2、機身
機身的主要功用是裝載乘員、旅客、武器、貨物和各種設備,將飛機的其他部件如:機翼、尾翼及發動機等連接成一個整體。
3、尾翼
尾翼包括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水平尾翼由固定的水平安定面和可動的升降舵組成,有的高速飛機將水平安定面和升降舵合為一體成為全動平尾。垂直尾翼包括固定的垂直安定面和可動的方向舵。尾翼的作用是操縱飛機俯仰和偏轉,保證飛機能平穩飛行。
4、起落裝置
飛機的起落架大都由減震支柱和機輪組成,作用是起飛、著陸滑跑,地面滑行和停放時支撐飛機。
5、動力裝置
動力裝置主要用來產生拉力和推力,使飛機前進。其次還可為飛機上的其他用電設備提供電源等。現在飛機動力裝置應用較廣泛的有:航空活塞式發動機加螺旋槳推進器、渦輪噴氣發動機、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和渦輪風扇發動機。
除了發動機本身,動力裝置還包括一系列保證發動機正常工作的系統。 飛機上除了這五個主要部分外,根據飛機操作和執行任務的需要,還裝有各種儀表、通訊設備、領航設備、安全設備等其他設備。
製造過程
飛機機體製造要經過工藝准備、工藝裝備的製造、毛坯的制備、零件的加工、裝配和檢測諸過程。飛機製造中採用不同於一般機械製造的協調技術(如模線樣板工作法)和大量的工藝裝備(如各種工夾具、模胎和型架等),以保證所製造的飛機具有準確的外形。工藝准備工作包括製造中的協調方法和協調路線的確定,工藝裝備的設計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飛機製造
7. 中國殲-8Ⅱ系列戰機的由來是什麼
殲八Ⅱ20世紀60年代,適值美國、台灣國民黨以台灣、泰國等為前沿基地,使用U-2、火蜂等有人、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對中國大陸頻頻進行偵察活動。中國空軍當時列裝的所有飛機在升限上均達不到高空接敵的需要,亟待發展一種高空高速截擊機,這就是殲八的由來。
此時,中國在成功仿製米格-17、米格-19後,將目光瞄準了先進的米格-21。由於中蘇關系破裂,有關部門得到的圖紙不甚完整,加之在工藝上使用了許多先進技術,造成仿製上的困難。為此,技術人員作出了艱苦努力,掌握了該機的設計、生產要領,為日後設計、生產殲八戰斗機做了良好輔墊。
在殲八項目以前,軍隊與航空工業部門曾多次提出脫離實際的戰斗機計劃,如東風107、東風113等。急躁冒進,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由於有失敗的教訓,在設計殲八時,謹小慎微,以致在氣動布局與外形上不敢突破米格模式。在經老一輩飛機設計師唐延傑、黃志千等人的權衡下,沿用殲七即米格-21的氣動布局,借鑒米高揚設計局E-152的設計思想,採用現成技術,將殲八設計成殲七的雙發放大型,提高了升限和爬升率。沒有採用強五的跳躍式前進法而是採取了步行法。雖然這種做法對當時快速、穩健地研製出殲八有莫大的好處,卻註定了其未來命運,導致了它不是一個好的飛行平台,對以後的改型有許多不利影響。
70年代末,面對蘇聯、越南廣為布置的米格-23,以及始終籠罩在國土上的逆火轟炸機的陰影,老舊的殲六、殲七已無力勝任未來空戰的新使命。1980年國家決定在殲八Ⅰ基礎上,研製性能先進的殲八Ⅱ,設計者們採用了蘇聯蘇-9/11至蘇-15的發展模式,改用兩側進氣,加長了機身比度。仍未擺脫米格機的窠臼,在其身上可以看到米格飛機的身影。機頭雷達罩、發動機進氣口、可折疊腹鰭、機腹雙管23毫米炮等沿用了米格-23的設計,發動機尾噴管整統罩形式頗受米格-19的影響,主翼形狀、起落架形狀與收放方式與米格-21相同,而部分小的艙門還能見到美製F-86的設計!
殲八Ⅱ實際上,若以奪取空中優勢為己任,殲八Ⅱ的設計過於牽強,不如採用殲九、殲十三、強六改、殲轟七改方案。殲九是幾乎與殲八同時發展的戰斗機。由於當時要求性能高,方案幾經變更,始終未造出一架原型機,被迫於1980年下馬。
強六是70年代後期在米格-23基礎上發展的變後掠翼攻擊機,與殲九一樣擬採用一台相當於美製F100、F110與俄制AL-31的12444千克大推力的WS-6渦扇發動機,具有改進成制空戰斗機或多用途戰斗機的潛力。
殲十三是70年代發展的擬取代殲六的空中優勢戰斗機,原先擬採用WS-6,後來改用在米格-23所採用P29-300發動機基礎上設計的WP-15發動機,其命運同樣是胎死腹中。殲轟七是西安飛機設計所、西安飛機製造公司設計、生產的雙發重型戰斗轟炸機,立項於70年代,採用兩台斯貝MK202渦扇發動機,具有良好的氣動布局,大的航程與載彈量,是一種很好的飛行平台,擁有相當大的改進潛力。
如果改進火控系統,換裝WS-6或俄羅斯AL-31,採用電傳操縱等設計,完全可以改進成具有強大的對空、對地(海)攻擊能力的類似F-15E或蘇-30MKK的多用途戰斗機,其改裝前景與意義超過比其稍後研製但先服役的殲八Ⅱ。70年代是中國航空史上百花齊放時期,其間先後涌現了運十、殲十二、直六等項目,後期達到了中國作戰飛機研製的高潮。
令人遺憾的是,多數項目或因航空工業部門,或因使用單位最終下馬,所幸殲轟七因設計、生產單位的堅持得以僥幸生存下來。縱現歷史,使用單位在裝備什麼樣的作戰飛機上多次徘徊、猶豫不決,導致先進的、具有良好改進前景的諸多作戰飛機下馬,與其配套的先進發動機無一保留,使設計隊伍斷層、人才流失。
由於使用部門的作戰思想停留於短距離,在地面引導下快速、分散地截擊入侵之敵,使他們熱衷於戰術的所謂連續性、繼承性,熱衰於對相對落後的殲八的改進,從而不得不選擇了殲八Ⅱ。在當時,殲八Ⅱ就不是唯一選擇,也不是最佳選擇。然而,現實畢竟是現實,對中國先進戰機的美好願望只能停留在對那段輝煌歷史的回憶之中了殲八Ⅱ殲八Ⅱ源於殲八和殲八I,是中國在戰斗機領域秉承蘇聯米格飛機傳統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利用成熟技術取得的一項重大成就。盡管作為戰斗機先天不足,但仍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奠定了戰斗機採用非機頭進氣的基本格局,對日後中國戰斗機的設計、使用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空軍曾有研製殲十二的失敗教訓。
該機是在60年代發展的一種單發輕型超音速戰斗機。由於航程太短,缺乏全天候作戰能力於70年代末期下馬。在整個六、七十年代,中國已試飛的所有飛機中,最具創新精神的莫過於殲十二了。可悲的是自設計時,就是個落後機種。不過有幾項成就值得大書特書,如:擺脫了蘇聯戰斗機的束縛,採用下單翼、前緣襟翼、整體風檔等,還有洗煉的突出的機尾造形等。這些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已有的設計理念與技術未被應用於日後的殲八Ⅱ的發展與改良中,相形之下,殲八Ⅱ的設計風格卻遠遠不及殲十二。
回溯殲八Ⅱ的設計方針,當是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的,可執行超視距空戰的、能全面對抗米格-23的戰斗機。而事實是,由於所採用的氣動布局,尤其是三角形機翼,限制了殲八的進一步發展。歷史上,美、歐、蘇等國裝備了許多三角翼飛機。美製F-102、F-106,法制幻影Ⅲ等是無尾三角翼戰斗機。其優點是跨音速阻力小,利於超音速飛行,而缺點也不少,前兩者是截擊機,在本土使用還說得過去,幻影Ⅲ急急被幻影F1取代,盡管較前者好不了哪去,只是採用後掠翼改善了起飛性能等。後來的幻影2000因採用了電傳操作、放寬靜穩定度等技術,使無尾三角翼機獲得新生。以色列在幻影5基礎上研製的幻獅加裝了鴨翼,使飛行性能得以改善。
90年代以來,歐洲研製的新戰斗機無一不採用鴨翼加三角翼布局。中國新近研製的殲十亦採用此種布局。當時唯一使常規三角翼飛機發揚光大的只有蘇聯,他們發展了米格-21、蘇-9、蘇-11、蘇-15等一系列三角翼戰斗機。其中蘇霍伊設計的是截擊機,只有米格-21為前線戰斗機。作為一種簡單、高效、低成本的白天型戰斗機,大量裝備部隊並向外出口有其得天獨厚的政治、經濟等原因,是蘇聯向2倍音速戰機發展的重要機型。盡管存在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畢竟是東方陣營少有的一種2倍音速戰斗機而得以向全球漫延。從技術與使用角度講,三角翼戰斗機有著無可替代的優點,並且是戰斗機翼型的主流。但是純三角翼,即既無修形又無其他措施的常規三角翼飛機早已不再是發展方向。
純三角翼適於高空、高速飛行的截擊機而非多用途戰斗機和空中優勢戰斗機。三角形機翼必須得到修型才能成為優秀戰斗機。為彌補不足,蘇霍伊設計局將蘇-15改進成雙三角翼飛機,成飛公司將殲七改進為雙三角翼帶有前緣襟翼的殲七MG或殲七E。改進後的殲七是格鬥能力最強的國產格鬥機。殲八Ⅱ的飛行性能要遜色得多,較之唯一優勢就是航程遠。這一點可能是被海軍看中的唯一優點。放眼世界,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飛機,70年代以後,再無純三角翼可言。
原因就是純三角翼僅利於高速性能的發揮、不利於低速性能的發揮,機動性與使用經濟性較差。作為中國九十年代的主力戰斗機,殲八Ⅱ卻令人費解的沿用純三角翼不變。雖然利於高空高速飛行,但由此造成的飛行性能差,對縮短機身長度不利,其惡果是無法估量的。不僅影響飛行,而且直接導致機身細長。採用純正三角翼布局是殲八Ⅱ的第一個先天不足。
殲八Ⅱ早在仿製米格-21時,中國就已經掌握了諸如化學銑切、整體壁板加工等新技術,並開始嘗試新材料的應用。以後,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在研製殲八時,已開始使用復合材料。主要應用在水平尾翼與重直尾翼上,在為其配套的WP-7發動機上,已經採用空心渦輪葉片。隨後,中國曾在強五飛機上試飛全復合材料垂直尾翼。仿製復合材料應用較多的海豚直升機,對國產飛行器大規模應用復合材料是個良好的促進,因而在殲八Ⅱ上,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水平也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除殲轟七外,殲八Ⅱ的技術水平是所有國產作戰飛機中最好的。比如,殲八Ⅱ所使用的WP-13發動機大量使用了鈦合金及其加工技術,使經濟性與壽命均有很大改善。全膠接垂尾壁板和勞倫紙蜂窩結構使飛機重量進一步減輕。
殲八Ⅱ殲八Ⅱ自投產以來,已經大量在海、空軍中服役,是繼殲五、殲六、殲七以後的中國第四種主力戰斗機,也是中國第二代戰斗機中的最後一個機型。產量大大超出殲八及殲八I,目前的裝備數量僅次於殲七。在遠程、全天侯作戰方面,非前三種戰斗機所及,只有引進的第-27或殲十一能在性能上超越殲八Ⅱ,而後者在數量與戰術應用上又有獨到的優勢。
在建國50周年的閱兵式上,總共有28架殲八Ⅱ飛越了天安門廣場。其中24架單獨編列,從而成為中國軍隊歷史上最大的機群編隊合成,另外4架殲八Ⅱ受油機與兩架轟六加油機編隊。雖然殲七也有28架,但共有20架單獨編隊,其餘8架是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殲七EB,與長機轟六共同組成第一梯隊。以上事實足以說明,殲八Ⅱ在中國航空兵中的重要地位。
殲八Ⅱ殲八Ⅱ是中國第二種投入使用的兩側進氣的戰術飛機,是第一種兩側進氣的戰斗機,從此中國戰斗機擯棄機頭進氣的簡單形式,開始具有現代的外形特徵。不過,作為中國軍隊跨世紀戰斗機,由於優化設計不足,致使機身頎長。主要原因是與該機採用純三角翼常規布局有關。
作為殲八Ⅱ的第二個先天不足,細長的機身本不是不能縮短的。以其身長來衡量,空重僅有982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只有17.8噸,與機身長度較短的單發米格-23相仿,低於米格-27的20.6噸。幼獅戰斗機空重為7285公斤,最大起飛重量為16.5噸;幻影2000空重為75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為17噸。兩項數值均低於該機,但它們的幾何尺寸要小得多。F-16的空重與最大起飛重量因生產批次的不同而不同。空重大致從7.0-9.3噸,最大起飛重量-23.1噸,已由輕型戰斗機接近重型戰斗機水平,尺寸小而重量大。90年代出現的歐洲陣風與台風戰斗機亦存在類似F-16的情況。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殲八Ⅱ的空重和最大起飛重量與其身長不相稱,好似一名瘦高個拳擊手,力量顯得異常單薄。國外與殲八Ⅱ相同或相近尺寸的戰斗機最大起飛重量大致在25-35噸,滿足此項數值的國產戰機只有殲轟七。
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發動機推力小;二是機翼形狀及增升設計不合理,起落架強度不夠;三是西方飛機盡其可能地使用復合材料、並配以廣泛使用鈦合金用來減輕重量,由於裝備比較完善的電子設備、還有大容量機內油箱,起飛重量往往比較大,而殲八Ⅱ的小起飛重量只能說明有效空間少。
可以作一大膽推測,如果當初用WS-6改裝殲八Ⅱ,那麼該機勢必要加大起飛重量,同時改善火控雷達,翼型、氣動布局等均要發生深刻變化。然而這對使用單位的習慣不相符,他們習慣於使用輕型的、維修簡單的飛機,而不願使用精密、復雜的作戰系統。在使用現有WP-7或WP-13發動機,該機不是沒有縮短機身的可能。舉例說明:
米格-23、米格-31的進氣口就在座艙兩側或靠後位置,F-4、F-5、F-15、F-22、雅克-38、超軍旗、鷂、強五等正常布局的戰斗機,其進氣口設計莫不如此;幻影2000等無尾三角翼飛機的進氣口位置也較靠前、機翼進一步向前安置,沒有平尾,進一步縮短了機身。
Saab-37、JAS-39等近距耦合鴨式布局的戰斗機,不僅進氣口在座艙兩側,前置鴨翼緊靠進氣口安置,較常規布局縮短了機身;米格-19、米格-21等機翼位置非常靠前,亦可起到縮短機身的作用。
F-15、F-22,閃電等戰斗機為了縮短後機身,刻意對機翼後緣進行了修形,使後緣翼根前移,便於向前安置水平尾翼。蘇-27,米格-31等飛機如果採用三角翼,勢必延長後機身。
為了縮短機身長度,許多設計師選擇發動機尾噴管外露的方法,配以將垂直尾翼前移等手段,縮短飛機總長度。有些飛機,如台風、陣風的雷達罩就在座艙前;有些飛機如F-15、F-22、F-35等將機體大大縮短,而平尾則比較靠後。F-22還將YF-22的形如主翼的水平尾翼進行修形,不僅更利於隱形,縮短總長度,而且可以避免維修時人機碰撞。
8. 殲8戰斗機是由什麼機型改造
殲八戰斗機是由沈陽飛機製造工公司黎明飛機製造廠研製和生產的一種雙發高速高空殲擊機。是由中國獨立設計和研發的。並不是由什麼機型改造的。後來中美關系蜜月時。美國要幫助中國改造殲八戰斗機,後期不了了之。
9. 中國有多少架殲8飛機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截止2010年底,解放軍空軍共有60 架殲-8A型, 108架殲-8B型, 36架殲-8D型, 24架 殲-8F型, 48 架殲-8H型在役;另有 20 架殲偵-8, 24 殲偵-8F型在役,此外還有12架殲-8EG型在役,用於防空和反雷達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2010年48架 殲-8A/B/D/F。
退役
中國解放軍在2011年10月開始退役殲8。因為其1969年首飛,但直到1980年才正式服役,等到服役時已經屬落後,所以生產總量並不多。由於殲8機動性較差,所以如今大多被用於執行偵察和電子戰任務。截止2011年初,中國大約有300架殲8還在服役。
中國殲-8戰斗機殲-8戰斗機是我國在殲-7,即米格-21的基礎上獨立進行重大改進研製而成的高空高速戰斗機,北約編號「長須鯨」。為滿足高空作戰要求,沈陽飛機設計所提出殲-8的設計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和加強火力。
10. 殲8飛機的總設計師是誰
顧誦芬(1930.2.4-)。 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師,飛機空氣動力學家。江蘇蘇州人。195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歷任中國航空研究院飛機設計所副總設計師、副所長、所長兼總設計師,沈陽飛機製造公司總設計師,航空工業部科技
委員會委員、中國航空研究院副院長、航空工業總公司研究員,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顧誦芬直接組織、領導和參與了低、中、高三代飛機中的多種飛機氣動布局和全機的設計。1954年起,先後承擔殲教1型和殲教6型噴氣式教練機的氣動設計工作。1956年設計「殲教Ⅰ」飛機突破機頭進氣型式,在國內首創兩側進氣方案,為該機一次設計成功作出重大貢獻;「殲教六」飛機的設計抓住初級教練機失速尾旋特點,通過計算機翼環量分布,從優選擇了機翼布局;消化吸收國外機種的技術,利用國內條件,創立超音速飛機氣動設計程序和計算方法;對「殲八」飛機的設計,解決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術關鍵,確保了飛機定型,其性能全部優於原准機;1964年,開始領導殲8飛機的氣動設計工作,並解決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術關鍵,確保了飛機定型。1976年,開始參與殲8Ⅰ型飛機的設計工作,1985年正式定型。1981年,又任殲8Ⅱ飛機的總設計師,利用系統工程管理方法,把飛機各專業系統技術融合在一個總體優化的機型內。1984年6月,殲8Ⅱ飛機試飛成功,不久投入生產。由於對殲8系列飛機的重大貢獻,顧誦芬被譽為「殲8之父」。1988年起他領導飛機主動控制技術研究,在國內首次實現不穩定飛機的飛行。1990年起領導高性能遠景飛機的概念研究。2009年2月10日,顧誦芬在中國航空工業大型電視專題片《龍騰東方》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國產大飛機將於2016年實現首飛,中國完全可能在2012年-2016年之間造出與空中客機A320、新一代波音737飛機抗衡的大型客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