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秋節起源於哪個朝代,中秋節起源那個國家
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起源於中國,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傳統節日之一。
⑵ 中秋節起源哪個朝代
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元霄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而其中的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是從唐朝開始的。
中秋節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一、中秋節的由來以及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有文字記載的始於周朝的《禮記》,《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中秋祭拜月神的意思。從那時開始,人們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月餅的人要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切月餅時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到東、西兩漢時中秋拜月已具雛形,那時的人們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慢慢成為民間的一個傳統活動。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而到了唐朝,中秋賞月、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開始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⑶ 中秋節起源於哪個朝代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⑷ 中國的中秋節盛行於哪個朝代
中秋節是東亞的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韓國的傳統節日。
按照中國的農歷,農歷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但並沒有說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唐朝以後,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傳說唐玄宗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一般認為,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了。
<<<節日習俗>>>
·賞月
·吃月餅。
·在香港,除了月餅以外,楊桃、芋頭仔都是常見的食品。由於菱角現在比較難買,已經比較少見。
·祭月即拜祭太陰娘娘。
·台灣自1990年代起,中秋節流行起吃烤肉的習俗。
·此外,亦有些地方的習俗會向長者或後輩送贈豬仔餅或長壽面。
·向親朋戚友送禮亦是韓國人過中秋節的習俗。所以他們亦叫中秋節做「韓國人的感恩節」。
<<<韓國的中秋節>>>
韓國人的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寫成為 Thanksgiving Day,因為秋夕在韓國是一個大節日,會一連放三天假。過去交通未發達之時,民眾都會利用這段日子回鄉探親。時至今日,每逢秋夕之前一個月,韓國各大公司都會大減價,以吸引民眾購物互相贈送。
<<<日本的中秋節>>>
日本的傳統的中秋節也叫芋明月,也叫栗明月。現代日本人,已經不過中秋節了。那天人們可以不工作,在家裡呆著喝啤酒,不看月亮,看電視節目。由於傳統文化的衰退,年輕人都不知道節日的來源和意義,聽到什麼節日,只知道那天不用上班。
<<<中秋詩詞>>>
有許多古代詩人寫下了詠誦中秋節的詩詞。不少人認為,以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最佳.
[ 宋朝的辛棄疾寫過一首詞: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嫦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賞月的天氣>>>
下面的數據是1949年以來的大約46個中秋節(不含閏月)20時的天氣狀況(2000年以前)。
·平均氣溫
北京:18.2℃
漠河:5.3℃
武漢:22.0℃
廣州:27.0℃
·陰晴(平均總雲量)
北京:40%(遮月的低雲平均只有16%)
吐魯番:31%(遮月的低雲平均只有2%)
貴陽:72%
雅安:96%,只有1956年可以賞月
·降水(雨雪天氣)
貴陽:7次下雨
雅安:18次下雨
峨眉山:29次下雨
長白山天池:9次降雪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為中秋節,俗呼為八月節。街市繁盛,果攤泥兔攤所在皆是。十五月圓時設月光馬於庭,供以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蘿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諺雲:「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畢,家人團坐,飲酒賞月,謂之「團圓節」。又將祭月之月餅按人數切塊分食,謂之「團圓餅」。
從習俗上看,過去中秋節有送禮。「中秋,大家互送禮節……,賞奴僕錢,鋪戶放帳帖,每節如此」。現在送禮更興旺。節前,弄兩輛車,滿滿的裝上月餅果品,挨家挨戶送。當然,這里的家和戶是指商家客戶。送禮,自然是為了聯絡感情,結款要生意。兩年前做這事時還要想想,到底拜的是那裡的兔兒爺。今年這風氣恐怕更盛了。
●北京
老北京的傳統月餅有自來紅、自來白和提漿月餅。提漿月餅是指月餅皮面的一種製作方法,說通俗點「提漿」就是熬糖漿,另外在皮面中還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大油,以起到酥鬆的作用。有回民購買時,就把大油換成黃油。這種月餅的特點是皮酥、餡香,「老北京」中秋特愛吃。
菜式上,八月秋高蟹正肥,中秋正是品嘗螃蟹的時節,北京尤其講究品嘗醉蟹。
●福建
福建人有中秋吃鴨子的習俗,因此時正是鴨子最肥壯的季節。福建人用福建盛產的檳榔芋和鴨子一起燒,叫檳榔芋燒鴨,味道非常好。
●山東
即墨等地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山西
潞安人在中秋節會宴請女婿。大同縣月餅稱團圓餅,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
●陝西
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上海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蘇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則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浙江
杭州的蒓菜鱸魚燴之所以成為中秋家宴上的菜餚,不僅僅是因為這一時節的蒓菜鱸魚好吃,更是因為晉代張翰借思鄉的「蒓菜、鱸魚」,棄官返回故里的史實,這一故事不僅成為千古美談,並使蒓菜成為思鄉的象徵。
蒓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時令菜羹。蒓菜又稱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葉草植物。蒓菜的根、莖、葉不僅碧綠清香,鮮嫩可口,而且營養豐富。蒓菜為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但以秋蒓為多為好。
●四川
除吃月餅外,四川人也在中秋節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
在川西地區,煙熏鴨子是中秋節必備佳品,因那時當年生鴨已長大,肥瘦適宜。師傅選當年生的仔鴨,宰殺後褪盡羽毛,開膛取出內臟,洗凈後,去翅尖、鴨腳,加鹽碼味腌漬一夜後,入沸水中略燙至皮緊,撈出抹乾水分,置熏爐中,用稻草煙熏至呈茶色,出爐放入鹵鍋中鹵熟,食時改刀裝盤,色澤金紅、肉質細嫩、煙香濃郁的煙熏鴨即成。製作煙熏鴨,鹵水的調制極為重要。鹵水要用老鹵,每次鹵時加入適時的香料,食鹽、糖色,鹵制時要用重物將鴨子充分壓入鹵水中,鹵制時間一般以20分鍾左右為宜,時間過長鴨肉質老,影響質量和口感。
●廣東
潮汕中秋美食品種頗多,這與潮人過中秋節的文化內涵、潮地氣候、農事生產有很大關系。主要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糕餅類,潮汕各地月餅,甜的、鹹的、葷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樣種類繁多。還有面餅、軟糕、雲片糕均為中秋節糕餅,為潮人送親戚之佳品,可說潮人送月餅是睦親的習俗;二是潮地中秋節季,天高氣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時,柚、柿、楊桃、菠蘿、石榴、橄欖、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類美食;三是農產的芋頭、南瓜,潮人用其製作芋泥、瓜漿也是潮人喜歡的。其中,中秋月餅是潮人一年一度的傳統食品,過中秋節,沒有一個潮汕人不品嘗一下月餅的滋味的。雖然月餅可以有各種形制,潮汕各地也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要求是正圓形。芋頭、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貴州
黔式月餅不同於廣式月餅,它是用烤的方法,用麵粉500克、豬板油、糖稀、清水拌勻
揉成水油皮;麵粉250克與豬油拌合擦成「干油酥」。分別下劑後,將干油酥包入水油皮中,開暗酥製成40克一個的酥皮坯劑子,再將每個劑子按圓餅皮子備用。芝麻、瓜子肉、核桃烤熟,剁成細粒混合,加入熟火腿末、大棗、瓜蓉、熟粉、冰糖、鹽拌勻成餡料。
將適量的餡 料包入皮坯劑中,收口朝下,壓成扁圓形,放入刷過油的烤盤中,入烤爐用面火210℃,底火180℃的爐溫烤15~20分鍾至表面金黃、裡面成熟即成。色澤金黃、外殼酥脆,層次分明;餡心甜中帶咸,香甜爽口,營養豐富。師傅說酥層要開得薄而均勻,月餅坯子入烤盤時要墊上一張白油紙。
●台灣
高雄縣飼養水鴨的風氣很盛。中秋節前後正是水鴨公初長最嫩的時候,美濃地區的客家人往往於中秋節宰食水鴨公加菜,成為當地中秋的特色。宜蘭地區中秋節除了吃月餅外,還吃一種叫「菜餅」的食物。菜餅以麵粉為材料,中間抹上黑糖烘焙而成。台南地區則有在中秋節吃麻薯的習俗。
近年來,台灣的中秋節又發展出一種新的活動———烤肉。
此外,台灣一食品公司根據消費層次的不同需求和中秋節期間暑氣未消的特點,推出全新概念的中秋雪月餅。何為雪月餅?雪月餅就是冰淇淋月餅,清涼降溫,口感滑爽,內餡分三種口味———香檳甜心、夏威夷派對、維也納咖啡。此款月餅還全面採用日式精緻包裝、具有保溫作用的保力龍包裝盒,保證雪月餅在一定時間內不融化。
⑸ 中秋節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⑹ 中秋節起源於哪個朝代
中秋節是東亞的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韓國的傳統節日。
按照中國的農歷,農歷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但並沒有說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唐朝以後,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傳說唐玄宗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一般認為,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了。
<<<節日習俗>>>
·賞月
·吃月餅。
·在香港,除了月餅以外,楊桃、芋頭仔都是常見的食品。由於菱角現在比較難買,已經比較少見。
·祭月即拜祭太陰娘娘。
·台灣自1990年代起,中秋節流行起吃烤肉的習俗。
·此外,亦有些地方的習俗會向長者或後輩送贈豬仔餅或長壽面。
·向親朋戚友送禮亦是韓國人過中秋節的習俗。所以他們亦叫中秋節做「韓國人的感恩節」。
<<<韓國的中秋節>>>
韓國人的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寫成為 Thanksgiving Day,因為秋夕在韓國是一個大節日,會一連放三天假。過去交通未發達之時,民眾都會利用這段日子回鄉探親。時至今日,每逢秋夕之前一個月,韓國各大公司都會大減價,以吸引民眾購物互相贈送。
<<<日本的中秋節>>>
日本的傳統的中秋節也叫芋明月,也叫栗明月。現代日本人,已經不過中秋節了。那天人們可以不工作,在家裡呆著喝啤酒,不看月亮,看電視節目。由於傳統文化的衰退,年輕人都不知道節日的來源和意義,聽到什麼節日,只知道那天不用上班。
<<<中秋詩詞>>>
有許多古代詩人寫下了詠誦中秋節的詩詞。不少人認為,以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最佳.
[ 宋朝的辛棄疾寫過一首詞: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嫦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⑺ 中秋節是中國的哪個朝代開始的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⑻ 中秋節的來歷是什麼起源於哪個朝代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源於周代,北宋正式定名,明、清與春節齊名。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中秋節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團圓節或月夕、仲秋節、八月節等。有關中秋節的來歷眾說不一,據專家考證,在中國傳統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和中秋中,中秋節形成最晚。不過,與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中秋也有著悠久的源頭,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敬月 習俗和秋祀活動。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歷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獲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中秋節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說,及中華傳統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慶。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圍繞著月宮的一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游月宮等,它們給月宮掛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絢麗的光環,使之充滿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賞月宴飲之俗已頗為盛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的詩句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話與中秋賞月聯系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節可能已成為固定的節日。不過,當時中秋節似乎還是以賞月和玩月為主,還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中秋節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慶活動蔚然成風。 《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准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葯等圖案。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中秋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願,很多人家還要設宴賞月,一片佳節盛況。 明清以來,中秋節日益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不僅全國各地,甚至在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等地逐漸傳播開來。在賞月、吃月餅等活動的基礎上,各地還逐漸發展出「賣兔兒爺」、「樹中秋」、「舞火龍」、「走月亮」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使得中秋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更加迷人。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圍繞著中秋節,自古以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風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習俗。參考資料: http://www.qianlongtang.com/class/Traditionalculture/Index.htm
⑼ 中國的中秋佳節是怎麼來的起源哪個朝代
在宋朝的時候,東京城內的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做瓦子,瓦子里有賣古畫的,剃頭的,剪頭的,相面,算卦的等等十分熱鬧!今天的節日,像春節為,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在宋朝時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