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胡文虎宗祠在哪裡

中國胡文虎宗祠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4-02 18:56:05

1. 閩南的風俗習慣

閩商行天下

與中國其他商幫相比,閩商的一大特色是國際化,有人形容說: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華人;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福建人。

先輩「浪跡」東南亞

從歷史上說,東南亞應該是福建人漂洋過海創造財富的最集中的地方。如被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印尼華商、東南亞首富、集「麵粉大王」、「丁香大王」和「金融大王」於一身的林紹良;被稱為「萬金油大王」的胡文虎;被譽為「世界糖王」,後因香格里拉酒店而聞名世界的「酒店大王」,馬來西亞郭氏集團總裁郭鶴年;印尼材源商集團董事主席、被譽為「船王」、「木材之王」的黃雙安;菲律賓商聯總會永久名譽主席、菲律賓航空公司董事長、人稱「銀行大王」、「煙草大王」、「啤酒大王」、「航空大王」的陳永栽;在東南亞有「水泥大王」、「麵粉大王」之稱,在國內又被譽為「地產大王」的林文鏡……

據《中國經濟周刊》掌握的統計資料,福建現有海外華僑1086萬人,分布在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閩籍的港澳同胞約120多萬人,閩籍台胞幾百萬人。這些閩籍華人資產存量估計超過3000億美元。

福建社會科學院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李鴻階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僅東南亞新、馬、泰、印尼及港澳台地區,閩商就多達960萬之眾。這些閩商的走向有很明顯的「連鎖效應」,比如,明溪縣近10萬人開赴歐洲匈牙利和捷克;長樂人基本去紐約;福清人到日本居多。

「這些浪跡東南亞的閩商多是舊移民,經濟實力強大,全球500強華人企業,福建佔了近200家;菲律賓華人企業前十名中,就有6家是閩商,印尼500富也有6成屬於福建商人。」長期研究華僑歷史的李鴻階所長對《中國經濟周刊》娓娓道來,「不過現在的新移民多選擇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發達地區,但閩商在東南亞的實力並未因此動搖。」

「在香港福建商人已經超過100萬,而且已從傳統的餐飲業發展到金融地產」香港晉江同鄉會會長、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永遠名譽主席蘇千墅,十分自豪地對《中國經濟周刊》說,「目前,香港北角已經從『小上海時代』進入『小福建時代』。」

這位有著「香港晉江市市長」坊間美稱的蘇先生侃侃而談:「論數量,在香港的閩商肯定排第一。全島共有130多個同鄉會,閩商對香港的繁榮穩定也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澳門,閩商有14萬多,多從事房地產、貿易和建材,主要是80年代過去農民做生意的『新閩商』。」澳門南安同鄉會會長呂金福則為《中國經濟周刊》勾畫出了澳門閩商的大致情形。

澳門南安同鄉會永遠名譽會長、南安鵬程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汀洲則評價說:「就出口看,廈門口岸每年進出口的石材佔全國半壁江山。」
日本的外籍商人中,中國商人共有47萬之眾,南日本沖繩一地就有近20萬人,幾佔在日中國商人的半壁江山。僅福清2005年就從日本匯回40億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地下的。

在紐約,福州話超過國語,閩商在美國一直穩步發展,現在僅紐約一地,就有30萬福建人在從事餐飲、貿易和實體企業,像華榕集團的調料,在美國早已暢銷,3家閩商企業已經躋身華人在美企業前10名,粵商已經退居其次,浙商就更不用提了。

阿根廷福建商會宣稱,閩商完成了對阿根廷超市80%的「壟斷"

對於閩商為何獨具國際化特色,福州大學許嘉亦博士對《中國經濟周刊》分析說:「閩商闖盪東南亞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時期。中國歷史上自東晉至唐宋五代時期戰亂不止,再加上黃河地區自然條件惡劣,造成許多北方人南遷求生;而閩南山區土地貧瘠,產糧不足養民,面對艱苦的生存條件,只有走出去謀生,因為福建三面環山,一面朝海,長期積淀了貿易航海的經驗,所以東南亞成為避患求存的首選之地。」

後人挺進日、美、歐

2. 胡 姓氏的來源

■胡姓排行

胡姓排行: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佔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約佔全國漢族胡姓13%。

■姓氏源流

胡(H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媯姓,以人名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後人胡公滿受封於陳國,春秋末被楚國所滅,其後人有的以胡為氏。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2、出自姬、歸姓,以國名為氏:
① 一個是姬姓胡國,在河南省漯河市東。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並了鬍子國。
② 一個是歸姓胡國,在安徽省阜陽。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
春秋末期,這兩個胡國先後被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子孫都以胡為姓,國人都以胡為氏,稱胡氏,形成兩支胡氏,世代相沿。
3、他姓改為胡姓。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胡(紇)骨氏,入中原後改為漢姓,稱胡氏。另漢代太御胡廣,本姓黃,後改為胡姓,其子孫以胡為氏。又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復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復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復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復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復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復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
4、古代北方匈奴族後裔敕勒族人的姓氏。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後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後世子孫皆為胡姓。
得姓始祖:胡公滿。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省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帝舜的後裔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奉守帝舜的宗祀。媯滿所建的陳國即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包括今安徽省北部的阜陽、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媯滿雲世後謚曰胡公,稱胡公滿。公元前478年,陳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以媯滿謚號為氏,稱胡氏,此為河南胡氏。故胡氏後人尊胡公滿為胡姓的始祖。

■遷徙分布

胡氏的起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至漢時,遷入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湖北等地。其中,遷去甘肅省境的一族,在後漢時已成為一大望族,後成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來源。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胡姓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胡姓遂遷入福建。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台灣。台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在台灣排名第三十八。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佔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約佔全國漢族胡姓13%。

■歷史名人

胡安:漢初著名教育家,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
胡遵:文武雙全,位居於車騎將軍。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奮,他在晉宣帝時屢立戰功,官做到鎮南大將軍。他的女兒胡芳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貴嬪,從此成為外戚,權勢更加顯赫。南北朝時期,拓跋氏統治的北魏對清河崔、范陽盧、太原郭、河東柳幾個大姓重重打擊,而胡奮後裔胡國珍之女卻成為北魏皇太後,胡姓於是步入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從胡遵以後的二百多年中,安定臨涇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將軍、太守者多達十餘人,還出了兩位皇太後、皇後,盛極一時。
胡瑰:後唐著名畫家,河北省涿縣人。尤工畫馬,用筆清勁細密,而骨骼體狀都生動有神。
胡瑗:北宋著名學者,教育家,江蘇省泰縣人。曾官至太常博士。提倡「明體達用」之學,開宋代理學的先聲。
胡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中國現代學者、思想家及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曾獲英美各大學致贈名譽博士學位三十五種。任北京大學教授時,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文學改革。曾任中國公學校長、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及校長、駐美大使、國大代表、中央研究院院長。著有中國古代哲學史、章實齋年譜、先秦名學史、戴東原的哲學、白話文學史、丁文江的傳記等數十種,另輯成胡適文存。
胡安國:字康侯,建寧崇安人,宋經學家。官至中書舍人兼侍講。王安石廢棄春秋,安國以為其乃先聖傳心之要典,故仍潛心研究二十年。諡文定。著有春秋傳、資治通監舉要補遺等。
胡大海:明代大將,江蘇省泗洪人,官封魏國公。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胡以晃:太平天國傑出將領,廣西人。封護國侯,旋改護天侯,晉升封豫王。
胡林翼:字潤芝,號貺生,湖南益陽人。道光間進士,累官至湖北巡撫,時洪楊軍事盛,林翼創厘金,通鹽運、改漳漕、增裕府庫,固守武昌,為各省戰爭之根據,治軍明紀律,又加意將才,嘗曰:兵之囂者無不疲,將之貧者無不怯。又曰:才者無求於天下,天下當自求之。世以為知言,後卒於軍,謚文忠,有讀史兵略及奏疏文集、胡文忠公道集。
胡志明:原名阮必成。越南民族解放運動領袖、共和國主席。生於越南中部宜安省南檀縣。1911年至法國,1920年加入法國共產黨,創辦流浪者雜志。1923年至蘇聯受訓,成為第三國際幹部。1924年至廣州,成立青年越南革命者聯盟。1930年回國,成立印度支那共產黨,抗戰期間被民國政府逮捕,後獲釋回越南,從事**游擊戰。1954年大敗法軍,建立北越政權,後協助南越共黨分子成立越南共產黨,1975年越南南北統一,成立越南共和國。
胡耀邦: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湖南瀏陽人。1933年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共青團湘東南特委兒童局書記、少共中央局秘書長。次年參加長征,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秘書。到隔陝北後,任少共中央局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延安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冀熱遼軍區代理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縱隊政委、華北野戰軍兵團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解放軍十八兵團政治部主任等。新中國建立後,歷任中共中共川北區委書記兼川北行署主任、青年團中央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中共陝西省委第一書記。1975年任中科院黨組負責人,著手整頓科學院工作。1977年起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委員會秘書長。曾組織推動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領導了全國范圍的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幹部政策等工作;主持制定了發展農村經濟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為實現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作出重要貢獻。1980年後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主席。1987年1月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第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89年4月病逝於北京。

■郡望堂號

1、郡望
安定郡:① 漢代設置,治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移治臨涇(今鎮原東南),廢安定縣。十六國時,再置安定縣,並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涇州。唐後期曾改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為涇川縣,為涇州治所。
② 蒙古以陝西安定堡為安定縣,1935年改子長縣(謝子長烈土),移治原縣治東的瓦窯堡。
新蔡郡:晉惠帝置,從汝陰郡分出,在今天河南省新蔡縣一帶。
弋陽郡:隋置弋陽郡,武德三年改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縣。
定城、義陽郡:郡治在今河南省信陽市。
中州、洛陽、戶縣:郡漢在今屬陝西省、河東等地。
2、堂號
澹安堂:得名是由於宋朝胡詮所著的《譚安集》。
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始建於西漢。郡治先在高平(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後徙臨涇,即今甘肅鎮原縣東南;再徙安定,即今甘肅涇川縣北涇河北岸。唐初稱安定為涇州。後來成了胡姓的堂號,可見安定在胡姓歷史上的地位。此堂始祖源於胡質、胡威事跡。胡質,三國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為頓丘令,官至荊刺史,加振威將軍,賜爵關內侯,都督青、徐諸軍事。每建軍功賞賜,皆散於眾,無入家者,家無余財,惟賜衣、書篋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質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譽著聞當世。入朝,武帝(曹操)問:「卿孰與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稱善,累遷前將軍,以功封平春侯。胡質、胡威祖孫數均以忠慎清貞之譽著聞當世,而原籍淮海壽春縣,故胡姓門楣有題「淮海家聲」者。胡質、胡威父子為國鎮守邊關,均卒於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等六個縣、寧縣四個縣),子孫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廬陵堂:廬陵堂胡氏的始遷祖是胡公霸,即胡杲。八傳至胡銓。胡銓的家族在宋代已成為大族,胡銓的兄弟胡鑄、胡鍔,兒子胡泳……,孫子胡樺、胡椅等人,雖然名聲不如胡銓顯赫,但都小有成就。江西吉水、湖南汝城縣三塘、浙江紹興厚寶等地的胡姓,都是胡銓的後裔。著名華僑領袖、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胡銓的第三十二代孫。
績溪堂:績溪堂胡氏因為近代出了大學者胡適而斐聲中外。據譜牒記載,他們是宋太祖開寶二年(公元969年)遷來的,始遷祖是胡昌翼的兒子胡延正。績溪胡氏一度祭祀胡公滿,後來又改祀胡昌翼。胡適自己也說,他在孩提時參加過始祖昌翼公一千歲的紀念祭典。
此外,胡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淮陽堂」、「敬愛堂」、「履福堂」、「篤敬堂」、「敦仁堂」、「本始堂」等。

■胡姓宗祠通用對聯

〖胡姓宗祠門楣題辭〗
蘇湖世第蘇湖流芳淮海家聲
「蘇湖世第」、「蘇湖流芳」,出自胡瑗事跡。胡瑗(公元993-1059),字翼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蘇省泰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被奉為宋代理學先驅。史傳載:胡瑗「以經術教授吳中,范仲淹薦之,以白衣對崇政殿,授校書郎,以保寧節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數百人,禮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歸。」胡瑗從教較之宋代另一著名教育家、理學家朱熹還早一百三十多年。胡氏後裔為紀念胡瑗畢生從教,玄歌不輟、桃李芬芳之盛況及其卓著的業績,故於正大門上方題「蘇湖世第」或「蘇湖流芳」。
「淮海家聲」,出自胡姓安定堂始祖胡質、胡威事跡。胡質,三國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為頓丘令,官至荊刺史,加振威將軍,賜爵關內侯,都督青、徐諸軍事。每建軍功賞賜,皆散於眾,無入家者,家無余財,惟賜衣、書篋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質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譽著聞當世。入朝,武帝(曹操)問:「卿孰與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稱善,累遷前將軍,以功封平春侯。胡質、胡威祖孫數均以忠慎清貞之譽著聞當世,而原籍淮海壽春縣,故胡姓門楣有題「淮海家聲」者。胡質、胡威父子為國鎮守邊關,均卒於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等六個縣、寧縣四個縣),子孫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胡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壽齊九老;
名列四真。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胡杲,會昌年間官懷州司馬,後與白居易等人在各陽組織香山九老會。下聯下聯典指北宋初學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世代住陝西路安定堡,學者稱安定先生。曾任國子監直講、太子中允、侍講,官至太常博士。在蘇州、湖州間講學二十餘年,與孫復、石介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並稱為「宋初三先生」。當時有明令以他的教學方法為太學法。著作有《論語說》、《春秋口嘆》。當時人稱富弼為真宰相、包拯為真御史、歐陽修為真學士、胡暖為真先生。
春秋心典;
理學宗功。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太學博士胡安國(1074-1138),字康侯,建寧崇安(今福建省崇安)人。紹聖年間進士,歷官太學博士、給事中、中書舍人兼侍講、寶文閣直學士。潛心研究《春秋》,著《春秋傳》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史事議論政治,明代初年曾定此書為科舉取士的教科書。因北宋王安石曾提出廢《春秋》,他說:「這是古代聖人的傳心要典,怎麼能讓皇帝不得讀、學士不得讀呢?」下聯典指宋代徽猷閣直學士胡寅,字明仲,建寧崇安人。宣和年間進士,靖康初年任校書郎、中書舍人、徽猷閣學士,崇尚理學,學者稱致堂先生。曾上書高宗,建議組織義軍,北上迎徽、欽二帝回朝。著有《讀史管見》、《斐然集》、《論語詳說》等。
欲正人心;
引為己任。
——清·胡林翼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大臣胡林翼(1812-1861)撰題聯。胡林翼,字貽生,號潤芝,湖南益陽人。官至貴州鎮遠知府。有《胡文忠公遺集》。
虞賓衍派;
溈汭流源。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虞賓、溈汭」,均胡姓繁衍望地之一。
系承胡公;
望出淮陽。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胡姓的源流和郡望。「胡公」,舜之裔孫。
經資羽翼;
祠表賢良。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胡寧著《春秋通旨》,以羽翼而且書。下聯典指清·胡林翼卒,入祀賢良祠。

〖胡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淮海家聲遠;
蘇湖世澤長。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胡姓宗祠「安定堂」聯。
地據蛟潭勝;
家傳麟史風。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永定縣下洋鎮中川村胡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祠的地理位置;下聯典指南宋胡安國著《春秋傳》事,孔子作《春秋》,至「西狩獲麟」止,所以《春秋》被稱為「麟經」。
成名由吳母;
有妹媲劉家。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胡安國,其母乃吳羨門女,羨門六經教授生徒,安國成為大儒。下聯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蘭、胡景素、胡卧雲俱能詩,比之劉家三妹。
萬惡淫為首;
百善孝為先。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黟縣西遞鎮西遞村胡氏宗祠「敬愛堂」聯。另:更多的安徽省黟縣西遞村胡氏宗祠「敬愛堂」、「履福堂」、「篤敬堂」、「敦仁堂」等堂聯,詳見《黟縣西遞村對聯 [皖]》胡姓宗祠堂聯的部份內容: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47902。

〖胡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冬去松枝仍獨秀;
春來梅蕊已齊開。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宋·胡安國事典。
古色新香畫別致;
月光清氣春宜人。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鶴頂格嵌胡姓「胡」字的祈字聯。
古來大千多奇彩;
月到十五分外明。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鎮守金華稱大海;
撰書禹貢號東蕉。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初將領胡大海事典。胡大海,寧通甫,虹人。卒封越國公。下聯典指清代經學家、地理學家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出明,號東樵,浙江德清人。一生潛研儒家經典。所撰《禹貢錐指》,繪圖四十七篇,為《禹貢》最好的注釋本。
十年煙水持竿釣;
千古須眉下筆先。
——清·胡遠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畫家胡遠撰題聯。胡遠,字公壽,江蘇華亭人,號瘦鶴。善畫山水,有《寄鶴軒詩》。
文倔苞深宗二漢;
歌辭風致到初唐。
——清·胡震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法、篆刻家胡震撰題聯。胡震,字鼻山,富陽人。工篆刻,得漢人風格。分隸亦古拙可愛。
文武世家源流遠;
帝裔宗枝翼葉長。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胡氏宗祠聯
南雄珠璣巷位於梅嶺山下,是廣東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稱為「廣東第一巷」珠璣巷的得名始於唐代張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後為表彰其孝義特賜珠璣絛環。自梅關開通以來,梅關驛道就成為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的唯一一條大道,也是北上商貿交易和南遷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線,珠璣巷便成了這條驛道上的一個重要墟鎮。前人楊廷桂在《南還日記》中描寫:「途中行旅如蟻,擠擁甚於觀劇。大量來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進入嶺南珠璣巷,又經此轉至珠江三角洲及廣西以至海外謀生,其後裔遍布嶺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國。」看來珠璣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發祥地,海外華僑的祖居。據珠璣巷南遷後裔聯誼會搜集的各地南遷後裔143姓族譜記栽,由珠璣巷播遷粵、港、澳、台及海內外的後裔數千萬人,都承根認脈,均稱珠璣巷為「七百年前的桑梓鄉」。

〖胡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安國成名,本由吳母;
稚威有妹,不亞劉家。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胡安國,其母乃吳羨門女,羨門六經教授生徒,安國成為大儒。下聯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蘭、胡景素、胡卧雲俱能詩,比之劉家三妹
舍己從人,大賢之量;
推心置腹,群彥所趨。
——清·曾國藩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大臣曾國藩(1811-1872)書贈胡林翼聯。
築堤溉田,起春陽頌;
輔君開國,奠盤石安。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秦州刺史胡烈的事典。下聯典指明初大將、右翼統軍元帥胡大海的事典。
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明·胡居仁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文學家胡居仁(1434-1484)自題聯。
遺愛在人,蓮幕留圖紀南嘯;
藏書貽後,槐陰親手植東園。
——胡位咸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績溪縣縣城胡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族七十二世祖胡原,明代人,曾在福建興化府做幕僚,平反一大冤獄,當地士民繪「蓮幕圖」並作詩文贈他。下聯說該族七十六世祖胡有明,明代人,曾在縣城東建"東園書屋",並植槐、桂樹。其孫胡松,字茂卿,正德年間進士,嘉靖年間官至工部尚書。
姜水源長,伯祖啟航,陳留始發;
東山地沃,安石興苗,寶樹成蔭。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胡氏宗祠「安定堂」聯。
宗風自衡麓以外,若五峰、若雙湖,類能為道學功臣,昭茲來許;
世變當海水群飛,或割地、或納幣,問誰斥和戎宰相,紹我先人。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湖南省華夏橋胡氏宗祠聯。上聯「道學功臣」,典指明代學者胡居仁,字叔心,號敬齋,余幹人。一生以講學為業,曾主持白鹿洞書院,為明代程朱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居業錄》、《易象耖》等。下聯典指南宋胡寅,主張抗金,曾斥責「和戎宰相」秦檜,被秦檜以「譏訕朝政」罪名貶官,秦檜死後才得以復官。

3. 胡的姓氏來源

■胡姓排行

胡姓排行: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佔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約佔全國漢族胡姓13%。

■姓氏源流

胡(H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媯姓,以人名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後人胡公滿受封於陳國,春秋末被楚國所滅,其後人有的以胡為氏。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2、出自姬、歸姓,以國名為氏:
① 一個是姬姓胡國,在河南省漯河市東。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並了鬍子國。
② 一個是歸姓胡國,在安徽省阜陽。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
春秋末期,這兩個胡國先後被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子孫都以胡為姓,國人都以胡為氏,稱胡氏,形成兩支胡氏,世代相沿。
3、他姓改為胡姓。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胡(紇)骨氏,入中原後改為漢姓,稱胡氏。另漢代太御胡廣,本姓黃,後改為胡姓,其子孫以胡為氏。又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復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復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復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復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復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復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
4、古代北方匈奴族後裔敕勒族人的姓氏。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後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後世子孫皆為胡姓。
得姓始祖:胡公滿。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省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帝舜的後裔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奉守帝舜的宗祀。媯滿所建的陳國即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包括今安徽省北部的阜陽、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媯滿雲世後謚曰胡公,稱胡公滿。公元前478年,陳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以媯滿謚號為氏,稱胡氏,此為河南胡氏。故胡氏後人尊胡公滿為胡姓的始祖。

■遷徙分布

胡氏的起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至漢時,遷入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湖北等地。其中,遷去甘肅省境的一族,在後漢時已成為一大望族,後成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來源。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胡姓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胡姓遂遷入福建。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台灣。台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在台灣排名第三十八。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佔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約佔全國漢族胡姓13%。

■歷史名人

胡安:漢初著名教育家,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
胡遵:文武雙全,位居於車騎將軍。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奮,他在晉宣帝時屢立戰功,官做到鎮南大將軍。他的女兒胡芳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貴嬪,從此成為外戚,權勢更加顯赫。南北朝時期,拓跋氏統治的北魏對清河崔、范陽盧、太原郭、河東柳幾個大姓重重打擊,而胡奮後裔胡國珍之女卻成為北魏皇太後,胡姓於是步入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從胡遵以後的二百多年中,安定臨涇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將軍、太守者多達十餘人,還出了兩位皇太後、皇後,盛極一時。
胡瑰:後唐著名畫家,河北省涿縣人。尤工畫馬,用筆清勁細密,而骨骼體狀都生動有神。
胡瑗:北宋著名學者,教育家,江蘇省泰縣人。曾官至太常博士。提倡「明體達用」之學,開宋代理學的先聲。
胡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中國現代學者、思想家及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曾獲英美各大學致贈名譽博士學位三十五種。任北京大學教授時,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文學改革。曾任中國公學校長、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及校長、駐美大使、國大代表、中央研究院院長。著有中國古代哲學史、章實齋年譜、先秦名學史、戴東原的哲學、白話文學史、丁文江的傳記等數十種,另輯成胡適文存。
胡安國:字康侯,建寧崇安人,宋經學家。官至中書舍人兼侍講。王安石廢棄春秋,安國以為其乃先聖傳心之要典,故仍潛心研究二十年。諡文定。著有春秋傳、資治通監舉要補遺等。
胡大海:明代大將,江蘇省泗洪人,官封魏國公。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胡以晃:太平天國傑出將領,廣西人。封護國侯,旋改護天侯,晉升封豫王。
胡林翼:字潤芝,號貺生,湖南益陽人。道光間進士,累官至湖北巡撫,時洪楊軍事盛,林翼創厘金,通鹽運、改漳漕、增裕府庫,固守武昌,為各省戰爭之根據,治軍明紀律,又加意將才,嘗曰:兵之囂者無不疲,將之貧者無不怯。又曰:才者無求於天下,天下當自求之。世以為知言,後卒於軍,謚文忠,有讀史兵略及奏疏文集、胡文忠公道集。
胡志明:原名阮必成。越南民族解放運動領袖、共和國主席。生於越南中部宜安省南檀縣。1911年至法國,1920年加入法國共產黨,創辦流浪者雜志。1923年至蘇聯受訓,成為第三國際幹部。1924年至廣州,成立青年越南革命者聯盟。1930年回國,成立印度支那共產黨,抗戰期間被民國政府逮捕,後獲釋回越南,從事**游擊戰。1954年大敗法軍,建立北越政權,後協助南越共黨分子成立越南共產黨,1975年越南南北統一,成立越南共和國。
胡耀邦: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湖南瀏陽人。1933年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共青團湘東南特委兒童局書記、少共中央局秘書長。次年參加長征,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秘書。到隔陝北後,任少共中央局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延安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冀熱遼軍區代理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縱隊政委、華北野戰軍兵團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解放軍十八兵團政治部主任等。新中國建立後,歷任中共中共川北區委書記兼川北行署主任、青年團中央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中共陝西省委第一書記。1975年任中科院黨組負責人,著手整頓科學院工作。1977年起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委員會秘書長。曾組織推動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領導了全國范圍的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幹部政策等工作;主持制定了發展農村經濟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為實現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作出重要貢獻。1980年後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主席。1987年1月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第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89年4月病逝於北京。

■郡望堂號

1、郡望
安定郡:① 漢代設置,治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移治臨涇(今鎮原東南),廢安定縣。十六國時,再置安定縣,並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涇州。唐後期曾改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為涇川縣,為涇州治所。
② 蒙古以陝西安定堡為安定縣,1935年改子長縣(謝子長烈土),移治原縣治東的瓦窯堡。
新蔡郡:晉惠帝置,從汝陰郡分出,在今天河南省新蔡縣一帶。
弋陽郡:隋置弋陽郡,武德三年改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縣。
定城、義陽郡:郡治在今河南省信陽市。
中州、洛陽、戶縣:郡漢在今屬陝西省、河東等地。
2、堂號
澹安堂:得名是由於宋朝胡詮所著的《譚安集》。
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始建於西漢。郡治先在高平(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後徙臨涇,即今甘肅鎮原縣東南;再徙安定,即今甘肅涇川縣北涇河北岸。唐初稱安定為涇州。後來成了胡姓的堂號,可見安定在胡姓歷史上的地位。此堂始祖源於胡質、胡威事跡。胡質,三國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為頓丘令,官至荊刺史,加振威將軍,賜爵關內侯,都督青、徐諸軍事。每建軍功賞賜,皆散於眾,無入家者,家無余財,惟賜衣、書篋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質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譽著聞當世。入朝,武帝(曹操)問:「卿孰與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稱善,累遷前將軍,以功封平春侯。胡質、胡威祖孫數均以忠慎清貞之譽著聞當世,而原籍淮海壽春縣,故胡姓門楣有題「淮海家聲」者。胡質、胡威父子為國鎮守邊關,均卒於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等六個縣、寧縣四個縣),子孫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廬陵堂:廬陵堂胡氏的始遷祖是胡公霸,即胡杲。八傳至胡銓。胡銓的家族在宋代已成為大族,胡銓的兄弟胡鑄、胡鍔,兒子胡泳……,孫子胡樺、胡椅等人,雖然名聲不如胡銓顯赫,但都小有成就。江西吉水、湖南汝城縣三塘、浙江紹興厚寶等地的胡姓,都是胡銓的後裔。著名華僑領袖、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胡銓的第三十二代孫。
績溪堂:績溪堂胡氏因為近代出了大學者胡適而斐聲中外。據譜牒記載,他們是宋太祖開寶二年(公元969年)遷來的,始遷祖是胡昌翼的兒子胡延正。績溪胡氏一度祭祀胡公滿,後來又改祀胡昌翼。胡適自己也說,他在孩提時參加過始祖昌翼公一千歲的紀念祭典。
此外,胡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淮陽堂」、「敬愛堂」、「履福堂」、「篤敬堂」、「敦仁堂」、「本始堂」等。

■胡姓宗祠通用對聯

〖胡姓宗祠門楣題辭〗
蘇湖世第蘇湖流芳淮海家聲
「蘇湖世第」、「蘇湖流芳」,出自胡瑗事跡。胡瑗(公元993-1059),字翼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蘇省泰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被奉為宋代理學先驅。史傳載:胡瑗「以經術教授吳中,范仲淹薦之,以白衣對崇政殿,授校書郎,以保寧節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數百人,禮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歸。」胡瑗從教較之宋代另一著名教育家、理學家朱熹還早一百三十多年。胡氏後裔為紀念胡瑗畢生從教,玄歌不輟、桃李芬芳之盛況及其卓著的業績,故於正大門上方題「蘇湖世第」或「蘇湖流芳」。
「淮海家聲」,出自胡姓安定堂始祖胡質、胡威事跡。胡質,三國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為頓丘令,官至荊刺史,加振威將軍,賜爵關內侯,都督青、徐諸軍事。每建軍功賞賜,皆散於眾,無入家者,家無余財,惟賜衣、書篋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質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譽著聞當世。入朝,武帝(曹操)問:「卿孰與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稱善,累遷前將軍,以功封平春侯。胡質、胡威祖孫數均以忠慎清貞之譽著聞當世,而原籍淮海壽春縣,故胡姓門楣有題「淮海家聲」者。胡質、胡威父子為國鎮守邊關,均卒於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等六個縣、寧縣四個縣),子孫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胡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壽齊九老;
名列四真。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胡杲,會昌年間官懷州司馬,後與白居易等人在各陽組織香山九老會。下聯下聯典指北宋初學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世代住陝西路安定堡,學者稱安定先生。曾任國子監直講、太子中允、侍講,官至太常博士。在蘇州、湖州間講學二十餘年,與孫復、石介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並稱為「宋初三先生」。當時有明令以他的教學方法為太學法。著作有《論語說》、《春秋口嘆》。當時人稱富弼為真宰相、包拯為真御史、歐陽修為真學士、胡暖為真先生。
春秋心典;
理學宗功。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太學博士胡安國(1074-1138),字康侯,建寧崇安(今福建省崇安)人。紹聖年間進士,歷官太學博士、給事中、中書舍人兼侍講、寶文閣直學士。潛心研究《春秋》,著《春秋傳》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史事議論政治,明代初年曾定此書為科舉取士的教科書。因北宋王安石曾提出廢《春秋》,他說:「這是古代聖人的傳心要典,怎麼能讓皇帝不得讀、學士不得讀呢?」下聯典指宋代徽猷閣直學士胡寅,字明仲,建寧崇安人。宣和年間進士,靖康初年任校書郎、中書舍人、徽猷閣學士,崇尚理學,學者稱致堂先生。曾上書高宗,建議組織義軍,北上迎徽、欽二帝回朝。著有《讀史管見》、《斐然集》、《論語詳說》等。
欲正人心;
引為己任。
——清·胡林翼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大臣胡林翼(1812-1861)撰題聯。胡林翼,字貽生,號潤芝,湖南益陽人。官至貴州鎮遠知府。有《胡文忠公遺集》。
虞賓衍派;
溈汭流源。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虞賓、溈汭」,均胡姓繁衍望地之一。
系承胡公;
望出淮陽。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胡姓的源流和郡望。「胡公」,舜之裔孫。
經資羽翼;
祠表賢良。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胡寧著《春秋通旨》,以羽翼而且書。下聯典指清·胡林翼卒,入祀賢良祠。

〖胡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淮海家聲遠;
蘇湖世澤長。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胡姓宗祠「安定堂」聯。
地據蛟潭勝;
家傳麟史風。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永定縣下洋鎮中川村胡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祠的地理位置;下聯典指南宋胡安國著《春秋傳》事,孔子作《春秋》,至「西狩獲麟」止,所以《春秋》被稱為「麟經」。
成名由吳母;
有妹媲劉家。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胡安國,其母乃吳羨門女,羨門六經教授生徒,安國成為大儒。下聯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蘭、胡景素、胡卧雲俱能詩,比之劉家三妹。
萬惡淫為首;
百善孝為先。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黟縣西遞鎮西遞村胡氏宗祠「敬愛堂」聯。另:更多的安徽省黟縣西遞村胡氏宗祠「敬愛堂」、「履福堂」、「篤敬堂」、「敦仁堂」等堂聯,詳見《黟縣西遞村對聯 [皖]》胡姓宗祠堂聯的部份內容: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47902。

〖胡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冬去松枝仍獨秀;
春來梅蕊已齊開。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宋·胡安國事典。
古色新香畫別致;
月光清氣春宜人。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鶴頂格嵌胡姓「胡」字的祈字聯。
古來大千多奇彩;
月到十五分外明。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鎮守金華稱大海;
撰書禹貢號東蕉。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初將領胡大海事典。胡大海,寧通甫,虹人。卒封越國公。下聯典指清代經學家、地理學家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出明,號東樵,浙江德清人。一生潛研儒家經典。所撰《禹貢錐指》,繪圖四十七篇,為《禹貢》最好的注釋本。
十年煙水持竿釣;
千古須眉下筆先。
——清·胡遠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畫家胡遠撰題聯。胡遠,字公壽,江蘇華亭人,號瘦鶴。善畫山水,有《寄鶴軒詩》。
文倔苞深宗二漢;
歌辭風致到初唐。
——清·胡震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法、篆刻家胡震撰題聯。胡震,字鼻山,富陽人。工篆刻,得漢人風格。分隸亦古拙可愛。
文武世家源流遠;
帝裔宗枝翼葉長。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胡氏宗祠聯
南雄珠璣巷位於梅嶺山下,是廣東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稱為「廣東第一巷」珠璣巷的得名始於唐代張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後為表彰其孝義特賜珠璣絛環。自梅關開通以來,梅關驛道就成為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的唯一一條大道,也是北上商貿交易和南遷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線,珠璣巷便成了這條驛道上的一個重要墟鎮。前人楊廷桂在《南還日記》中描寫:「途中行旅如蟻,擠擁甚於觀劇。大量來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進入嶺南珠璣巷,又經此轉至珠江三角洲及廣西以至海外謀生,其後裔遍布嶺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國。」看來珠璣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發祥地,海外華僑的祖居。據珠璣巷南遷後裔聯誼會搜集的各地南遷後裔143姓族譜記栽,由珠璣巷播遷粵、港、澳、台及海內外的後裔數千萬人,都承根認脈,均稱珠璣巷為「七百年前的桑梓鄉」。

〖胡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安國成名,本由吳母;
稚威有妹,不亞劉家。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胡安國,其母乃吳羨門女,羨門六經教授生徒,安國成為大儒。下聯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蘭、胡景素、胡卧雲俱能詩,比之劉家三妹
舍己從人,大賢之量;
推心置腹,群彥所趨。
——清·曾國藩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大臣曾國藩(1811-1872)書贈胡林翼聯。
築堤溉田,起春陽頌;
輔君開國,奠盤石安。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秦州刺史胡烈的事典。下聯典指明初大將、右翼統軍元帥胡大海的事典。
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明·胡居仁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文學家胡居仁(1434-1484)自題聯。
遺愛在人,蓮幕留圖紀南嘯;
藏書貽後,槐陰親手植東園。
——胡位咸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績溪縣縣城胡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族七十二世祖胡原,明代人,曾在福建興化府做幕僚,平反一大冤獄,當地士民繪「蓮幕圖」並作詩文贈他。下聯說該族七十六世祖胡有明,明代人,曾在縣城東建"東園書屋",並植槐、桂樹。其孫胡松,字茂卿,正德年間進士,嘉靖年間官至工部尚書。
姜水源長,伯祖啟航,陳留始發;
東山地沃,安石興苗,寶樹成蔭。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胡氏宗祠「安定堂」聯。
宗風自衡麓以外,若五峰、若雙湖,類能為道學功臣,昭茲來許;
世變當海水群飛,或割地、或納幣,問誰斥和戎宰相,紹我先人。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湖南省華夏橋胡氏宗祠聯。上聯「道學功臣」,典指明代學者胡居仁,字叔心,號敬齋,余幹人。一生以講學為業,曾主持白鹿洞書院,為明代程朱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居業錄》、《易象耖》等。下聯典指南宋胡寅,主張抗金,曾斥責「和戎宰相」秦檜,被秦檜以「譏訕朝政」罪名貶官,秦檜死後才得以復官。

4. 為什麼儒家文化沒有在東南亞傳播很快

東南亞在中國之南,且瀕臨海洋,所以古代把它稱為「南海」或「南洋」。「東南亞」這個名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才出現的,當時,盟軍在這一地區設立了「東南亞最高統帥部」,戰後,人們感到這一名稱能夠正確表述它的地理位置,於是得到世界各國普遍承認。東南亞實際上是由海洋與陸地兩大部分組成,陸地包括中南半島(舊稱「中印半島」或「印度支那半島」)和馬來群島(又稱「南洋群島」)兩個地理單元,而太平洋和印度洋被這些陸地分隔開來,又通過巴士海峽、巽他海峽、托雷斯海峽及馬六甲海峽相互連通。中南半島上有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和緬甸,馬來群島上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和菲律賓,前者是所謂「半島國家」或「陸地國家」,後者則是「海洋國家」或「海島國家」。東南亞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它處在三大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兩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是東西海運的沖要之區。在地質學上,亞、澳兩大陸板塊和若干海底板塊在這里輻合,又是連接亞洲大陸腹地與印度次大陸的鎖鏈,稱為「東南亞陸橋」。從人類學意義上講,來自亞、澳兩個大陸的不同人種在這里交匯,形成了一個民族大走廊。從生物學意義上講,亞、澳兩大陸動植物區系在這里交織混合,顯得豐富多彩。在文化學意義上講,這里是印度文化圈與中國文化圈交錯重疊的地方,又是中國通往印度、阿拉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中國與東南亞山水相連,在地理上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中國的西南地區與「東南亞陸橋」連成一氣,許多高山和大河向南伸延到中南半島,形成山河縱列、峻嶺與平原交錯的地形,並伸入海洋形成許多島嶼。中南半島的山脈呈由北向南的走勢,實際上是我國橫斷山脈的延伸。主要山脈有三列:聳立在半島東側的是長山山脈,形成廣闊的山地;中間一列向南一直伸延到馬來半島,入海後形成巽他台地的台基及邦加島和勿里洞島;西側的一列是阿拉干山脈,向南伸入海洋後,斷斷續續地形成蘇門答臘群島、爪哇島和努沙登加拉群島。奔流在這些山間的河流,大都發源於我國西南地區,如緬甸的薩爾溫江上游是我國的怒江,伊洛瓦底江源於我國的龍川江,泰國的湄南河上游在雲南,流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的湄公河上源為我國的瀾滄江,在越南入海的紅河上游為元江,它們都是國際性的河流,是中國通往東南亞的天然水道。
由於特殊的歷史、地理原因,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在文化上有諸多的「親緣關系」,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一、長期發展起來的水陸交通,把中國西南部與東南亞緊密聯結在一起;二、越南屬「漢字文化圈」,全面受到中國文化的薰染;三、華人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四、眾心的跨境民族,與東南亞存在著天然的聯系;五、佛教的傳播,使中國與東南亞都進入了一個共同的文化圈。

中國與東南亞的交通發端很早,大抵有三途:一是南方絲綢之路,二是中國與南洋的海上交通;三是被稱為「東方多瑙河」的瀾滄江湄公河。近代以來則有滇越鐵路、滇緬公路及睦南關至越南河內的鐵路,還有海運與航空。
在中國西南部有一條隱藏在崇山峻嶺和原始森林中的南方絲綢之路,它之所以鮮為人知,是因為它是一條民間開辟的道路,而且起點不在中原的京城。最先提到這條道路的是《史記》,是書《西南夷列傳》說:「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人市,或聞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國,騫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誠通蜀身毒道便近。」據考,南方絲綢之路由三條路段組成:一條是由蜀地(成都)經bó@①道(宜賓)、漢陽(威寧)、味縣(曲靖)至滇池、洱海的「五遲道」,另一條是由蜀地經邛都(西昌)渡金沙江抵葉榆(大理)的「靈關道」,兩道合路後經永昌(保山)、滇越(騰沖)入緬甸的稱「永昌道」。這條道路長期是中國經緬甸達印度的古道。緬甸在漢代稱撣國,唐稱驃國,宋稱蒲甘,元稱緬甸,自漢以來便有使節與我國通好,獻大象、水牛、珍寶、驃國樂及幻人,以後又輸入棉花、象牙、翡翠、琥珀、玉石,而中國的絲綢、茶葉、食鹽、金銀首飾等也運往緬甸。在中印文化交流上,緬甸是一個重要的中轉站,雲南的阿A梨教和上座部佛教就是從緬甸傳入。
通往南洋的海路始於漢代,《漢書·地理志》雲:「自回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lú@②沒國,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齋黃金雜繒而往。」三國時吳國遣康泰等出使海南諸國,自晉代法顯從海道歸來高僧往來不絕,宋代海運至天竺國、獅子國,元明時期直航阿拉伯半島,途中必經東南亞各國。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產生了深遠影響,船隊到達占城、爪哇、真臘、舊港(印尼巨港)、進羅、滿刺加(馬六甲)、渤泥、蘇門答臘、阿魯等地,留下許多遺跡。
如前所說,溝通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的河流有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湄南河、湄公河及紅河,這些天然水道很早便被利用,尤以湄公河為著。這是一條民族大走廊,許多跨境民族都居住在瀾滄江與湄公河流域,歷史上的哀牢國、真臘王國、瀾滄王國、南詔國、大理國、景龍金殿國、八百媳婦國都通過這一水道交往。它是中國通往東南亞陸地國家的大動脈,穿越緬甸、寮國、柬埔寨和越南等國,寮國的首都萬象及柬埔寨首都金邊都在湄公河畔,沿岸有許多城市和港口,湄公河三角洲乃是肥沃之區,在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有重要作用。

在東南亞各國中,越南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最深,這一方面是歷史發展與中國息息相關,另一方面是漢字在越南長期通行,因而有條件全面吸收中國文化,成為中國文化在東南亞地區的最大受惠國。
早在公元前214年,秦發士卒戌守五嶺以南,設立南海、桂林、象郡,便將越南北部和中部納入象郡,開始了越南史上的「郡縣時期」。秦漢之際,趙陀建立「南越」政權,推行「南北交歡」、「和集百越」的政策,在越南設立交趾、九真二郡。漢武帝平南越,將其地劃分為九郡,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均在今越南境內。東漢初年,光武帝派伏波將軍平定二征起義,「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進一步開發越南。及至隋唐,郡縣制達到高峰,在越南設立安南都護府,下設十州,如同中國一樣實行租庸調和兩稅法,施行唐律,又建學校導之以禮,以科舉考試選拔人才。唐末五代,中原混亂,安南土豪蜂起,經過一番醞釀,於宋太祖乾德六年(968年),丁部領平定了「十二使君」,統一安南,建立大瞿越國,結束了郡縣時期。安南獨立以後,一如既往,繼續與中國和睦相處,仍然遵循中國的典章制度。安南的官制悉如中國,中央設六部、六寺、六科及御史台、翰林院、東閣、國子監、國史院、府尹、宮師府、同天監、太醫院、秘書監、中書監、華文監等機構,地方行政為路、府、州、縣幾級,官品與冠服飾物仿唐宋之制。李朝頒布的刑書及陳朝確定的刑律皆以《唐律疏義》為准,後黎朝聖宗頒布的《洪德法典》更加完備,《歷朝憲章類志》說:「洪德刑律,參用隋唐,斷治有畫一之條,輕重有上下之准,歷代遵行,用為成式」。安南歷代王朝,均以儒學為安邦治國之本,李朝興建文廟,陳朝創辦國學院傳習四書五經,黎朝以《四書大全》為科舉考試內容,阮朝刻印儒家經典頒行全國。從李朝仁宗太寧四年(1075年)起以科舉取士,陳朝更仿中國「試定三甲之分」,以狀元、榜眼、探花迷三魁,至黎朝時朝廷重臣皆以科舉出身的人擔任。立國之初,兵制略仿唐朝的府兵制,以後仿宋朝設立禁軍和廂軍,又仿明朝「寓民於農」之制。安南的武廟,祀奉的是姜太公,東序配祀管仲、孫武、韓信、李靖、李晟、徐達,西序配祀穰苴、張良、諸葛亮、郭子儀及岳飛。由此看來,越南的體制,實際上是中國的仿造型。
漢語和漢字在越南頗為流行。從郡縣時期開始,便有大批中原移民和官吏進入越南,致使越南語吸收了大量漢語詞彙,據語言學家調查,現代越語中,漢族借詞超過50%。由於越南語大體屬於漢藏語系,又有大量漢語借詞,比較適合使用漢字,所以,自秦漢以來的千餘年中,漢字一直是官方正式通行的文字,稱為「儒字」。大約在我國的宋代,在廣西「方塊壯字」(即俗字)的推動下,越南也開始用漢字來表記越南語,稱為「字喃」或「喃字」,亦稱「俗字」。喃字最早見於1210年在永富省所立的《報恩寺碑記》,相當於南宋後期和越南的陳朝。喃字與壯字的結構大體相同,借義又借音的如文(文Van)、南(南nau)等,借義不借音的如馭(馬nqua)、鮮(鮮tuoi)等,借音不借義的如吏(來lai)、英(兄aub)等。喃字中還有一些是仿漢字創造的新字,創字的方法不外乎會意,形聲和簡化三種,讀音皆依越南語。用這種方法形成的喃字,字形仍然是方塊字,往往是借用漢字與自創新字夾用,有的借用漢字的音,有的借用漢字的義,絕大多數是以漢字越南語音。實行的結果,一音多字多義、一字多音多義、同字異形及重疊繁復的現象嚴重,所以,使用起來極不方便,雖有幾個短暫時期明令公布施行,但作為正式文字並不通行,多半是民間使用。喃字現存的讀物有千餘種,著名的如長詩《金雲翹傳》。自1884年法國佔領越南以後,改用拉丁化拼音文字,越南獨立後以拉丁文為法定文字,稱為「國字」。
越南受漢文化的影響是廣泛而且深刻的。同中國封建社會一樣,越南也是獨尊儒學,把它作為統治思想和教育、科舉的主要內容。越南的佛教,事實上是漢傳佛教的外傳。道教在隋唐即傳入越南,元朝尤為興盛,第一代君王阮潢自號「仙主」,以後又設立「道士道錄司」和「道士良醫司」。越南民間祀奉的「天後聖母」里供奉的是伏波將軍馬援,不少地方建有關聖廟。越南的文學以漢文學為主流,國君、貴族、文士大都能詩善文,按照中國詩歌的音韻格律創造了「六八詩體」和「七六八詩體」,早期的代表作家韓詮就是因為仿韓愈作《祭鱷魚文》而暢姓韓,越南的古典名著《金雲翹傳》、《玉嬙傳》、《蘇公奉使傳》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模仿中國文字的痕跡。越南的重要史籍,如黎文琳的《大越史記》、吳士連的《大越史記全書》、潘叔直的《國史遺編》、張合桂的《大南實錄》、鄭懷德的《嘉定通志》及編年中《越史略》等,均用漢文寫成,而且史書的體例和編纂方法無不奉《春秋》、《史記》、《漢書》為圭臬。武將多習中國兵法,陳國峻的《兵書要略》是越南武庫中的珍品。長期借用中國歷法,元代的《授時歷》傳入越南後一直沿用到明初,以後又改用明代的《大統歷》,直到清代才參照《歷象考成》一書制定自己的《協紀歷》,干支紀時法在民間廣為使用。越南醫學是中醫的一個支流,稱為「南醫」,朝野都很重視,立先醫廟祀奉我國歷代名醫,仿中國設太醫院、廣濟署、濟生堂,學習中國醫書,進口中國葯材,以後則結合越南的情況編寫《本草拾遺》、《中越葯性合編》、《南葯神效》、《海上醫宗心領全帙》等書。中國的數學在郡縣時期即傳入越南,科舉加試「書算」,梁世榮所撰《演算法大成》有九九歌訣、九歸歌、歸除法等,廣泛使用算盤。造紙術在漢代即傳入越南,據《南方草木狀》載,東漢時交趾便有了「蜜香紙」。越南是東南亞最早接受中國印刷術的國家,最早的印刷品是陳朝元豐年間(1251-1258年)的「木印貼子」,官刻有國子監本、集賢院本、內閣本、史館本等,民間印本也仿中國題為某堂、某齋或某地某字藏版。絲綢、陶瓷、青銅、磚瓦、火葯、鑄錢等技術都是從中國傳入的。越南的姓氏都來自中國的《百家姓》,共有200多個單姓和復姓,約有半數以上的人姓阮、黎、陳、李、黃、武、潘、范、鄭、吳、裴、杜,尤以黎、阮二姓最多。男子的名字和中國一樣有單名、復名,且用別號,婦女也用某氏以示其父系,王室、貴族的名字常在旁邊加金、木、水、火、土以象徵崇尚其中的一德。此外,越南的「雅樂」實際上是中國的古樂,戲劇的音樂、服裝、臉譜、道具如同中國戲曲,舊式衣冠如同中國,和中國人一樣用筷子,民間歲時節令有元旦、端午、七月半、中秋等(註:參見陳玉龍:《中國和越南柬埔寨寮國文化交流》,載周一良主編:《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

「海水到處,就有華人」,這句話表明,海外華人分布很廣,散布到地球的每個角落。但華人最多的地區是東南亞,據1991年統計,共計2271.6萬人,大約要佔海外華人的70%以上。東南亞華人分布在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等十個國家。十國中,人數最多的是泰國(645萬人),其次是印度尼西亞(600萬人),再其次是馬來西亞(500萬人)。華人在當地人口總數中,所佔比例最大的是新加坡(76.5%),其次是馬來西亞(27.3%),再其次是汶萊(20.4%)。這種分布狀況,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結果,是中國與東南亞關系密切的一個重要表徵。
華人移入東南亞是從唐代開始的,最早的旅居地可能是蘇門答臘,以南部的巨港人數最多,因當時唐朝的國際威望很高,故皆自稱「唐人」,其海外聚居地稱「唐人街」。宋代海外貿易興盛,但當時航行主要靠季風,錯過季節便只好留居當地,有的長往下來,生兒育女,稱為「駐蕃」。元明兩代與阿拉拍的海上貿易更加發展,東南亞是必經之地,所以沿途留下許多僑民,建起若干「新村」,如爪哇的麻諾巴歇、三寶壟,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加里曼丹、新加坡、越南的南圻、菲律賓等地。從明朝中葉到鴉片戰爭前的三百年間,南洋僑民劇增,大部分是閩粵一帶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有一部分是因政治動亂而避居南洋的人,巴達維亞(今雅加答)、檳榔嶼、新加坡、馬尼拉等地,僑居的華人均在萬人以上。華人大量出國是在鴉片戰爭以後,從1840年以後的100年間,每年平均10萬以上。出國的主要原因,是殖民主義者在東南亞進行資本輸出,開采礦產、興辦農場、修建公共設施,需要大批廉價勞動力,於是以「招工」的方式簽訂契約,稱為「契約華工」,或者叫做「苦力」和「豬仔」。
移入東南亞的華人,為了謀生,各施其能,無形中把中國的生產技術傳到南洋各地,成為一股重要的開發力量。經過若干世紀的努力,華人在經濟上自立起來,有的還成了南洋富商,例如:在加里曼丹建立「蘭芳公司」開採金礦的羅芳伯,組織拓荒的「新福州港王」黃乃裳,「爪哇糖王」黃仲涵,「萬金油大王」胡文虎,「華僑旗幟」陳嘉庚,企業家兼教育家李光前等。華人離鄉背境,飄泊海外,往往以家族宗祠、同鄉會館、同業公會等傳統組織形式保持聯系,相互支援,因而在東南亞出現「僑團林立」的局面,以後進一步以宗族、同鄉或方言群體為中心建立許多「幫」,如廣東的廣府幫、潮州幫、客家幫、海南幫,福建的閩南幫、興化幫、福州幫,還有江浙和江西的三注幫等,把中國社會移入了東南亞。在這種情況下,各地漢語方言得以長期保存,文化習俗也一直傳承下來,並影響周圍的社會。隨著華人的大量移入,漢族詞彙也被東南亞各國語言所吸收,據統計,柬埔寨語中有300個漢語詞彙,泰語的漢語借詞達匯總數的30%以上,馬來亞語中有270多個漢語借詞,且多與移民的方言有關,馬六甲、檳榔山與和新加坡因土生華人數量眾多,還形成了漢語與當地語言結合的「巴巴馬來語」,印尼有「中華—馬來語」等。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在東南亞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各國語言,例如泰國就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金瓶梅》、《聊齋志異》、《封神演義》等泰譯本,寮國、柬埔寨、印尼也有譯本,這都與華人的傳播有關,馬來西亞的土生華人還仿《詩經》創作「馬來民歌」。福建、廣東的地方戲傳到泰國,閩台一帶的「布袋戲」也在印尼流傳,菲律賓人喜歡中國的鑼鼓,緬甸舞劇的表演方式與中國戲曲有相似之處。總之,由於「華人社會」的存在,他們通過民間交往、創辦僑校和僑刊等方式,中國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比其他地區更為廣泛和突出。
新加坡舊名淡馬錫,也叫獅城,原先是一個只有百餘人的小漁村。1819年英國殖民者萊佛士在此開埠,採取鼓勵外來移民的政策,人口迅速增加,到1901年時已增至20萬人,主要來自中國、印度、印尼和馬來西亞,其中,華人達16萬人,基本確立了華人佔大多數的格局。1877年清政府在新加坡設立領事館,胡璇澤、左秉隆、黃遵憲等先後出任領事,來取「護僑」政策,積極傳播中國文化。新加坡的華人社會最為典型,僑團林立,幫派特多,1906年結合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並涌現出陳篤生、胡璇澤、陳金聲、章芳琳等一批為華人謀福利的「先賢」。1942年遭日本侵佔,1946年劃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1963年並入馬來西亞,1965年9月脫離馬來西亞建立共和國,成為英聯邦成員國。新加坡以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日歷上印有公歷、中國農歷、印歷和馬來歷四種歷法,有英文報、華文報、馬來文報三種,學校也有英文學校和華語學校兩類。新加坡地處東南亞地區的中心,在國際航線上佔有極重要位置,獨立以後,充分發揮地理優勢,大力引進和利用外國的資金、技術條件,發展多元化的國民經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又是東南亞海運、空運、貿易、加工製造、金融服務中心和最大的修船造船基地與石油輸出港,同時又是世界第三大商港、第四金融中心和第三煉油中心及世界電子工業中心之一。(註:參見巫樂華《南洋華僑史話》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出版。)

跨境民族是中國與東南亞文化聯系的另一條重要紐帶。與華人的情況相似,都是以人為載體進行文化傳播。但又有兩點不同:其一是傳播的不是漢文化,而是少數民族文化;其二是這些跨境民族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移民的結果。由於中國與東南亞地理相連,歷史相關,許多民族長期居住在兩個以上的國度,或者是分別建立不同的政權,盡管在政治上存在一定的界限,但他們在族源上、語言上、文化習俗上卻有天然的不可割斷的聯系。我國西南邊疆的雲南和廣西,與東南亞的緬甸、寮國和越南接壤,並與泰國鄰近,在長達4700公里的漫長國境線上,分布著16個跨境民族,他們是壯族、傣族、布依族、苗族、瑤族、彝族、哈尼族、景頗族、僳僳族、拉祜族、怒族、獨龍族、佤族、德昂族、布朗族和京族,還有在中國尚未確認為單一民族的克木人。從歷史上考察,這些民族都源於古代西南地區的四大族系,並與一定的語言系屬有對應關系。因為他們出自不同的族群,文化傳統各不相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徵。直截了當地說,跨境民族的文化,分別具有百越、苗瑤、氐羌和濮文化四種風貌。
壯族、布依族和傣族均屬「百越」族系,其語言是漢藏語系壯侗語族,與之相關的民族在東南亞大約有2700萬人。與壯族同源的有越南的岱族和儂族,合計160萬人,在壯族中亦有「布岱」和「布儂」兩種自稱。越南的布依、都依、布那和熱那四支,均出自我國的布依族,總數近3萬人。人數最多的是與傣語同源的民族,越南的傣族約90萬人;寮國的佬族約180萬人,另有傣族18萬人和泐族4萬人;泰國有傣族2000萬人,另加泐族8萬人;緬甸有撣族250萬人,總共2550萬人。他們的語言均屬壯侗語族的壯傣語支,經濟以稻作農業為主,保留百越文化的若干特徵,如「干欄」建築、銅鼓、紋身等。
東南亞的苗族和瑤族都是明清以來由我國西南遷去的,其中,苗族約85萬人,瑤族約45萬人。越南的50萬苗族稱「赫蒙族」,分「赫蒙豆」(白苗)、「赫蒙都」(黑苗)、「赫蒙西」(紅苗)、「赫蒙冷」或「赫蒙佐」(花苗)和「赫蒙刷」(漢苗)五個支系;寮國30萬苗族分白苗、青苗、黑苗三支;泰國有5萬苗族,緬甸有7000苗族。瑤族主要分布在越南,有紅瑤、窄褲瑤、錢瑤、盧崗瑤、白褲瑤、青衣瑤、藍靛瑤等七個支系,共40餘萬人,寮國有瑤族2萬人,泰國約3.2萬人。他們的語言均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以山地農耕為主,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家族與村寨是主要的社會組織,婚姻、喪葬、服飾、頭飾、節日、禁忌、宗教等與國內苗瑤民族大同小異。
出自氐羌體系的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但民族較多,但人數不多,總計不過80萬人。彝族在越南、寮國各2000人,稱「倮倮族」。哈尼族在越南有萬餘人,寮國稱「卡果」、「依果」的亦有萬人,緬甸自稱「阿卡」的約6萬人,泰國有3.5萬人自稱「阿卡」或「卡果」、「依果」。僳僳族在緬甸有4萬人,在泰國有2萬人。拉祜族在緬甸有5萬人,在泰國有3萬人,在越南有2000人。緬甸有獨龍族千餘人,怒族近萬人。緬甸的「克欽」與中國的景頗同族,約56萬人。在這些民族中,除景頗族而外,其餘民族的主體部分均在中國,文化習俗是一致的。
比較復雜的是佤族、德昂族、布朗族、京族和克木人。按其族源,佤族、德昂族、布朗族和克木人的先民均出自「百濮」族系,即古代的「閩濮」、「鳩濮」、「裸濮」、「撲子蠻」之類,但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而我國濮人的後裔仡佬族、木佬族等的語言按張濟民先生的意見屬漢藏語系的仡基語族,兩者之間的關系有待深入探討。京族的語言在國際上習慣稱為越南語,系屬至今未定,但文化上又與百越和百濮有若干相似之處,其族源亦有待探索。佤族在緬甸有8萬人,泰國有1萬多人。德昂族在緬甸稱「崩龍」,人數為24萬。布朗族在寮國有分布,人數不詳。克木人在寮國稱為「老聽」或「卡族」,泰國稱「卡」,越南稱「摩依人」,總數不下40萬,以寮國最多,我國的雲南僅有2500人。京族在越南有4500萬人,我國廣西只有1萬多人。


佛教既是東南亞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也是中國與東南亞文化溝通的重要渠道,這是因為東南亞處於中、印兩大文化圈的幅射范圍之內。東南亞與印度和斯里蘭卡,無論海路與陸路交通都比較近便,而且又是中印航道必由之路,佛教很早就傳入這一地區,我國古代西行求法和一部分印度高僧也往來於這條道上,如唐代的會寧、義凈等。佛教在東南亞的傳播情況復雜:有的原先盛行大乘佛教或者印度密宗,後來改奉小乘佛教;有的一度信奉佛教,以後又被伊斯蘭教或其他宗教所取代,如印度印西亞、菲律賓等。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東南亞的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教,但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及散布各地的華人大都信奉漢傳佛教。雲南的小乘佛教與東南亞有密切關系,唐宋時期在雲南盛行的阿梨教乃是通過緬甸傳入的印度密宗。
釋迦牟尼逝世後一百多年,由耶舍召集七百僧人在吠舍厘城舉行「第二次結集」,再次統一經律,而以跋耆比丘為代表的多數派反對這一決議,另外組織了上萬人的「大結集」,從此分為「上座部」與「大眾部」兩大部派。後來,大眾部逐漸演變為大乘佛教,上座部演變為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在東南亞的傳播,最初從斯里蘭卡開始,以後傳到緬甸、泰國和我國雲南邊境,進而傳到柬埔寨和寮國,其間經歷了復雜的演變過程,最後才取代了大乘佛教與印度密宗。大約在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派兒子摩哂陀到斯里蘭卡傳揚上座部佛教,錫蘭國王舉族皈依。到公元前一世紀時在阿努寺舉行上座部第四次結集,用巴利語寫成上座部《三藏》,以後分化為大寺派和兼習大乘的無畏山派。五世紀時,印度佛教大師覺音用巴利語翻譯和注釋《三藏》,使上座部的教義得以徹底貫徹。但從七世紀到十一世紀的五百年中,印度密宗在斯里蘭卡極盛。直到維A耶跋護王一世時,才重新建立寺院,供養佛牙,派僧人往緬甸延請上座系長老,從而勃興起來。緬甸與印度鄰近,也是在公元前三世紀傳入佛教,上座部佛教傳入部分地區,但八世紀時密教傳入後形成了阿A梨教,直到十一世紀蒲甘王朝才廢阿梨教,立上座部佛教為國教,將《三藏》譯成緬文,以後形成「僧伽羅僧伽」與「上緬甸」兩個教派,自此大興,有僧尼十萬餘人,有寺院二萬多座,佛塔十餘萬認,素有「佛塔之國」的盛譽。泰國原先盛行大乘佛教和密教,十一世紀由緬甸和斯里蘭卡傳入上座部佛教,十三世紀素可泰王朝將其定為國教,佛教徒占人口總數的95%,全國通行佛歷,每個男子都必須出家一次,全國有寺院二萬五千餘座、佛塔十萬座以上,中央機構由十幾個高僧組成,法相應部和大部兩派皆有僧王,各級行政組織都有與之平行的僧伽機構。寮國在十四世紀時奉上座部佛教為國教,十九世紀被法國佔領一度中衰,隨著寮國民族解放運動的到來又開始復興佛教,國王、國家和佛教被視為寮國的三個組成部分,教派與泰國相同。柬埔寨古稱扶南,六世紀時已是東南亞的佛教中心,十四世紀以後在泰國的影響下改奉上座部佛教,兩派都有與政權機構平行的宗教組織,分設僧長、省僧長、區僧長和村佛塔主持,國家元首每年要在金邊召開兩派僧長年會,向他們作政府工作報告。我國雲南傣族地區的佛教,是從緬甸傳入的上座部佛教,先形成潤派和擺庄派,以後又有左抵和多列兩派。馬來西亞原先信奉佛教與印度教,八世紀盛行密宗,十五世紀馬六甲王國奉伊斯蘭為國教,十九世紀以後佛教開始復興,大乘、小乘兼有。印度尼西亞先是信奉婆羅門教,公元五世紀佛教取而代之,七世紀成為東南亞佛教中心之一,大乘與小乘時有興衰,八世紀盛行密教,十三世紀則以伊斯蘭教為主要信仰。
大約從七世紀起,佛教在印度逐漸衰落,於是大乘佛教便與婆羅門教的變種印度教相結合,廣泛吸收民俗與民

5. 萬金油的出處,具體意思是什麼

第一,先說萬金油的來歷,萬金油其實最早就是虎標萬金油,後來才把所有的清涼油都叫萬金油,虎標萬金油由有「萬金油大王」之稱的胡文虎、胡文豹昆仲研發而成。胡文虎的父親鬍子欽,祖籍福建永定金豐里中川村,因家鄉鴉片戰爭後,又冒出太平天國之亂,葯鋪被搶,家產被洗劫一空,隻身遠走南洋,在緬甸仰光開了一家中葯店「永安堂」,並娶華僑女子為妻,育有文龍、文虎、文豹三子,長子文龍不幸夭折,只剩下文虎和文豹兩兄弟。 胡文虎於1882年(清光緒8年)生於緬甸仰光,10歲時曾回到家鄉讀4年書,喜歡三國、水滸的故事和戲劇,14歲時重回仰光跟父親習醫。胡父行醫時,曾用一種由中國帶去的成葯[「玉樹神散」治病,此葯清涼解暑,在氣候炎熱的南洋極受歡迎。胡文虎26風歲時(1908年,清光緒34年)父親去世,他繼承父業和葯鋪,特重信譽。由於胡文虎醫德、醫術一如其父,對病人無分貴賤,並且當病人付不起醫葯費,只能用張紅紙包幾粒白米略表吉利與謝意時,也一律笑納,因此獲得「紅利郎中」的美名。胡文虎為了減輕病人的負擔,四處奔走,采購便宜葯材,甚至多次登阿拉干山採集草葯,使永安堂的葯價降到仰光最低。但由於西葯開始暢銷,嚴重沖擊古老的中葯,業務開始衰落。 於是胡文虎留一半家產給弟弟,自己帶著另一半前往香港辦貨,添購相關制葯設備。胡文虎在香港一邊辦貨,一邊考察國內外製葯業的發展,1909年(清宣統元年)他周遊中國及日本等地,學習中葯成葯製作技術,隔年回到仰光,著手擴充永安堂虎豹行。 在考查的過程中,胡文虎發現中國、印度和東南亞諸國因人口稠密,生活貧困,蚊蟲眾多,勞動人口中暑、熱病時有所見,西葯雖便於攜帶服用,但價格比中葯高出很多且有副作用,因此努力思考如何創選出一種既能治暑熱,頭痛,蚊蟲叮咬等症狀,又適合攜帶和服用的新葯,更重要的是,價格必須便宜。 經過多方參考各類中、西葯著作,同時用自家經驗研究發展,以祖傳秘方玉樹神散為基礎,又參照中國、印度和緬甸等地古方輔以山蒼子、薄荷、樟腦等葯材,再采西葯科學方法製造,經過3個多月辛勤研製,胡文虎終於製造出一種既可外抹,又可內服,還能兼治感冒、頭痛、鼻塞、暈車、暈船的新葯,也就是名聞海內外的虎標萬金油,後來永安堂還先後創制了八卦丹、頭痛粉、清快水和止痛散等「虎標良葯」,暢銷各地。 萬金油研製成時,東南亞和中國的市面上早有有類似的葯品出售,例如至寶丹、如意膏、佛標二天油等,為了在竟爭中取勝,胡文虎瞄準人口稠密、疾病流行的東南亞、中國和印度,透過物美價廉的行銷策略,在市場求生存,使萬金油成為人人都買得起的居家常備良葯。 至於當時為什麼叫萬金油這兩葯王也沒有留下什麼可信的依據,可能是說此葯應用范圍廣療效好而且還比較便宜,簡直可以值萬金之意吧!現在這個詞條大概還有以下的意思: 1.葯名。用薄荷腦﹑樟腦﹑桂皮油﹑桉葉油等加石蠟製成的膏狀葯物,治頭疼﹑輕微燙傷等。應用范圍很廣,但不能治大病。今稱清涼油。 2.比喻什麼都能做,但什麼都不擅長的人。 3.萬金油 (足球術語) 。指一名球員多才多藝,在足球比賽上能擔當不同的位置,甚至是全能型球員。在有些特別情況下,會擔當跟平時不同的位置。 3 WC HUM萬金油戰術:AM+MK+火槍+男女人

6. 胡文虎的人物生平

胡文虎是一位客家人,原籍福建龍岩市永定區下洋鎮中川村。
其一生映照了「客家子弟不平凡的一生」這句話。
1882年1月16日生於緬甸仰光。父親鬍子欽是僑居緬甸的中醫,在仰光開設永安堂中葯鋪。胡文虎兄弟三人,長兄文龍早年夭折,幼弟名文豹。
1892年胡文虎被送回福建老家,接受中國傳統的文化教育,胡文豹則留在緬甸受英國教育。四年後,胡文虎重返仰光,隨父親學中醫,並協助料理葯鋪店務。
1908年,父親病故,胡氏兄弟繼承父業。胡文虎通曉中文,經常往來香港等地辦貨。胡文豹通曉英文,留守仰光店面,二人同心協力,業務日趨發達。
1909年,胡文虎周遊了祖國以及日本、暹羅(即今泰國)等地,考察中西葯業。第二年回仰光,著手擴充永安堂虎豹行。南洋氣候炎熱,日光強烈,人們容易中暑、頭暈、疲乏。
1923年,由於業務發展,胡文虎將永安堂總行遷到新加坡,留胡文豹主持仰光業務。他在新加坡興建新葯廠,並先後在新加坡、馬來亞、香港各地廣設分行。
1932年,他又把總行從新加坡遷到香港,並在廣州、汕頭建制葯廠,並先後在廈門、福州、上海、天津、桂林、梧州、重慶、昆明、貴陽等城市及澳門、台灣、暹羅(即今泰國)的曼谷,荷屬東印度(即今印度尼西亞)的吧城、泗水、棉蘭等地設立分行,市場擴展到中國東南沿海以及西南內地。
1984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宣布將胡文虎在福建的遺產歸還給胡氏家屬。胡仙將中川虎豹別墅修葺一新,捐獻給政府作胡文虎紀念館。1994年9月18日,她專程回鄉參加了胡文虎紀念館開館暨胡文虎基金會成立慶典大會。

7. 胡姓是怎麼來,他們是由漢族之外的民族形成的嗎歷史常講漢族之外的民族稱為胡!

一、姓氏源流
胡(H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媯姓,以人名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後人胡公滿受封於陳國,春秋末被楚國所滅,其後人有的以胡為氏。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2、出自姬、歸姓,以國名為氏:
① 一個是姬姓胡國,在河南省漯河市東。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並了鬍子國。
② 一個是歸姓胡國,在安徽省阜陽。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
春秋末期,這兩個胡國先後被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子孫都以胡為姓,國人都以胡為氏,稱胡氏,形成兩支胡氏,世代相沿。
3、他姓改為胡姓。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胡(紇)骨氏,入中原後改為漢姓,稱胡氏。另漢代太御胡廣,本姓黃,後改為胡姓,其子孫以胡為氏。又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復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復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復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復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復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復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
4、古代北方匈奴族後裔敕勒族人的姓氏。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後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後世子孫皆為胡姓。
得姓始祖:胡公滿。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省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帝舜的後裔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奉守帝舜的宗祀。媯滿所建的陳國即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包括今安徽省北部的阜陽、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媯滿雲世後謚曰胡公,稱胡公滿。公元前478年,陳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以媯滿謚號為氏,稱胡氏,此為河南胡氏。故胡氏後人尊胡公滿為胡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布
胡氏的起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至漢時,遷入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湖北等地。其中,遷去甘肅省境的一族,在後漢時已成為一大望族,後成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來源。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胡姓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胡姓遂遷入福建。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台灣。台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在台灣排名第三十八。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佔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約佔全國漢族胡姓13%。

三、歷史名人
胡 安:漢初著名教育家,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
胡 遵:文武雙全,位居於車騎將軍。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奮,他在晉宣帝時屢立戰功,官做到鎮南大將軍。他的女兒胡芳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貴嬪,從此成為外戚,權勢更加顯赫。南北朝時期,拓跋氏統治的北魏對清河崔、范陽盧、太原郭、河東柳幾個大姓重重打擊,而胡奮後裔胡國珍之女卻成為北魏皇太後,胡姓於是步入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從胡遵以後的二百多年中,安定臨涇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將軍、太守者多達十餘人,還出了兩位皇太後、皇後,盛極一時。
胡 瑰:後唐著名畫家,河北省涿縣人。尤工畫馬,用筆清勁細密,而骨骼體狀都生動有神。
胡 瑗:北宋著名學者,教育家,江蘇省泰縣人。曾官至太常博士。提倡「明體達用」之學,開宋代理學的先聲。
胡 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中國現代學者、思想家及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曾獲英美各大學致贈名譽博士學位三十五種。任北京大學教授時,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文學改革。曾任中國公學校長、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及校長、駐美大使、國大代表、中央研究院院長。著有中國古代哲學史、章實齋年譜、先秦名學史、戴東原的哲學、白話文學史、丁文江的傳記等數十種,另輯成胡適文存。
胡安國:字康侯,建寧崇安人,宋經學家。官至中書舍人兼侍講。王安石廢棄春秋,安國以為其乃先聖傳心之要典,故仍潛心研究二十年。諡文定。著有春秋傳、資治通監舉要補遺等。
胡大海:明代大將,江蘇省泗洪人,官封魏國公。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胡以晃:太平天國傑出將領,廣西人。封護國侯,旋改護天侯,晉升封豫王。
胡林翼:字潤芝,號貺生,湖南益陽人。道光間進士,累官至湖北巡撫,時洪楊軍事盛,林翼創厘金,通鹽運、改漳漕、增裕府庫,固守武昌,為各省戰爭之根據,治軍明紀律,又加意將才,嘗曰:兵之囂者無不疲,將之貧者無不怯。又曰:才者無求於天下,天下當自求之。世以為知言,後卒於軍,謚文忠,有讀史兵略及奏疏文集、胡文忠公道集。
胡志明:原名阮必成。越南民族解放運動領袖、共和國主席。生於越南中部宜安省南檀縣。1911年至法國,1920年加入法國共產黨,創辦流浪者雜志。1923年至蘇聯受訓,成為第三國際幹部。1924年至廣州,成立青年越南革命者聯盟。1930年回國,成立印度支那共產黨,抗戰期間被民國政府逮捕,後獲釋回越南,從事**游擊戰。1954年大敗法軍,建立北越政權,後協助南越共黨分子成立越南共產黨,1975年越南南北統一,成立越南共和國。
胡耀邦: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湖南瀏陽人。1933年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共青團湘東南特委兒童局書記、少共中央局秘書長。次年參加長征,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秘書。到隔陝北後,任少共中央局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延安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冀熱遼軍區代理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縱隊政委、華北野戰軍兵團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解放軍十八兵團政治部主任等。新中國建立後,歷任中共中共川北區委書記兼川北行署主任、青年團中央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中共陝西省委第一書記。1975年任中科院黨組負責人,著手整頓科學院工作。1977年起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委員會秘書長。曾組織推動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領導了全國范圍的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幹部政策等工作;主持制定了發展農村經濟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為實現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作出重要貢獻。1980年後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主席。1987年1月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第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89年4月病逝於北京。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安定郡:① 漢代設置,治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移治臨涇(今鎮原東南),廢安定縣。十六國時,再置安定縣,並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涇州。唐後期曾改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為涇川縣,為涇州治所。
② 蒙古以陝西安定堡為安定縣,1935年改子長縣(謝子長烈土),移治原縣治東的瓦窯堡。
新蔡郡:晉惠帝置,從汝陰郡分出,在今天河南省新蔡縣一帶。
弋陽郡:隋置弋陽郡,武德三年改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縣。
定城、義陽郡:郡治在今河南省信陽市。
中州、洛陽、戶縣:郡漢在今屬陝西省、河東等地。
2、堂號
澹安堂:得名是由於宋朝胡詮所著的《譚安集》。
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始建於西漢。郡治先在高平(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後徙臨涇,即今甘肅鎮原縣東南;再徙安定,即今甘肅涇川縣北涇河北岸。唐初稱安定為涇州。後來成了胡姓的堂號,可見安定在胡姓歷史上的地位。此堂始祖源於胡質、胡威事跡。胡質,三國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為頓丘令,官至荊刺史,加振威將軍,賜爵關內侯,都督青、徐諸軍事。每建軍功賞賜,皆散於眾,無入家者,家無余財,惟賜衣、書篋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質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譽著聞當世。入朝,武帝(曹操)問:「卿孰與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稱善,累遷前將軍,以功封平春侯。胡質、胡威祖孫數均以忠慎清貞之譽著聞當世,而原籍淮海壽春縣,故胡姓門楣有題「淮海家聲」者。胡質、胡威父子為國鎮守邊關,均卒於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等六個縣、寧縣四個縣),子孫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廬陵堂:廬陵堂胡氏的始遷祖是胡公霸,即胡杲。八傳至胡銓。胡銓的家族在宋代已成為大族,胡銓的兄弟胡鑄、胡鍔,兒子胡泳……,孫子胡樺、胡椅等人,雖然名聲不如胡銓顯赫,但都小有成就。江西吉水、湖南汝城縣三塘、浙江紹興厚寶等地的胡姓,都是胡銓的後裔。著名華僑領袖、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胡銓的第三十二代孫。
績溪堂:績溪堂胡氏因為近代出了大學者胡適而斐聲中外。據譜牒記載,他們是宋太祖開寶二年(公元969年)遷來的,始遷祖是胡昌翼的兒子胡延正。績溪胡氏一度祭祀胡公滿,後來又改祀胡昌翼。胡適自己也說,他在孩提時參加過始祖昌翼公一千歲的紀念祭典。
此外,胡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淮陽堂」、「敬愛堂」、「履福堂」、「篤敬堂」、「敦仁堂」、「本始堂」等。

============================================================

【胡姓宗祠通用對聯】

〖胡姓宗祠門楣題辭〗

蘇湖世第 蘇湖流芳 淮海家聲

「蘇湖世第」、「蘇湖流芳」,出自胡瑗事跡。胡瑗(公元993-1059),字翼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蘇省泰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被奉為宋代理學先驅。史傳載:胡瑗「以經術教授吳中,范仲淹薦之,以白衣對崇政殿,授校書郎,以保寧節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數百人,禮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歸。」胡瑗從教較之宋代另一著名教育家、理學家朱熹還早一百三十多年。胡氏後裔為紀念胡瑗畢生從教,玄歌不輟、桃李芬芳之盛況及其卓著的業績,故於正大門上方題「蘇湖世第」或「蘇湖流芳」。

「淮海家聲」,出自胡姓安定堂始祖胡質、胡威事跡。胡質,三國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為頓丘令,官至荊刺史,加振威將軍,賜爵關內侯,都督青、徐諸軍事。每建軍功賞賜,皆散於眾,無入家者,家無余財,惟賜衣、書篋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質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譽著聞當世。入朝,武帝(曹操)問:「卿孰與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稱善,累遷前將軍,以功封平春侯。胡質、胡威祖孫數均以忠慎清貞之譽著聞當世,而原籍淮海壽春縣,故胡姓門楣有題「淮海家聲」者。胡質、胡威父子為國鎮守邊關,均卒於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等六個縣、寧縣四個縣),子孫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

〖胡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壽齊九老;
名列四真。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胡杲,會昌年間官懷州司馬,後與白居易等人在各陽組織香山九老會。下聯下聯典指北宋初學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世代住陝西路安定堡,學者稱安定先生。曾任國子監直講、太子中允、侍講,官至太常博士。在蘇州、湖州間講學二十餘年,與孫復、石介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並稱為「宋初三先生」。當時有明令以他的教學方法為太學法。著作有《論語說》、《春秋口嘆》。當時人稱富弼為真宰相、包拯為真御史、歐陽修為真學士、胡暖為真先生。

春秋心典;
理學宗功。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太學博士胡安國(1074-1138),字康侯,建寧崇安(今福建省崇安)人。紹聖年間進士,歷官太學博士、給事中、中書舍人兼侍講、寶文閣直學士。潛心研究《春秋》,著《春秋傳》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史事議論政治,明代初年曾定此書為科舉取士的教科書。因北宋王安石曾提出廢《春秋》,他說:「這是古代聖人的傳心要典,怎麼能讓皇帝不得讀、學士不得讀呢?」下聯典指宋代徽猷閣直學士胡寅,字明仲,建寧崇安人。宣和年間進士,靖康初年任校書郎、中書舍人、徽猷閣學士,崇尚理學,學者稱致堂先生。曾上書高宗,建議組織義軍,北上迎徽、欽二帝回朝。著有《讀史管見》、《斐然集》、《論語詳說》等。

欲正人心;
引為己任。
——清·胡林翼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大臣胡林翼(1812-1861)撰題聯。胡林翼,字貽生,號潤芝,湖南益陽人。官至貴州鎮遠知府。有《胡文忠公遺集》。

虞賓衍派;
溈汭流源。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虞賓、溈汭」,均胡姓繁衍望地之一。

系承胡公;
望出淮陽。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胡姓的源流和郡望。「胡公」,舜之裔孫。

經資羽翼;
祠表賢良。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胡寧著《春秋通旨》,以羽翼而且書。下聯典指清·胡林翼卒,入祀賢良祠。

-----------------------------------------------------------------

〖胡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淮海家聲遠;
蘇湖世澤長。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胡姓宗祠「安定堂」聯。

地據蛟潭勝;
家傳麟史風。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永定縣下洋鎮中川村胡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祠的地理位置;下聯典指南宋胡安國著《春秋傳》事,孔子作《春秋》,至「西狩獲麟」止,所以《春秋》被稱為「麟經」。

成名由吳母;
有妹媲劉家。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胡安國,其母乃吳羨門女,羨門六經教授生徒,安國成為大儒。下聯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蘭、胡景素、胡卧雲俱能詩,比之劉家三妹。

萬惡淫為首;
百善孝為先。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黟縣西遞鎮西遞村胡氏宗祠「敬愛堂」聯。另:更多的安徽省黟縣西遞村胡氏宗祠「敬愛堂」、「履福堂」、「篤敬堂」、「敦仁堂」等堂聯,詳見《黟縣西遞村對聯 [皖]》胡姓宗祠堂聯的部份內容: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47902。

-----------------------------------------------------------------

〖胡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冬去松枝仍獨秀;
春來梅蕊已齊開。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宋·胡安國事典。

古色新香畫別致;
月光清氣春宜人。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鶴頂格嵌胡姓「胡」字的祈字聯。

古來大千多奇彩;
月到十五分外明。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鎮守金華稱大海;
撰書禹貢號東蕉。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初將領胡大海事典。胡大海,寧通甫,虹人。卒封越國公。下聯典指清代經學家、地理學家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出明,號東樵,浙江德清人。一生潛研儒家經典。所撰《禹貢錐指》,繪圖四十七篇,為《禹貢》最好的注釋本。

十年煙水持竿釣;
千古須眉下筆先。
——清·胡遠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畫家胡遠撰題聯。胡遠,字公壽,江蘇華亭人,號瘦鶴。善畫山水,有《寄鶴軒詩》。

文倔苞深宗二漢;
歌辭風致到初唐。
——清·胡震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法、篆刻家胡震撰題聯。胡震,字鼻山,富陽人。工篆刻,得漢人風格。分隸亦古拙可愛。

文武世家源流遠;
帝裔宗枝翼葉長。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胡氏宗祠聯
南雄珠璣巷位於梅嶺山下,是廣東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稱為「廣東第一巷」珠璣巷的得名始於唐代張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後為表彰其孝義特賜珠璣絛環。自梅關開通以來,梅關驛道就成為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的唯一一條大道,也是北上商貿交易和南遷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線,珠璣巷便成了這條驛道上的一個重要墟鎮。前人楊廷桂在《南還日記》中描寫:「途中行旅如蟻,擠擁甚於觀劇。大量來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進入嶺南珠璣巷,又經此轉至珠江三角洲及廣西以至海外謀生,其後裔遍布嶺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國。」看來珠璣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發祥地,海外華僑的祖居。據珠璣巷南遷後裔聯誼會搜集的各地南遷後裔143姓族譜記栽,由珠璣巷播遷粵、港、澳、台及海內外的後裔數千萬人,都承根認脈,均稱珠璣巷為「七百年前的桑梓鄉」。

-----------------------------------------------------------------

〖胡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安國成名,本由吳母;
稚威有妹,不亞劉家。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胡安國,其母乃吳羨門女,羨門六經教授生徒,安國成為大儒。下聯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蘭、胡景素、胡卧雲俱能詩,比之劉家三姊妹。

舍己從人,大賢之量;
推心置腹,群彥所趨。
——清·曾國藩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大臣曾國藩(1811-1872)書贈胡林翼聯。

築堤溉田,起春陽頌;
輔君開國,奠盤石安。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秦州刺史胡烈的事典。下聯典指明初大將、右翼統軍元帥胡大海的事典。

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明·胡居仁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文學家胡居仁(1434-1484)自題聯。

遺愛在人,蓮幕留圖紀南嘯;
藏書貽後,槐陰親手植東園。
——胡位咸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績溪縣縣城胡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族七十二世祖胡原,明代人,曾在福建興化府做幕僚,平反一大冤獄,當地士民繪「蓮幕圖」並作詩文贈他。下聯說該族七十六世祖胡有明,明代人,曾在縣城東建"東園書屋",並植槐、桂樹。其孫胡松,字茂卿,正德年間進士,嘉靖年間官至工部尚書。

姜水源長,伯祖啟航,陳留始發;
東山地沃,安石興苗,寶樹成蔭。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胡氏宗祠「安定堂」聯。

宗風自衡麓以外,若五峰、若雙湖,類能為道學功臣,昭茲來許;
世變當海水群飛,或割地、或納幣,問誰斥和戎宰相,紹我先人。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湖南省華夏橋胡氏宗祠聯。上聯「道學功臣」,典指明代學者胡居仁,字叔心,號敬齋,余幹人。一生以講學為業,曾主持白鹿洞書院,為明代程朱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居業錄》、《易象耖》等。下聯典指南宋胡寅,主張抗金,曾斥責「和戎宰相」秦檜,被秦檜以「譏訕朝政」罪名貶官,秦檜死後才得以復官。

============================================================

附錄:【胡姓典故、趣事】

〖為驢請假〗
胡趲這個人,是唐昭宗時代的優伶。胡趲愛好弈棋,他常常騎著一頭毛驢,每天到一個老朋友家去下棋,幾乎每次都是早去晚歸。
胡趲每逢到朋友家,不等他下驢,主人便對家童說:「快去後院給都知(朝廷教坊的歌師)喂驢子。」胡趲深受感動,天黑後便騎驢回去。
有一天,胡趲正在這家下棋,朝廷忽然臨時召他去侍樂,便呼家童把驢子牽來。等到牽來時,驢子早已累得氣喘吁吁,大汗淋漓了——原來主人正用驢子拉磨呢!胡趲這才明白,自己的驢子竟一直在為人家拚命勞作啊!
第二天一早,胡趲又步行來到朋友家,主人照例命童去喂驢。胡趲連忙對主人說:「不用忙啦,驢子今天沒騎來。」主人吃驚地問:「為什麼?」胡趲回答說:「自從昨天回去後,它就生了病,頭暈惡心,不願動彈,今天暫請假休息一下。」主人聽胡趲這么一說,知道他發現了自己的「小聰明」,感到十分難堪,但又覺得胡趲的話幽默風趣,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
——明·馮夢龍《古今潭概》
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71295

中國古代漢人稱除了漢人以外部族的稱呼,通常是指中國北方以及西方的游牧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鮮卑、氐、羌、吐蕃、突厥、蒙古國、契丹、女真等部落,帶有藐視的意義,指其為不文明,未開化的化外之民。

在中國的史冊上,講述著一個故事:公元前17世紀,夏帝國為東方的商國君主「湯」所推翻,末代夏帝「桀」戰敗後被放逐到南巢,成為商朝的附庸,在三年後死在那裡。此時人們發現,桀的兒子獯粥和桀的妃子們有染。湯認為這是極不道德的事情,所以剝奪了獯粥的財產繼承權,並打算進一步懲罰他。獯粥得知消息後,帶著與他相好的幾個妃子逃往遙遠的北方,在那裡建立了自己的部落,並很快發展成一個野蠻的民族。他和亡父寡妻結婚的行為,從此成為這個民族的傳統習俗。他們的宗教信仰與夏朝類似,比如祭祀日月,殺牲、望星象占卜等,但不建房屋,不守禮儀,披發左衽,以游牧為生,常常南下劫略文明人的生命財產。由於居住在寒冷的北方荒原上,他們天生體毛較長,因此得名「胡人」。出於鄙視,秦國人把他們中的一支改名叫「匈奴」。

http://..com/question/15954979.html

8. 這些在海外被稱「大王」的福建華人富豪,你知道幾個

福建華人闖盪在海外,遠離家鄉,憑借自己的才華和商業頭腦,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才被稱作大王,對於他們我了解的不是很多。不過據資料顯示,被稱為大王的還真不少。

黃奕聰:印尼「椰油大王」。他創立的金光集團主要從事椰子種植和加工業。其子公司李必模在雅加達、泗水、王家禧和其他椰子產區建立了10多家椰子油工廠。其椰子油約佔全國總產量的60%。因此,他有「椰油大王」的美譽。

9. 我姓胡,我只記得我的輩份是<以>,能幫我找一下我們的族源地嗎

一、姓氏源流
胡(H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媯姓,以人名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後人胡公滿受封於陳國,春秋末被楚國所滅,其後人有的以胡為氏。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2、出自姬、歸姓,以國名為氏:
① 一個是姬姓胡國,在河南省漯河市東。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並了鬍子國。
② 一個是歸姓胡國,在安徽省阜陽。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
春秋末期,這兩個胡國先後被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子孫都以胡為姓,國人都以胡為氏,稱胡氏,形成兩支胡氏,世代相沿。
3、他姓改為胡姓。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胡(紇)骨氏,入中原後改為漢姓,稱胡氏。另漢代太御胡廣,本姓黃,後改為胡姓,其子孫以胡為氏。又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復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復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復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復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復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復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
4、古代北方匈奴族後裔敕勒族人的姓氏。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後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後世子孫皆為胡姓。
得姓始祖:胡公滿。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省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帝舜的後裔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奉守帝舜的宗祀。媯滿所建的陳國即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包括今安徽省北部的阜陽、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媯滿雲世後謚曰胡公,稱胡公滿。公元前478年,陳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以媯滿謚號為氏,稱胡氏,此為河南胡氏。故胡氏後人尊胡公滿為胡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布
胡氏的起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至漢時,遷入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湖北等地。其中,遷去甘肅省境的一族,在後漢時已成為一大望族,後成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來源。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胡姓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胡姓遂遷入福建。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台灣。台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在台灣排名第三十八。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佔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約佔全國漢族胡姓13%。
三、歷史名人
胡 安:漢初著名教育家,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
胡 遵:文武雙全,位居於車騎將軍。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奮,他在晉宣帝時屢立戰功,官做到鎮南大將軍。他的女兒胡芳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貴嬪,從此成為外戚,權勢更加顯赫。南北朝時期,拓跋氏統治的北魏對清河崔、范陽盧、太原郭、河東柳幾個大姓重重打擊,而胡奮後裔胡國珍之女卻成為北魏皇太後,胡姓於是步入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從胡遵以後的二百多年中,安定臨涇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將軍、太守者多達十餘人,還出了兩位皇太後、皇後,盛極一時。
胡 瑰:後唐著名畫家,河北省涿縣人。尤工畫馬,用筆清勁細密,而骨骼體狀都生動有神。
胡 瑗:北宋著名學者,教育家,江蘇省泰縣人。曾官至太常博士。提倡「明體達用」之學,開宋代理學的先聲。
胡 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中國現代學者、思想家及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曾獲英美各大學致贈名譽博士學位三十五種。任北京大學教授時,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文學改革。曾任中國公學校長、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及校長、駐美大使、國大代表、中央研究院院長。著有中國古代哲學史、章實齋年譜、先秦名學史、戴東原的哲學、白話文學史、丁文江的傳記等數十種,另輯成胡適文存。
胡安國:字康侯,建寧崇安人,宋經學家。官至中書舍人兼侍講。王安石廢棄春秋,安國以為其乃先聖傳心之要典,故仍潛心研究二十年。諡文定。著有春秋傳、資治通監舉要補遺等。
胡大海:明代大將,江蘇省泗洪人,官封魏國公。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胡以晃:太平天國傑出將領,廣西人。封護國侯,旋改護天侯,晉升封豫王。
胡林翼:字潤芝,號貺生,湖南益陽人。道光間進士,累官至湖北巡撫,時洪楊軍事盛,林翼創厘金,通鹽運、改漳漕、增裕府庫,固守武昌,為各省戰爭之根據,治軍明紀律,又加意將才,嘗曰:兵之囂者無不疲,將之貧者無不怯。又曰:才者無求於天下,天下當自求之。世以為知言,後卒於軍,謚文忠,有讀史兵略及奏疏文集、胡文忠公道集。
胡志明:原名阮必成。越南民族解放運動領袖、共和國主席。生於越南中部宜安省南檀縣。1911年至法國,1920年加入法國共產黨,創辦流浪者雜志。1923年至蘇聯受訓,成為第三國際幹部。1924年至廣州,成立青年越南革命者聯盟。1930年回國,成立印度支那共產黨,抗戰期間被民國政府逮捕,後獲釋回越南,從事**游擊戰。1954年大敗法軍,建立北越政權,後協助南越共黨分子成立越南共產黨,1975年越南南北統一,成立越南共和國。
胡耀邦: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湖南瀏陽人。1933年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共青團湘東南特委兒童局書記、少共中央局秘書長。次年參加長征,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秘書。到隔陝北後,任少共中央局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延安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冀熱遼軍區代理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縱隊政委、華北野戰軍兵團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解放軍十八兵團政治部主任等。新中國建立後,歷任中共中共川北區委書記兼川北行署主任、青年團中央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中共陝西省委第一書記。1975年任中科院黨組負責人,著手整頓科學院工作。1977年起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委員會秘書長。曾組織推動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領導了全國范圍的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幹部政策等工作;主持制定了發展農村經濟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為實現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作出重要貢獻。1980年後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主席。1987年1月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第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89年4月病逝於北京。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安定郡:① 漢代設置,治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移治臨涇(今鎮原東南),廢安定縣。十六國時,再置安定縣,並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涇州。唐後期曾改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為涇川縣,為涇州治所。
② 蒙古以陝西安定堡為安定縣,1935年改子長縣(謝子長烈土),移治原縣治東的瓦窯堡。
新蔡郡:晉惠帝置,從汝陰郡分出,在今天河南省新蔡縣一帶。
弋陽郡:隋置弋陽郡,武德三年改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縣。
定城、義陽郡:郡治在今河南省信陽市。
中州、洛陽、戶縣:郡漢在今屬陝西省、河東等地。
2、堂號
澹安堂:得名是由於宋朝胡詮所著的《譚安集》。
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始建於西漢。郡治先在高平(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後徙臨涇,即今甘肅鎮原縣東南;再徙安定,即今甘肅涇川縣北涇河北岸。唐初稱安定為涇州。後來成了胡姓的堂號,可見安定在胡姓歷史上的地位。此堂始祖源於胡質、胡威事跡。胡質,三國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為頓丘令,官至荊刺史,加振威將軍,賜爵關內侯,都督青、徐諸軍事。每建軍功賞賜,皆散於眾,無入家者,家無余財,惟賜衣、書篋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質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譽著聞當世。入朝,武帝(曹操)問:「卿孰與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稱善,累遷前將軍,以功封平春侯。胡質、胡威祖孫數均以忠慎清貞之譽著聞當世,而原籍淮海壽春縣,故胡姓門楣有題「淮海家聲」者。胡質、胡威父子為國鎮守邊關,均卒於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等六個縣、寧縣四個縣),子孫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廬陵堂:廬陵堂胡氏的始遷祖是胡公霸,即胡杲。八傳至胡銓。胡銓的家族在宋代已成為大族,胡銓的兄弟胡鑄、胡鍔,兒子胡泳……,孫子胡樺、胡椅等人,雖然名聲不如胡銓顯赫,但都小有成就。江西吉水、湖南汝城縣三塘、浙江紹興厚寶等地的胡姓,都是胡銓的後裔。著名華僑領袖、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胡銓的第三十二代孫。
績溪堂:績溪堂胡氏因為近代出了大學者胡適而斐聲中外。據譜牒記載,他們是宋太祖開寶二年(公元969年)遷來的,始遷祖是胡昌翼的兒子胡延正。績溪胡氏一度祭祀胡公滿,後來又改祀胡昌翼。胡適自己也說,他在孩提時參加過始祖昌翼公一千歲的紀念祭典。
此外,胡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淮陽堂」、「敬愛堂」、「履福堂」、「篤敬堂」、「敦仁堂」、「本始堂」等。
============================================================
【胡姓宗祠通用對聯】
〖胡姓宗祠門楣題辭〗
蘇湖世第 蘇湖流芳 淮海家聲
「蘇湖世第」、「蘇湖流芳」,出自胡瑗事跡。胡瑗(公元993-1059),字翼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蘇省泰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被奉為宋代理學先驅。史傳載:胡瑗「以經術教授吳中,范仲淹薦之,以白衣對崇政殿,授校書郎,以保寧節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數百人,禮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歸。」胡瑗從教較之宋代另一著名教育家、理學家朱熹還早一百三十多年。胡氏後裔為紀念胡瑗畢生從教,玄歌不輟、桃李芬芳之盛況及其卓著的業績,故於正大門上方題「蘇湖世第」或「蘇湖流芳」。
「淮海家聲」,出自胡姓安定堂始祖胡質、胡威事跡。胡質,三國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為頓丘令,官至荊刺史,加振威將軍,賜爵關內侯,都督青、徐諸軍事。每建軍功賞賜,皆散於眾,無入家者,家無余財,惟賜衣、書篋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質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譽著聞當世。入朝,武帝(曹操)問:「卿孰與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稱善,累遷前將軍,以功封平春侯。胡質、胡威祖孫數均以忠慎清貞之譽著聞當世,而原籍淮海壽春縣,故胡姓門楣有題「淮海家聲」者。胡質、胡威父子為國鎮守邊關,均卒於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等六個縣、寧縣四個縣),子孫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
〖胡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壽齊九老;
名列四真。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胡杲,會昌年間官懷州司馬,後與白居易等人在各陽組織香山九老會。下聯下聯典指北宋初學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世代住陝西路安定堡,學者稱安定先生。曾任國子監直講、太子中允、侍講,官至太常博士。在蘇州、湖州間講學二十餘年,與孫復、石介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並稱為「宋初三先生」。當時有明令以他的教學方法為太學法。著作有《論語說》、《春秋口嘆》。當時人稱富弼為真宰相、包拯為真御史、歐陽修為真學士、胡暖為真先生。
春秋心典;
理學宗功。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太學博士胡安國(1074-1138),字康侯,建寧崇安(今福建省崇安)人。紹聖年間進士,歷官太學博士、給事中、中書舍人兼侍講、寶文閣直學士。潛心研究《春秋》,著《春秋傳》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史事議論政治,明代初年曾定此書為科舉取士的教科書。因北宋王安石曾提出廢《春秋》,他說:「這是古代聖人的傳心要典,怎麼能讓皇帝不得讀、學士不得讀呢?」下聯典指宋代徽猷閣直學士胡寅,字明仲,建寧崇安人。宣和年間進士,靖康初年任校書郎、中書舍人、徽猷閣學士,崇尚理學,學者稱致堂先生。曾上書高宗,建議組織義軍,北上迎徽、欽二帝回朝。著有《讀史管見》、《斐然集》、《論語詳說》等。
欲正人心;
引為己任。
——清·胡林翼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大臣胡林翼(1812-1861)撰題聯。胡林翼,字貽生,號潤芝,湖南益陽人。官至貴州鎮遠知府。有《胡文忠公遺集》。
虞賓衍派;
溈汭流源。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虞賓、溈汭」,均胡姓繁衍望地之一。
系承胡公;
望出淮陽。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胡姓的源流和郡望。「胡公」,舜之裔孫。
經資羽翼;
祠表賢良。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胡寧著《春秋通旨》,以羽翼而且書。下聯典指清·胡林翼卒,入祀賢良祠。
-----------------------------------------------------------------
〖胡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淮海家聲遠;
蘇湖世澤長。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胡姓宗祠「安定堂」聯。
地據蛟潭勝;
家傳麟史風。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永定縣下洋鎮中川村胡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祠的地理位置;下聯典指南宋胡安國著《春秋傳》事,孔子作《春秋》,至「西狩獲麟」止,所以《春秋》被稱為「麟經」。
成名由吳母;
有妹媲劉家。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胡安國,其母乃吳羨門女,羨門六經教授生徒,安國成為大儒。下聯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蘭、胡景素、胡卧雲俱能詩,比之劉家三妹。
萬惡淫為首;
百善孝為先。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黟縣西遞鎮西遞村胡氏宗祠「敬愛堂」聯。另:更多的安徽省黟縣西遞村胡氏宗祠「敬愛堂」、「履福堂」、「篤敬堂」、「敦仁堂」等堂聯,詳見《黟縣西遞村對聯 [皖]》胡姓宗祠堂聯的部份內容: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47902。
-----------------------------------------------------------------
〖胡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冬去松枝仍獨秀;
春來梅蕊已齊開。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宋·胡安國事典。
古色新香畫別致;
月光清氣春宜人。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鶴頂格嵌胡姓「胡」字的祈字聯。
古來大千多奇彩;
月到十五分外明。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鎮守金華稱大海;
撰書禹貢號東蕉。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初將領胡大海事典。胡大海,寧通甫,虹人。卒封越國公。下聯典指清代經學家、地理學家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出明,號東樵,浙江德清人。一生潛研儒家經典。所撰《禹貢錐指》,繪圖四十七篇,為《禹貢》最好的注釋本。
十年煙水持竿釣;
千古須眉下筆先。
——清·胡遠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畫家胡遠撰題聯。胡遠,字公壽,江蘇華亭人,號瘦鶴。善畫山水,有《寄鶴軒詩》。
文倔苞深宗二漢;
歌辭風致到初唐。
——清·胡震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法、篆刻家胡震撰題聯。胡震,字鼻山,富陽人。工篆刻,得漢人風格。分隸亦古拙可愛。
文武世家源流遠;
帝裔宗枝翼葉長。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胡氏宗祠聯
南雄珠璣巷位於梅嶺山下,是廣東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稱為「廣東第一巷」珠璣巷的得名始於唐代張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後為表彰其孝義特賜珠璣絛環。自梅關開通以來,梅關驛道就成為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的唯一一條大道,也是北上商貿交易和南遷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線,珠璣巷便成了這條驛道上的一個重要墟鎮。前人楊廷桂在《南還日記》中描寫:「途中行旅如蟻,擠擁甚於觀劇。大量來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進入嶺南珠璣巷,又經此轉至珠江三角洲及廣西以至海外謀生,其後裔遍布嶺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國。」看來珠璣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發祥地,海外華僑的祖居。據珠璣巷南遷後裔聯誼會搜集的各地南遷後裔143姓族譜記栽,由珠璣巷播遷粵、港、澳、台及海內外的後裔數千萬人,都承根認脈,均稱珠璣巷為「七百年前的桑梓鄉」。
-----------------------------------------------------------------
〖胡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安國成名,本由吳母;
稚威有妹,不亞劉家。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胡安國,其母乃吳羨門女,羨門六經教授生徒,安國成為大儒。下聯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蘭、胡景素、胡卧雲俱能詩,比之劉家三姊妹。
舍己從人,大賢之量;
推心置腹,群彥所趨。
——清·曾國藩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大臣曾國藩(1811-1872)書贈胡林翼聯。
築堤溉田,起春陽頌;
輔君開國,奠盤石安。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秦州刺史胡烈的事典。下聯典指明初大將、右翼統軍元帥胡大海的事典。
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明·胡居仁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文學家胡居仁(1434-1484)自題聯。
遺愛在人,蓮幕留圖紀南嘯;
藏書貽後,槐陰親手植東園。
——胡位咸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績溪縣縣城胡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族七十二世祖胡原,明代人,曾在福建興化府做幕僚,平反一大冤獄,當地士民繪「蓮幕圖」並作詩文贈他。下聯說該族七十六世祖胡有明,明代人,曾在縣城東建"東園書屋",並植槐、桂樹。其孫胡松,字茂卿,正德年間進士,嘉靖年間官至工部尚書。
姜水源長,伯祖啟航,陳留始發;
東山地沃,安石興苗,寶樹成蔭。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胡氏宗祠「安定堂」聯。
宗風自衡麓以外,若五峰、若雙湖,類能為道學功臣,昭茲來許;
世變當海水群飛,或割地、或納幣,問誰斥和戎宰相,紹我先人。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湖南省華夏橋胡氏宗祠聯。上聯「道學功臣」,典指明代學者胡居仁,字叔心,號敬齋,余幹人。一生以講學為業,曾主持白鹿洞書院,為明代程朱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居業錄》、《易象耖》等。下聯典指南宋胡寅,主張抗金,曾斥責「和戎宰相」秦檜,被秦檜以「譏訕朝政」罪名貶官,秦檜死後才得以復官。
============================================================
附錄:【胡姓典故、趣事】
〖為驢請假〗
胡趲這個人,是唐昭宗時代的優伶。胡趲愛好弈棋,他常常騎著一頭毛驢,每天到一個老朋友家去下棋,幾乎每次都是早去晚歸。
胡趲每逢到朋友家,不等他下驢,主人便對家童說:「快去後院給都知(朝廷教坊的歌師)喂驢子。」胡趲深受感動,天黑後便騎驢回去。
有一天,胡趲正在這家下棋,朝廷忽然臨時召他去侍樂,便呼家童把驢子牽來。等到牽來時,驢子早已累得氣喘吁吁,大汗淋漓了——原來主人正用驢子拉磨呢!胡趲這才明白,自己的驢子竟一直在為人家拚命勞作啊!
第二天一早,胡趲又步行來到朋友家,主人照例命童去喂驢。胡趲連忙對主人說:「不用忙啦,驢子今天沒騎來。」主人吃驚地問:「為什麼?」胡趲回答說:「自從昨天回去後,它就生了病,頭暈惡心,不願動彈,今天暫請假休息一下。」主人聽胡趲這么一說,知道他發現了自己的「小聰明」,感到十分難堪,但又覺得胡趲的話幽默風趣,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
——明·馮夢龍《古今潭概》

10. 虎標萬金油創始人哪裡人氏

虎標萬金油創始人是福建客家人胡文虎。

清同治初年,胡文虎隨父在緬甸的仰光開了一家葯鋪,由於緬甸位於東南亞,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天氣炎熱,雨水充沛,蚊蠅蟲豸繁多,胡文虎據此開始研究中草葯,並吸取了南洋等國的民間草葯配方,製成了「虎標萬金油」。

萬金油是「芳香療法」的傑作,正如廣告說的「居家旅行必備良葯」。當時人們習慣把萬金油(難以買到正宗的「虎標萬金油」,人們把「清涼油」也叫做「萬金油」)當作萬應葯物使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雖「治標不治本」,卻也管用。

(10)中國胡文虎宗祠在哪裡擴展閱讀

萬金油的主要成份是薄荷腦、薄荷油、桉葉油、樟腦、丁香油等。現代科學已經確定,這些成份有抗偏頭痛、抗抑鬱、止嘔吐、抗昏迷、興奮和止痛作用。當它們以一定的配方組合在一起時,葯效由於協同作用而得到加強,比單一成份強得多。

經過將近一個世紀的實踐和驗證,胡氏兄弟「虎標萬金油」的配方仍被認為是「最佳配伍」,說明當時胡文虎一家對「萬金油」配方的研究是相當深入的,沒有千百次的實驗做不到這一步。

與「萬金油」、「清涼油」相近的醫葯化學品還有「二天堂」、「驅風油」、「風油精」、「白花油」等等,它們的主要成份都極相似,只是劑型不同、惰性填充料不同而已,有的產品加入適量的薰衣草型香精有利於推廣普及。

天然薰衣草油和薰衣草精都有鎮靜作用,可抵消薄荷腦等成份引起的興奮作用而且香氣優雅,所以有的風油精廣告說:「好香啊,像香水一樣。」

參考資料

網路--萬金油


閱讀全文

與中國胡文虎宗祠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人結婚有什麼禁忌嗎 瀏覽:485
義大利歐比抽油煙機哪個好 瀏覽:190
英國六大頂尖法學院一年學費多少 瀏覽:970
泰格爾被譽為印度的什麼 瀏覽:885
印尼普頓實力怎麼樣 瀏覽:280
中國十名大鎮有哪些 瀏覽:310
伊朗飛機為什麼飛甘肅 瀏覽:922
滯留越南回不來怎麼辦 瀏覽:341
歐洲最南端相當於中國的哪個地方 瀏覽:184
伊朗女人是怎麼長高的 瀏覽:80
中國哪些媒體是日資控股 瀏覽:804
奶油義大利面什麼奶油 瀏覽:118
英國民眾為什麼抗議BBC 瀏覽:522
中國醫生評分為什麼高 瀏覽:306
中國歌曲還有哪些 瀏覽:356
印度三星銷量怎麼樣 瀏覽:815
中國電影在哪裡下載 瀏覽:189
2018年印尼虎怎麼那麼貴 瀏覽:562
印尼排華時期為什麼不反抗 瀏覽:247
印尼雞翅木多少錢一隻 瀏覽: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