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女排在里約奧運會的奪冠歷程經歷了哪些
1. 在2016年裡約奧運會女排小組賽第一輪比賽中,中國女排在面對荷蘭隊時,雖然在決勝局10-7領先,但仍遭對手翻盤,以2-3惜敗,五局比分分別為23-25、25-21、25-18、22-25和13-15。
2. 在小組賽第二輪較量中,中國女排零封義大利隊,贏得首勝,三局比分為25-21、25-21和25-16,表現出色。
3. 小組賽第三輪,中國女排以3:0戰勝波多黎各隊,三局比分為25:20、25-17和25-18,繼續保持良好狀態。
4. 在小組賽第四輪較量中,中國女排0-3完敗於塞爾維亞隊,遭遇本屆奧運會的第二場失利,三局比分為19-25、19-25和22-25。
5. 在小組賽第五輪爭奪中,中國女排1-3不敵美國隊,遭遇第三場失利,四局比分為25-22、17-25、19-25和19-25,最終以小組第四的身份晉級1/4決賽。
6. 在1/4決賽中,中國女排經過五局苦戰,以3:2戰勝東道主巴西隊,晉級四強,五局比分分別為15-25、25-23、25-22、22-25和15-13。
7. 半決賽中,中國女排面對荷蘭隊,經過四局激戰,以3-1獲勝,時隔12年再度躋身奧運決賽,四局比分為27-25、23-25、29-27和25-23。
8. 在決賽中,中國女排經過四局較量,以3-1逆轉獲勝,時隔12年再度榮膺奧運冠軍,四局比分為19-25、25-17、25-22和25-23。
❷ 郎平怎麼評價奪冠
郎平怎麼評價奪冠的呢
隨著院線的全面復甦,《奪冠》終於在十一黃金周與觀眾們見面了。
關注這部作品的筒子們都知道,電影原名《中國女排》。
八十年代,
中國女排豪取81、85世界盃,82、86世錦賽以及84年洛杉磯奧運會金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女排五連冠」。
千禧年後,
中國女排勇奪03、15、19世界盃以及04、16兩屆奧運會金牌,至此中國女排也正式成為了擁有十冠的「排球女王「。
而這部剛剛在雙節上映的《奪冠》,正是記載了女排姑娘們三十年的奪冠之路。
這部影片當初要沖擊的是賀歲檔的「冠軍」,
要「奪冠」的《奪冠》有兩大殺手鐧:高配置+好題材。
為何說配置高?
導演陳可辛,人送諢號「擼獎狂魔」,拿到手軟的大小電影獎項足見其功力。
女主鞏俐+男主黃渤,一位是「國際鞏皇」,一位是「100億影帝」,合體出鏡的票房號召力也無需贅述。
於此同時,影片還力邀2016年女排奪冠陣容強勢加盟,跨界助演。
毫不誇張的說,這套班子在文體二界都堪稱頂配!
為何說題材好?
對於華語電影來講,體育競技類作品一直是短板。
乒乓球「無人能贏」,寫了劇本恐怕沒有戲劇沖突,懸念不夠。
足球「無人能贏」,寫了劇本恐怕也無人接盤,投資不夠。
放眼各條體育戰線,中國女排絕對是最完美的創作題材。
興衰沉浮有噱頭,集體個人故事多。這種絕佳題材扔在國外,恐怕續集都拍出五六部了。
縱觀《奪冠》全片,陳可辛導演一共展現了三個關鍵的「女排時刻」。
片中第一個里程碑,即1981年日本女排世界盃,中國VS日本。
上世紀八十年代,彭昱暢飾演的小陳以陪球教練的身份,被借調到了位於福建漳州的中國女排訓練基地。
在這里,他結識了女排姑娘們。而年齡最小的球手,正是郎平。
那時,改革開放則剛剛拉開序幕。那時整個中國都被打著落後的標簽,體育也不外如此。
所以,女排的姑娘們想贏!
在第一個故事裡,《奪冠》相當真實的反映了八十年代中國女排訓練和比賽的經歷。
當得知國外已經開始利用計算機演練戰術的時候,教練直接下令把球網升高了15cm;
為了模擬大賽實戰,女排對內直接協調國內最剽悍的江蘇男排充當陪練;
全年無休是日常安排,帶傷訓練是家常便飯。
簡單總結起來一句話:別人拼科技,我們拚命。
就是在這樣艱苦卓絕的條件下,女排姑娘們硬是在當年力克如日中天的日本女排,並在1981-1986年實現五連冠。
應該說80年代這幾場大賽經歷,絕對稱得上是中國女排的高光時刻。
《奪冠》的導演陳可辛一直以「鏡頭寫實+故事細膩」著稱,而且尤擅典型人物的情感素描。
《甜蜜蜜》、《投名狀》、《親愛的》,雖然各個作品題材和類型差異極大,可是你會發現陳導的劇中人物都會和觀眾產生激烈的情感共鳴。
而老女排故事裡最能調動觀眾情緒的,則一定是「鐵榔頭「郎平。
陳可辛非常討巧的邀請到郎平的女兒白浪來飾演年輕時期的郎平。
可讓他和郎平本人都沒能想到的是,白浪在和吳剛、彭昱暢兩位新老戲骨飆戲時竟然毫不怯場,還把球員時期「鐵榔頭「的霸氣勁頭演繹的淋漓盡致。
在這段故事中,有一場郎平成功完成蹲舉的戲份。
白浪在拍攝這個橋段時,訓練動作和扔下杠鈴之後的情感宣洩一氣呵成,一條片子就達到了陳可辛的預期,當時整個劇組都被白浪的真實演技打動了。
引用老戲骨吳剛的評價:白浪把她媽媽的那種瞬間爆發的精神已經完全展現了銀幕上了。
片中第二個里程碑,即2008年奧運會女排半決賽,中國VS美國。
關注女排的筒子們應該都記得,那年中國隊輸了。
輸在了郎平帶領的美國隊手下。
當年因為這場比賽,郎平完全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2008年奧運會開在我們的家門口,全國人民都期待著女排姑娘們的完美表現。可這一切都被郎平和美國隊擊碎了。
一時之間,郎平飽受攻訐。
各種惡評接踵而至,一位體育教練顯然背負了與其身份並不相符的罵名。
而在《奪冠》中,導演也如實的復刻了這段往事。
包括賽前中美兩隊教練的私下溝通,包括了郎平本人的心路歷程。
這個段落在《奪冠》中相對簡短,卻完美的豐滿了「郎平「在轉型教練之後的人物角色。
不得不說,「鞏皇「在片中的台詞不多,可表現依然無可挑剔。
寡言少語卻能氣場全開,身臨沙場依舊閑庭信步。縱觀整個華語影壇,能把郎平教練這種磅礴氣勢拿捏到位的女演員,恐怕也就屬鞏俐了。
除了氣場相似以外,鞏俐對於「郎平「這個角色的細節拿捏也絕對到位。
郎平全身傷病眾多,用片中的話說:她是60歲的心臟,80歲的骨骼。
因為手指有傷,所以郎平在布置戰術時,小手指總是向上翹起顯得有些僵硬。而這些細節都被鞏俐展現的入木三分。
片中第三個里程碑,即2016年裡約奧運會女排淘汰賽,中國VS巴西。
其實自2013年,郎平就開始擔任中國女排的主教練。而剛一接任,郎平就力排眾議,提出了三項大型改革方針。
一、擴大女排編制;
二、聘請海外教練;
三、打造不同陣容。
只要談及改革,肯定會有人跳出來反對,肯定會受到外界的質疑。
而片中的郎平則是把這些都完完整整的經歷了一遍。
即使到了里約奧運會前夕,依舊沒有人看好女排的姑娘們。大多數人都認為她們首場比賽就會被淘汰,打道回府。
不過後面的故事,因為年代很近,影迷和體育迷們肯定記憶猶新。
女排姑娘們在險勝東道主巴西女排之後,一路過關斬將,最終取得了奧運會女排的金牌。
在番茄看來,第三個女排故事是最為振奮人心的一場。16年女排原班人馬集體出鏡,真實還原了和巴西隊的比賽經歷。
不僅如此,惠若琪、張常寧、朱婷、丁霞等主力隊員還將當時比賽的心路歷程完整的呈現給了觀眾。
《奪冠》,豆瓣評分7.3,截至目前票房已經破五。
客觀的講,目前這部電影在網上的風評有著兩極分化的趨勢。
一方面,女排故事震撼人心且極具淚點。陳可辛導演選擇以豐碑人物郎平為視角,在她的見證下,女排興衰的三十年往事被徐徐拉開序幕。
可另一方面,有網友吐槽全片缺乏有效的情緒遞進和情感共鳴,導演略顯急迫的「炒旋律,熬雞湯「引發不少影迷不滿。
其實在番茄看來,陳可辛導演有自己說不出的苦衷。
在《奪冠》上映之前,更名、撤檔、署名的風波一直都沒斷過。
但番茄願意相信:如果沒有外因的干擾,陳可辛導演或許會貢獻出一部更有質感的體育電影。
即使是這樣,《奪冠》依然稱得上是國內體育題材的新高度。
因為「中國女排」在國人眼裡早已不是一個單純的競技隊伍,而是一種引以為豪的強者精神。
最後要提一下,《奪冠》中有一個橋段把番茄看哭了。
在1981年中日女排對決中,當時的女排7號在那場比賽中因為發力不慎導致腰傷復發。
可當比賽進行到白熱化時,主教練需要向郎平布置戰術。
而這個時候,前一秒還俯卧在場邊的女排7號,下一秒已經頂替郎平出戰,堅韌的站到了賽場上。
這位女排7號,名叫陳招娣。
陳招娣出生於杭州西子湖,雖然名字起的軟糯,可她的性子卻是出了名堅韌。
在隊里她有一個比「鐵榔頭「還響亮的綽號——獨臂將軍。
據郎平回憶,當時以陳招娣的腰傷情況,恐怕稍有不慎就會讓整個職業生涯報銷,更嚴重的話會直接癱瘓。
可為了贏,
陳招娣,還是毅然決然的站在了賽場上。
在電影後半段,鞏俐有一句台詞:我們為什麼那麼在乎輸贏,是因為我們的內心還不夠強大。
這句台詞可能是郎平本人的原話,也可能是陳可辛導演的個人意志,可是番茄覺得說的一點沒錯。
另外,番茄想說:或許我們的內心可能不夠強大,但是我們的內心足夠堅定。
「中國女排」不是某一個人的不是一個人的意志,而是集體力量的最好彰顯。
在這個集體中,除了「鐵榔頭」郎平、「獨臂將軍」陳招娣,還有「鐵姑娘」曹慧英、「怪球手」張蓉芳、「場上靈魂」孫晉芳、「鋼鐵將軍」陳亞瓊、「天安門城牆」周曉蘭、「功勛主帥」陳忠和、「五冠教練」袁偉民、「小蘋果」袁心玥、「常公主」張常寧、「北長城」顏妮、「MVP收割機」朱婷等等。
就是在中國女排幾代人的拼搏下,才鑄就並傳承了這閃光、堅定、不朽的女排精神。
輸贏不是比賽的全部,
但是女排要贏,中國要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