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建安七子都有誰
建安七子是孔融、陳琳、王燦、徐幹、阮_、楊穎、劉振。
建安七子是漢代建安時期(196-220)七位作家的統稱。
「七子」之名,始於曹丕《典論雜文》一書:「今文人,陸之孔融文舉,廣陵之陳麟,之王燦,之許,北海之之,之,汝南之楊穎德聯,東平之劉振商。七子在學業上一無所有,在演講上也一無所有。他們咸以千里自傲。」
七中除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餘六派雖然經歷不同,但都遭遇了漢末之亂。後來他們投奔了曹操,地位發生了變化,獲得了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們視曹操為知己,想靠他干一番事業。所以,他們的詩與曹石父子有很多相通之處。因建安七子共居葉(今河北臨漳縣西),故又稱「葉七子」。
他們對詩、賦、散文的發展都做出了貢獻。建安七子、曹三子常被視為漢末三國時期文學成就的代表。
擴展信息:
第一,創作風格
《七子》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與「三曹」一起構成了建安作家的主力軍。他們對詩、賦、散文的發展都做出了貢獻。
《七子》的創作有自己的個性和獨特的風格。孔融擅長寫雜文,作品精美。王燦的詩、賦、散文堪稱「兼善」,作品抒情。
劉真擅長詩歌,作品瑰麗蒼涼。以章句秘書著稱的陳琳和阮_在當時的詩歌創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風格上的區別在於,陳琳更蒼勁有力,而阮_更自然豁達。許乾的詩和賦都很能幹,文筆細膩,身體舒緩。楊穎還會寫詩和賦,他的作品和諧而富有文學性。「七子」的創作風格也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這就是建安文學的時代風格。
二。歷史評價
「七子」的一生,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在漢末社會大戰爭初期,雖然他們的社會地位和人生經歷有所不同,但一般都逃脫不了困境。
後期都是依附於曹操,孔融擔任少府,王燦擔任這樣的高官,其餘都是曹氏父子的親信大臣。但孔融後來與曹操發生沖突,被殺。
因為七人加入曹操的時間不同,所以他們的前後期沒有統一的界限。孔融建安元年(196),徐幹、阮_在建安初,陳琳在建安五年,王燦在建安十三年,劉振、楊穎在建安十三年後。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801213fb80e7bece33f8d70222eb9389a506bbe?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