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紀年的
我國的農歷紀年歷法,是從夏朝開始的,是古人以月亮的圓缺周期而計算出來,定出一年的歷法。一年有十二個月,以正月初一為新年初始,這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春節,過去叫元旦。
商朝有點變化,是以十二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周朝又將新年伊始提前了一個月,為十一月初一日。秦始皇則又提前了一個月,以十月初一日為新年的開端。直到漢武帝在他的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恢復為夏朝的以正月初一日為歲首,定這一日為元旦,我國後來一直沿襲下來。
民國初始採用公歷紀年,把每年的1月1日定為元旦,這樣便把中國人傳統的農歷正月初一日的元旦改稱為「春節」
由於我們的傳統歷法是根據農時而制定,所以叫「農歷」。又因為農歷是夏代產生的,所以又稱「夏歷」。相對於公歷或曰陽歷,我們又稱自己以天乾地支搭配紀年的傳統歷法為「陰歷」,加起來一共有三種叫法。
每年的農歷一月,我們叫做「正月"。這個「正」字,讀音本應該是「正確」的正。但是我們都讀作「長征」的征,這是為什麼?原因起自於秦朝。
秦始皇名字叫蠃政,「政」與「正"的讀音相同。因為皇帝是天下獨尊的第一人,他的名字不能被人叫,這就叫避聖諱。因此他的兒子秦二世胡亥•在秦始皇去世以後,就命令天下人改正月的讀音為「征月」。
我們國家在採用公歷歷法之前一直使用農歷,我國的農歷是參照太陽照射在地球上而形成的節氣和月亮朔望變化相結合而創造的一種陰陽歷,因而十分科學。平年是12個月,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民間直到現在,還稱大月為「大盡」,小月叫「小盡」。
加起來,一年是354天或355天。這與陰歷紀年方法相同。由於平均每年比太陽年——回歸年,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少了11天,如果永遠這樣少下去,時間就會有差,影響紀年和農時。
因此,聰慧的中國人便在每19年設置出7個閏月,這樣有閏月的年份是383天或384天,它們與沒有閏月的年份一平均,每年還是365天或366天。
為便於計算和記憶,中國人便創造出天干十個字和地支十二個字來相互搭配,每60年為一個周期,周而復始永不停息。因此沒有什麼「公元前"、「公元後」之說。
2. 我國的農歷紀年法是哪個朝代建立的
1. 中國的干支紀年體系起源於西漢時期,並在東漢後期得到正式推行。東漢公元85年,即乙酉年,元和二年,朝廷下令全國使用干支紀年法。
2. 陰歷,亦稱夏歷或太陰歷,其基礎是月亮的圓缺周期,即朔望月。夏朝開始使用這種歷法,以朔日(初一)和望日(十五)作為每月的起始和終結。
3. 朔是指地球位於月亮與太陽之間,此時觀察不到月亮的狀態,被定為陰歷每月的第一天。望是指地球位於月亮與太陽之間,此時可以看到滿月,被定為陰歷每月的第十五天。
4. 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相對於太陽的平均周期,即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定義為一個朔望月。從朔到望,再到下一個朔,構成一個完整的陰歷月份,大約為29.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