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瘋狂的口罩」:2020第一年貨19天局變
元宵佳節,瘋狂的口罩市場有望趨於平穩。
一方面,供給端開始發力。
2月8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透露,已有超過六成醫療衛生用紡織品企業陸續開工復產。對包括口罩、防護服等上千家企業摸底,昌邑會員企業復工、復產。
截至7日中午,中石化已與合作夥伴對接完成11條口罩生產線,即將進入設備安裝程序。據初步估算,中石化將助力每天新增口罩產能13萬片,29日,實現新增產能至每天60萬片。
此外,有形的手開始介入。此前的2月5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出通知,要求從重從嚴從快查處口罩等防控物資價格違法行為。
半個多月來,目睹口罩市場各類亂象的志願者言真(化名),依然心有餘悸。
「賣假貨的、收款不發貨的騙子、囤貨居奇的中間商,我都見過。」言真義憤填膺。
1月21日以來,19天期間,口罩市場潛流涌動。
巨額需求突襲
但李克的淘寶店鋪主打母嬰等日用百貨,口罩只是他平時隨手代購的韓國產品。
搶購潮下,李克店內口罩很快斷貨了。
為盡可能滿足顧客高漲的需求,李克取消了原本預定好的出遊,開始積極找貨。
即便李克店鋪長期上架售賣從日本、韓國進貨的口罩產品,手上也積累了一些當地供應商資源,但找口罩,李克一開始就感到異常艱難。
「以前大家都是從韓國進口化妝品、護膚品,很少從韓國進口口罩。我們的口罩需求對於韓國也突如其來。何況韓國春節也放假。」李克說道。
截至2月4日,李克店鋪內的KF94口罩超過月銷2.5萬,目前顯示缺貨狀態。
作為一家日用品淘寶店鋪,李克沒想到也會收到來自醫療物資告急的醫院和疫情一線的需求。
物資緊張情況下,他選擇將留著私用的口罩寄去更需要的地方。
「1月30日,武漢一個小女孩沒口罩,我就把留下私用的口罩優先快遞給她。」身在杭州的李克認為,武漢人比他更需要口罩。
在李克看來,口罩形勢每天都在變化,這些天他都是「被推著走的」。
電商出身的言真也有相似感受。
據言真自述,大年三十晚上,自己已是無心過年。
他在一個微信群中看到有一線醫院說缺口罩和防護服;另外的群里,他又看到有熱心人和基金會說想要為一線籌集物資卻缺少渠道;在朋友圈,他看到有人說有貨源。
「我就想將信息集合,方便需求和供應對接。」年初一,言真建了新群,集合原先工作之便能聯繫到的口罩廠資源提供給有需求的人。
令言真感到意外的是,他建立的微信群吸引越來越多的人。
「居然不斷地有人找我,不斷地有人進群,其中不乏一線醫院的采購緊急尋求幫助。」
某地衛健局向言真求助 受訪者供圖
逐利者蜂擁
疫情爆發之前,國內市場本不缺口罩。
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口罩產量達45.4億只。
1月29日,中國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天津調研時表示,我國口罩最大產能是每天2000多萬只。
然而,口罩需求爆發期間正值口罩廠春節停產期間。
1月28日,對市內口罩生產、庫存情況進行全面排摸後,上海市市經信委表示,口罩短缺是因春節放假停產,「上海市26家生產企業絕大部分已停產放假,工人返鄉、原料停供、物流停運。」
口罩廠停產,需求猛增,「從大年初一(1月25日)開始,對口罩的爭奪戰就已經開始。」言真說道。
據言真觀察,25日開始,能接觸到廠家資源的微商等角色便嗅到商機,開始哄搶3M等品牌口罩。
26日,他聽到3M代理開始管控口罩的消息,這說明除正規機構之外,此後宣稱拿到國內3M口罩的賣家都不值得信賴。
27日,言真發現,有庫存的口罩廠對外供貨的身影出現。
面對有限的口罩資源,中間商有囤貨居奇現象。
市面上對口罩價格的炒作,更令言真深惡痛絕。
言真透露,屯有口罩的中間商為了牟利,收到多份打款之後,會盡量拉長時間進行比價,最終賣給出價高的買家。
更令言真感到絕望的是,供應商到買家之間的中間商,遠不止一個。
言真表示,普通單個醫用口罩從源頭的幾毛錢,通過多手轉賣,就會變成市場上的4元乃至越發往上。「許多微商冒出來,你都不知道到手的口罩經過多少手。」
普通消費者作為多級鏈條末端,以相對合理價格買到正規口罩「難於上青天」。
2月4日晚間,在言真建立的「口罩-防護服需要群」中,一名網友發出消息:「現有20個日本N95口罩,帶氣閥,三天可以收到,65塊一個。」
受訪者供圖
被群友質疑價格昂貴後,該網友貼出電商同一型號口罩賣出的價格對比,表示自己的價格合情合理。
而半個月前的1月20日,3個一包的3M品牌N95口罩在阿里大葯房是30元,單價僅10元。
假貨悄然入市。
因為擔心一線采購到不過關的口罩,言真還成立一個「醫療物資鑒定群」,貨源可以發到群內尋求群內醫生等專業人員的鑒定。
這段時間,言真發現,群里鑒定出的假貨高達80%。
協調防護物資的志願者對亂象氣憤難當 受訪者供圖
更有甚者,直接「空手套白狼」詐騙。
言真就親身經歷過。「騙子號稱廠家直供,收到錢後便三番兩次地推脫發貨,一會說海關不行,一會說物流不行,將網撒大之後,卷錢跑路。」
此後,為避免類似現象,言真一直向買家強調,需要對上游賣家多加提防,建議採用容易追回貨款的銀行匯款模式。
然而,在微信裂變式傳播之下,買家們還是一個個接連進入騙局。
「許多騙局本不難識破,但大多數需求方對於口罩的需求非常緊迫,在前線吃緊情況下,根本沒有足夠時間辨別清楚。」言真感到有心無力。
海外貨源杯水車薪
與此同時,海外貨源不斷冒出。
據言真透露,國外貨源的口罩來源國家非常豐富,就他觀察,有阿聯酋、馬來西亞、韓國、日本、泰國、新加坡、印度和俄羅斯等國。
然而,海外貨源在滿足市場需求方面,不過是杯水車薪。
以韓國為例,長期居於連雲港的江漢(化名)在口罩需求爆發以後義務幫助國內買家對接韓國供應商進行口罩采購。
「中韓間的產業鏈緊密度非常高,韓國生產口罩的原材量也需從中國進口,但國內原材量存在短缺情況。」江漢說。
國內口罩市場哄抬價格的現象,迅速蔓延至異國他鄉。
李克直言,近日與韓國供應商的對接中,由於價格出得沒有競價者高,訂單被毀是常見現象,他的貨只能一點點從各個供貨商處進來。
「但到目前為止,我付出的定金百分之八九十沒拿到貨。」李克說。
實際上,海外口罩也存在質量不一的問題。
據言真透露,國外貨源的口罩中,夾雜部分過期產品被當作好貨進入市場,而他國語言的產品介紹,令許多人在不明真相下受騙。
此外,海外貨源存在物流清關運送問題,其他國家相關政策對口罩順利采購回國也存在阻礙。部分國家開始禁止向國外出口防護物資。
1月31日,印度外貿總局官網發布通告,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間,禁止出口口罩、防護服等個人保護設備。
「瘋狂」將平息
瘋狂的「口罩」市場,有望趨於穩定。
各地市場監管局在加強對於假冒偽劣口罩和市場上坐地起價等行為的排查懲處。
2月4日消息,日前,北京破獲首起跨省區銷售假冒口罩案,抓獲犯罪嫌疑人4名,查獲假冒3M品牌口罩2.1萬余只。
2月3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甘霖在發布會上表示,對坐地起價、「發疫情財」的行為,要露頭就打、堅決打擊,目前總體價格秩序基本平穩。截至2月1日,全系統共出動價格執法人員39萬人次,立案查處價格違法案件1413件。
國內口罩產能,在持續提升。
2月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曹學軍表示,目前口罩企業復工率是60%,按照總產能,一天的產量超過1000萬只。
部分原本並不生產口罩的企業,也宣布陸續加入產能。
2月6日,據媒體報道,受國務院國資委委託,中國石化要建口罩生產線,發揮生產原材料的優勢。目前,中國石化已經聯繫到相關缺熔噴布的口罩生產廠家和口罩機生產商,口罩機現貨正在尋找中。
此外,各地政府在不斷推進加大口罩產能的工作,一些大型企業比如富士康、上汽通用五菱等也加入生產口罩行列,產能快速提升起來。
『貳』 市面上口罩機品牌那麼多,哪個值得信賴
這個問題一直在網友問題中不停搜索,下面我來為大家解答
數據顯現,近一個月韓國的醫用口罩需求增速高達7650%,而美國口罩已有2.7億只的缺口。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指出,口罩等個人防護用品的需求量已是正常水平的100倍,價格則是正常水平的20倍,且由於廣泛地、不恰當地使用個人防護用品,這種缺少狀況進一步加重。
突發事件之前,國內口罩日產能為2000萬,佔全球的50%,又前段時間全球多地捐贈大批口罩至國內,以致現在全球的口罩庫存處在非常低的水平。目前,我國口罩的日產能產量都已突破1億只(3月2日國家發改委宣布數據)。因此,中國,正在成為解決「口罩荒」的最大希望。
眾多的汽車企業紛紛生產口罩,口罩機的生產對於一些大企業來說也並不困難。在眾多口罩機品牌中,我覺得廣東秦泰盛智能化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口罩機最值得信賴,因為廣東秦泰盛智能化科技有限公司本身也是做自動化設備出身,質量值得保證。
『叄』 口罩製造業的前景如何
隨著2020年新冠疫情的陸續結束,口罩的需求量正在陸續下降,很多口罩公司因沒有相關資格證無法出口,而且國內銷路又不寬泛,無奈之下只能退出了這個市場。但其實中國口罩行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年產值超百億的成熟產業,在醫院、食品加工廠、礦井、城市霧霾天里等場景,都是需要口罩的,前景還是好的。
預計在2021年又有一定幅度的回落,整個口罩行業市場規模總體仍呈擴大趨勢。
此外,體量大將成為下半場競爭集中優勢,以往的小作坊式的口罩生產廠家必定加速洗牌,而國內大的口罩生產企業以穩健醫療為例產量可達1000萬只/天,更具競爭力。
(3)中國口罩機來自哪個地方擴展閱讀:
口罩機熔噴布價格暴跌,廠商血虧轉手擔心設備成「廢鐵」
目前國內已經進入了疫情的「防控期」,不僅口罩供過於求要拼競爭優勢,連口罩機和熔噴布也不好賣了。此前一些轉產口罩的廠商,陸續將之前100萬高價購入的口罩機以20萬的價格轉手,防止口罩機變成「廢鐵」。
數據顯示,99級熔噴布也已開始降價,5月16日99級熔噴布報價65萬元/噸,5月22日報價40萬元/噸,一周內就降價25萬元,與此前哄抬期間超過75萬/噸的「高位」已相去甚遠。
『肆』 瘋狂的口罩!廠商:從暴富到血虧只用了半個月
工人們在生產 受訪者供圖
王剛的企業生產的一次性防護口罩受訪者供圖
4月中旬投資生產口罩,10天內兩筆訂單,3天生產完,利潤三四十萬。王剛回憶,那時,看到口罩機就像看到金山。
之後形勢便急轉直下。4月底,隨著市場飽和,供大於需,再沒大訂單;口罩利潤也驟降,王剛和合夥人投資的300多萬,眼見要打水漂。
五一勞動節時,覺得做啥都沒意思,王剛天天靠打 游戲 麻醉自己。
業內有這樣的說法:「先來的住豪宅,後來的上天台。」穩賺不賠的,是口罩、原材料和口罩機的「倒爺」們。
對「口罩機就像印鈔機」「有口罩重鎮造出許多千萬富翁」等傳言,業內人士多避諱不談。「中國人講究富不外露。另外,也擔心被罵發國難財。」
其中一人強調:「你們只看到那些笑的,沒看到那些哭的。」
「我們每隻賺5毛,一天一夜就賺了15萬。」王剛說,「你想想那是什麼感覺」
瘋狂時
一天賺15萬「感覺就等著數錢了」
近些天,王剛在考慮轉行。
2012年,從銷售員做起的王剛,作為小股東,和合夥人在山東濟寧開了家無紡布袋廠。2016年開始主做外貿訂單,每年銷售額600多萬,利潤還算可觀。
因為沒錢,今年34歲的王剛一直沒有買房。疫情發生前,靠這幾年做外貿攢下的五六十萬積蓄,他在濟南看中一套二手房,交了定金,計劃年後辦手續。
這一切,被疫情打亂了。
2020年3月下旬,王剛的工廠復工。當時,國外疫情已經暴發,根本沒外貿訂單。國內需要無紡布袋的展會、活動,也都停辦。「壓力很大,沒有訂單,工人就會流失,重新招聘、培訓,都有成本。」王剛回憶。
促使王剛和合夥人決心殺進口罩市場的主要原因,是有不少同行轉型生產口罩,「聽說賺了幾百萬」。他們認為,公司一直做外貿,算是優勢。
4月7日,曲阜寶利醫療 科技 有限公司的營業執照辦好。4月10日,通過微信群買來的四套二手一次性口罩機到貨並調試好,開始生產。因為一直做外貿,王剛深知質量的重要性。4月15日,公司拿到SGS中國和歐盟CE認證。
剛拿到認證,公司就接到義大利110萬只一次性防護口罩訂單。當時,過濾95%級的熔噴布每噸50多萬,核算下來每隻口罩成本人民幣9毛,可賣一塊三四。因為是外貿公司訂單,對方拿走過半利潤,每隻口罩還能賺兩三毛。
「對方要得非常急,我們鉚足了勁生產,兩天兩夜就完成了訂單。」王剛回憶,最終,口罩順利通關,質檢也合格。兩天賺了二三十萬,王剛感覺很瘋狂。
「看著口罩機,就像看到了『金山』。」王剛說,那時,感覺就等著數錢了。
因為是二手口罩機,也非大廠出的,總是出現問題,比如壓片不整齊,需要調試,影響生產進度。王剛和合夥人毫不猶豫,就把這四套口罩機賣了。原本每套20萬買的,賣了18萬。然後,重新采購一套大廠的一次性口罩機。
4月20日,花200萬采購的N95口罩機也到了廠。這距他們付完全款已經15天。
緊跟著,公司就接到一筆30萬只的訂單,對方只要N95口罩的「白片」(註:口罩切片機比較貴,可能對方企業不願投資),拿過去二次加工,然後出口到新加坡。
「我們每隻賺5毛,一天一夜就賺了15萬。」王剛說,「你想想那是什麼感覺」。
利潤驚人,投入也不低:加上改造無菌車間的40萬,投資已達300多萬。
趁房價低,已經把所有積蓄投資進去的王剛,甚至重新開始看房。他盤算著,即使自己是小股東,兩個月也能分一百多萬,「到時候直接全款買房了」。
讓他們始料未及的是,口罩行情會在半個月內急轉而下。
疫情初穩開始進場的口罩生產線投資者,90%都無法收回成本。「上了N95口罩機的,虧損百萬很正常。」
國內疫情趨穩後,不少個人和企業還留有庫存,口罩的需求量也隨之減少。
轉變時:
「先來的住豪宅,後來的上天台」
第二個大訂單後,雖然國內幾百隻(多是家庭自用)、五千一萬只(企業復工用)的訂單還有,但王剛的口罩廠從4月底開始就再沒接過大訂單。
當時,口罩市場已經飽和。
王剛慌了,開始發朋友圈,發動所有親戚朋友幫忙賣口罩,但效果甚微。「有朋友找到一個地方防疫指揮部的領導,一問,人家還庫存了許多口罩。」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以工商登記為准,1月1日至5月31日,我國口罩相關企業新增注冊70802家,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1255.84%。其中,4月35260家,5月開始下降,為10283家。此外,據央視報道,3、4月,中國驗放出口的口罩就達278億只,約為去年全球口罩總產量的3倍。4月24日一天,就出口10.6億只。
到五一勞動節,王剛徹底失去信心,「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就天天打 游戲 麻醉自己,晚上一直打到累得受不住才睡。唯一出去的時候,就是買煙」。
不說沒訂單,即使有訂單,按後來的口罩利潤率想收回投資,也不可能。眼見積蓄要打水漂,王剛感覺,活得很失敗。
多名業內人士說,疫情嚴重時期,因封路管控,想殺進口罩市場不容易。當時,「許多廠轉產生產口罩機」,仍一機難求。最高時,N95口罩機炒到230多萬,一次性口罩機100多萬。訂機要全款,而且發貨多在半個月,甚至一個月後。結果是,疫情初穩時殺進口罩市場的投資者,能在三月中下旬投產都算是早的。而且,當時口罩機廠根本不上門安裝,許多口罩機調試不好就「趴窩」在那。
據這些業內人士觀察估算,疫情初穩開始進場的口罩生產線投資者,90%都無法收回成本。「不上N95口罩機還好些,上了N95口罩機的,虧損百萬很正常。」
業內有這樣一句話:先來的住豪宅,後來的上天台。
投資者的下一步
決定把機器留下來,「邊做邊看吧」
五一假期過後,經過朋友開導,王剛感覺好了一些,願意出來做事了。
王剛聽說,浙江一些同行在國內疫情初穩時,就開始做口罩,「做了一段,立馬就把機器賣掉了」。如今,一次性口罩機的價格已跌到二三十萬,但也是有價無市。王剛與合夥人商量後,還是決定不賣機器。5月,曾有口罩廠找到他們,提出讓他們把口罩機放廠里,然後根據口罩生產數量分成,他們也拒絕了。
王剛說,目前,無紡布袋市場在恢復,他們決定以無紡布袋為重心,將口罩作為副業。原因是,周圍正規口罩生產企業不多。
和王剛遭遇類似的李磊(化名),與王剛選擇不同。他是國內某口罩重鎮人,姐夫家是開口罩廠的。國內疫情初穩時,他花200多萬上馬一套N95口罩機,相比一次性防護口罩,每隻N95口罩的利潤要高很多。然而,口罩機一直調試不好,無法投產。擔心口罩機降成廢鐵價,他以30萬的價格,把口罩機賣了。
即使如此,前期「倒口罩」的李磊說,他還賺了十幾萬。
疫情期間,像李磊這樣,倒口罩機、口罩、熔噴布的,穩賺不賠,許多都發了財。不過,最賺錢的,還是那些原本就生產口罩,以及疫情早期殺進市場的。
一場疫情,留下了「口罩機就像印鈔機」「有口罩重鎮造出許多千萬富翁」等傳言。
對此,這些業內人士多避諱不談。「中國人講究富不外露。另外,也擔心被罵發國難財。」
現在,市場上原本達不到口罩生產標準的80%級(過濾效率)以下熔噴布,已從四五十萬每噸,暴跌到每噸萬元。95%級熔噴布,也從最高時六七十萬降到25萬,99%級熔噴布則從70多萬降到30萬。
「我們愁得不行,在考慮開網店,拓寬口罩和無紡布袋銷量。」王剛說,現在,國內口罩市場已經飽和。不過,那些輕工業欠發達的國家,對口罩需求量還是比較大的,只要質量達標,仍然可以出口。現在口罩出廠價還是比疫情前高,相比之前每隻口罩幾分錢的利潤,現在的利潤還是可觀的。
「在外面也是報喜不報憂,父母問,也都是說還行。」王剛只能咬牙硬撐著,「僅剩的希望在出口,誰也不知道以後的疫情形勢如何,邊做邊看吧」。
(來源: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