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運易說國運
易分國運,洛書陰陽八卦九宮圖是中國古代易學家們對於國家命運的獨特解讀。他們認為,國家的命運可以通過陰陽八卦九宮圖來預測和理解。這種理論將國運分為九種,簡稱「九運」,每種「國運」持續20年,以隋朝仁壽四年(公元604年)甲子歲為第一種「國運」的初始時間,按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的順序循環往復。
每種「國運」都與一個卦位相對應,其性質和影響各有不同。如坎卦屬陽,主運在正北方的第一宮,預示國家興盛;坤卦屬陰,在西南方的第二宮,預示國家面臨困難。這一系列的卦位與國運的結合,形成了一套復雜的循環體系,預示著國家命運的起伏變化。
按照這一理論,近代中國的「國運」經歷了數次興衰周期。從公歷1844年至1863年的第九宮離卦主國運,預示「國運維艱」;再到公歷1864年至1883年的第一宮坎卦主國運,預示「國運興隆」。這一理論通過對特定年份和卦位的分析,試圖解釋歷史上的國家命運和興衰過程。以公歷1864年至1883年的第一宮運期為例,坎卦屬陽,預示國家興盛,這一時期中國經歷了洋務運動,國力大增,不僅成功收復新疆,迫使俄國歸還伊犁,展現了國家的強盛。
然而,公歷1884年至1903年第二宮運期,坤卦屬陰,預示國家面臨困難。這一時期中國先後經歷了中法戰爭的失敗,失去了越南藩國,以及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和1900年八國聯軍的侵華,展示了國家的艱難時期。
這一理論雖然在現代可能被視為迷信或歷史解讀的產物,但它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通過陰陽八卦九宮圖來解釋國家命運的變化。通過這種理論的分析,我們可以回顧歷史,理解國家在不同周期內的興衰起伏,從而對歷史的復雜性有更深的認識。
易算國運的理論及其應用,不僅反映了古代易學家們對於宇宙和國家命運的深刻洞察,也為後人提供了理解歷史和預測未來的一種獨特方式。通過深入研究這一理論,我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歷史的進程,思考國家命運的復雜性與可能性。
㈡ 為什麼我國帝制王朝國運都不過300年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六合、統華夏,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制王朝,直至1912年清帝退位,中國共經歷了兩千餘年的帝制朝代,有包含祥型漢、唐、宋、明清等7個國祚超過150年的帝制王朝。
這些帝制朝代都沿襲了秦的郡縣制和強中央弱地方的中央集權化政治制度,總體來說,都具備以下特點:
1. 獨尊儒術的意識形態形成了強大且統一的思想力量。
2. 科舉制度保證了國家人才的充足供應。
3. 血緣道統倫理形成的 社會 基層治理體系。
這使得華夏文明形態穩定而又精緻,按道理來說,帝制朝代的國家應該非常穩定、國祚應該很長才對,但縱觀每個朝代, 國祚基本不會超過三百年,這個是一個巧螞搏合呢?還是有什麼內在的規律在支配?下列是筆者整理的我國重要朝代的國祚,供讀者參考:
表面上看,有這樣一個邏輯:每朝開國,上個王朝的利益階層全部被歸零,國家的利益格局重新分配,新的官僚集團崛起, 社會 資源分配相對公平合理。統治階級往往也會對前朝滅亡的原因進行總結,勵精圖治,國家逐步強盛,隨後在溫床中成長起來的帝王,治國理政能力漸衰,官僚體統逐步腐朽,道德正統逐步被既得利益集團裹挾,土地兼並嚴重,甚至民不聊生,加之自然災害頻發,導致農民起義和改朝換代。
事實上,官僚腐敗、土地兼並和自然災害等要素,對老百姓而言,只要不威脅到最基本的生存,基本不會造反。道理很簡單,造反取得政權的成功率其實非常低,所以掉腦袋是大概率事件。 相反,如果老百姓最基本的生產無法保證時, 就會起來造反,因為橫豎都是死。
綜上,關於帝制朝代更替的周期問題,學者提出了一個更深層的邏輯,那就我國古代氣候冷暖更替基本上是每三百年一個循環,與朝代更迭周期大致吻合。 而農業文明的 社會 性質造成了它的全部生活資料都來源於農產品, 最重要的農產品是糧食,它的產量對氣候的依賴度非常大,到寒冷期時,糧食會大幅減產,政府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引發飢荒,嚴重的話就會遍地流民、爆發農民起義。特別是在每個朝代後期,統治階層的腐朽和土地兼並等問題,通常會對農民起義爆發和朝代更迭起到了推波助謹物猜瀾的作用。
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 就從氣候的角度討論過王朝興衰的話題。通過對過往5000多年的氣候變化與王朝興衰進行對比,他發現氣候對 社會 發展存在著「冷抑暖揚」的文明韻律,具體來說就是寒冷時期,所處的 歷史 階段往往戰亂不斷、動盪不安,溫暖時期所處的 歷史 階段往往國富民強, 社會 穩定。
此外,香港大學教授章典,詹志勇等教授在2004年曾撰文《氣候變化與中國的戰爭、 社會 動亂和朝代變遷》說明唐末到清朝氣候與朝代更替、全國動亂的關系,並總結到「氣候變化確實在人類 社會 文明的發展中扮演了比我想像中更為重要的角色」。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我國 歷史 上中原王朝經常和北方游牧民族打仗,但為什麼秦朝和漢朝就能把游牧民族打得滿地找牙,魏晉南北朝就打不過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魏晉南北朝的天氣太冷了,年平均氣溫比以往低了兩三度。氣溫越低,雨水少,多耕荒蕪,糧食大量減產。而兩軍交戰,糧食越多,戰鬥力越強。所以沒有戰勝游牧民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因氣候原因而導致了糧食極度短缺。
㈢ 為什麼中國歷代王朝的國運不過兩三百年
從一個王朝的建立到滅亡,其實就是利益分配的問題,當利益分配越來越不合理,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就會有人出現打破現有體系,推倒重來……
可是利益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大,不僅僅是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的問題,外國也是如此,甚至外國歷史上,貧富差距比中國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