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平整耕地在哪個年代

中國平整耕地在哪個年代

發布時間:2025-02-21 23:41:26

⑴ 國家組織大量人力開墾「北大荒」,現在為啥退耕還「荒」

對於北大荒的印象,稍微年長的人自然不會陌生,人們都用「棒打豹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來形容它的富饒。也曾用「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來顯示它的肥沃。

(北大荒鳥瞰圖)

二、生態問題日趨嚴重。

在北大荒的開發過程中,近一半的森林和濕地消失,大量的野生動物或失去棲息的家園,或被肆意的捕殺,導致一些珍稀動物如梅花鹿、東北虎等幾近滅絕。著名的東北野參,也難覓蹤影,一些珍貴的野生葯材也被採摘干凈。

由於北大荒濕地面積驟減,生物多樣性也日趨減少,導致生態涵養和調節功能也嚴重退化。這片曾經氣候怡人、林木參天的東北黑土區,正在變成一個生態脆弱區。惡劣氣候和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自然災害如乾旱和洪澇,也對當地經濟造成巨大損失。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北大荒就已發生了數次旱澇災害。1994年的洪災,就曾導致黑龍江5300多公頃耕地被淹沒,數十個村莊被沖毀。在1998年的大洪水中,北大荒大面積遭災,至今仍讓人心有餘悸。2002年,北大荒又被肆虐的旱災席捲,導致整個松嫩平原幾乎無法播種。

由於水土流失嚴重,大量的泥沙淤積在北大荒大大小小的支流里,致使數十座水利工程失去了作用。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從1999年開始,國家才決定把廣袤的北大荒退耕還「荒」。全面停止對現有濕地的開發,同時對不宜耕種的,或者產量低下的200萬公頃耕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恢復濕地。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為北大荒構築一個持久的生態屏障。

經過近20年的努力,北大荒已實現了數十萬公頃土地的退耕還「荒」,建立起了約占整個農墾區面積20%的保護區,完成了人工造林數十萬公頃。

現在的「北大倉」,不但逐漸重現了當初水豐林美、動物遍地、風光迷人的北大荒美景,更是實現了年產100億公斤的糧食的能力,保住了「中華大糧倉」的地位。

北大荒從開荒到還荒,真正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

⑵ 歷史當中 農業的耕作制度有哪些

耕作制度
一、原始社會——撂荒制
農業工具以石器為主,並廣泛使用木竹器、骨角器和蚌器。石斧、石錛一類砍伐工具的應用是原始農業的特點之一,與之並存的是播種用的竹木棒和收獲用的石刀、石鐮。鋤、鏟一類翻土工具是稍後出現的,在我國尤以耒耜的使用最具特色,完全靠手工操作。

耕地開始可能在山地,以後向江河兩岸比較代平的地區發展。實行撂荒耕作制,最初是生荒耕作制,繼之是熟荒耕作制。這一時期耕作技術的特點是刀耕火種,以後產生了與播種直接相結合的原始的封耕作,生產技術的重點逐步由林木砍燒轉移到土地加工。出現了用以掌握農時的原始物侯歷。牲畜野放,後來產生了簡單的欄圈。把野生植物和動物培養、馴化驗室栽培植物和家畜是這一時期農業生產的最大成就。人類現今得用的主要作物和家畜,全部是在原始農業時代栽培和馴化成功的。

二、奴隸社會——休閑制
這一時期木石工具仍在廣泛使用,但青銅工具已佔主導地位,因為廣泛使用的木器已用青銅工具加工製造,而且青銅農具已日益普遍地應用於農業生產中。與原始農業時期相比,農具的類型變化不大,耕犁可能已經出現,但耒耜和鋤钁無疑是當時的主要農具,雖然這些農具許多已安上金屬刃套了。在這一階段的後期,鐵農具和牛耕均已出現。

這一時期的耕地主要在華北大平原和其它江河兩岸比較低平地區。當時華北地區沼澤沮洳較多,要在比較低平的地區發展農業必須首先開溝排水,由此而產生的溝洫農業是黃河中下游華夏族農業的主導形式。溝洫農業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大禹治水,溝洫的作用在於排而不在於灌。溝洫農業是旱地農業而不是灌溉農業。與溝洫農業相適應,撂荒制基本上已被休閑制所代替,《詩經·爾雅》中的「菑、新、畲」,《周禮》中的「易田」等,都是休閑制的反映。在南方,除了部分地區仍在山區實行刀耕火種外,也較普遍地在低平地區經營水田。

溝洫農業是壟作形式的旱地農業。當時的農業勞動採取兩人簡單協作的耦耕方式。在這種形式下,耕地的選擇、布置、整治,農時的掌握,品種的選育、播種、管理、除草、治蟲等方面都獲得了初步的成就。在南方的水田則實行比較粗放的火耕水耨法,這種方法並不完全同於刀耕火種,有的地方往往是與簡單的蓄水工程相結合的。這一時期更為完備的天文歷已代替了原始的物侯歷。在對不同封的辨別和利用方面也積累了不少知識。在畜牧業方面,舍飼、閹割、相畜、孕畜保護、牧場管理等項技術都已出現或有所發展。

三、封建社會——連作制、輪作復種制、多熟種植
從戰國開始,中經秦、漢、魏、晉以迄南北朝,耕作制度則由休閑制轉為連作制。
鐵犁和牛耕的推廣是這一時期農業生產工具和動力的主要特點。農業具從質料到形制都比前一段有了很大的變化,鐵農具獲得普遍使用,不但有鐵鍤鐵钁,而且有鐵鏵犁、耙、耱、耬車等各種工具,農業動力則由人力發展到畜力以至水力和風力。農業工具和動力的這種變化使整個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為方改觀。

在北方由於自然景觀的某種改變,由於井田制的破壞和牛犁的推廣,溝洫農業走向衰落。在南方,水田獲得進一步的開發。這些情況促使了水利建設高潮的出現,一批大規模的水利灌溉工程相繼興建。但在北方,旱地農業仍佔主要地位。耕作制度則由休閑制轉為連作制。戰國以後,雖然休閑制在某些地區和某些時期並未絕跡,但連作始終是農業生產的主要耕作制度。適應連作制的需要,我國農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輪作倒茬方式。這時復種制也已在局部地區出現了。

隋、唐、宋、遼、夏、金、元諸代,在耕作制度方面,這一時期輪作復種有所發展,最突出的是南方以稻麥復種為主的一年兩熟制已相當普遍。

這一時期農業工具繼續有重大的發展。例如包括十一個部件的結構完整、使用輕便的曲轅犁,用於深耕的鐵搭,適應南方水田作業的耖、耘盪、龍骨車、秧馬和聯合作業的高效農具如糞耬、推鐮、水轉連磨等。旱地、水田農具均已配套齊全,在傳統農業范圍內,已達到接近完善的地步了。

這一時期北方旱地農業技術繼續有所發展,但比較緩慢,農業技術最重大的成就是南方水田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形成。在土壤耕作方面形成了耕—耙—耖等一套完整的措施。水稻育秧、移栽、烤田、耘耨等都有了進一步發展。為了適應一年兩熟的需要,更重視施肥以補充地力,肥料種類增加,講求漚制和施用技術。

明代和鴉片戰爭以前的清代。多熟種植的迅速發展成了這一時期農業生產的突出標志。

在江南地區,雙季稻開始推廣,在華南和台灣部分地區,出現了一年三熟的種植制度,在北方,二年三熟制獲得了發展。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糧菜間套作一年三熟和二年三熟的最大限度利用土地的方式。

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又獲得發展。深耕被進一步強調,耕法更為細致,為了彌補耕具的不足,出現了套耕、轉耕等方法。肥料的種類、釀造、施用繼續有長足的進步,接近傳統農業所能達到的極限。

耕地制度
一、原始社會: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歸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員共同勞動,共同享用勞動成果。

二、奴隸社會:奴隸主貴族土地國有制——井田制,實質是國王私有制,即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商朝時已存在,西周時進一步推廣,土地所有權屬於國王,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奴隸主驅使奴隸集體耕作並剝奪奴隸的勞動果實,春秋後期,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產生和發展,井田制逐漸瓦解。

三、封建社會: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農土地所有制三種形式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國封建社會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1、確立:戰國時期,商鞅變法標志著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商鞅變法規定: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2、影響:對中國封建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繁榮起過積極作用,但其閉塞性和自給自足的特點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阻礙了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造成中國社會的長期貧困和落後
3、廢除:1950年新中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
1、屯田制:西漢、東漢、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實行過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無地農民,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有利於穩定社會秩序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2、王田制:(如王莽時實行):形式上類似於井田制,但性質仍為封建土地所有制。王莽實行它目的是托古改制、限制兼並,緩和階級矛盾,但結果適得其反;
3、均田制:始於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鑒、吸取,其影響深遠。後隨著土地兼並的嚴重,唐玄宗時國家無地可分,均田制崩潰(這是實行兩稅法的原因之一)
4、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來明朝藩王的土地,歸現耕種人所有,叫「更名田」
(3)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其特點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這種土地所有制形式不佔主要地位。春秋時期,一部分奴隸和平民以及沒落貴族自己墾種的這部分土地,使他們成為小塊土地所有者,成為一家一戶的自耕農。這種小農經濟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樣,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和長期存在的重要基礎。

⑶ 關於牛耕形式的記載,最早見於哪個朝代

牛耕技術的使用,是人類社會進入一定文明時代的一個標志。我國牛耕技術的使用,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之交,中國進入了鐵器時代,鐵器農具的出現及牛耕技術的使用,極大地節省了社會勞動力,擴大了生產規模,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而推動了當時社會制度的變革,促使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制度轉變。近代考古發現,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鐵犁等多種鐵器出現。

漢代時期的甘肅河西地區,使用牛耕技術已較為普遍。開始是單轅犁(駕二牛),後來又有雙轅犁(駕一牛)。東漢時,耬播技術傳入河西,使河西成為「富甲天下」的地方。嘉峪關市境內發現的魏晉時期古墓葬中,出土有多塊(幅)《牛耕》畫像磚,佐證了當時河西地區使用牛耕技術已很普遍。除了一牛挽犁和二牛挽犁之外,耕種後的覆土填埋及平田碎土,均用畜力完成,這就是牛拉的「耙」,又稱「耮」。「耙」一面有齒,可碎土,翻面即可耱地,埋壓種子,使田地平整。至今,當地農村仍在使用。

《牛耕》磚畫出土於嘉峪關5號壁畫墓,圖上繪二牛,一白一黑,牛身細長,角下彎上直,牛鼻有環,但無韁,說明牛馴養得已很溫順,二牛所挽之犁,犁頭部分深深切入土中;扶犁者為一青年男子,衣長襦,束腰,領、袖口緣邊,發髻插有發簪,右手扶犁,左手揚鞭。畫面顯示出畫匠對農耕生活體驗很深,就連扶犁者頭上滴落的汗滴,也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了。整個畫面生動活潑,瀟灑自如,人、牛、犁都處在動態當中。真實地反映了魏晉畫風以及當時畫壇流行的寫實精神。由於畫匠要反映勞作者的辛苦,扶犁者只穿長襦,光著小腿部分。從細微處體現了畫匠巧妙的構思。看似平常,實則精妙。《牛耕》磚畫真實、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古老的繪畫技藝,它不僅在中國繪畫史上,而且在世界繪畫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這幅1600年前的中國《牛耕》繪畫,今天看來仍是那麼清新喜人,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光輝燦爛的繪畫藝術。此畫為國家一級文物。

牛耕技術是在西漢出現的,它的出現標志著當時的生產力的進步,標志著農耕社會達到新的高度。

牛耕技術從出現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末,在中國農村延續了2000多年。在2000多年的延續過程中,雖然也有技術上的改進,但是改變並不大。應該說牛耕技術在歷史上是起過重要作用的,對中國農村的生產和生活影響尤為深刻。

小的時候,家鄉農村剛剛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時候拖拉機等農業機械還比較少,耕牛依然是農戶的重要勞動力,牛耕還是非常普遍的,我覺得我這一年齡階段的對牛耕還有所認識,掌握的恐怕很少了。

「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做咱咋做。」這是一句俗話。表明了農活技術含量的低下和簡單。作為牛耕技術,算是「技術含量」比較高的,有一定難度。

通常的牛耕是兩頭或者三頭牛來拉犁耕作。把綆繩拴好,牛套整理好,然後把牛套在一起,紮好肚帶,再扯一根韁繩系在牛耳上,農夫通過扯拽韁繩來「指揮」控制牛的行進方向。農夫一手扶犁,一手執鞭、扯韁繩進行耕作。這一技術,我在12歲的時候已經初步掌握,後來到學校讀書,便「荒廢」了。呵呵,即使不荒廢,恐怕在今天也早已被淘汰、派不上用場了!

牛是有力氣的,但是速度比較慢,在沒有農業機械的時代,它也恐怕是最佳選擇了。耕地、耙地、耩地、耘地……,牛都是主要的「動力」。還記得小學課本上學過的課文《飼養員趙大叔》,對牛馬有深厚的感情;還記得「俯首甘為孺子牛」……。

如今作為農耕時代的標志,牛耕技術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耕牛也已經被諸多的農業機械取而代之,不再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動力」。農田裡已經見不到耕牛的身影!

牛耕
原來中原地區使用稱為耒耜的腳踏耕具,耕作的人用手把著耒耜的柄,用腳踏著刃部,把鋒刃刺入土中,向外挑撥,才能把一塊土掘起來。耕地就是把土一塊一塊地挨次掘起來,耕作的人需要掘一塊,退一步。這種後退間歇的耕地方法,用力多而效果差。傳說早在商代就用牛駕車,也有人根據甲骨文「犁」字初文的象形,認為商代已有牛耕,但論據不足。到了春秋時期,牛耕已經使用則是毫無疑問的。這樣耕地就變為連續向前,用力少而效果好,這是耕作技術的一次重要改革。春秋戰國時期牛耕開始於東方,商鞅變法後,秦國後來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當時還開始用馬耕田,商鞅為了重視農業,規定:「盜馬者死,盜牛者加。」《鹽鐵論·散不足篇》中說:「古者」,人們用馬代勞,行則拉車,「止則就犁」。漢人說的「古者」,當指戰國和秦。畜力與鐵器的結合,給精耕細作提供了條件。

閱讀全文

與中國平整耕地在哪個年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注冊印尼的imei 瀏覽:756
伊朗大老鼠怎麼 瀏覽:971
印尼盾一千萬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175
印度治高血壓土葯怎麼樣 瀏覽:846
英國公民怎麼移民澳大利亞 瀏覽:196
中國信用卡怎麼改預留手機 瀏覽:580
中國博物館的文物有哪些 瀏覽:911
義大利rcf音響中文名叫什麼 瀏覽:806
伊朗出口貨物怎麼樣 瀏覽:310
印尼1萬元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726
印度買車費用多少 瀏覽:716
印尼國花在哪裡 瀏覽:177
越南吃飯為什麼貴 瀏覽:826
印尼為什麼被稱為火山之國 瀏覽:790
印度有多少斤土豆 瀏覽:925
中國有多少省部級官員 瀏覽:601
中國什麼最受歡迎 瀏覽:233
哪個黑椒醬做義大利面好吃 瀏覽:425
深圳哪裡有義大利巧克力賣 瀏覽:901
義大利民調哪裡最友好 瀏覽: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