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剛果的一切
國名:剛果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Congo)
獨立日:8月15日(1960年)
國慶日:8月13日(1963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綠、黃、紅三色構成,左上方為綠色,右下方為紅色,一條黃色寬頻從左下角斜貫至右上角。綠色象徵森林資源及對未來的希望,黃色代表誠實、寬容和自尊,紅色代表熱情。
國徽:為一年輕黑人女子圖案,銘牌上用法文寫著「團結、勞動、進步」。
國家政要:總統德尼·薩蘇-恩格索 (Denis Sassou-Nguesso) ,1979年、1984年、1989年、1997年、2002年幾次當選總統。
自然地理:面積34·2萬平方公里。位於非洲中西部,赤道橫貫中部,東、南兩面鄰剛果(金)、安哥拉,北接中非、喀麥隆,西連加彭,西南臨大西洋,海岸線長150多公里。東北部為海拔300米的平原,是剛果盆地的一部分;南部和西北部是高原,高度在500-1000米之間;西南部是沿海低地;高原同沿海低地之間為馬永貝山地。剛果河(扎伊爾河)及其支流烏班吉河的部分地段是同剛果金的界河。境內剛果河支流有桑加河、利誇拉河等,庫依路河單獨入海。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中部、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氣溫高,濕度大。
人口:278萬(1994年)。有170多個部族,基本屬班圖語系。南方的剛果族,包括拉利族、巴剛果族、維利族,約占總人口的45%;北方的姆博希族佔16%;中部太凱族佔20%;北部原始森林裡有少數俾格米人。南方講剛果語、莫努庫圖巴語,北方講林加拉語,官方語言為法語。全國一半以上居民信奉原始宗教,約50萬人信奉天主教,20餘萬人信奉基督教新教,4萬人信奉伊斯蘭教。
首都:布拉柴維爾(Brazzaville)
簡史:13世紀末14世紀初,班圖人在剛果河下游建立了剛果王國。15世紀起,葡、英、法殖民者相繼侵入。1884年帝國主義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將剛果河以東地區劃為比屬殖民地,即今扎伊爾,以西地區劃為法屬殖民地,即現在的剛果。1910年,法國佔領了剛果。1958年11月成為自治共和國,但仍留在「法蘭西共同體」內。1960年8月15日,剛果獲得完全獨立,定國名為剛果共和國。1961年3月27日尤盧當選為第一共和國總統。1968年6月31日改國名為剛果人民共和國。1979年3月剛果勞動黨第三次特別代表大會選舉德尼·薩蘇-恩格索為黨的主席,同時當選共和國總統。1984年7月剛果勞動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剛果現階段革命是民族、民主、人民革命。」1990年7月,勞動黨決定放棄馬列主義,但堅持社會主義;主張政治多元化,實行多黨制;放棄勞動黨領導地位。1991年2月25日至6月10日,剛果舉行全國會議,執政的勞動黨和66個反對黨及134個社會團體與會。會議通過了《根本法》,即臨時憲法;決定將國名剛果人民共和國改為剛果共和國,同時恢復使用獨立時的國旗和國歌。
政治:現行憲法於1992年3月15日全國公民投票通過。憲法規定:國家主權屬於人民;實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和半總統、半議會制政體;共和國總統由直接普選產生,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監督憲法的執行和行政機構的正常運轉;總統任命或解除由議會多數派產生的總理及其內閣成員的職務,主持內閣會議;總統有權在征詢總理和國民議會議長意見後解散國民議會;總理為政府首腦,領導政府的活動並保證法律的執行。
外交:對外奉行捍衛民族獨立、國家主權、睦鄰友好和不結盟政策。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支持南部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維護非洲團結和世界和平。
與中國關系:1964年2月22日,中剛兩國建交。2005年9月,剛果(布)總統德尼·薩蘇-恩格索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國名:剛果民主共和國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獨立日:6月30日(1960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為天藍色,在極左邊垂直分布六顆黃色五角星,中間有一顆較大的黃色五角星。六顆星代表剛果民主共和國1960年獨立時最初的六個省。剛果民主共和國以前曾是比利時國王的「私人采地」,稱「剛果自由國」,1960年獲得獨立,但未達到政治上的穩定。現在的國旗是於1997年5月17日恢復使用獨立時的國旗。
自然地理:234萬多平方公里。位於非洲中西部,東接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坦尚尼亞,北連蘇丹、中非共和國,西鄰剛果,南界安哥拉、尚比亞。海岸線長37公里。地形分5個部分:中部剛果盆地區,東部南非高原大裂谷區,北部阿贊德高原區,西部下幾內亞高原區,南部隆達-加丹加高原區。扎烏邊界的馬格麗塔山海拔5109米,為全國最高點。扎伊爾河(剛果河)全長4640公里,自東向西流貫全境,重要支流有烏班吉河、盧阿拉巴河等。東部邊界自北向南有阿爾伯特湖、愛德華湖、基伍湖、坦噶尼喀湖(水深1435米,為世界第二深水湖)和姆韋魯湖等。南緯5°以北屬熱帶雨林氣候,以南屬熱帶草原氣候。
人口:4920萬(1998聯合國估計數字),全國有254個部族,屬班圖語系的各族約占總人口的84%,其中主要為剛果族、恩加拉族、盧巴族、蒙戈-恩庫恩杜族、隆達族等。其餘為屬蘇丹語系的阿贊德族,屬尼洛特語系的阿盧爾族和俾格米人等。官方語言為法語。主要的民族語言有林加拉語、基剛果語、契盧巴語和斯瓦希里語。45%的居民信奉天主教,24%信奉基督教新教,17.55%信奉原始宗教,13%信奉金邦古教。
首都:金沙薩(Kinshasa)。
簡史:約從公元10世紀起,剛果河流域陸續形成一些王國,13-14世紀是剛果王國的一部分。15-16世紀盧巴、隆達、姆西里帝國在東南部地區先後建立。15-18世紀葡、荷、英、法、比等國殖民者相繼入侵。1878年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誘迫扎伊爾流域的部落首領接受一系列奴役性條約。1884-1885年英、法、德等15國在柏林會議上達成協議,將扎劃為國王的「私人采地」,稱「剛果自由國」。1908年成為比利時殖民地,改稱「比屬剛果」。1958年10月盧蒙巴建立剛果民族運動黨,並提出立即獨立的口號。1960年2月比利時被迫同意扎伊爾獨立。同年6月24日成立以盧蒙巴為總理的第一屆政府,30日宣告獨立,定名為剛果共和國,簡稱剛果(利)。同年7月8日比利時出兵入侵,15日美國打著聯合國旗號進入扎。9月14日陸軍參謀長蒙博托發動軍事政變,接管政府全部權力,1961年1月17日美國假手沖伯集團將盧蒙巴殺害。1964年7月沖伯任總理,改國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1965年11月24日國民軍總司令蒙博托推翻卡薩武布總統,行使總統權力,宣布成立第二共和國。1966年5月首都利奧波德維爾改名為金沙薩,同年6月30日,民主共和國改為剛果(金)。1971年10月27日改國名為扎伊爾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Zaire)。 1990年4月24日,蒙博托總統宣布成立第三共和國;取消人民革命運動的執政黨地位,實行多黨制。1997年5月16日反政府武裝攻佔金沙薩,蒙博托宣布放棄權力,並前往摩洛哥首都拉巴特,開始流亡生活。1997年5月17日,解放剛果-扎伊爾民主聯盟武裝領導人卡比拉宣布自任國家元首,並決定改國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
政治:根據憲法,總統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有權任命全國執行委員會(內閣)成員。總統由選舉產生,每屆任期7年,可連任一屆。
外交:奉行中立和不結盟政策,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反對外部勢力干涉非洲事務,支持南部非洲人民的正義斗爭。主張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與中國關系:1961年2月20日,同中國建交。
『貳』 剛果是屬於哪個洲
1. 剛果共和國,通常簡稱為剛果(布),是非洲的一個國家。
2. 該國的地理位置在非洲中西部,赤道穿過其中部地區。
3. 剛果(布)的東部和南部邊界與剛果(金)和安哥拉相鄰。
4. 北部則與中非共和國和喀麥隆接壤,西部與加彭相連,西南部則面臨大西洋。
5. 首都為布拉柴維爾,國界線總長超過150公里,國土面積約為34.2萬平方公里。
6. 剛果(布)的歷史可追溯至13至14世紀的剛果王國。
7. 從15世紀開始,該地區經歷了葡萄牙、英國和法國等國的相繼入侵。
8. 1884年,剛果成為法國的殖民地。
9. 1958年,剛果(布)獲得自治共和國地位。
10. 1960年8月15日,剛果(布)獲得完全獨立,並命名為剛果共和國。
11. 1969年,國家名稱改為剛果人民共和國。
12. 1991年,剛果(布)恢復現國名。
13. 該國的經濟主要依賴石油和木材兩大產業。
14. 大洋鐵路是剛果(布)唯一的一條鐵路,也是非洲最早的鐵路之一。
『叄』 中非共和國離中國多少公里
面積62.2萬平方公里。位於非洲大陸中央的內陸國家。東與蘇丹交界。南同剛果(布)和剛果(金)接壤,西與喀麥隆毗連,北同查德為鄰。境內多丘陵,大部為海拔700-1000米的高原。高原大體可分東部邦戈斯高原;西部印德高原;中部脊狀高地,多縊口,為南北交通要道。東北邊境的恩加亞山海拔1388米,是全國最高點。烏班吉河是境內最大河流,此外還有沙里河。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