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怎麼最終回來了94人呢
1863年,曾國藩府邸迎來了一位來自於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他叫容閎。
容閎這人大有來頭,他是中國最早的一批留美學生(非官派),由一位傳教士帶到美國。留美期間,容閎考上了著名的耶魯大學,成為了第一個在耶魯大學就讀的中國留學生。畢業後,有意振興國家的容閎就回到了中國,可因沒有背景,再加上此時清政府還是很抵觸外國技術,所以容閎未能發揮所常,只是在廣州美國公使館、香港高等審判廳、上海海關等處任職,大多是擔任文員、翻譯。
而在此期間,容閎見清政府不接納他,曾去見過太平天國的攝政大臣洪仁軒,並向他提出了7點建議,如訓練新式軍隊、設立武備學校及海軍學校、建立民主政府、頒定教育制度等等。可是此時太平天國已是自身難保,所以容閎的建議雖被接受,但卻很難實施。
於是,失望的容閎婉拒了洪秀全任命的官職,離開了南京,並來到了安慶。在這里他投到了清朝最有權勢的漢臣曾國藩的幕府中,做了曾國藩的幕僚。而在曾國藩處,容閎相繼實現了他曾經為太平天國所設想的主張,比如協助曾國藩建造了中國第一個洋務企業,江南製造總局,又比如在曾國藩的幫助下,他開設了中國第一所兵工學校。
這批留美幼童中,被召回國內後從事工礦、鐵路、電報事業30人,其中工礦負責人9人,工程師6人,鐵路局長3人;從事教育事業5人,其中清華大學校長1人、北洋大學校長1人;從事外交事業24人,其中領事、代辦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長1人、副部長1人,駐外大使1人,國務院總理1人;從事商業7人;從事海軍事業20人,其中14人為海軍將領,同時為國捐軀者6人,包括廣丙艦都司黃祖蓮、濟遠艦大副沈壽昌、致遠艦幫帶陳金揆、薛有福、揚武艦見習軍官黃季良、鄺永鍾等。
當然在1881年清政府召回留美幼童時,120位留美幼童中,只有94人在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國。而剩下的26位都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回國,這其中包括9位留美期間不守紀律被遣返的,及17位執意不歸及病故的。
當然,這94位遵循清政府的詔令回國的幼童,在回國後並沒有得到厚待。他們在回國後,一到達上海就被清政府給集體關到一個學堂里,據一些親歷者回憶:“只有睡覺,似乎讓死亡結束一切痛苦和折磨”。之後經過數天的“關押”,他們終於等來了清政府官員,而後那個官員將他們隨意的分配,如學工程的詹天佑被派往廣州教英語。
不過雖然此時清政府不厚待他們,但是憑借著他們個人的努力和才能,他們都成為各行各業最為頂尖的人才,為中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 2024海歸就業現狀:近9成留學生選擇回國就業!
近年來,就業市場的挑戰已成共識,無論是985/211、雙非高校還是海外留學生,都面臨著就業壓力。後疫情時代下,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最近,大型招聘平台領英Linked in發布了一份《2024中國留學生歸國求職洞察報告》,從多個角度解析了海外留學生回國求職的現狀、特點、挑戰和趨勢,為求職規劃提供重要參考。
報告指出,超80%的留學生畢業首選歸國發展,絕大多數直接就業,僅有2%考慮創業。歸國決策多由家庭因素、生活與文化環境驅動。盡管求職准備度提升,但歸國就業心態仍復雜,近半數留學生在畢業前開始在國內求職,超過30%確定歸國工作,66%認可就業優勢,同時表現出情緒多樣性和心理復雜性,認為競爭激烈和薪資問題是主要挑戰。
在擇業方面,留學生關注薪酬、職業成長與工作穩定性。他們偏好在經濟發達的長三角、京津冀和粵港澳大灣區就業,高達74%的留學生將薪資和福利待遇視為首要因素,67%看重職位發展和晉升機會。在選擇地點和企業時,既考慮經濟利益,也重視家庭和個人偏好。
薪資預期現實化,表現為高薪資預期降低,更多留學生期望中等薪資(8-12K和12-18K人民幣),反映了對國內就業市場薪酬水平的適應和理性預期。留學生對針對性招聘機會及合適崗位有強烈需求,同時尋求具體職業指導和歸國就業洞察。
博士海歸群體就業選擇呈現多樣性,對薪資有較高現實需求和預期,求職准備積極,偏好通過專業渠道尋找工作。盡管81%選擇直接就業,但只有55%選擇回國,顯示出博士生傾向於海外就業的比例較高。
歸國就業面臨不確定情緒和競爭壓力,但大多數博士海歸期望月薪超過18K人民幣,偏好在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高科技和生物醫葯領域以及技術和教培類崗位就業。
留學生群體以年輕人為主,女性佔比略高於男性,且連續四年保持高比例。留學熱門目的地為北美和歐洲,其中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法國、中國香港、德國、新加坡、荷蘭、西班牙等地受青睞。碩士學歷佔比最高,博士學歷緊隨其後,計算機科學、工商管理、金融學等專業持續熱門,數據科學成為新晉熱門專業。
報告顯示,80%留學生畢業後選擇直接就業,深造意願大幅下降至7%,創業意願下滑。選擇留在海外就業比例銳減,回國發展的比例高達84%,顯著增強。家庭因素、生活環境和文化環境成為回國的主要原因,積極看待國內發展機會也是一大因素。
66%的留學生認為回國就業有優勢,55%充滿信心,但仍有40%感受到迷茫與焦慮。這一現象體現了海歸人才在就業市場面臨的壓力與挑戰,同時,也體現了他們對優勢的認可和對未來的積極態度。
47%的留學生在畢業前就開始尋求回國就業機會,31%已確定工作,表明留學生在職業規劃上具有前瞻性和積極性。在選擇工作時,薪資福利待遇、職業發展、工作穩定性、工作地點和個人興趣成為主要考量因素。
長三角地區成為首選,京津和粵港澳大灣區次之,家庭所在地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在薪資預期上,中等薪資水平(8-12K)預期比例增加,高薪資預期比例下降,反映了對國內就業市場薪酬水平的適應和理性調整。
高科技/互聯網、金融服務&保險、新能源與新能源汽車等行業成為留學生回國求職的首選行業。在崗位選擇上,管培生和技術研發類崗位備受青睞,市場、公關、廣告和營銷類崗位也顯示出興趣。留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關注針對性招聘機會和合適崗位,尋求具體的就業建議和政策解讀。
總體來看,留學生畢業後不僅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高的報酬,選擇回國就業是一個不會後悔的選擇,將為未來提供足夠的底氣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