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海底礦產資源有哪些 開發和保護好我國的海洋礦產資源有什麼意義
俗話說:「海上飄白雲,海底藏黃金,海水流不盡,資源無止境。」我國浩瀚無際的海洋,是祖國資源的寶庫。在渤海海面,鑽探船象一座海上堡壘,它向人們預告,這里的海底是石油的海洋!在我國黃海、東海的大陸架,台灣省及其附屬島嶼、南海諸島等海域的海底,也都蘊藏著豐富的石油。我國北方的沙質海岸,黃沙閃爍,漫漫無邊。沙不僅可以用於建築房屋、修橋鋪路,更是「沙裡淘金」的好原料,尖端工業需用的金剛石、鈦、釷等,都可以從沙里提煉出來。在海下不深的斜坡上,常年沉睡著可以作肥料和化工原料的磷鈣石以及磁鐵礦等。順著斜坡到了深海區,海底的大量沉積物也全身是寶,從它們身上不僅可以提煉出制水泥的好原料碳酸鈣等,還可以提取鋁、銅、鎳、銣、鐳等各種貴重金屬。近年來,在我國的深海區發現了錳結核,錳結核的樣子很象土豆,可以提煉出錳、鐵、銅、鎳等二十多種金屬。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將會有更多的海底寶藏被發掘出來。 海洋的研究、開發和保護無論是對於全人類,還是對一個具體國家都是關系發展全局的戰略性問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巨大的人口數量對資源和國土的壓力之大,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相比的,開發「藍色國土」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意義更為深遠。
B. 中國的文物有哪些
22年前的一天,中國香港西南海域的海面上靜靜地停著一艘打撈船,在漆黑的夜幕下,它猶如幽靈一般。據一本收藏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館里的古航海日誌記載:1752年,一艘名為「歌德馬爾森」號的中國商船,在這片水域觸礁沉沒。當年,這艘從廣州出發的商船滿載著瓷器和黃金,准備駛往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兩百多年後,一個名叫邁克.哈徹的英國職業海上打撈者發現了這個秘密,他將自己的打撈船開到了這片海域。哈徹從「歌德馬爾森」號打撈上來了青花瓷器23.9萬件,每塊重達45公斤的金錠125塊。1986年,哈徹將這筆寶藏交給了荷蘭嘉士德拍賣行,換回了2000多萬美元的回報。從此,哈徹以「當代最成功的尋寶人」的頭銜名噪天下,而「南海沉寶無數」的消息也不脛而走,一批又一批的國際尋寶人來到這里,盜撈中國的水下寶藏。
南海沉寶堪稱「海底瓷都」
其實,這並不是哈徹第一次從南海撈起寶藏。1983年,他就在這里發現了300多年前沉沒的中國明代帆船,船內滿載2萬余件瓷器。這些瓷器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拍賣時以250萬美元成交,平均每件價值112美元。第一次嘗到甜頭的哈徹,從此鎖定了南海。他出高價雇來各種「人才」——考古專業的高材生、海難事故的研究者、東方海域的知情人,以及技術純熟的潛水員。1999年,哈徹在南海又找到了一艘載有100多萬件康熙年間四大官窯瓷器的清代沉船「泰星」號。為了便於運輸和抬高價格,他竟然敲碎了60多萬件成色普通的瓷器,將剩下的35.6萬件運往德國拍賣。這一次他賺了3000萬美元。
哈徹發現的寶物,或許只是埋葬在南海水下寶物的「冰山一角」。15世紀以後,隨著地理大發現與新航路的開通,海洋成為溝通全球的主要通道,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逐漸成為貫通東西方的貿易通道。但是,在那個沒有機械動力的帆船時代,往來海上絲綢之路的船隻隨時會遇險沉沒,幾乎每隔29個小時就有一艘船葬身大海。直到19世紀初,因遇上海盜和風暴而沉沒的貨船比例仍高達30%—40%。
據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統計,在中國的茫茫海域下「沉睡」著2000至3000艘古船,其中以宋元船居多。沉船中還有一些英國東印度公司和瑞典等的外國沉船。這些船滿載的中國陶瓷、絲綢、金銀珠寶等寶藏也就隨船體下沉被大洋淹沒。有專家曾表示,這些沉船完全構成了一個「海底瓷都」,其數量難以估量。對中國考古學者來說,這些海底藏品承載著歷史的密碼,中國的航海史、海外貿易史、港口史、造船史、移民史、國家關系史、宗教史、科技文化交流史等,都將由此有新的延伸。可是,這些珍貴的歷史標本,在海外盜撈者的眼中只等同於鈔票。幾乎就在考古學者深入海底的同時,逐利而來的各色人等也瞄準了發財機會。
海外盜撈者野心勃勃
在蘇富比拍賣行,一件中國元代青花瓷罐曾拍出了2.3億元人民幣的天價。如此巨大的商業利益,引誘著越來越多的「哈徹」加入到沉船打撈的隊伍。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他們不惜血本,利用各種手段在各個海域搜尋水下文物。與此同時,一些無力打撈本國領海內水下文物的東南亞國家,如菲律賓、印尼、越南也開始與西方撈寶公司合作。他們向這些公司頒發許可證,允許他們在領海內撈寶,之後再與頒證國分享利潤。不過,這些西方公司的勘查范圍通常都不會局限在頒證國的領海內,而會秘密潛到中國海域盜撈水下文物。於是,南海成了他們滿足慾望的「樂園」。盜撈、竊取、走私、拍賣……在中國海床上靜躺了千百年的沉寶,也在通過一條條隱蔽的商業通道流失。
參加過越戰的美國老兵費爾.格雷科就借與菲律賓政府的合作,盜撈了數萬件中國古董。為了「開發」南海寶藏,格雷科在菲律賓至少住了10年,從當地漁民的講述中一點一點搜集沉船信息。據菲媒體披露,從1997年到2002年,格雷科先後在南海發現了16艘沉船,撈起了約2.3萬件古董。這些文物都悉數被他運回了美國。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和《紐約時報》的記者曾到過他位於洛杉磯的住所。據他們形容,格雷科的花園里赫然立著幾個兩人多高的巨型花瓶;一大堆精美的瓷碗、陶碟被隨意擺在地上,「整個家就是小型中國古董博物館!」發達的互聯網讓格雷科輕易繞過公開拍賣文物的法律障礙,將古董賣給了私人收藏家。這一點讓菲政府異常惱火,曾發出逮捕令並要求美國將其引渡回菲律賓。但美國拒絕配合。
今年50歲的德國工程師蒂爾曼.沃特法有個野心,他要在未來的歲月里「一網打盡」南海最重要的海底寶藏。1998年,他在印尼勿里洞島(位於南海與爪哇海之間)附近水域20多米深的海底,找到了好幾萬件保存完好的陶瓷製品。沃特法將這座海底寶庫取名為「黑石」號。在接下來的3年裡,他先後撈起6萬件唐代文物,包括陶瓷酒壺、茶碗、刻有浮雕的金銀餐具等。研究推測,「黑石」號很可能是在穿越爪哇島途中,遇上暴風雨觸礁沉沒的。據中方考證,「黑石」號上的長沙窯瓷器品種相當豐富,有很大一部分在中國都沒有出現過,「黑石」號的青花瓷也是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對研究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意義非凡。然而,在中國幾家博物館與沃特法的接觸中,沃特法都堅持把「黑石」號的絕大部分出水文物打包,以至少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而這是中國的博物館所無力承擔的。從今年年初開始,沃特法竟將他的撈寶工具伸向了中國南海。據印尼海洋漁業部估計,在「印尼周邊」的南海海域,有至少463艘貨船殘骸,許多船齡超過1000年。鑒於沃特法的「成績」,印尼政府打算將這463處南海沉船位置,盡數交給沃特法的探寶公司。
金融投資家、比利時人呂克.海曼斯也是印尼政府的「合作夥伴」。2004年9月,海曼斯勘察出了一艘來自10世紀的中國沉船,船很大,有70米長、15米寬。他在船隊上坐鎮19個月,指揮潛水隊下潛2萬次,把將近25萬件珍寶逐一打撈上來。其中最令人稱奇的是那些瓷器:碟子上的飾紋是龍、鸚鵡和其他異鳥;茶壺上清晰可見蓮花的圖案;青瓷上的釉完好無缺。巴黎博物館專家保羅.德斯盧克對海曼斯說:「知道你撈上了什麼嗎?公元10世紀的沉船極其罕見,我們對五代十國的認識非常蒼白,博物館里的文物極少,這艘船填補了空白。」在打撈這艘五代十國時期沉船時,海曼斯還在附近海域發現了一個「更大的不明物體」,但這處沉寶所處海域相當敏感,是印尼與中國有爭議的水域。就在他打算對新寶藏「動手」時,印尼警察突然查封了他在雅加達的藏寶倉庫,並指控他「非法撈寶」。海曼斯猜想,這也許是已經掌握了打撈沉寶技術的印尼政府想甩開他單干。
尋寶熱將毀掉很多寶藏
除了國際盜撈者,國內也有許多文物販子在盯著南海的寶藏。盡管我國早在1989年就對水下文物進行立法保護,但已發現的古船文物還是遭到當地一些漁民的哄搶。他們捕魚時有時候會一網拖出瓷器或古錢,便知道下面有沉船與寶物,於是就借機打撈,而有組織、有規模地盜取這些水下文物更是防不勝防。中國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張威告訴本報記者,在國內,盜撈海底文物的「銷售」甚至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通暢的渠道和市場。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上的盜撈行為,都會在造成中國文物流失的同時,使這些文物的考古價值遭到毀滅性破壞。
中國水下考古中心就是為了搶救中國的水下文物於1987年成立的。而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的即將出水,就是這個中心的傑作。張威說,目前制約我國水下考古的頭等問題就是資金。國外的水下考古都有企業贊助,但中國目前只有香港一家企業曾出100萬元贊助打撈「南海一號」。張威說,沿海調查一次就要花100多萬元,到一趟西沙來回要300萬元,一套潛水服要4000多元,就連一支深海燈也要1萬元,水下考古無疑是個昂貴的行業。被稱為「水下考古之父」的美國考古學家喬治.巴斯甚至曾建議中國不要搞水下考古,因為太費錢了。
盜撈者為何肆無忌憚
至於外國打撈公司為何能頻頻潛入中國海域,進行商業性盜撈或在其他海域打撈中國沉船,專家分析,這是因為無論國際法還是國內法,對海洋文化遺產的界定都太模糊。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教授林燦鈴認為,目前我國相關文物法規定,「對於遺存於中國內水、領海內以及依照中國法律由中國管轄的海域內的文物,無論其起源於中國或起源於外國,均屬中國所有。對遺存於中國領海以外的其他管轄海域,及公海區域內的起源於中國的文物,中國享有辨認器物物主的權利」。然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這樣的法律界定都是不夠准確和完善的。因為對於中國領海外的其他海域可以確認為起源於中國的文物,它僅僅是規定了辨認的權利,也就是說僅僅運用了文物的「屬地原則」,而沒有追究文物的「屬物原則」,這顯然不利於我國文物所有權的保護。而一些西方國家如英國,就採用雙重原則,有利於其追討文物。此外,對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這兩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區域內海洋文化遺產的歸屬,我國法律也沒有做出任何的相關規定。
與此同時,目前國際通行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也給商業盜撈留下了法律漏洞。該《公約》規定,對於在國家管轄權之內的海底發現的具有考古和歷史價值的文物應予以保護;並且特別強調對這類文物「要注意來源國(文化來源國或歷史、考古來源國)的優先權」;但公約中提出的這些條文大多概念含混不清,缺乏實際的可操作性,來源國難以依此追討自己應有的權利。
C. 中國古都文化聖地都有哪些
1.周庄世界最具魅力水鄉
周庄
【歷史上的周庄】
古鎮周庄,位於上海、蘇州、杭州之間,古稱澤國,周庄原來叫貞豐里,北宋元佑年間(公元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200畝捐贈給全福寺作為廟產,居民有感周氏的仁義,便把貞豐里改為周庄。
周庄元代時屬蘇州府長洲縣,明代中期屬松江府華亭縣,清初復歸長洲縣。古鎮周庄處於蘇杭之間,以水貫穿,街道房屋臨河而建,往來皆需舟楫,呈現出一派古樸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如畫的美景綻放在周庄,使其成為了最具魅力的水鄉。 【游覽周庄】
周庄的美景在於水,周庄的魅力也由水打造,經過千年的歷史滄桑與濃厚的吳地文化的孕育,一個靈秀的水鄉展現在人們面前。周庄全福寺的鍾聲述說著新一天的開始,南湖的秋月迎接著晚上的到來,莊田的落雁闡述著生的希望,東庄的積雪預示著豐收的到來。游覽周庄,感受不一樣的美。
【陶瓷之鄉一稀堂博物館】
瓷器是我們祖先偉大的發明創造,有考古資料表明,中國人生產陶器的歷史已達一萬年以上。而一稀堂博物館是在周庄鎮政府和周庄「江南人家」的協助下,由河南省一稀堂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等聯合創辦的一所民辦古陶瓷博物館。
博物館內展示了我國人類有史以來以黃河、長江等流域為主題的原始陶器的創燒至演變到近代瓷器的全過程。共設立了史前至商朝、春秋戰國、兩漢、隋唐、宋元及明清為主題的六個陶瓷展廳。因展品收藏地主要在我國北方,所以展品偏重於北方窯系。
游覽一稀堂博物館,可以了解我國陶瓷的發展及燒制方法,是一個獨特的博物館。
【觀民俗歷史民間收藏館】
天孝德民間收藏館位於周庄鎮城隍埭,坐西向東,是典型的明代中晚期建築。館內收藏分八大類:木器、陶器、瓷器、玉器、銅錫器、石器、紫砂、骨角製品類。其中明清傢俱、歷代瓷器、玉器比重最大,銅器中的花錢尤為珍貴。
民間收藏館館內收藏自石器時代起各代藏品二十餘萬件,分兩大類型,包括歷代民間日常生活、生產勞動用具和散落流失於民間歷代官宦用品,其中明清傢俱、歷代瓷器、玉器比重最大,銅器中的花錢尤為珍貴。館內藏品非常珍貴,真的實反映了古鎮周邊地區范圍的民風民俗和吳文化歷史。游覽收藏館,又是對民間文化的一種補課。
【全福曉鍾伴天明全福寺】
全福講寺座落在周庄鎮西側的白蜆江畔,是宋時周迪舍宅為之,寺廟的主要建築有山門、指歸閣、大雄寶殿、藏經樓等。整座寺廟結構嚴整,殿宇軒昂,蔚為大觀。南湖水光瀲灧,借水布景,巧奪天工,大雄寶殿,飛檐翹角。寺廟既有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建築藝術的美倫美奐,如詩如畫,令人贊不絕口,流連忘返。 2.婺源和諧天成,山水國畫
婺源
【歷史上的婺源】
婺源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原屬徽州地區,是古徽州六縣之一,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婺源素有「書鄉」、「茶鄉」之稱,是全國著名的文化與生態旅遊縣,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
唐朝為便於統治,唐玄宗於開元二十八年決定正月初八設置婺源縣,縣城設在清華鎮,到天復元年(公元901年),縣城遷至弦高(今縣城紫陽鎮)。建縣時,婺源屬於歙州。
對「婺源」這一名字的解釋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說法,一是以「婺水繞城三面」,故名;二是「舊以縣本休寧地,曾屬婺州,取上應婺女之說」,故名;三是「以縣東大鱅水流入婺州」,故名。說法不一,各有千秋。 【游覽婺源】
歷史上中原貴族的南遷,為這里帶來了豐富的中原文化,又經過古徽州人的發展,使得這里的文化更加的繁榮。徽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又反映著中華儒家文化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標本價值。
游覽徽州,不僅要欣賞這里如水墨山水畫的美景,還要深入了解婺源的古徽州文化。
【風水門庭江灣】
江灣始建於隋末唐初,北宋神宗元豐二年,蕭江第八世祖始遷江灣,子孫逐漸繁衍成為巨族。江灣是鍾靈毓秀的千年古鎮,這里山水環繞,寧靜秀美,因此是古徽州風水文化的典範,歷代文風鼎盛、群賢輩出,這里還是毛澤東同志的祖籍。
村中至今還保存著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築和蕭江宗祠、江永紀念館、南關亭、北斗七星井等景點,極具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不僅景色優美,而且文化內涵豐富,「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歷來享有書鄉之譽。
【小橋流水人家李坑】
來到李坑,猶如來到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足見其魅力。昔日的商賈和縉紳們留下的宅院以那些精美的木刻講述著李坑過去的故事。
李坑村落群山環抱,山清水秀,風光十分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粉牆黛瓦,參差錯落,沿溪而建,依山而立。
村內街巷溪水貫通,青石板道縱橫交錯,各種溪橋數十座溝通兩岸,彷彿眼前真的是馬致遠筆下的「小橋流水人家」,只不過這眼前的風景,少了一份凄涼,多了許多詩意的美,讓人禁不住想贊嘆,想長居於此。
【雙橋落彩虹木板廊橋】
在婺源,木板橋是一大特色,原汁原味的杉木建造的木板橋宛如金橋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橋下是清澈無比的江水,橋上不時有村姑農夫挑著擔子從經過,山光水色與木板橋有機結合為一體,環境十分協調。
婺源著名的廊橋當數彩虹橋,橋離清華古鎮不遠,始建於宋代,長達140米,寬為7米,為全木結構,橋上寫有「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對聯。
婺源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農村」,人與自然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和超凡脫俗的世外桃源般的感覺。「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便是朱熹贊美家鄉婺源的詩句。 3.山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山海關
【歷史上的山海關】
山海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一稱「榆關」,又稱「渝關」。山海關修建於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是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在此地創建山海關,北倚燕山,南連渤海,因此稱為山海關。 山海關於公元1381年建關設衛,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自古即為我國的軍事重鎮。山海關的城池,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周長約4公里,以城為關。它雄踞在祖國大地上,福佑著世代的華夏子民,被稱為「天下第一關」。
【游覽山海關】
山海關不僅景色壯麗優美,而且歷史悠久,文化氣氛濃厚。山海關素有「京師屏翰、遼左咽喉」之稱,角山長城蜿蜒,風景如畫,氣勢壯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游覽山海關,你會被長城的壯麗風景所折服。
【歡樂海洋公園樂島】
歡樂海洋公園是一座融旅遊、娛樂及科普教育為一體,以「陶冶大眾、教益學生、維系生態」為宗旨的國內大型現代化海洋科普基地,園內有人工海灣、戲水樂園等游覽場所。
園內可遊玩處眾多,可以看到海獅、海豚等的精彩表演,可以在大型的潛水區漫遊海底,體驗不一樣的環境,也可以與海洋生物親密接觸,體會它們的無窮樂趣。在人工海灣里,可以乘坐國內首創的半潛式觀光潛艇漫步於海底,將史前文明遺跡、海底寶藏和海底墳冢的人文景觀及色彩斑斕的海底世界一飽眼福。
游覽樂島,便是游覽城市中央的海底生活,累了乏了,還可以漫步於浪漫林蔭道,體會不一般地生活與文化,也是一種釋放和回歸。
【忠貞烈女哭長城孟姜女廟】
孟姜女廟景區坐落於山海關以東6.5公里的鳳凰山上,又稱貞女祠,是根據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而修建的。廟前依山砌築108磴行人石板梯道,恰似孟姜女尋夫的艱辛和曲折。廟里的殿內正中塑孟姜女泥像一座,淡裝素彩,面帶愁容,她雙目中透出的無限哀怨,便可以想像到當年孟姜女千里迢迢尋夫的凄涼。
景區又根據孟姜女的傳說修建了大型文化園林孟姜女苑,苑內以「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傳說為主線,還設計建造了「夜制寒衣」、「萬夫築城」等二十個場景,使人更加深刻體會到這段動人的愛情故事的艱辛與曲折。
廟內前殿兩邊有楹聯:「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真實地反映了人們對孟姜女、秦始皇的喜惡,前殿還有聞名全國的奇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hǎi shuǐ cháo ,zhāo zhāo cháo,zhāo cháo zhāo lu;f yn zhǎng,cháng cháng zhǎng,cháng zhǎng cháng xiāo。)包含無盡的哲理,讓人遐想無盡。 3.陽朔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
陽朔
【歷史上的陽朔古城】
陽朔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區東南面,也位於灕江西岸,風景十分秀麗。
陽朔縣歷史悠久,建縣始於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餘年。隋朝開皇十年(590年) 縣址由熙平遷今陽朔鎮,縣衙建於羊角山下,以「羊角」諧音,改縣名為「陽朔」。陽朔縣因此得名,該名歷經各朝,流傳至今。
陽朔百里山川,處處奇山秀水,山青、水秀、峰奇、洞巧,為天下四絕。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被譽為「中國旅遊名縣」。
【游覽陽朔】
陽朔氣候溫和,四季宜人,山清水秀,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此境內山峰林立,平地拔起,千資百態,游覽陽朔,在縣城的山水中尋找樂趣。一處好風景並不算好風景,陽朔處處皆景,處處怡人。
【百里畫廊】
灕江景區全線長48公里,是灕江風景區精華,也是人們到桂林旅遊(000978,股吧)必去的地方。
主要景點有:桃源仙境、浪石勝境、仙人推磨、綉山彩壁、鴛鴦戲水、九馬畫山、七姐下凡、螺螄山等二十多處。乘著船游覽整個灕江,彷彿行走在畫中。喀斯特地貌造就的蒼翠的群山聳立在兩旁,千姿百態,蒼翠欲滴。
灕江江水清澈見底,宛如羅帶般蜿蜒在群山之間,靜靜劃船而過,兩旁若隱若現的民居隱藏在樹林間,清脆的鳥叫聲交叉其間,人也彷彿進了一個仙境,進入了名家筆下的山水畫軸,因此人們才稱為「百里灕江,百里畫廊」。又有一種「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的錯覺,好似遨遊夢境。
【詩境家園】
遇龍河全長42.5公里,至書童山匯入灕江,是陽朔縣第二大河。遇龍河風景區的主要景點有犀牛塘、水厄風光、五指山、朝陽寨、仙桂橋、遇龍橋、歸義古城遺址、漢墓群、東暈岩、八仙過海等近20處。景點密集且景色怡人,一個個游覽下來,不知道又為自己增添了多少的詩情畫意。
這一景區有古石橋群、田園風光、宋橋、唐城遺址、漢墓群等,使景區蒙上一層古色古香的神密色彩。舊縣村是唐代開德四年的歸義縣縣城,有唐代的城牆、明代的民居及清代的進士庄園,時間跨度大,古建築形式多樣,工藝精湛,體現了中國不同朝代的建築藝術,古橋造型典雅,與附近的歸義古城遺址、舊縣村古建築和古人類文化遺址等構成了遇龍河陽朔歷史文化長廊。
有首詩寫到「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無山無水不入神」,陽朔的山水確為中國一大美景。.豐都鬼城神秘鬼文化之旅
豐都鬼城
【歷史上的豐都鬼城 】
豐都鬼城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邊緣,境跨長江兩岸,地處長江上游,上距重慶172公里,下游距宜昌476公里。鬼城豐都歷史悠久,春秋時稱為「巴子別都」,東漢和帝永元二年從枳縣劃出單獨設縣,定名為「豐都縣」,至今已有1900多年歷史了。
相傳豐都是人死後靈魂所歸的地方,人的靈魂離開軀體後都要回歸到這個地方。豐都被訛傳為鬼城,最早的歷史淵源,大概要從巴蜀氐羌部落第一代鬼帝土伯住在「鬼國幽都」而起。
豐都又稱「名山」,因為北宋蘇軾的題詩「平都天下古名山」而得名。這里也是道家72洞天福地之一,名山古剎多達27座,被譽為中國「神曲之鄉」人類「靈魂之都」,以「鬼國京都」、「陰曹地府」聞名於世,非常具有特色。
【游覽豐都鬼城】
豐都歷來就有豐富的文化,特別是獨具特色的鬼文化可謂國內僅有,游覽豐都鬼城,看長江邊小城的寧靜風景,驚嘆於獨特的鬼文化,體驗一下陰曹地府的陰森恐怖,看一下人類靈魂之都的森嚴與幽寂,別是一番趣味。
【全國最大活「鬼」城鬼國神宮】
鬼國神宮是仿照陽間司法體系,營造的一個等級森嚴,陰森可懼的地下宮殿,它是融逮 捕、羈押、庭審、判決、教化功能為一爐的「陰曹地府」,它採用建築、造型、雕塑、繪畫和電子、機械、音響、燈光等綜合技藝,將陰曹地府的奧秘生動形象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地府內有奈何橋,相傳不孝之人過橋便會落下橋去,飽嘗毒蛇撕咬之苦。還有孟婆湯、觀音像以及八仙過海、鬼王嫁女等等,形象逼真,讓人心驚肉跳,激動不已。
鬼國神宮是我國反映鬼文化的規模最大的動態人文景觀,它熔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於一爐,拓展視野,豐富生活,凈化靈魂,給人以超時空的獨特的精神享受。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下笑世上士,沉魂北酆都」即寫到了豐都。
【平都天下古名山平都山】
平都山即名山,因為北宋蘇軾的「平都天下古名山」而改名「名山」。平都山上林木蒼翠,建築精美,主要景點有哼哈祠、報恩殿、奈河橋、玉皇殿、百子殿、無常殿、大雄寶殿、鬼門關等等,鬼文化氣氛非常濃厚。
道家還把平都山列為道都的「洞天福地」之一,相傳漢代有陰長生、王方平兩人曾先後在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飛升,這里也因此得到了道教子弟的親睞。
【歷史悠久天子殿天子殿】
天子殿歷史悠久,最早建於西晉,叫乾竺殿,距今已1600多年。唐代建仙都觀,宋代改名為景德觀,又名白鶴觀,明代改名為閻王殿,現存的天子殿是清康熙三年(1864年)重修的。
天子殿殿堂正中塑陰天子六米高坐像,頭戴金冠,身著蟒袍,腰圍玉帶,秉圭端坐,雙目圓睜,十分的莊重威嚴。殿門前有一幅明末高僧硝山和尚作的楹聯:「不涉階級須從這里過行一步是一步,無分貴賤都向個中求悟此生非此生」,還有一副寫著「任爾蓋世奸雄到此就應喪膽,憑他騙天手段入門再難欺心」,告誡人們應該忠厚。 4.. 徽州古城徽派建築特色與文化內涵
【歷史上的徽州】
徽州古城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she)縣徽城鎮中心,是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古代為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徽州不僅景色優美,而且歷史悠久,建築富有特色,是值得一游的勝地。
徽州秦時開始置縣,秦始皇26年(前221)置歙縣,古稱新安,自隋唐以來,一直都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稱「徽州府」,大歷五年(770年),廢歸德縣,土地又歸歙、休寧二縣,州領黟、歙、祁門、休寧、婺源、績溪六縣,因此形成了徽州一府六縣的格局。歙縣是古徽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此歷史悠久,文風昌盛。
【游覽徽州】
徽州素有「東南鄒魯」、「文化之邦」的美譽,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和集中展示地,也是著名的「中國徽墨之都」和「中國歙硯之鄉」,歷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繁榮造就了徽州特有的吸引力。
【徽州大觀園徽園】
徽州是歙縣縣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帶新建的仿古旅遊城,園內規模宏大,富有特色,有「徽州文化大觀園」之稱。
全省17個地市都在徽園內建有自己的館園,並將各自館園用最具本地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風情和標志性建築以園林的形式展現給遊人與觀眾。游覽徽園
,既可了解安徽悠久的歷史,又如親臨全省各個著名的風景名勝景點游覽一般,十分值得游覽。徽園氣勢宏大,古樸典雅,建築粉牆黛瓦,與周圍風景相得益彰,極富韻味。園內的雕刻集磚雕、木雕、石雕的「徽州三雕」的精髓,十分精美,上承古徽州文化的神韻,下創徽派建築雕刻精華,優美壯觀,另人嘆為觀止。
【東方凱旋門許國石坊】
許國本為明朝嘉靖年間的進士,萬曆十一年(1583),許國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萬曆十二年,因雲南平叛決策有功,晉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賜建牌坊,因此才有了今天的許國石坊。
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俗稱八腳牌樓,石坊有八柱,呈口字形平面,結構十分穩固。上有雕塑,圖案典雅,許國石坊是徽州石牌坊中最傑出的代表,綜合體現了石坊建造技藝的最高水平,其四柱三樓沖天式石坊形制,歷經明清數百年,在石坊建築史上佔有突出地位,可謂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的。
徽州歷史悠久,文化繁榮,著名的徽派建築享譽國內外,中國歷史上的許多文人也都與徽州有著深厚的感情,著名的愛國主義基地陶行知紀念館即位於歙縣城內。
5. 陽朔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
陽朔
【歷史上的陽朔古城】
陽朔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區東南面,也位於灕江西岸,風景十分秀麗。
陽朔縣歷史悠久,建縣始於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餘年。隋朝開皇十年(590年) 縣址由熙平遷今陽朔鎮,縣衙建於羊角山下,以「羊角」諧音,改縣名為「陽朔」。陽朔縣因此得名,該名歷經各朝,流傳至今。
陽朔百里山川,處處奇山秀水,山青、水秀、峰奇、洞巧,為天下四絕。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被譽為「中國旅遊名縣」。
【游覽陽朔】
陽朔氣候溫和,四季宜人,山清水秀,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此境內山峰林立,平地拔起,千資百態,游覽陽朔,在縣城的山水中尋找樂趣。一處好風景並不算好風景,陽朔處處皆景,處處怡人。
【百里畫廊】
灕江景區全線長48公里,是灕江風景區精華,也是人們到桂林旅遊(000978,股吧)必去的地方。
主要景點有:桃源仙境、浪石勝境、仙人推磨、綉山彩壁、鴛鴦戲水、九馬畫山、七姐下凡、螺螄山等二十多處。乘著船游覽整個灕江,彷彿行走在畫中。喀斯特地貌造就的蒼翠的群山聳立在兩旁,千姿百態,蒼翠欲滴。
灕江江水清澈見底,宛如羅帶般蜿蜒在群山之間,靜靜劃船而過,兩旁若隱若現的民居隱藏在樹林間,清脆的鳥叫聲交叉其間,人也彷彿進了一個仙境,進入了名家筆下的山水畫軸,因此人們才稱為「百里灕江,百里畫廊」。又有一種「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的錯覺,好似遨遊夢境。
【詩境家園】
遇龍河全長42.5公里,至書童山匯入灕江,是陽朔縣第二大河。遇龍河風景區的主要景點有犀牛塘、水厄風光、五指山、朝陽寨、仙桂橋、遇龍橋、歸義古城遺址、漢墓群、東暈岩、八仙過海等近20處。景點密集且景色怡人,一個個游覽下來,不知道又為自己增添了多少的詩情畫意。
這一景區有古石橋群、田園風光、宋橋、唐城遺址、漢墓群等,使景區蒙上一層古色古香的神密色彩。舊縣村是唐代開德四年的歸義縣縣城,有唐代的城牆、明代的民居及清代的進士庄園,時間跨度大,古建築形式多樣,工藝精湛,體現了中國不同朝代的建築藝術,古橋造型典雅,與附近的歸義古城遺址、舊縣村古建築和古人類文化遺址等構成了遇龍河陽朔歷史文化長廊。
有首詩寫到「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無山無水不入神」,陽朔的山水確為中國一大美景。.豐都鬼城神秘鬼文化之旅
豐都鬼城
【歷史上的豐都鬼城 】
豐都鬼城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邊緣,境跨長江兩岸,地處長江上游,上距重慶172公里,下游距宜昌476公里。鬼城豐都歷史悠久,春秋時稱為「巴子別都」,東漢和帝永元二年從枳縣劃出單獨設縣,定名為「豐都縣」,至今已有1900多年歷史了。
相傳豐都是人死後靈魂所歸的地方,人的靈魂離開軀體後都要回歸到這個地方。豐都被訛傳為鬼城,最早的歷史淵源,大概要從巴蜀氐羌部落第一代鬼帝土伯住在「鬼國幽都」而起。
豐都又稱「名山」,因為北宋蘇軾的題詩「平都天下古名山」而得名。這里也是道家72洞天福地之一,名山古剎多達27座,被譽為中國「神曲之鄉」人類「靈魂之都」,以「鬼國京都」、「陰曹地府」聞名於世,非常具有特色。
【游覽豐都鬼城】
豐都歷來就有豐富的文化,特別是獨具特色的鬼文化可謂國內僅有,游覽豐都鬼城,看長江邊小城的寧靜風景,驚嘆於獨特的鬼文化,體驗一下陰曹地府的陰森恐怖,看一下人類靈魂之都的森嚴與幽寂,別是一番趣味。
【全國最大活「鬼」城鬼國神宮】
鬼國神宮是仿照陽間司法體系,營造的一個等級森嚴,陰森可懼的地下宮殿,它是融逮 捕、羈押、庭審、判決、教化功能為一爐的「陰曹地府」,它採用建築、造型、雕塑、繪畫和電子、機械、音響、燈光等綜合技藝,將陰曹地府的奧秘生動形象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地府內有奈何橋,相傳不孝之人過橋便會落下橋去,飽嘗毒蛇撕咬之苦。還有孟婆湯、觀音像以及八仙過海、鬼王嫁女等等,形象逼真,讓人心驚肉跳,激動不已。
鬼國神宮是我國反映鬼文化的規模最大的動態人文景觀,它熔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於一爐,拓展視野,豐富生活,凈化靈魂,給人以超時空的獨特的精神享受。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下笑世上士,沉魂北酆都」即寫到了豐都。
【平都天下古名山平都山】
平都山即名山,因為北宋蘇軾的「平都天下古名山」而改名「名山」。平都山上林木蒼翠,建築精美,主要景點有哼哈祠、報恩殿、奈河橋、玉皇殿、百子殿、無常殿、大雄寶殿、鬼門關等等,鬼文化氣氛非常濃厚。
道家還把平都山列為道都的「洞天福地」之一,相傳漢代有陰長生、王方平兩人曾先後在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飛升,這里也因此得到了道教子弟的親睞。
【歷史悠久天子殿天子殿】
天子殿歷史悠久,最早建於西晉,叫乾竺殿,距今已1600多年。唐代建仙都觀,宋代改名為景德觀,又名白鶴觀,明代改名為閻王殿,現存的天子殿是清康熙三年(1864年)重修的。
天子殿殿堂正中塑陰天子六米高坐像,頭戴金冠,身著蟒袍,腰圍玉帶,秉圭端坐,雙目圓睜,十分的莊重威嚴。殿門前有一幅明末高僧硝山和尚作的楹聯:「不涉階級須從這里過行一步是一步,無分貴賤都向個中求悟此生非此生」,還有一副寫著「任爾蓋世奸雄到此就應喪膽,憑他騙天手段入門再難欺心」,告誡人們應該忠厚。 6.平遙華夏文明的搖籃
平遙
【歷史上的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北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舊稱「古陶」。春秋時屬晉國,戰國時屬趙國。秦置平陶縣,漢置中都縣,為宗親代王的都城,在北魏時改名為平遙縣。
明代洪武三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正因為歷史悠久,因此平遙古城在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還是著名的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的誕生地,古城街道兩旁,老字型大小與傳統名店鋪林立,是最為繁盛的傳統商業街,清朝時期平遙的南大街控制著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機構,被譽為中國的「華爾街」,還有「大清金融第一街」的稱號。
【游覽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街道似龜背,城牆堅固,站在城牆上,可以看到古老的城牆與城外的現代建築相得益彰,別是一番風景。平遙號稱有三寶,游覽平遙古城,看古城牆的斑駁印記中滲透的歷史滄桑,會是別樣的收獲。
【平遙三寶之一寶古城牆】
古城牆即平遙縣城牆,建於明朝洪武三年,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城牆。城為方形,牆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牆上築的垛口,牆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辟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 8.鎮遠淡雅清幽,水墨暈染
鎮遠
【歷史上的鎮遠】
美麗的古鎮鎮遠位於貴州省東部,地處湘黔兩省的懷化、銅仁和黔東南三地區五縣接壤交匯之處。
鎮遠古城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280多年的置縣歷史,自秦昭王30年就已經設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