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土地革命是什麼時間開始的
1927年8月—1937年。
大革命失敗後,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地把黨的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入農村,在農村建立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裝和工農政權,開創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
革命意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走過了極其艱難曲折的道路。
曾從最多時的近30萬人減少到約3萬人,但在戰爭實踐中鍛煉出一支英勇善戰的新型人民軍隊,開創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造就了大批優秀的指揮員,積累了豐富的斗爭經驗,形成了一整套適合中國革命戰爭實際的戰略戰術,為實現全國抗戰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大革命失敗到抗日戰爭前夕的十年,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時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土地革命
❷ 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各個時期所推行的土地政策有哪些變化及其原因
中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年)時期的土地政策分為三個階段:
1、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年),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土地革命,總路線「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簡單講,就是「打土豪,分田地」
、1927-1937 國共第一次戰爭時期,共產黨實行的是打到土豪劣紳分田地,把土地均分給農民
原因:這主要是利用農民的積極性來外對國民黨統治,爭取農村包圍城市取得勝利。
2、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由於國內主要矛盾變化,組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力量抗戰,在抗日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既團結了地主,也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鞏固統一戰線。
原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3、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抗戰結束,矛盾變化。在解放區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農民的支持是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可靠保證。按照《中國土地大綱》要求,實行的是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主要還是團結貧下中農,限制富農,打到地主,均分土地。
原因:爭取農民支持,取得解放戰爭勝利
❸ 打土豪分田地是什麼時候的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7-1937.7),也稱作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反對國民黨恐怖統治的內戰時期。
中共領導下的這場偉大的群眾運動,吹響了反封建的號角,革了蘇區地域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關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會結構和法律的命,帶來了蘇區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
「打土豪、分田地」為大部分蘇區農民的生存、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譜寫出了壯麗的篇章,具有史詩般的革命意義。
(3)中國的田地是多久分一次擴展閱讀
意義
中共領導下的這場偉大的群眾運動,吹響了反封建的號角,革了蘇區地域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關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會結構和法律的命,帶來了蘇區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
無論是武裝斗爭、群眾運動的形式,還是打破不合理的土地佔有關系以及與其相應的上層建築之內容,還是其所帶來的社會變革之結局,「打土豪、分田地」都體現出了深刻的革命意義。
在中共所發起的為了農民、依靠農民的這場革命斗爭中,黨始終代表和維護了廣大人民的利益,摧毀了封建地租這種壓在農民肩上的沉重經濟負擔,去除了套在農民脖子上的封建政治和法律的制度枷鎖,驅散了服務於統治和剝削需要的籠罩在農民心頭上的精神陰霾。
「打土豪、分田地」為蘇區農民的生存、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譜寫出了壯麗的篇章,具有史詩般的革命意義。
❹ 中國那一年分田地到戶
我國農村田地是1982年開始分田到戶的
1982年1月1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正式出台,明確指出目前農村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包干到戶、到組。此後,中國政府不斷穩固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使廣大農村地區迅速摘掉貧困落後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1982年提出包產到戶,1984年土地承包期延長為15年不變,1993年,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不變,提倡在承包期內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辦法。當時中央提出:在承包期內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一百年不動搖的方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