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岩石核心在哪裡

中國岩石核心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4-11 04:05:20

㈠ 中國成礦區域

成礦區帶劃分是一項綜合性的地質礦產基礎研究。由於各國地質發展歷史和地質成礦特徵的差異,劃分成礦區域的原則和依據也不盡相同,一般以大地構造單元作為劃分成礦區帶的背景和基礎。

郭文魁對中國的內生金屬成礦規律有系統深入研究。1987年,他根據中國的主要成礦地質事件,以構造岩漿為主要因素,兼顧金屬元素性能,作為成礦區劃的原則,劃分了中國的一級和二級成礦單元。

1.古亞洲成礦域

2.濱太平洋成礦域

濱太平洋成礦域外帶

東北成礦省

華北成礦省

華南成礦省

濱太平洋成礦域內帶

3.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

在上述大區域的成礦域和成礦省之間,又根據具體的構造-岩漿活動特徵、成礦時代及礦產組合,進一步劃分出66個成礦區(帶),如阿爾泰華力西期鐵-金-銅-鎳褶皺斷裂成礦帶,長江中下游燕山期鐵-銅-鉛-鋅-鉬-金斷裂成礦帶,三江喜馬拉雅期、印支期、燕山期、前寒武紀鉛-鋅-錫-鐵-汞-銻斷裂成礦帶等。這66個成礦區(帶)都清晰地反映在郭文魁(1987)主編的《中國內生金屬成礦圖》(1∶400萬)上。

裴榮富等(1995)在論述中國礦床模式的地質環境時,按成礦地質背景將中國劃分出四個構造成礦域和27種成礦環境。這四個構造成礦域是:

1.前寒武紀構造成礦域

2.古亞洲構造成礦域

3.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成礦域

4.濱西太平洋構造成礦域

陳毓川和陶維屏(1996)在其《中國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產》一文中,劃分了中國的五個成礦域:

1.前寒武紀中朝-揚子古陸成礦域

2.古亞洲成礦域

3.中-新生代環太平洋成礦域

4.特提斯成礦域

5.秦嶺-祁連山-昆侖山成礦域

陳毓川等這一劃分方案與裴榮富的類似,不同之處是將處於中國中部的秦嶺-祁連山-昆侖山成礦域獨立劃出,其依據是李春昱在1984年提出的將秦祁昆構造域作為中國四大成礦域的觀點。

翟裕生(1999)認為,區域礦床的分布主要受構造運動控制。成礦區域的范圍大小有不同,但它總與一定的大地構造單元,一定的構造-岩漿帶和構造-岩相帶相吻合。因此,成礦區域的劃分,應以大地構造單元或區域構造單元作為劃分的基礎,而一定的大地構造單元又產出一定的岩石建造,大多數工業礦床又萌生和依附於一定的岩石建造之中。因此,構造-岩漿-成礦帶或構造-岩相-成礦帶是對大多數成礦區、岩漿成礦帶或構造域的合理概括。

成礦區域劃分中面臨著一個復雜但很實際的問題,即成礦時代問題。中國境內大體可劃分為九個成礦時代: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加里東期、華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在每一成礦區域中可有一個或幾個成礦時代。

除了上述的成礦大地構造、成礦時代兩因素外,區域岩石圈的結構和組成特徵也是劃分成礦區域時應考慮的重要因素。岩石圈的化學組成和地球化學作用是區域成礦的物質基礎和基本成礦作用。區域中能產生哪些礦產,哪些是優勢礦產,哪些是劣勢礦產,歸根到底是由區域岩石圈特別是上地幔-下地殼的化學組成,主要是成礦元素豐度所決定。

綜上所述,翟裕生以區域大地構造演化為基礎,區域構造、成礦時代和區域岩石圈三者結合作為劃分成礦區域的依據,將中國境內的成礦區域劃分為六個成礦域(圖7-3)。這六個成礦域是:

Ⅰ.天山-興蒙成礦域

Ⅱ.塔里木-華北成礦域

Ⅲ.秦-祁-昆成礦域

Ⅳ.揚子成礦域

Ⅴ.華南成礦域

Ⅵ.喜馬拉雅-三江成礦域

每個成礦域中包括不同成礦時代,其中Ⅱ和Ⅳ是以前寒武紀陸塊為主體及外圍造山帶構成的成礦域,Ⅰ,Ⅲ,Ⅴ,Ⅵ則是以造山帶為主體(其中夾有微陸塊)的成礦域。而濱西太平洋構造成礦域的有關內容則被包括在中國東部的幾個成礦域或成礦帶(興蒙、華北、揚子、華南和東秦嶺)中,未將其單獨劃出。

筆者將揚子成礦域和華南成礦域兩者獨立分出,主要是考慮到這兩個區域的成礦特色都比較明顯,而且地質構造背景也有很大差異,為了突出揚子陸塊在中國大陸形成史中的特殊地位,也為了顯示華南成礦域花崗岩型鎢、錫、稀土金屬在全球金屬成礦中的重要意義,將揚子和華南這兩個成礦域分開是必要的。

圖7-3 中國大陸成礦區域劃分圖(翠裕生等. 1999)

在以上六個成礦域中,又按照次一級的地質構造單元和成岩、成礦特徵,主要是成礦組分特徵,再劃分為27個成礦帶,每個帶中都有一定的成礦系統。

1.阿爾泰金-鉛-鋅-銅-鎳-鐵成礦帶

2.准噶爾鉻-金-錫-鐵-銅成礦帶

3.天山鐵-銅-錳-金-鎳成礦帶

4.鄂爾古納銅-鉬-銀-金-鉛-鋅成礦帶

5.大興安嶺-東蒙銅-鉛-鋅-鎢-錫-鉬-金-鐵成礦帶

6.小興安嶺-佳木斯鉛-鋅-鐵-金-銅-鎳-鉬成礦帶

7.塔里木及周邊鉛-鋅-鐵-銅-金成礦帶

8.華北陸塊北緣鉛-鋅-金-鐵-鉬-銅-稀土成礦帶

9.華北陸塊東部鐵-鋁-金-銅成礦區

10.華北陸塊南緣東緣金-鉬-銅-鉛-鋅成礦帶

11.阿拉善地塊及南緣鎳-銅-金-鐵成礦帶

12.北秦嶺銀-金-銅-鐵-鉛-鋅成礦帶

13.南秦嶺鉛-鋅-金-汞-銅成礦帶

14.祁連山銅-鐵-鉛-鋅-鉻-鎳-鎢-鉬成礦帶

15.柴達木及周邊鉛-鋅-鉻-鉀成礦帶

16.東昆侖-阿爾金鐵-鉻-鎳-鉛-鋅-銅成礦帶

17.西昆侖鐵-鉻-銅成礦帶

18.江南地塊金-銻-鎢-鉛-鋅-錫成礦帶

19.長江中下游鐵-銅-金-硫-鉛-鋅成礦帶

20.上揚子汞-銻-金-鉛-鋅成礦帶

21.康滇地塊鐵-銅-釩-鈦-鎳-錫-鎢-鉛-鋅成礦帶

22.東南沿海鉛-鋅-銀-銅-金成礦帶

23.湘贛粵桂鎢-錫-稀土-鉛-鋅鈾成礦帶

24.右江鉛-鋅-金-銀-銻-錫成礦帶

25.松潘-甘孜金-鈾-銅-鈷-鎳成礦帶

26.三江銅-鉛-鋅-錫-鉬-金-銀-鎳-鈷成礦帶

27.雅魯藏布江鉻成礦帶

近年來,我國地質大調查和有關礦產勘查項目在中西部地區找礦工作中,有重大發現,如岡底斯成礦帶等,為了更全面地進行中國成礦區劃,正在實施的《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2006~2010),專門組織了「成礦區帶課題組」,由徐志剛、陳毓川主持,約請常印佛、翟裕生、湯中立、裴榮富及各省(區)地礦廳(局)原總工程師及各大區地調中心有關專家,經多次研討、反復修改,形成了《中國成礦區帶劃分方案》(2008)。該方案吸收已有各方案優點,並充分反映地礦工作新成果,將中國成礦區帶(成礦單元)按規模劃分為五級:

Ⅰ級成礦單元為全球性的成礦域,受控於全球性的洋、陸格局及其地球動力學體系,先分出與古亞洲、特提斯和濱太平洋三大構造域相對應的三大成礦域後,再考慮到秦祁昆巨型造山系之宏大規模以及在中國地殼演化及其成礦作用中之重要性,分出秦祁昆成礦域;而對十分重要的前寒武紀成礦作用及其礦產,則置於四個顯生宙成礦域中,以「基底」成礦作用方式加以表現。

Ⅱ級成礦單元為區域性的成礦省。Ⅲ級成礦單元稱成礦區帶,其范圍總體上相當於成礦省內較大級別、相對獨立的成礦單元,是成礦省內一種或多種礦化集中分布區,是全國成礦區帶劃分中的核心。在Ⅲ級成礦區帶內還可分出Ⅳ級(成礦亞帶或礦帶)和Ⅴ級(礦田)成礦單元。

中國西部的地殼演化主要表現為陸塊裂解成洋、洋盆俯沖-閉合、陸(或弧)-陸匯聚碰撞及其碰撞後造山伸展等諸多板塊構造活動及相應的成礦作用,其板塊構造格局及其地球動力學特徵仍較清晰,成礦構造單元(以Ⅱ級和Ⅲ級為主)與古板塊及其內的大地構造分區能較好吻合;而中國東部晚前寒武紀-古生代(或南華紀-中三疊世)古板塊體制受到中-新生代濱太平洋構造域/成礦域的強烈改造,成礦作用亦以中-新生代為主,並主要受控於由中-新生代地球動力學和先期構造(如基底之隆坳構造和大型斷裂構造)所形成的構造-岩漿帶,致使許多中-新生代成礦區帶斜疊在先期的成礦區帶(或大地構造分區)之上。因此,對中國西部,把由地塊及其周緣造山帶組成之古板塊作為成礦省,將地塊及周緣的一些造山帶視為Ⅲ級成礦區帶;而對中國東部,則將華北和揚子兩陸塊及興蒙、吉黑、秦嶺-大別-蘇魯和華南諸造山帶作為成礦省,再兼顧其內次級(Ⅲ級)構造單元及上疊的中-新生代構造-岩漿-成礦帶,劃分出Ⅲ級成礦區帶。

這樣,《中國成礦區帶劃分方案》(2008)將中國西部分為阿爾泰、准噶爾、伊犁、塔里木、華北(僅指阿拉善地區)、阿爾金-祁連、昆侖、秦嶺-大別(西段)、巴顏喀拉-松潘、喀喇昆侖-三江、岡底斯-騰沖和喜馬拉雅11個成礦省(未計阿拉善地區)和45個Ⅲ級成礦帶。將中國東部分為大興安嶺、吉黑、華北、秦嶺-大別(東段)、揚子和華南五個成礦省(秦嶺-大別成礦省東段未重復計入)和45個Ⅲ級成礦區帶,全國共計分出16個成礦省和90個Ⅲ級成礦區帶。為了更好地反映中國成礦區帶劃分之成礦地質背景及其與大地構造單元之間的關系,徐志剛等編制了《中國成礦區帶劃分圖(1∶500萬)》。

㈡ 大陸與大陸岩石圈

對固體地球的一個組成部分大陸,應該回答「大陸有多深」這一問題。板塊學說建立的全球體系中,大洋和大陸可處於同一板塊(如澳洲板塊、非洲板塊),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板塊學說回答了另一個問題:大陸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是不同的,大洋岩石圈是相對年輕的而且最終將通過板塊俯沖而「回到」地幔內部,而大陸岩石圈是以古老的陸核為核心的塊體,既不「輪回」,也不再生。從物理化學性質與成分看,大陸是地球頂部密度較低及含硅鋁質地殼較厚的塊體。有人認為,大陸是由於質量較輕而受浮力作用上升到海平面上的塊體。這些定義都不能令人滿意,也沒有能回答「大陸有多深的問題」。

在板塊構造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先完善「大陸岩石圈」的概念,然後再研究與它關聯的下部軟流圈和地幔過渡帶(上地幔),這就是本講要討論的內容。我們說.「大陸岩石圈」是位於地理大陸下方的地殼和淺地幔,位於軟流圈之上,其厚度變化較大,一般在50~300km以內,它相對軟流圈是剛性的,所以可以作為一個塊體在其上飄移。典型的大陸岩石圈指古老地盾及克拉通地區的岩石圈,它是長期穩定的塊體,有人也把它稱為狹義的大陸岩石圈。

另一個問題,「陸洋的地質邊界在哪裡?」這個問題如果從板塊的觀點是難以回答的。從動力學的觀點看,陸洋之間一般不存在一個長期穩定的間斷面,而存在著過渡帶(即大陸邊緣),在過渡帶中正發生各種地質作用和物質運移,使大陸岩石圈增生。

「大陸岩石圈的底界在哪裡?」有不同的說法。上面我們說這是從剛性岩石圈過渡到粘滯性軟流圈的邊界(力學邊界層),是從流變學的角度出發的。還有人說,這是Vp從8.1km/s下降到7.8km/s以下,或Vs從4.7左右下降到4.4以下的邊界,即上地幔高速帶的底或低速帶的頂,這是所謂的「地震岩石圈」底界。還有人從地熱學理論出發,由熱邊界層(TBL)來定義這個界面,這就是所謂的「熱岩石圈」。當熱量傳遞和經過熱岩石圈(TBL)時形成很陡的溫度梯度,其厚度與時間的開方成正比。假定岩石圈為均勻介質,大陸熱岩石圈的厚度可達200km以上.中國大陸平均131km。不難看出,熱岩石圈的厚度與地震岩石圈厚度有一定差異,而流變學的岩石圈厚度目前還主要依靠地震資料來估計。因為溫度升高同時導致波速降低和粘滯性增加。處在運動中的大陸岩石圈底部還是一個剪切性的邊界層,因此,有可能激發反射地震信號。

「能否用上地幔高導層的頂面作為岩石圈的底界?」從第一講的岩石物理資料可知,溫度升高將同時導致岩石電阻率降低和粘滯系數降低,因此軟流圈應反映為高導層。但是由於岩石電阻率的影響因素太多,大陸岩石圈下部的淺地幔電阻率就可能很低(見圖1.12),一般很難根據電阻率的變化來准確確定岩石圈的厚度。

近年來對大陸上地幔的研究取得的一個最重要的認識是:大陸岩石圈應視為地幔物質分異產生的殘渣。用句俗話打比方,可以說它是「地球演化形成的垃圾堆」。地球演化到現今的高級圈層結構,經歷了熔融的軟物質上涌、分異和在表層凝聚的過程,而大陸岩石圈就是這種化學作用過程形成的邊界層。早期最輕的富硅物質(垃圾)離析後形成原始大陸地殼及淺地幔,後續的這種過程使「垃圾堆」增生,並經歷了變形、變質、重熔等一系列地質作用,形成古老而復雜的大陸岩石圈。這種過程的繼續將使大陸岩石圈增生和擴大,最終成為覆蓋整個地球的固體圈層。正是因為「垃圾堆」的保存,才使地質學家在研究地球演化時有可靠的線索。

關於大陸岩石圈的「殘渣」起源說,有以下依據:(1)大陸岩石圈的波速相對地高,而且含有明顯的各向異性,說明富含橄欖岩石,尤其是鎂橄欖石,與此相反的是高輝石和高氧化鐵含量在高溫下都會導致地震波速的降低。鎂橄欖石是化學分異的固體殘余成分,不象石榴子石(富CaO及Al2O3)那樣易熔而具有活動性。(2)岩石學分析認為殼幔熔融物質與地幔原岩相比富含CaO、Al2O3和FeO,估計古老而穩定的大陸岩石圈可能虧損石榴子石與FeO。(3)大陸岩石圈作為負載長期浮在軟流圈之上,並不斷增生,它應是化學分異的產物,而不是地球形成初期重力分異的產物。

同時,目前趨向於認為大陸岩石圈是整個地幔(甚至包括外核)化學分異的產物,而不僅僅是上地幔分異的產物。其主要依據是:大陸地殼聚集大多數互不相容的元素,它們中至少有部分來自下地幔,因此大陸岩石圈的形成涉及整個地幔的分異作用。因此,要了解大陸岩石圈,就必須研究整個地幔,這個問題將在下一講討論。首先來討論上地幔。

㈢ 地理(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主要分布在中國哪裡

岩漿岩中,噴出岩在中國主要在火山或古火山分區地區分布,如新疆火山分布區、東北火山分布區(如長白山、五大連池)、山東昌樂火山、海南古火山、騰沖火山、台灣大屯山等,侵入岩主要分布在以侵入岩為主的造山帶上,如河北燕山山區、山東青島嶗山、福建武夷山等,花崗岩分布非常廣泛。
沉積岩遍布中國,因為沉積岩是覆蓋地表最廣泛的岩石,在中國每個省都有沉積岩分布,只是由於沉積相的不同,沉積岩呈現不同的岩性和厚度。
變質岩主要分布在出露的古老基底地層(如山西呂梁山)或高壓變質帶(如秦嶺、大別山)上

㈣ 中國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哪裡,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頭頂是透藍的天空,一碧如洗,纖雲未染;腳下是五彩的山峰,神韻十足,絢麗秀美。這里的山,獨具一格。世人謂五嶽之中,泰山獨尊、雄偉壯麗,世人謂珠峰高聳入雲、直沖九天,而稱此處的山峰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站在這里,放眼望去的每一處景色都好似傾盡心血的畫作,完全勾住了前來欣賞的人兒的魂魄,令他們贊不絕口,痴迷忘返。

其他地區的山峰都是由灰黑色的岩石組成,而這里的山峰卻是五彩繽紛的,為何?這里是丹霞地貌,是紅色的砂岩經過長期的風化作用和流水作用,加上氣候變化的影響形成的。丹霞地質構造主要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世紀的水平或者緩傾的紅色地層中,是巨厚紅色砂、礫岩層中沿垂直節理發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張掖祁連山丹霞交錯層理、四壁陡峭、垂直節理、色彩斑斕。

一般情況,每年的6月-9月是來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觀賞的最佳時間。因為甘肅省深居內陸,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僅為130mm左右,而這里的6月-9月降水比較集中,空氣較為濕潤,相比其他月份更適合來旅遊。

㈤ 請教地質問題:我國或陝西常見的岩石種類及有關知識,謝謝了

最常見的幾種岩石

1.岩漿岩

(1)花崗岩花崗岩是地殼上分布最廣的一種酸性侵入岩。顏色以淺灰、肉紅色為主,中粗粒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中石英佔30%左右,為不規則粒狀,白色或煙灰色,具有油脂光澤,硬度很大;正長石約佔30%~60%,肉紅色、白色或微黃色,板狀晶體,玻璃光澤,硬度比石英略小;黑雲母約佔5%,褐黑色,鱗片狀,油光閃亮,可用小刀剝成薄片。花崗岩岩體往往很大,常形成巨大山脈的核心。

(2)流紋岩流紋岩是一種酸性噴出岩,它的化學成分、礦物成分與花崗岩基本相同。流紋岩的顏色淺淡,常為白、粉紅、淺紫等色,具隱晶斑狀結構。斑晶為石英和長石,暗色礦物少見。基質由微晶或玻璃質組成,流紋構造發育。流紋岩在我國浙江、福建沿海一帶分布較廣。

(3)玄武岩玄武岩是一種黑色緻密、比重較大的噴出岩(玄武就是黑色的意思)。經幾次變化後成暗綠、暗紅色。它的主要礦物成分是基性斜長石和普通輝石,也常含有少量的橄欖石和角閃石。玄武岩具隱晶質斑狀結構。斑晶為斜長石、普通輝石或橄欖石。氣孔、杏仁構造發育。杏仁部分多為方解石、綠泥石、玉髓等。玄武岩是地殼上分布最廣的基性噴出岩,如我國河北省張北漢諾壩台地和印度德干高原都是由玄武岩構成的。

2.沉積岩

(1)礫岩直徑大於2 mm的岩石碎屑叫礫,已經磨圓了的俗稱卵石。礫和卵石被其他物質膠結起來形成的岩石,稱為礫岩。礫石多半為較堅硬的岩屑或礦物組成,如石英、燧石等。膠結物一般為黏土、鈣質、硅質等。由二氧化硅膠結的礫岩特別堅固,抗風化能力最強。

(2)砂岩直徑2~0.05 mm的岩石碎屑叫做砂,由砂粒膠結而成的岩石,稱為砂岩。砂粒的成分以石英為主,其次是長石,重礦物很少。砂岩顏色常為白色、灰色、淡紅色和黃色等。如果含有90%以上的石英砂粒,則稱為石英砂岩,質地堅硬,純者可用做玻璃原料。

(3)頁岩主要由顆粒細小的黏土礦物組成。具有明顯的頁理構造,可以分裂成薄片,好像書頁,故稱頁岩。層面上常有雲母碎片,光澤暗淡 。頁岩顏色多種多樣,常與所含雜質有關,如黑色或灰色(含碳質或低價鐵)、紅色(含氧化鐵)、綠色(含綠泥石等)、黃色(含褐鐵礦)等。質地緻密,常形成隔水層。頁岩抗風化能力弱,在地形上往往形成低山溝谷。

(4)石灰岩石灰岩俗稱「灰岩」,主要由方解石組成,緻密性脆,硬度不大,小刀可以刻動。一般為白色、灰色,因含雜質顏色變深,呈黃、淺紅、褐、灰黑等色。遇稀鹽酸發生化學反應放出氣泡。灰岩能溶於水,在濕熱多雨的石灰岩地區,常發育奇峰異洞。在鋼鐵冶金、燒石灰、制水泥等方面都要用石灰岩。

3.變質岩

(1)大理岩大理岩是石灰岩經過重結晶變質而成的。礦物成分以方解石為主,白雲石次之。粒狀變晶結構,塊狀構造,在斷面上可以看到閃亮發光的小方解石顆粒。大理岩遇稀鹽酸起泡。大理岩色澤美觀,硬度不大,容易雕刻,是工藝和建築上廣泛應用的裝飾石材。雲南大理是我國大理岩著名的產地,大理岩也因此得名。

(2)板岩由頁岩和黏土岩變質而成。主要成分有雲母、石英粒、綠泥石、黏土等,顆粒極細,不易辨認。顏色多種多樣,有灰、黑、灰綠、紫、紅等色。岩性緻密均勻,容易劈成薄片,稱為板理構造。質地堅硬,擊之有清脆響聲。板岩可以做石板、缸蓋和屋瓦等。

(3)片岩主要由片狀、柱狀礦物如雲母、綠泥石、滑石、角閃石等組成,它們主要形成雲母片岩、綠泥石片岩等。片狀和柱狀礦物在壓力作用下沿一定方向排列形成片理構造。片理面凹凸起伏,具有較強的絲絹光澤,沿片理極易劈開。片岩多由沉積岩或某些火成岩變質而成,是一種變質較深的岩石。

(4)片麻岩這是變質很深的岩石,由多種岩漿岩和沉積岩變質而成。晶粒較粗,主要成分為長石、石英、黑雲母及其他暗色礦物。其中礦物顆粒定向排列或拉長,黑白相間,形成斷續條帶,稱為片麻構造。岩性較硬,但極易風化破碎。這種岩石分布地區,常代表年齡最古老的地帶。片麻岩在我國北方分布較廣。

㈥ 岩石哪裡有

岩石主要分為三大類——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
火成岩
也稱岩漿岩。來自地球內部的熔融物質,在不同地質條件下冷凝固結而成的岩石。當熔漿由火山通道噴溢出地表凝固形成的岩石,稱噴出岩或稱火山岩。常見的火山岩有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紋岩等。當熔岩上升未達地表而在地殼一定深度凝結而形成的岩石稱侵入岩,按侵入部位不同又分為深成岩和淺成岩。 花崗岩、輝長岩、閃長岩是典型的深成岩。花崗斑岩、輝長玢岩和閃長玢岩是常見的淺成岩 。根據化學組分又可將火成岩分為 超基性岩 (SiO2 ,小於45%)、 基性岩 (SiO2 ,45%~52%)、 中性岩 (SiO2 ,52%~65%)、 酸性岩 (SiO 2 ,大於65%)和 鹼性岩 (含有特殊鹼性礦物,SiO 2 ,52%~66%)。火成岩佔地殼體積的64.7%。

沉積岩
在地表常溫、常壓條件下,由風化物質、火山碎屑、有機物及少量宇宙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層狀岩石。按成因可分為 碎屑岩 、 粘土岩 和化學岩(包括生物化學岩)。常見的沉積岩有 砂岩 、凝灰質砂岩、 礫岩 、粘土岩、 頁岩 、 石灰岩 、 白雲岩 、 硅質岩 、 鐵質岩 、 磷質岩 等。沉積岩佔地殼體積的7.9%,但在地殼表層分布則甚廣,約占陸地面積的75%,而海底幾乎全部為沉積物所覆蓋。 沉積岩有兩個突出特徵:一是具有層次,稱為層理構造。層與層的界面叫層面,通常下面的岩層比上面的岩層年齡古老。二是許多沉積岩中有「石質化」的古代生物的遺體或生存、活動的痕跡-----化石,它是判定地質年齡和研究古地理環境的珍貴資料,被稱作是紀錄地球歷史的「書頁」和「文字」。

變質岩
原有岩石經變質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根據變質作用類型的不同,可將變質岩分為5類:動力變質岩、接觸變質岩、區域變質岩、混合岩和交代變質岩。常見的變質岩有 糜棱岩 、碎裂岩、 角岩 、板岩、 千枚岩 、 片岩 、 片麻岩 、 大理岩 、 石英岩 、角閃岩、片粒岩、榴輝岩、 混合岩 等。變質岩佔地殼體積的27.4%。 岩石具有特定的比重、孔隙度、抗壓強度和抗拉強度等物理性質,是建築、鑽探、掘進等工程需要考慮的因素,也是各種礦產資源賦存的載體,不同種類的岩石含有不同的礦產。以火成岩為例,基性超基性岩與親鐵元素,如鉻、鎳、鉑族元素、鈦、釩、鐵等有關;酸性岩與親石原素如鎢、錫、鉬、鈹、鋰、鈮、鉭、鈾有關;金剛石僅產於金伯利岩和鉀鎂煌斑岩中;鉻鐵礦多產於純橄欖岩中;中國華南燕山早期花崗岩中盛產鎢錫礦床;燕山晚期花崗岩中常形成獨立的錫礦及鈮、鉭、鈹礦床。石油和煤只生於沉積岩中。前寒武紀變質岩石中的鐵礦具有世界性。許多岩石本身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如北京的漢白玉(一種白色大理岩)是聞名中外建築裝飾材料,南京的雨花石、福建的壽山石、浙江的青田石是良好的工藝美術石材,即使那些不被人注意的河沙和卵石也是非常有用的建築材料。許多岩石還是重要的中葯用原料,如麥飯石(一種中酸性脈岩)就是十分流行的葯用岩石。岩石還是構成旅遊資源的重要因素,世界上的名山、大川、奇峰異洞都與岩石有關。我們祖先從石器時代起就開始利用岩石,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的衣、食、住、行、游、醫……無一能離開岩石。研究岩石、利用岩石、藏石、玩石、愛石已不再是科學家的專利,而逐漸變成廣大群眾的喜愛.

㈦ 中國大陸成礦域

中國大陸成礦域的劃分,雖然有不同方案,但近年來,已逐漸趨於共識(例如,翟裕生等,1999;陳毓川等,1999;裴榮富等,1998),主要包括:①前寒武紀成礦域;②古亞洲成礦域;③秦-祁-昆成礦域;④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⑤濱西太平洋成礦域。從空間展布來看,前寒武紀成礦域主要分布於中朝克拉通、揚子克拉通周邊;古亞洲成礦域,秦祁昆成礦域和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主要分別受北側的西伯利亞大陸與中朝-塔里木中軸大陸、中軸大陸與揚子大陸、塔里木-揚子大陸與印度大陸的控制,分別呈東西走向,北西西走向和向北東突出的弧形帶;濱西太平洋成礦域則主要受太平洋俯沖帶控制呈北東—北北東向展布,交切前寒武紀、古亞洲、秦祁昆3個成礦域。

5個成礦域的空間展布與中國大陸的拼合形成的階段密切相關。中國大陸是由中朝、揚子與塔里木等幾個比較小的克拉通與其間的造山帶拼合而成的一個復合大陸,大體上可劃分為3個階段:①拼合前階段,②主體拼合階段,③拼合後的階段(任紀舜等,1999;Wang等,1995;鄧晉福等,1996)。震旦紀前為大陸主體拼合之前的階段,是幾個克拉通塊體獨自形成的過程,前寒武紀成礦域與這個階段的形成過程密切相關。震旦紀—三疊紀是中國大陸主體拼合階段,古生代是中朝和塔里木及其周邊造山帶拼合形成北方拼合大陸的時期,古亞洲成礦域及秦祁昆成礦域的北帶形成與此過程密切相關,由此,古亞洲成礦域主體呈現東西向展布,秦祁昆成礦域的北帶呈北西西向展布,其中祁連成礦帶則是呈北西走向展布。同時,此階段是以揚子克拉通為主體與周邊造山帶拼合形成華南拼合大陸的時期。三疊紀則是以中軸大陸為核心的北方拼合大陸與以揚子克拉通為主體華南拼合大陸的拼合,完成中國主體大陸的拼合。由此,秦-祁-昆成礦域主體呈現北西西向展布。一旦中國主體大陸拼合完成,它的幾何形態與邊界條件就與前兩個階段完全不同了,此時,中國主體大陸西南部的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受到塔里木-揚子克拉通的限制,呈現向北東突出的弧形展布,中國主體大陸的東部則受到蒙古-鄂霍次克構造帶,伊佐奈崎(Izana-gi)和太平洋俯沖的影響形成總體北東—北北東走向的濱西太平洋成礦域,並與處在中國東部的前寒武紀、古亞洲和秦祁昆三個成礦域交切疊加,使原有的成礦域發生重大改造。

由上可以看出,除前寒武紀成礦域之外,其他4個成礦域是夾持於西伯利亞、中朝(燕山期開始為鄂爾多斯)、塔里木、揚子、印度等克拉通塊體,以及太平洋俯沖帶之間的顯生宙造山帶。上述克拉通塊體主要均為1800 Ma前形成的,是從地幔中分離出來的最早的一批大陸,現今地球物理探測表明,它們均有一個深達 200~400 km 的大陸根(Boyd,1986,1989;Polet 等,1995;鄧晉福等,1996a,1998,1999a)。其特徵是,地溫低(冷),岩石圈地幔為虧損玄武岩組分的方輝橄欖岩,缺乏揮發分,密度低(浮力大),強度高(因為缺乏揮發分),下面的軟流圈薄或不發育。然而,它們之間的造山帶沒有大陸根,岩石圈的虧損程度低,密度大,強度低,軟流圈發育。這樣,古亞洲、秦祁昆、特提斯-喜馬拉雅和濱西太平洋成礦域的岩石圈是中國大陸內部的構造薄弱帶,可稱為巨型的岩石圈尺度的不連續(lithosphere-scale discontinuities),可與成礦域對應;造山帶與克拉通的邊界,造山帶內部相對穩定的塊體的邊界,不同時期形成的造山帶以及縫合線,克拉通內部的古老造山帶或裂谷帶等就構成不同級別的岩石圈尺度或地殼尺度的不連續,可與成礦省成礦區(帶)對應。

㈧ 中國有哪些岩石

山地的中的岩石極為多樣,差別很大,進行工程分類十分必要。《94規范》首先按岩石強度分類,再進行風化分類。按岩石強度分為極硬、次硬、次軟和極軟,列舉了代表性岩石名稱。又以新鮮岩塊的飽和抗壓強度30MPa為分界標准。問題在於,新鮮的末風化的岩塊在現場有時很難取得,難以執行。

岩石的分類可以分為地質分類和工程分類。地質分類主要根據其地質成因、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和風化程度,可以用地質名稱(即岩石學名稱)加風化程度表達,如強風化花崗岩、微風化砂岩等。這對於工程的勘察設計確是十分必要的。工程分類主要根據岩體的工程性狀,使工程師建立起明確的工程特性概念。地質分類是一種基本分類,工程分類應在地質分類的基礎上進行,目的是為了較好地概括其工程性質,便於進行工程評價。

為此,本次修訂除了規定應確定地質名稱和風化程度外,增加了岩塊的「堅硬程度」、岩體的「完整程度」和「岩體基本質量等級」的劃分。並分別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的劃分標准和方法,可操作性較強。岩石的堅硬程度直接與地基的承載力和變形性質有關,其重要性是無疑的。岩體的完整程度反映了它的裂隙性,而裂隙性是岩體十分重要的特性,破碎岩石的強度和穩定性較完整岩石大大削弱,尤其對邊坡和基坑工程更為突出。

本次修訂將岩石的堅硬程度和岩體的完整程度各分五級,二者綜合又分五個基本質量等級。與國標《工程岩體分級標准》(GB50218-94)和《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協調一致。

劃分出極軟岩十分重要,因為這類岩石不僅極軟,而且常有特殊的工程性質,例如某些泥岩具有很高的膨脹性;泥質砂岩、全風化花崗岩等有很強的軟化性(單軸飽和抗壓強度可等於零);有的第三紀砂岩遇水崩解,有流砂性質。劃分出極破碎岩體也很重要,有時開挖時很硬,暴露後逐漸崩解。片岩各向異性特別顯著,作為邊坡極易失穩。事實上,對於岩石地基,特別注意的主要是軟岩、極軟岩、破碎和極破碎的岩石以及基本質量等級為V級的岩石,對可取原狀試樣的,可用土工試驗方法測定其性狀和物理力學性質。

舉例:

1 花崗岩,微風化:為較硬岩,完整,質量基本等級為Ⅱ級;

2 片麻岩,中等風化:為較軟岩,較破碎,質量基本等級為Ⅳ級;

3 泥岩,微風化:為軟岩,較完整,質量基本等級為Ⅳ級;

4 砂岩(第三紀),微風化:為極軟岩,較完整,質量基本等級為V級;

5 糜棱岩(斷層帶):極破碎,質量基本等級為V級。
岩石風化程度分為五級,與國際通用標准和習慣一致。為了便於比較,將殘積土也列在表A.0.3中。國際標准ISO/TC182/SCl也將風化程度分為五級,並列入殘積土。風化帶是逐漸過渡的,沒有明確的界線,有些情況不一定能劃分出五個完全的等級。一般花崗岩的風化分帶比較完全,而石灰岩、泥岩等常常不存在完全的風化分帶。這時可採用類似「中等風化-強風化』「強風化-全風化」等語句表述。同樣,岩體的完整性也可用類似的方法表述。第三系的砂岩、泥岩等半成岩,處於岩石與土之間,劃分風化帶意義不大,不一定都要描述風化。

3. 2. 4 關於軟化岩石和特殊性岩石的規定,與《94規范》相同,軟化岩石浸水後,其承載力會顯著降低,應引起重視。以軟化系數0.75為界限,是借鑒國內外有關規范和數十年工程經驗規定的。

石膏、岩鹽等易溶性岩石,膨脹性泥岩,濕陷性砂岩等,性質特殊,對工程有較大危害,應專門研究,故本規范將其專門列出。

3. 2. 5、3. 2. 6 岩石和岩體的野外描述十分重要,規定應當描述的內容是必要的。岩石質量指標RQD是國際上通用的鑒別岩石工程性質好壞的方法,國內也有較多經驗,《94規范》中已有反映,本次修訂作了更為明確的

㈨ 沉積岩產地在哪裡

沉積岩地區的地質概況
一、地層是研究地質學的基礎
地質學是研究地球的科學,就目前的科學水平而論,主要是研究地殼部分。而地殼則由各種岩石組成。所以,研究地質學的第一個對象,就必須跟岩石打交道。比如我們在研究各種礦產資源跟某些地質情況發生哪些關系時,先得把賦存礦產的岩石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而且還需要進一步說明這許多岩石的形成過程及其歷史,建立它們的縱剖面;同時,還要將與此相關而出露各地的岩層作同類同期的對比和歸納,即建立橫剖面。
由此看來,如果把組成地殼的各種岩石能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分布關系確立起來,那麼,研究地質學的基礎也可以說奠定了。比如要闡明某地地質構造的變動情況,研究某種礦產的形成年代及其展布情況,某地的滄海桑田的變遷等等,都有所依據了。
何謂地層?就廣義的概念來說,地層不僅包括沉積岩層,而且應該包括由火成岩、變質岩所組成的岩層。不過,作為賦有相對年代次序的地層來說,沉積岩是主要的。火成岩與變質岩的年代的確定還得依靠與其相鄰的沉積岩層的年代作間接的推斷。由此可見,沉積岩層在地層領域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正因為如此,我們在地質旅行時對沉積岩層的注意,特別重要。作為基礎地質的調查或研究,首先就得選擇在沉積岩發育的地區開始,這是十分自然的事。具體地說,任何地質圖、地質柱狀圖、地質剖面圖的編制以及任何野外地質研究都是首先在查明當地沉積岩層的地質年代、性質、成因和產狀的基礎上而進行的。至於沉積礦產的普查,諸如石油、煤炭、水泥原料、陶瓷原料、建築材料等等,更離不開沉積岩。因此,明確沉積岩區的地質旅行任務,是極為重要的。

㈩ 中國大型花岡岩石礦在那裡

花崗岩,陸地地殼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岩漿在地表以下凝結形成的火成岩 ,屬於深層侵入岩。主要以石英或長石等礦物質形式存在。 我國花崗岩的儲量估計達240億立方米,主要集中在中東部諸省,最多的要算河南、福建、廣東、山東,其次是黑龍江、遼寧、浙江、吉林等省,這八個省的花崗石儲量佔全國總預測量的77%以上。

閱讀全文

與中國岩石核心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拆信封的印尼 瀏覽:350
日本大名相當於中國什麼 瀏覽:620
印尼泛印集團怎麼樣 瀏覽:798
蘇格蘭為什麼給義大利慶祝 瀏覽:429
印度以什麼樹木為主 瀏覽:490
印尼最近有什麼節假日 瀏覽:963
jojo義大利面怎麼做 瀏覽:897
娶越南姑娘一般要多少錢 瀏覽:369
美國要求關閉中國領事館是什麼意思 瀏覽:189
標準的中國行政區圖在哪裡查 瀏覽:828
90萬越南盾等於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877
伊朗博主長什麼樣 瀏覽:866
知乎伊朗是怎麼樣 瀏覽:653
義大利人婚姻怎麼樣 瀏覽:49
和平精英國際服哪裡有申請列表 瀏覽:60
印度的土地是什麼土 瀏覽:995
世界盃伊朗是什麼球服 瀏覽:494
森淼義大利怎麼樣 瀏覽:804
美國總統特朗普什麼時候到中國訪問過 瀏覽:790
印度三大神明有多少 瀏覽: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