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沿海城市的貨輪到歐洲(如法國,英國)一般都走那條航線
亞歐航路。
連接西歐和亞太地區,途經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和紅海。出紅海後分成三條航線,第一條進波斯灣,第二條經馬六甲海峽至東南亞和東亞各國,第三條由紅海或印度洋直達大西洋各國。它是西方國家出口工業品和進口戰略物資的海上生命線。
途徑的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亞、非、澳、歐沿岸國家往來的重要海上通道,許多發達國家進口的石油和戰略物資,都要經過這里運出。
(1)南美利馬飛中國廈門多久擴展閱讀:
中國進出口主要航線:
1、遠東——北美西海岸航線:該航線包括從中國,朝鮮,日本及蘇聯遠東海港到加拿大,美國,墨西哥等北美西海岸各港的貿易運輸線。
2、遠東——南美西海岸航線:從中國北方沿海各港出發的船隻多經琉球奄美大島,硫磺列島,威克島,夏威夷群島之南的萊恩群島穿越赤道進入南太平洋,至南美西海岸各港。
3、遠東——東南亞航線:該航線是中,朝,日貨船去東南亞各港,以及經馬六甲海峽去印度洋,大西洋沿岸各港的主要航線。東海,台灣海峽,巴士海峽,南海是該航線船隻的必經之路,航線繁忙。
『貳』 哪些物種是新航路開辟後從美洲傳入的,它們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新航路開辟後從美洲傳入物種有玉米、馬鈴薯、辣椒、番茄、南瓜、向日葵等等,這些作物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玉米
墨西哥及中美洲,正是玉米的發源地,據考古發現,早在1萬多年前,這里就有了野生玉米,而印第安人種植玉米的歷史也已有3500年。
玉米與傳統的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相比,玉米具有很強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貧瘠性以及極好的環境適應性。玉米的營養價值較高,是優良的糧食作物。
作為中國的高產糧食作物,玉米是畜牧業、養殖業、水產養殖業等的重要飼料來源,也是食品、醫療衛生、輕工業、化工業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
由於玉米資源極為豐富、廉價且易於獲得,它們還具有許多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腫瘤、降血糖、提高免疫力和抑菌殺菌等,其具有廣闊的開發及應用前景。
二、馬鈴薯
十六世紀中期,馬鈴薯被一個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歐洲。
1586年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人,從南美搜集煙草等植物種子,把馬鈴薯帶到英國。英國的氣候適合馬鈴薯的生長,比其他穀物產量高且易於管理。
後來一位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踐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麵包等。從此,法國農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
1650年馬鈴薯已經成為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並開始在歐洲普及。
1719年馬鈴薯由愛爾蘭移民帶回美國,開始在美國種植。
十八世紀初期,俄國彼得大帝游歷歐洲時,以重金買了一袋馬鈴薯,種在宮廷花園里,後來逐漸發展到民間種植。
馬鈴薯塊莖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助促進胃腸蠕動,疏通腸道的作用。並含有豐富的鉀鹽,屬於鹼性食品。
除此以外,馬鈴薯的塊莖還含有禾穀類糧食中所沒有的胡蘿卜素和抗壞血酸。從營養角度來看,它比大米、麵粉具有更多的優點,能供給人體大量的熱能,可稱為「十全十美的食物」。
三、辣椒
在哥倫布去美洲途中發現辣椒的味道之前很久,辣椒就一直在美洲了。實際上,由於哥倫布把辣椒與印度發現的胡椒混淆了起來。
後來哥倫布把辣椒帶回了西班牙,說它是一種香料,雖然它是茄屬類植物,但哥倫布的錯誤並沒有妨礙辣椒幾乎立刻就傳遍了全世界。而很有名的風鈴椒最早就是發現於南美洲的。
四、番茄
番茄原產南美洲,中國南北方廣泛栽培。番茄的果實營養豐富,具特殊風味。可以生食、煮食、加工番茄醬、汁或整果罐藏。
番茄最早生長於南美洲的秘魯和墨西哥,是一種生長在森林裡的野生漿果。因為色彩嬌艷,當地人把它當作有毒的果子,視為「狐狸的果實」,稱之為「狼桃」,只用來觀賞,無人敢食,只是把它作為一種觀賞植物來對待。
五、向日葵
向日葵是美洲原住民在史前北美種植的幾種植物之一,是北美東部農業綜合體的一部分。盡管人們普遍認為,向日葵首先被馴化在如今的美國東南部,大約5000年前。但有證據表明該物種首先在公元前2600年在墨西哥被馴化。
1510年,早期的西班牙探險家在美洲遇到了向日葵,並將其種子運回歐洲。已知在如今的美國東部大陸已經馴化的四種植物中,已經成為重要的農業商品,向日葵是當代最具經濟重要性的植物。
『叄』 遠洋航線主要有哪幾條通往的國家和地區
目前中國已開辟90多條通往亞、非、歐、美、大洋洲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的遠洋航線。這些航線大都以上海、大連、天津、秦皇島、廣州、湛江等港口為起點,包括東、西、南、北4條主要遠洋航線:
①西行線:由中國沿海各大港經新加坡和馬六甲海峽,西行印度洋入紅海,出蘇伊士運河,過地中海進入大西洋,沿途抵達歐、非各國港口。
②南行線:由中國沿海各大港南行,通往東南亞、澳洲等地。
③東行線;從中國沿海各大港出發,東行抵達日本,橫渡太平洋則可抵美國、加拿大和南美各國。
④北行線:由中國沿海各港北行,可抵朝鮮和俄羅斯東部各個海港。
(3)南美利馬飛中國廈門多久擴展閱讀:
沿海航線:
中國沿海海上運輸習慣上以溫州為界,劃分為北方沿海和南方沿海兩個航區。
北方沿海航區指溫州以北至丹東的海域,它以上海、大連為中心,包括有:上海—青島—大連;上海—煙台—天津;上海—秦皇島;上海—連雲港;上海—溫州;大連—石島—青島;大連—煙台;大連—龍口;大連—天津等航線。
南方沿海航區指溫州至北部灣的海域,以廣州為中心,包括有:廣州—汕頭;廣州—北海;廣州—海口等航線。
按所承擔的貨運量來看,以北方沿海航區占絕對優勢。貨運的物資構成北方沿海航區由北而南,以石油、煤炭運量最大,其次為鋼鐵、木材等,由南至北為金屬礦石、糧食和工業產品。
南方沿海航區則以農產品比重最大,次為食鹽、礦石和煤炭,其中除煤炭以外,其餘物資大部分由各中小港口向廣州、湛江集中轉運內地。現在上海—福州、上海—廈門、上海—廣州均有定期班輪航線;並已決定把南、北兩個沿海航區連成一片,建設南北海運通道。
『肆』 從國外引到中國的農作物有哪些幫忙寫一下(包括年代或朝代),謝謝!
玉米、甘薯、煙草
玉米和甘薯在清代傳入中國後不斷推廣種植,使不適宜稻麥生長的貧瘠土地得到了利用,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這對於養活更多的人口,騰出更多的土地種植經濟作物,促進農業生產商品化有重要的意義。
這是歷史書上講的。
下面是搜索來的:
美洲作物的傳播及其對中國糧食生產土地開發和人口再生產的影響
摘 要]美洲作物之引種中國大多發生在明清時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馬鈴薯這樣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類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樹,也有煙草、陸地棉這樣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總數接近30種。雖然它們傳入時有先後、途徑不一,但在不長的時間中獲得了相當快的發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構成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究其原因, 與明清以來人口激增導致的人地矛盾加劇及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美洲作物的傳播與發展不僅滿足了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生存需求,適應了人們對營養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對充分用地和養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也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我國的現有農作物中,至少有50多種來自國外。宋以前我國引入的農作物大多原產於亞洲西部,部分原產於地中海、非洲或印度,它們大多是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的。這些早期傳入的農作物多為果樹和蔬菜,鮮有糧食作物。中唐以後,隨著國家經濟中心的南移,海上「絲綢之路」迅速發展,不斷有新的農作物引進,其中美洲作物的引進和推廣則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這些作物的傳入,不僅增加了我國作物的種類,同時對我國的農業生產及飲食結構的變化也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本文所說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專指原產美洲的作物,原產世界其他地區的作物,即使是經由美洲傳入者,也不在本文論述的范圍。
一、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
1492年,哥倫布重新發現美洲,引發了歐洲人對這塊所謂「新大陸」的注意。在美洲成功殖民後,16世紀後期,西班牙人進而在南亞的菲律賓建立殖民地,一些美洲農作物開始傳入菲律賓,再由菲律賓傳到南洋各地,並進一步傳到中國。美洲作物的引種與傳播成為明清時期我國農作物引進的一個顯著特點。
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計有玉米、番薯、豆薯、馬鈴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馬豆、西洋蘋果、菠蘿、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參、番木瓜、陸地棉、煙草等近30種。
玉米(Zea mays L.),禾本科玉米屬植物,原產美洲的墨西哥、秘魯。我國古代稱番麥、御麥、玉麥、苞米、珍珠米、棒子等。至遲明代傳入我國。嘉靖三十四年(1555)《鞏縣志》已有「玉麥」的名稱,但明確而詳細的記載則見於三十九年(1560)甘肅的《平涼府志》卷11:「番麥,一曰西天麥,苗葉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實。實如塔,如桐子大,生節間,花炊紅絨在塔末,長五、六寸,三月種,八月收。」此外,(明)田藝衡《留青日扎》和李時珍《本草綱目》均有記載。
番薯(Ipomoea batatas(Lam.)L.),旋花科甘薯屬栽培種,一年生或多年生藤本植物。又名金薯、朱薯、玉枕薯、山芋、甘薯、地瓜、紅苕、白薯、地瓜、紅薯等,原產中、南美洲,主要用作糧食和蔬菜。宋元以前中國文獻中屢見「甘薯」的記載,但那時所說得甘薯是薯蕷科植物的一種,而我們現在所說得甘薯則是旋花科植物,明萬曆年間傳入我國。自它被引種到中國以後,因其形似我國原有之薯蕷科得甘薯,有人便稱之為甘薯,久而久之,甘薯一詞幾為旋花科的番薯所獨占。
豆薯 (Pachyrrhizus erosus(L.) Urban),豆科豆薯屬中能形成塊根的栽培種。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又名涼薯、地瓜、土瓜、沙葛、新羅葛,是一種既可當水果又能當蔬菜的作物。原產中美洲,後由西班牙人傳入菲律賓,可能後來從新羅經海道傳入我國福建[1] 。中國西南、華南地區和台灣省種植較多。
馬鈴薯(Solannum tuberosum L.),一年生茄科茄屬草本植物。我國亦稱洋芋、土豆、山葯蛋、地蛋、荷蘭薯。原產南美洲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區,為印第安人所馴化。大約1570年傳入西班牙,1590年傳入英格蘭,1650年左右傳入中國。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大戟科木薯屬栽培種,世界三大薯類之一。起源於熱帶美洲,16世紀末傳入非洲,18世紀傳入亞洲。中國於19世紀20年代引種栽培,遍種於長江以南,其中以兩廣、福建台灣為最。
蕉芋(Canna elis Ker.),美人蕉科美人蕉屬栽培種。別名蕉藕、姜芋,原產安第斯山脈。公元前2500年在哥倫比亞馴化,1821年傳入日本,1948年引入中國,福建、江西、浙江等地有少量栽培。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原產美洲。我國亦稱長生果、落花生、落地松、萬壽果、番豆、無花果等,是一種人們喜愛的食品,也是一種重要的油料作物。分小粒型和大粒型兩種,小粒型最早記載見於元末明初賈銘的《飲食須知》,大粒型是清代引進的。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s L.),菊科向日葵屬一年生草本油料作物,亦稱西番菊、迎陽花、葵花等,原產北美。在中國的種植最早見於1621年(明)王象晉所著的《群芳譜》,稱西番菊。1688年(清)陳淏子《花鏡》始稱向日葵。
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番椒、海椒、秦椒、地胡椒、辣茄。原產中南美熱帶地區,1493年傳到歐洲,1593~1598年傳至日本。傳入中國有兩條途徑:一是經由古絲綢之路傳入甘肅、陝西等地;一是經海路引入廣東、廣西、雲南等地。中國關於辣椒的記載始見於(明)高濂《遵生八箋》(1591):「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辣椒一名最早見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柳州府志》。
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一年生草本植物,葫蘆科南瓜屬。別名番瓜、飯瓜、倭瓜、回回瓜、金瓜等,原產中、南美洲。元末明初已見於賈銘的《飲食須知》:「南瓜味甘性溫,多食發腳氣黃疸,同羊肉食,令人氣壅,忌與豬肝赤豆蕎麥面同食。」說明元代我國已經引種。
筍瓜(Cucurbita maxima Dutch. ex Lam. ),葫蘆科南瓜屬栽培種。別名印度南瓜、玉瓜、北瓜,原產南美玻利維亞、智利和阿根廷等地。中國筍瓜可能由印度傳入,19世紀中葉安徽、河南等省方誌有記載。
西葫蘆(Cucurbita pepo L.),葫蘆科南瓜屬栽培種。別名美洲南瓜,原北美洲南部。17世紀後期已見於陝西、山西等方誌。
佛手瓜(Sechium ele Swartz),葫蘆科佛手瓜屬栽培種。別名瓦瓜、拳頭瓜、萬年瓜、陽茄子、土耳其瓜、棒瓜等,原產墨西哥和中美洲。18世紀傳入歐洲,後傳到東南亞,1916年由緬甸傳入中國雲南,現華南和西南等地有栽培。
番茄(Lycopersicon Mill),茄科番茄薯草本植物。亦稱番柿、六月柿、西紅柿、洋柿子等。原產南美洲安第斯山地帶。我國最早記載見於(明)王象晉的《群芳譜》:「番柿,一名六月柿,莖如蒿,高四五尺,葉如艾,花如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樹二三十實,……來自西番,故名。」
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豆科菜豆屬栽培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稱四季豆、時季豆、芸豆、四月豆、梅豆、聯豆、架豆等, 具有糧食、蔬菜、飼料等多種用途。原產中美洲。16世紀初傳入歐洲。中國自明後期曾多次引種,(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和清代《三農記》(1760)都有記載。南北皆有種植,栽培面積僅次於大豆。
萊豆(Phaseolus lunatus L.),豆科菜豆屬栽培種。別稱棉豆、荷包豆,原產中美洲。16世紀初傳入歐洲。20世紀三、四十年代傳入中國。
菠蘿(Ananas comosus (L.) Merr.),鳳梨科鳳梨屬多年生常綠草本果品栽培植物。別名鳳梨、王梨、黃梨。原產南美巴西,很早為印第安人馴化。16世紀初,熱帶各國相繼引種。亞洲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引入印度(1550),後又傳入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中國在17世紀初(1605)由葡萄牙人將菠蘿苗帶入澳門,後經廣東傳入福建和台灣。廣東《東莞縣志》(1639)和台灣林謙光的《台灣紀略》(1687)都有黃梨的記載。約在18世紀末傳入廣西,19世紀初傳入雲南。
番石榴(P. Guajava L.),桃金娘科番石榴屬常綠小喬木或灌木。原產美洲墨西哥和秘魯。 (南宋)周去非《嶺南代答》(1178)稱黃肚子。清代《南越筆記》稱秋果,《植物名實圖考》稱雞矢果。台灣在200年前已有栽種,現主要分布在台灣、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雲南等省區。
番荔枝(Anona squamosa L.),番荔枝科番荔枝屬半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又名佛頭果。原產熱帶美洲,明末清初傳入中國。最早見於《台灣府志》(1614)。現主要分布在台灣、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區。
番木瓜(Carica papaya L.),番木瓜科番木瓜屬小喬木栽培種,又稱木瓜、乳瓜、萬壽果,原產墨西哥南部,18世紀後期成為世界上重要的一種水果。清代傳入我國,《嶺南雜記》和《植物名實圖考》均有記載。我國南方各省都有種植,尤以廣東、台灣最多。
腰果(Anacardium occidentale L.),漆樹科腰果屬喬木,又稱檟汝樹、介壽果、雞腰果,果仁是營養豐富的美味食品。原產巴西東北部,16世紀由葡萄牙人傳入非洲和亞洲。中國於20世紀30年代引入台灣和海南,1984年海南栽培面積達1.1萬公頃。雲南西雙版納也有少量種植。
可可(Theobroma cacao L.),梧桐科可可屬常綠喬木,世界三大飲料作物之一。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上游熱帶雨林地區。17~18世紀傳入東南亞,1922年傳入我國台灣,1954年引種於海南省。
油梨(Persea Americana Mill.),樟科油梨屬常綠果樹。原產中美洲。13~15世紀墨西哥西部和南部已有栽培,20世紀初傳入亞洲。中國1918年開始引種,台灣、海南、廣東、廣西、福建、雲南等省均有栽培,其中以台灣、海南為最多。
人心果(Minikara zapotilla(Tacq.)),人心果科人心果屬熱帶常綠果樹。又名吳鳳柿,原產墨西哥和中美洲。福建於1900年由華僑自新加坡引入,種植於漳州、廈門等地;廣東於1910年引入,分布於湛江、汕頭和珠江三角洲各縣市;台灣於1920年自爪哇引進,嘉義、台南、雲林均有栽培。
蛋黃果(Pouteria campechiana(HKB)),人心果科蛋黃果屬熱帶常綠果樹。又名蛋果,原產南美秘魯。中國於20世紀30年代引入,由印度尼西亞華僑帶到海南繁殖,50年代在廣州栽培。
西洋參(Panax quiquefolium L.),五加科人參屬多年生草本栽培種,別名五葉參、廣東人身、花旗參。原產北美。1976年後在中國北京、黑龍江、吉林、遼寧及陝西等地先後引種成功。
煙草(Nicotiana tabacum L.),茄科煙草屬葉用一年生作物。原產中南美洲,人類已有1500多年使用的歷史。後經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傳至歐洲和世界各地。傳入我國是稱「淡巴菰」,這是印第安語煙草的音譯。我國最早紀錄煙草的文獻是[明]張介賓的《景岳全書》:「此物自古未聞,近自我明萬曆時始出閩、廣之間。」煙草的別稱還有相思草、金絲煙、芬草、返魂煙等.
二、美洲作物的發展及其動因分析
美洲作物的引種和傳播是明清時期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和成就。下面僅以部分重要作物為例對其傳播過程和發展動因作一番簡要的分析。
關於玉米傳入我國的路徑與時間,學術界長期存有爭議。有人認為最早的記載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甘肅《平涼府志》;但據近年研究,早在明初蘭茂(1397-1476)《滇南本草》即有記載[2] 。此外,16世紀後期雲南《大理府志》和《雲南通志》均有玉米種植的記載。因此,玉米很可能是從印度、緬甸傳入雲南,再從雲南傳播到黃河流域;當然也可能從中亞細亞循絲綢之路傳入我國,越河西走廊過平涼而進入中原;第三路則可能經中國商人或葡萄牙人經海路傳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
玉米在中國的傳播大致經過了先邊疆後內地,先丘陵山地後平原地區的過程。如道光《遵義府志》談到「平地居民只知種稻,山間民只知種秋禾、玉米……」。平川地區居民即使地頭屋角、田畔園圃「偶種一二,」也只是「以娛孩稚」或作為果蔬輔助食品(乾隆《霍丘縣志》)。因此,李時珍《本草綱目》卷23指出:「玉蜀黍種出西土,種者亦罕。」但19世紀以後,隨著人口的激增,玉米種植不僅繼續向山區拓展,也逐漸走向平原地區。嘉慶《漢中府志》說:「數十年前,山內秋收以粟谷為大宗。粟利不及包穀,今日遍山漫谷皆包穀矣。」《植物名實圖考·卷1》亦說:「又如玉蜀黍一種,於古無征,今遍種矣。」從各地方誌先後記述的情況看,19世紀中期,玉米種植已遍及大江南北絕大多數省區,各地有關玉米的稱謂多達99個。[1] 晚清至民國時期,玉米發展成為中國僅次於水稻和小麥的第三大作物。1936年中國玉米種植面積達693萬公頃,總產量1010萬噸。
經過長期發展,玉米在中國逐漸形成了三大種植區:北方春播玉米區、黃淮海夏播玉米區、南方山地丘陵玉米區。玉米種植比較集中的地方有: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這些省區的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約佔全國的80%。1983年中國玉米播種面積已達1882萬公頃,總產6819萬噸,分別佔世界的14.6%和15.2%,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玉米生產國。[2] 2000年玉米播種面積進一步增加到2306萬公頃,總產10600萬噸,播種面積和總產分別為第三大生產國巴西的1倍和2倍。[3](P258)
一般認為番薯傳入我國有兩條途徑:一是陸路,由印度、緬甸引入雲南;二是經由海路,從菲律賓傳入福建或由越南傳入廣東[3]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3)《大理府志》已有「紫蕷、白蕷和紅蕷」的記載。此外,《雲南通志》記有「紅薯」並指出雲南6個府州都有種植。1582年陳益從安南(越南)將番薯引入廣東東莞,不久林懷南也將甘薯從越南引入廣東電白。關於番薯傳入福建,《閩小記》記載雲:「萬曆中,閩人得之外國,……初種於漳郡,漸及泉州,漸及莆。」(明)蘇琰所撰《朱蕷疏》亦談及萬曆十一至十二年(1583-1584),有人將番薯從海上傳至晉江。萬曆二十二至二十三年,泉州一帶發生飢荒,「他谷皆貴,惟薯獨稔,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由是名曰朱薯」(龔詠樵《亦園勝牘》引蘇琰《朱蕷疏》)。番薯引種活動影響最大的還是福建長樂商人陳振龍從呂宋將番薯引入福州,經其子陳經綸上書金學曾巡撫倡議種植,收到顯著效果。《農政全書》曰:「今番薯撲地傳生,枝葉極盛。……閩、廣人賴以救飢,其利甚大。」18末至19世紀初期番薯栽培向北推進到山東、河南、河北、陝西等地,向西推進到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等地,最終遍及全國。1985年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甘薯種植國,其種植面積617萬公頃,約佔世界總種植面積的61%。[4]
馬鈴薯傳入中國是在17世紀前期,可能從東南、西北和西南幾路傳入。1650年荷蘭人斯特魯斯(Henry Struys)訪台,見到栽培的馬鈴薯,稱之為「荷蘭豆」。《致富紀實》則說:「陽芋,出俄羅斯。」(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和康熙《畿輔通志·物產》均有「土豆」的記載,說明北路傳入的時間可能更早。康熙福建《松溪縣志》(1700)記載:「馬鈴薯,葉依樹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鈴子。色黑而圓,味苦甘。」馬鈴薯的重要性18世紀後漸趨重要。《植物名實圖考》說:「陽芋,黔滇有之,……療飢救荒,貧民之儲。……聞經南山氓,種植尤繁富者,歲收數百石雲。」四川《奉節縣志》也談到:「乾嘉以來漸產此物,然尤有高低土宜之異,今則栽種遍野,農民之食,全恃此矣」(《植物名實圖考》卷6)。到19世紀我國東西南北不下10多個省均有馬鈴薯栽培。2000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472萬公頃,總產1325萬噸,種植面積為世界第二。[3](P263)
番茄大約於17世紀傳入菲律賓,後傳到亞洲其他國家。中國栽培的番茄是明萬曆年間(1573-1620)從歐洲或東南亞傳入。番茄引種之初長期作用觀賞植物。直到19世紀中後期才進入菜圃,20世紀初上海等大城市郊區菜開始栽培食用。大規模發展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現已成為中國主要蔬菜之一。
花生原產南美巴西[4] ,16世紀初傳入中國。明嘉靖《常熟縣志》(1538)和王世懋《學圃雜疏》均有明確記載。《三農記》卷12亦雲:「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過洋者移入百越,古因此名。初時為果,今湖田沙土遍植。」花生最初在廣東福建一代種植。據《廣東新語》的記述,清初已普遍種植。《滇海虞衡志》更稱「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高、雷、廉、瓊多種之」。17世紀花生栽培漸至浙江,《衢州府志》、《山陰縣志》、《瑞安縣志》等均有記載。18世紀以後花生種植有進一步發展到湖南、江西、四川及我國北方地區。近代以前我國花生種植品種皆為小粒種。19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傳教士將大籽花生引入山東蓬萊,使蓬萊成為大粒花生的主要產區[5] 。因其種植便易、耐貧瘠,而且產量高,頗受農民歡迎,很快被推廣至長江流域和北方各省,其中尤以冀魯豫等省為最。如鄭州、商丘一帶,過去很少種植花生。自1894年美國大籽花生傳入後,往日「荒丘之區,向所棄之地,今皆播種花生」。[5](P34) 1900-1929年山東、河南、江蘇、湖北等省的一些地方花生的種植面積已經佔到整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
表1 花生在河北等省農田面積種所佔百分比(1900-1929)
年度 河北 山東 河南 江蘇 湖北 湖南
1900 10 0.1-0.2 10 — 10-15 —
1915 20 15-35 10-15 — 15-25 5
1920 20 10-45 20-40 32-34 20-25 10
1924 20 10-50 40-50 40-52 25-30 18-20
1925 12 19-39 26-35 22 17 28
1929 12 11-39 26-47 22 17 28
資料來源:John L. Buck: Cost of Growing and Marketing Peanuts in China. Chinese Economic Journal. Vol.5,No.3, 1929(9).
1914-1918年,全國17個主要花生生產省區種植面積達1390萬畝,年產花生5085萬擔,1931-1937年種植面積增至2251萬畝,年產量5380萬擔。[6](P195-196) 總之,民國初期至抗戰前,山東、河北、河南為我國最重要花生產區,其花生播種面積和產量常年佔全國的45-55%。20世紀80年代,我國花生種植面積在100萬畝以上的省區發展到10個,即:山東、廣東、河北、河南、廣西、遼寧、四川、安徽、江蘇、福建,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的90%以上。花生單產也由1949年每公頃的1012.5公斤增加到1985年的2010公斤,36年單產提高了98.5%。
向日葵作為油料作物早期只有少量種植。1980年向日葵的種植面積增加到84.47萬公頃,總產90.98萬噸,成為超過芝麻和胡麻的第三大油料作物。
煙草於16世紀中後期和17世紀初期經由南北兩線先後傳入我國。
『伍』 從海上送貨,德國到新加坡的多長時間,新加坡飛德國旅遊推薦
從海上送貨,德國到新加坡的多長時間?
從德國漢堡港送貨到新加坡港,如果走地中海穿過蘇伊士運河到達紅海再到新加坡港需要15天左右時間;如果從漢堡港經過南非好望角轉過非洲大陸,再到新加坡港大約需要20多天時間
舊金山直飛航線?
以下是舊金山直飛航線的一些資訊,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
舊金山國際機場(SFO)是一座重要的國際機場,也是前往舊金山的主要樞紐機場,多家航空公司提供從舊金山直飛航線。
從中國出發的航空公司包括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中國東方航空公司、海南航空公司等,它們提供從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重慶、廈門等多個城市直飛舊金山的航班。
另外,美國航空公司聯合航空、達美航空、美聯航等也提供從中國多個城市直飛舊金山的航班。與國內航空公司相比,它們在舊金山機場轉機的選擇更豐富,前往更多美國境內和國際目的地的航班更加便捷
關於這個問題,舊金山國際機場(SFO)是美國主要的國際機場之一,提供了許多直飛航線。以下是一些舊金山直飛航線的例子:
- 北美洲:洛杉磯、紐約、芝加哥、西雅圖、拉斯維加斯、溫哥華、多倫多等城市。
- 南美洲:墨西哥城、利馬、聖地亞哥、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城市。
- 歐洲:倫敦、巴黎、法蘭克福、阿姆斯特丹、慕尼黑、羅馬等城市。
- 亞洲:北京、上海、東京、首爾、新加坡、香港等城市。
- 大洋洲:悉尼、墨爾本、奧克蘭等城市。
請注意,航班和航線可能會隨時發生變化,請在購票前確認航班信息。
為什麼出國機票便宜回國的貴?
大方向回中國機票會比出國機票貴,小方向,也分地方,新加坡回國首爾回國等也便宜 ,迪拜金邊馬尼拉回國貴
原因:我個人觀點 一:中國人多
二:回來航班少 一周一班 一周沒幾個航 班 還喜歡熔斷
三:也有淡旺季 開學時間 出去比回國都貴
德國到澳大利亞需要幾個小時?
德國到悉尼要坐十二個小時飛機。
不過這只計算的最短飛行距離。如果從德國乘飛機到澳大利亞,不轉機的話十二個小時即可。但如果從香港或者新加坡轉機,加上候機時間,至少要二十個小時以上。因為德國和澳大利亞中間隔著大洲大洋,不可能直飛。
德國到澳大利亞需要飛行26個小時左右。德國到澳大利亞需要轉機。
從德國到澳大利亞兩國地理中心的直線距離(飛行路線)為14466公里左右。
德國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共有16個州,12229個市鎮。
機務怎麼出國?
可以的,機務現在越來越國際化了,現在好多國家缺少做機務的勞動力,尤其是高技術的人才,不過要出國首先要有硬條件,比如,一 英語好,二有經驗,三 基礎執照,機型執照多一些,最好是英語培訓的那種,如果你有FAA,EASA執照就更好了,直接去國外的一些民航網上聯系就好了,一般是電話面試的。還有自己弄個英文簡歷就好了。中國在新加坡的現在很多,廈門太古就很多人在新加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