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合唱的起源與發展
合唱的起源與發展如下: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戲劇中,已經有歌隊的表演。在今日的音樂理論定義下,多以「齊唱」與「合唱」做為聲部多寡的區隔,古代希臘、羅馬戲劇里的歌隊,則被稱為「齊唱」而非合唱。
近代西方的合唱,起源於中世紀基督教教會的唱詩班。經過素歌、清唱、神劇等階段,最後發展到市民世俗音樂合唱。
10~16世紀,歐洲復調音樂從早期的奧加農發展至復調寫作的完善階段當復調音樂的各聲部
17世紀,早期巴羅克時代隨著單旋律樂曲的形成和歌劇的產生,採取為單聲部歌唱加和弦式伴奏的方法。開始應用數字低音以指示伴奏部分的和聲,由鍵盤樂器演奏者即興彈奏,以縱的音程結合為基礎,使和聲的作用加強,並形成以平均節奏持續流動的低音線條。
18世紀後半葉,古典樂派時期主調音樂成為主要的體制。當時所追求的思想內容與結構形式上的單純明晰的特點,也表現在和聲手法的簡朴方面。大、小調體系成為和聲的基礎,中古調式消失其影響。
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19世紀初,和聲手法基本上與上世紀後期相同。此後,由於題材和內容範圍的擴大,音樂作品中情感的表達、心理的刻劃、風景的描繪和情節的表現等需要,促使作曲家不斷發展新的和聲語匯,豐富和聲的表現力。
20世紀在19世紀後期大、小調體系和聲發展至極限的基礎上,不少作曲家探索新的創作手法,或回復至古老的音樂風格,其結果都打破了過去200年來傳統和聲的規范。
30年代中,由於民族傳統岩晌音樂與民間音樂的影缺滑響,音樂的民族風格問題得到進一步的重視,對和聲也有了更多的探索和試驗,如借鑒歐洲民族樂派以至印象派(如德彪西)的某些和聲方法,自然調式和聲的應用增多,在三和弦的基礎上採用附加音或代替音的方法。
40年代中,音樂創作較前一時期有進一步的發展,以民歌或以民歌風的旋律為素材的作品逐漸增多。和聲上重視應用調式和聲方法,並嘗試一些適合於五聲音調的和弦結構,如四、五度和弦、替代音和弦等。
合唱(hé chàng)chorus指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藝術門類,常有指揮,可有伴奏或無伴奏。它要求單一聲部音的高度統一,要求聲部之間旋律的和諧,是普及性最強、參與面最廣的音樂演出形式之一。
人聲作為合唱藝術的表現工具,有著其獨特的優越性,能夠最直接地表達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發聽眾的情感共鳴。粗扮鋒聲部的數量沒有規定,一般有四個聲部。多為男高音區,男中低音區,女高音區,女中低音區。
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則同時發聲而構成的音響組合。
它包含:
①和弦,是和聲的基本素材,由3個或3個以上不同的音,根據三度疊置或其他方法同時結合構成,這是和聲的縱向結構。
②和聲進行,指各和弦的先後連接,這是和聲的橫向運動。補充一句和聲有明顯的濃,淡,厚,薄的色彩作用;還有構成分句,分樂段和終止樂曲的作用。
參考鏈接
合唱 (聲樂演唱形式集體演唱)——網路
Ⅱ 中國有哪些厲害的編曲人,他們都有哪些作品
中國編曲界的瑰寶:才華橫溢的音樂匠人們
在國內音樂界,中國編曲人的實力不容小覷。他們不僅創造出無數經典作品,而且在音樂風格和創新上獨樹一幟。讓我們一起探索這些傑出的編曲人和他們的代表作,領略中國音樂的獨特魅力。
台灣編曲大師洪敬堯,憑借多次入圍台灣金曲獎的輝煌成就,與周傑倫、周華健的合作尤為耀眼。《朋友》《天下有情人》等作品中,他的編曲展現出對節奏與音色的精準把控,如在《藍色風暴》中,他巧妙地將格里高利聖詠與現代電子音效交織,創造出中世紀與現代的碰撞。
鍾興民,編曲奇才,三千多首作品中不乏金曲獎得主。他能駕馭流行、嘻哈、搖滾、爵士等各種風格,尤其在大編制弦樂團編曲上獨步江湖。《雙截棍》《青花瓷》等作品,無不體現出他對弦樂豐富和聲與動態的深刻理解。
華語音樂的瑰寶張亞東,與王菲、朴樹的合作佳作無數。《寓言》專輯的編曲風格前衛,充滿歐美音樂的靈感,展現了他的藝術眼界。《不留》的入圍金曲獎,更是對他編曲才華的肯定。
……
LBG,一位低調卻備受業內推崇的音樂人,其作品《落塵寰》以古琴與現代管弦的完美融合,展現了對民族音樂元素的非凡運用。羅老師的音樂世界,超越了網路古風的范疇,讓人驚嘆不已。
他們的作品,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國音樂的天空,每一個音符都蘊含著無盡的創新與情感。他們是編曲領域的佼佼者,值得我們深入探索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