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藏地最大的王陵「藏王墓」
在西藏山南地區的瓊結縣內,坐落著藏王墓,這是西藏地區保存最大的王陵群,其中包括了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安息之地。藏王墓是吐蕃王朝第29代至第40代贊普、大臣及王妃的最終歸宿,總面積達到了385平方米。其中,松贊干布之墓最為著名。
這個陵墓群始建於公元7至9世紀,背倚丕惹山,面朝雅礱河,反映了吐蕃時期對「背山面水」風水理念的重視。整個陵墓群面積約為一萬平方米,每個墓的封土高達地面約10米。這些封土經過夯實,每層厚度約為20至40厘米,與古籍中描述的「平頭屋」形狀相符。
關於藏王墓的確切數量,存在爭議。由於長期的水土流失和沙塵堆積,一些陵墓已與周圍丘陵難以區分,目前可見的封土堆似乎有九座。藏文史料記載,墓內藏有贊普的遺物,包括馬匹、甲胄和珍貴飾品,且設有經堂和各種珍寶。
據唐代官員劉元鼎的記錄,吐蕃贊普去世後,除了豐富的隨葬品,還有活人殉葬的習俗,方法是用尖木棍刺入殉葬者的肋骨放血至死。
藏王墓前發現了兩塊吐蕃時期的石碑。其中一塊靠近松贊干布墓,屬於赤德松贊,碑文贊頌他是一位才智過人、氣度寬宏、勇猛堅毅、文才武略的贊普。另一塊石碑位於藏王墓不遠處,形制相似,但頂部不同,可能是赤松德贊的墓碑。
在藏王墓前,有一對鎮墓石獅,其中一獅已損壞,另一獅雖斷了一條腿,但仍然完整。這對石獅高約1.55米,座長約1.2米,寬度為0.76米,雕刻簡潔而生動。
藏王墓不僅展示了1000多年前西藏的喪葬文化和墓葬技術,對於研究吐蕃王朝的歷史也極具價值,因此於196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