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中國著名牌坊分別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牌坊最初設在里巷入口處,由表柱與橫木構成。後來演變為一種旌表孝義的紀念性建築物,名日牌坊。牌坊在封建社會是崇高榮譽的象徵,是人們一生的最高追求。
許國牌坊:矗立在安徽歙縣解放街和打箍井巷十字路口上,高11.5米,南北長11.5米,東西寬6.77米,是國內罕見的一座「八角牌樓」。由於許國歷官嘉靖、隆慶、萬曆三朝,被稱為三朝元老,因而獲得御賜建牌坊。牌坊建於1584年,坊主當年58歲。在坊主在世之時,就獲得御賜建牌坊,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刺史牌坊:位於安徽黟縣西遞宏村口,坊主是曾任膠州刺史的胡文光。石坊建於1578年,高12.3米,寬9.95米,全部以質地堅細的「黟縣青」石料建成,雕刻精細,至今保存完好。
棠樾牌坊群:位於安徽歙縣城西的棠樾村,牌坊群由7座牌坊組成,以忠、孝、節、義的順序相向排列,分別建於明代和清代。在牌坊群旁,還有男女二祠,建築規模宏大,磚木石雕特別精緻。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時期建築藝術的代表作。
梅溪牌坊:位於珠海市前山鎮上沖梅溪村。梅溪牌坊現存三座,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和光緒十七年(1891年),為光緒皇帝表彰陳芳及其父母等親人為家鄉多作善舉而賜建。
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是聖保羅教堂的遺跡,位於澳門大巴街附近的小山丘上。聖保羅教堂建成於1637年,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1835年被一場大火燒毀,僅殘存了現在的前壁部分,因為它的形狀與中國傳統牌坊相似,所以取名為「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是澳門最有名的建築,也是澳門的象徵。
㈡ 被我國稱為最大的石牌樓是哪一個
山東單縣百獅坊俗稱「天下第一石雕牌坊」也叫張家牌坊,位於山東單縣城內牌坊街中段,「百壽坊」東北100米處,建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系為族表贈文林郎張蒲妻朱氏「廿八歲亡夫,篤信三從四德,從一而終」而建造的,因坊座上雕有100個形態各異的石獅子而得名。此坊之所以要以「獅」為主要雕刻圖案,是借寓意而喻義,獅亦獸屬,字『獅」(獸)同「壽」字,故有「百『事,(獅)如意」和「百世多壽」的寓意和象徵。
㈢ 山東單縣百獅牌坊是何來歷,為何能被譽為天下第一坊
百獅坊建於1778年。它是朝廷為文林郎張朴妻朱氏修建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位於山東省荷澤市單縣北牌坊街東端。之所以被稱作天下第一坊,自然是因為其高超的建築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百獅坊正間中的額枋有三層鏤空牡丹,給人以五彩繽紛、香沁肺腑的感覺。雕刻在山脊和飛檐上的吻獸、大象、岔獸、魚、海馬、跑獸優雅而生動。吻尾卷口咽脊,每個吻獸身浮雕二幽龍。在山脊的中間,兩條龍被倒著雕刻,支撐著一個珍珠瓶裝飾物。其他部分也有浮雕和雕刻的吉祥圖形,如雙龍,牡丹,菊花,團鶴、團壽等。中間的下方盤的鼻子上還雕刻了一個懸石鳥籠。當微風吹過時,石鳥輕輕地展開翅膀並歌唱。整個牌坊結構精巧,宏偉壯觀,雕刻精美,雕刻精美,數量眾多但不雜亂,有明確的優先順序。
㈣ 標志性的牌坊有什麼特點
標志性牌坊主要起標志地點、引導行人、分隔空間作用的牌坊。這類牌坊既有立在宮殿門口的,也有立在寺廟、陵墓、祠堂或者大型園林等建築群前面的。
它們作為這組建築群的一個標志的,不但是整個建築群序列的開始,同時也起到框景效果,在整個建築群之間增添了一個空間層次。
在我國,著名的標志性牌坊有山東省青州市衡王府石坊、河南省南陽市古隆中牌坊、南陽市卧龍崗牌坊、浙江省桐鄉市烏鎮六朝遺勝石坊、北京市頤和園牌坊、北京市國子監琉璃牌坊、杭州市西泠印社石坊、安徽省宣城市敬亭山古昭亭坊、江蘇省徐州市荊山橋牌坊、河南省開封市古吹台牌坊和無錫市東林書院牌坊等。
其中,青州市衡王府石坊位於山東濰坊青州城區玲瓏山南路,為明朝衡王府遺跡,俗稱「午朝門」。
衡王府是明憲宗朱見深的第五個兒子朱佑琿被封為衡王時修建的王府,衡王府石坊共兩座,是衡王府正門前的大牌坊,也是文武官員叩拜衡王時出入的大門。
兩石坊坐北面南,皆為四柱三門式牌坊結構。每坊東西寬11.5米,南北進深2.75米,高7米有餘。兩坊相距43.5米,建築風格相同,尺寸一樣,皆由28塊巨石組成。
底座高1.2米,分3層,底層高出地面0.2米,刻雲頭花邊;中層內收0.10米,雕荷花、牡丹等花卉圖案;上層與底層齊,鐫獅子、麒麟圖案,每塊巨石上有獅子12隻、麒麟兩只。
其中的雌雄石獅,透雕蹲立,昂首挺胸,瞪目鼓瞳,胸前雕掛石鈴。雄獅左前掌踏地,右前掌踩石球,威武有力;雌獅子左前掌踏石球,右前掌撫小獅脊背,造型生動,惟妙惟肖,雕刻精美。
石柱方形,分立底座上,中間兩柱各高2.82米;兩側兩柱各高3.95米。每柱南北兩面各鑲透雕麒麟一隻,高1.95米,昂首蹲立,每坊8隻。4柱上方各嵌巨石橫匾,匾上浮雕均為二龍戲珠圖。
中門兩橫匾,上刻大字,南坊為「樂善遺風」、「象賢永譽」;北坊為「孝友寬仁」、「大雅不群」,為剔地陽文,字形寬博,筆畫流暢。
「樂善」為朱佑琿號。「遺風」系朱佑琿去世後的用詞。因此,石坊建置年代應在第二代衡王朱厚矯在位的嘉靖年間。
明朝滅亡後,衡王府被夷為平地,但是這兩座造型宏偉的石坊卻完整的保存了下來。這兩座石牌坊的存在,可以使人們自然地聯想到當年王府昔日的輝煌。
襄陽市古隆中牌坊位於湖北襄陽城西13千米處的古隆中風景區的第一個景點,它是在1893年,作為古隆中風景區的標志,由當時的湖北提督陳文炳負責修建的。
此牌坊高約6米,長約10米,其建造材料為青石開榫組裝而成,依外觀形式為柱不出頭有樓,四柱三牌樓式。牌坊寬3間,中為中間,兩旁為次間,4柱腳深埋土中,四周出土處鋪地平石,柱前後及旁,以10個紋頭砷石支撐。
牌坊定盤枋鬥口架正昂板,兩正昂間置花板,並雕流空花紋,以為裝飾。正昂上平鋪脊筒檐板,其檐板叉出發戧,戧角做鴿尾形。牌坊脊板兩端並飾魚龍吻,中央置火焰珠。
牌坊正面中間上、下枋刻的是「古隆中」3個大字,上、下枋面浮雕「漁樵耕讀」及「二龍戲珠」,兩邊門柱正面上雕刻著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句: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此詩贊揚了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和諸葛亮業濟兩朝的赤膽忠心。
牌坊次間上、下枋雕「雙鳳朝日」、「鹿鶴同壽」、「麒麟送子」、「赤虎朋壽」等浮雕,中間字碑雕刻著諸葛亮的名言: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這句名言表明了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時,雖過著平淡的生活,卻胸懷遠大的志向。
在此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三代下一人」5個大字,這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說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後最高尚、最偉大的人,沒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並論。
在牌坊背面的兩邊柱子,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另一詩句: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這句詩贊揚了諸葛亮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
南陽市卧龍崗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城西,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南陽」的另一個故址和紀念地。也有一種說法任務,這里才是漢昭烈皇帝劉備三顧茅廬之處。
卧龍崗牌坊位於卧龍崗上的諸葛亮紀念祠堂武侯祠內,一共有3道。
第一道牌坊位於武侯祠大門前二層台階上,為進入南陽武侯祠的第一道牌坊,名為「千古人龍」石牌坊。
此牌坊初建於明代,清道光年間重修。通高8.5米,闊13.55米,青石質地。中間橫額陰刻「千古人龍」4個字,意指諸葛亮乃人中之龍,隱喻此地為藏龍卧虎之地。
牌坊形式為三門四柱,樓式通體布滿雕飾,額坊浮雕祥雲瑞獸,如「丹鳳朝陽」、「麒麟送寶」等均栩栩如生。左右橫額飾以諸葛亮生平故事圖畫十幅,如「躬耕南陽」、「草廬對」、「舌戰群儒」等,人物形象生動。
橫額上下的雀替、斗拱、石瓦、石脊皆精雕細琢,巧奪天工。牌坊聳立門外,使整個武侯祠建築更加氣勢壯觀。
第二道牌坊位於武侯祠中軸線上,在「千古人龍」石坊之後,是進入武侯祠的第二道牌坊。
此牌坊為單門雙柱,青石質地,通高6米,面闊4.5米,中間橫額陰雕「漢照烈皇帝三顧處」,款署「道光辛卯巧月吉日」、「宛邑後學任守泰、劉璣、劉訓」。
「漢昭烈皇帝」為劉備謚號,他曾與關羽、張飛三次來到草廬,問計於諸葛亮。《三國演義》將其稱為「三顧茅廬」。為此,此坊便是為紀念劉備三顧納賢而立。
此坊俗稱三道門,初建於明代,1831年重建。石坊正中雕有「旭日出海」圖。上楣刻「伊尹牧野」和「渭濱魚釣」,寓意劉備之得諸葛亮,猶如「商湯之得伊尹,文王之得姜尚」,下楣刻「二龍戲珠」。坊陰上刻「八仙慶壽」,中書「真神人」,下刻「雙鳳朝陽」與正面相對應。
卧龍崗的第三道牌坊位於武侯祠中軸線上,是進入武侯祠的第三道石牌坊。
此牌坊為四柱三間沖天式石牌坊,高6米,寬8.5米,這里的立柱雖不「沖天」,但在額枋之上與立柱相對應的地方各置石吼一個,石吼雄峙在蓮花座上,望天而吼。另外,在額枋兩面均飾以歷史人物,如「三顧茅廬」等。
牌坊正面橫額陰雕「三代遺才」4個字,款署「康熙癸卯孟冬吉日」、「南陽府知府加二級王維新虔」。為此,此牌坊也被稱為「三代遺才」石牌坊。
牌坊的背面陰刻「韜略宗師」4個字,立柱陰刻正書對聯一副:
遺世仰高風抱膝長吟,出處各存千載志;
偏安恢漢祚鞠躬盡瘁,日月同懸二表文。
這是歌頌諸葛亮才德氣節。此坊為康熙癸卯年,即1663年南陽知府王維新督建。據傳,清康熙前武侯祠僅兩道石坊,康熙帝問武侯祠牌坊數時,王維新誤答為三,為免欺君罔上之罪,知府王維新即鳩工市材,虔建此坊。
桐鄉市烏鎮六朝遺勝石坊是烏鎮市河西岸、劇場南首的昭明太子讀書處的遺跡。
據烏青鎮志記載,503年梁武帝的兒子昭明太子,曾隨老師沈約在此讀書,並建有書館一座。後來,書館倒毀。明萬曆年間,駐烏鎮同知金廷訓,為了紀念昭明太子勤學功績,在書館舊址建築了一個「六朝遺勝」的石坊。
這石坊位於烏鎮西柵景區內,石坊為花崗岩,門樓式,高約5米,寬3.8米。因年代久遠,風化殘缺,門頂石上刻有「六朝遺勝」、「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等字。
在北京頤和園內,是京建築中牌坊最多的地方,且獨具特色。頤和園的牌坊多為標志坊,作為空間段落的分隔之用。但牌坊上的文字均具有濃厚的文化內涵。
頤和園的正門東宮門前有一塊牌坊,為三間四柱七樓式,是清代保留至今最大的一座過街牌樓。牌樓兩面彩繪金龍176條、金鳳36隻。牌樓中間鑲嵌著一塊石匾額,東題「涵虛」;西題「罨秀」。這兩塊題額為乾隆御書,非常珍貴。
除了這塊牌坊,在頤和園內,最吸引人的牌坊要數園內排雲門前的一塊牌坊了。
這塊牌坊濱湖而立,其建築形式是三間四柱七樓,每個門樓都有不同的名稱,有明樓、次樓、夾樓和邊樓之分。牌樓正面寫著「雲輝玉宇」,背面寫著「星拱瑤樞」,意思是雲霞輝映著皇帝的宮殿,眾星環繞著北斗。
這座牌樓是頤和園內萬壽山前山建築群真正的起點,它以華麗的形象點綴著園林景觀,更顯示出皇家的氣派。
此外,在頤和園內的南湖島上,還有兩座木製牌坊,上書「凌霄」、「鏡月」,高大華美。
「凌霄」,即迫近雲霄,比喻志向高遠;「鏡月」,即鏡中之月,比喻虛幻的景象,這里指頤和園靈秀而不可捉摸的意境。
北京市國子監琉璃牌坊是國子監兩門內大型琉璃坊牌坊,這是我國唯一一座專門為教育而設立的牌坊,是我國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徵。
此牌坊修建於1783年。整個牌坊的形制是三間四柱七樓廡殿頂式琉璃牌坊,凡應屬於建築的木構架的顯露部分均為花色琉璃貼面,樓上覆黃色琉璃瓦,架以綠色琉璃斗拱。
牌坊橫額正面書「圜橋教澤」,是指聽講學者眾多,背面為「學海節觀」,意思因為聽講學者眾多,要靠水道將學生分隔開。
整個建築彩色華美,通體精緻、大氣,也是北京唯一不屬於寺院的琉璃牌坊。
除了上面的這些牌坊,在我國,各名山也有地方標志性牌坊,例如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泰山等都是如此。
㈤ 中國還保留著哪些著名的陵墓牌坊
陵墓牌坊,也稱正墓道坊或墓坊,是牌坊建築系列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是研究陵墓主人的社會地位、古代墓葬等級制度,以及地方葬俗等方面的重要實物資料。它的設置蘊含著諸多文化內涵。
在中國,從古至今,保存著許多著名的陵墓牌坊,它們有浙江省紹興市大禹陵牌坊、山東省曲阜市孔林牌坊、江蘇省常熟市言子墓牌坊、河南省洛陽市關林石坊、江蘇省南通市唐駱賓王墓牌坊、江蘇省鎮江市米芾墓石坊、江蘇省蘇州市唐伯虎墓牌坊、山西省渾源縣栗毓美墓牌坊、河南省安陽市袁公林牌樓。
㈥ 有徽州第一坊之稱的是什麼牌坊
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俗稱八腳牌樓。矗立於古城中心,跨街而立。建於明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當時歙縣人許國(1527—1596)官居次輔(相當於副宰相),又是皇帝的顧問和太子的老師,勞苦功高,皇帝恩准立坊顯榮。徽商、地方官吏也大力支助,所以建造得巍峨壯觀,雕飾得極為華麗。八個柱子用梁枋相聯,上部沖天柱略小,下面用12隻大獅,就使結構安穩固實。柱子和橫仿細刻團花錦紋和祥雲仙鶴,以突出月樑上的主題圖案。這些圖案乃是當時的社會意識和許國的功名成就的寫照。如南面的龍表示對王權的尊重,西面的飛鯉表示許國是科班出身,「三報(豹)喜(鵲)」表示許國連升三級等。坊上的大字,是大書畫家董其昌寫的,其中「上台元老」表示許國在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為官,並用天上的「上台星」比喻許國地位的顯赫。這座牌坊從建築結構、裝飾藝術和石雕工藝等方面看,都堪稱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傑作。現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㈦ 中國最有故事的牌坊群是不是安徽棠樾牌坊群
棠樾牌坊群我也來過幾次,但是之前都是在大門口無人機飛過,所以那時候就覺得棠樾牌坊群,無非就是一個貞節牌坊群,這對現代人來說,屬於應該唾棄的舊時代產物。但是當我真正走進去之後,我才發現,棠樾牌坊群,除了兩座貞節牌坊之外,剩下的就是宣揚徽州人的“忠孝節義”的思想。
㈧ 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衙是哪裡
內鄉縣衙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時代縣級官署衙門,1984年被辟為國內唯一的縣衙博物館。對外開放以來,縣衙以其特有的歷史價值,自身的魅力和獨特的風格,吸引了大批黨政領導,專家學者和中外遊客,海內外譽其為「絕無僅有的歷史標本」,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衙,已成為博物館一朵絢麗的奇葩,在中外博物館中享有很高的聲譽,被稱作「華夏之最」,「中華獨絕」,」天下第一衙「。
公元2000年7月19日(農歷庚辰年六月十八日)上海、昆明、蘭州、烏魯木齊、太原、霍州、內鄉、保定、無為、湛江、遵義、井崗山、靖遠、寧縣、渭南、鄯善、萬源、南充、羅江、平塘、安陽、靈璧、咸寧、華容、平陸、姜堰、天台、寧武等沿海中西部署8個省、市、自治區8個縣市區人民政府、縣市區長和部門負責人在上海召開了聯席座談會,聯合倡議共同構築沿海與中西部南北與東西聯系的大十字黃金旅遊線。山西霍州、河南內鄉、河北保定三市縣人民政府先期結對聯動,對保定直隸總督、山西霍州署、河南內鄉縣衙這三處保存最完善,代表我國古代省、州、縣三級官銜均有國務院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型古建築群的游園資源進行科學組合,並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我國古代中央官衙北京故宮進行掛鉤對接,形成「中國古代四大古衙」這一特色旅遊品牌。開設「中國古代四大古衙」旅遊專線,作為沿海與中西部大十字黃金旅遊線的開始之筆。
內鄉縣衙簡介:內鄉縣衙,位於縣城東大街中段北側,座北面南。縣衙始建於1304年,歷經元、明、清、中華民國至今前後近七百年。這里一直是歷代縣級政府的官署衙門。故宮易保,縣衙難存。當年縣衙的部分建築已不復存在,但其主體建築歷經歲月仍然能夠保留下來,已屬罕見。因此,它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保存比較完整的古代縣衙,並在1984年被辟為全國唯一一家縣衙博物館,1996年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內鄉縣志》記載,內鄉縣衙始建於元大德八年(1304)年,明初重建,以後又屢次擴充規模,明末被李自成農民軍燒毀。到清朝康熙年間又重新修建,房舍達300餘間,咸豐七年(1857年)初又被捻軍焚毀。光緒二十年(1894年),正五品知縣章炳燾開始重修縣衙,七年間,建起了房舍280間、佔地27000平方米的龐大的縣衙建築群。當時,整體布局分為中軸線(知縣衙0、東側副線(縣丞衙)和西側副線(主簿衙)三大部分。中軸線建築有宣化牌、照壁、大門、儀門、公生明坊、大堂、軍械庫、三班六房、二堂、公署、三堂及其配房,銀局、稅庫、東西帳房、庫房、東西花廳等;東側副線建築有榜房、申明亭、寅賓館、巡捕衙、縣丞衙;西側副線建築有樓房、旌善亭、監獄、譙樓、吏舍、主簿衙等。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縣衙東西兩側的副線建築多數已不復存在。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大多是間炳燾重修後保留下來的清代縣衙中的中軸線部分,計有房屋117間,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佔地面積6700平方米。
大門面闊三間,中為通道,兩邊建成有衙門常有的"八"字牆,大門兩側有一對威嚴的石獅,大門東側原來放置一面大鼓,是當年告狀人擊鼓鳴冤的地方。現存一幅《三院禁約》碑,是明朝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知縣易三才等立於公署門首左側的一件珍貴的歷史文物。
大門前原有建築宣化牌和照壁。宣化牌原為一木構牌坊。明朝咸化年間始建,後多次重修。它面闊10餘米,高約7米,四柱三楹,上為升斗拱昴結構形式,中置一方橫匾,南而書"菊潭古治"四個楷書大字,北面書"宣化"(意為宣化教化)二字。整個牌坊造型優美,雄偉壯觀。此牌坊被燒毀後,清代又建有高大的石構牌坊,兩邊分刻著"官吏是公僕,民眾是主人"的字樣。現已不存。
與宣化牌隔街相對的是照壁,寬約10多米。照壁北面繪有一幅名叫"犭貪"的想像中的動物,狀如麒麟,據說是神話中的貪婪之獸,能吞下金銀財寶。盡管在它的周圍已經堆滿了各種珍寶,但它仍然貪得無厭,還想吃掉太陽。舊時官府中均以此畫告示官員們不要貪贓賣法。
大堂 前起縣衙大門,經過百米長的青石甬道(甬道中部原有儀門,俗稱二門),拾級而上便上大堂。大堂、二堂、三堂是縣衙中軸線上的三大主體建築,都是台基託附。尤以大堂最為壯觀。它面闊五間21.3米,九檁架,高11.2米,進深11.7米,建築面積248平方米。大堂上方懸掛"內鄉縣正堂"行楷金字匾額,堂前粗大的黑漆廊柱上有抱柱金聯"內鄉縣正堂"行楷金字匾額,堂前粗大的黑漆廊柱上有抱柱金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堂中央有一暖閣,為知縣公堂,正面屏風上有彩檜"海水朝日圖",黑漆公案上放有文房四寶、印盒、驚堂木及發令簽等審案用物。閣外西側擺放著堂鼓、儀仗及刑具等,閣前地坪上保留有兩塊青石板,東為原告石,西為被告石,石上現在留有四個明顯的跪坑。這巍峨森嚴的大堂,就是昔日知縣舉行重大典禮、審理重大案件,迎接上級官員的地方。
大堂月台下不遠處,原來建有公生明牌坊和分列兩側的三班六房,現僅存四間兵、刑、工承發房。公閣下明牌坊是一石構建築,由"戒碑"、"戒石銘"演變而來。古代州縣衙門大堂前均有這一設施。向南刻"公生明"三個大字,作為官場箴規,意思是公正方能明察事之本來(即"公生明,偏生暗");向北刻縣令戒約:"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樣,縣令坐堂理事即可見此,以警戒其秉公辦事。若徇私枉法,天理難容。
三班六房是明清時代州縣吏役的總稱。三班指皂、壯、快三班。皂班主管內勤,壯班和快班共同負責緝捕和警衛。六房指吏、戶、禮、兵、刑、工書吏房。吏房掌官吏的任免、考績、升降等;戶房掌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房掌典禮、科舉、學校等;兵房掌軍政;刑房掌刑法、獄訟等;工房掌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縣衙六房與中央六部相對應,其首領由縣令指派小官吏擔任,稱書吏或承發吏,直接對縣令負責。六房又依縱橫分為左右列和前後行。縱排是左列吏、戶、禮三房,右列兵、刑、工三房;橫排是吏、兵二房為前行,戶、刑二房為中行,禮、工二房為後行。這里也昭示了封建社會無處不在的森嚴等級。它即是政治的體現,也是思想文化的潮流。
屏門 這是大堂通向二堂的一座屏障。門前有一小院子,甬道兩邊有四間小屋,這是衙役聽差的地方。屏門前置黑漆板門,後置格扇門。格扇門上方面北懸一匾額,上書"天理、國法、人情"六個金字。這是告誡知縣,施政辦案必須遵循的基本綱領。即:順應天理,執行國法,合乎人情。但格扇門只供縣令和上級官員出入,吏役人等經過該門時,只能從兩側的走廊通過。
二堂 又名琴治堂。取《呂氏春秋》中宓子賤彈琴理案的典故,後用以稱頌縣令。二堂是知縣處理一般民事案件的地方。它面闊五間,七檁架,高10.2米,進深10.7米。堂前的楹聯為"法行無親令行無故,賞疑唯重罰疑唯輕"。堂上設公案,兩側有刑具。二堂兩側各有廂房五間,中間為過廳,由此可達東西花廳院。
公署 穿過二堂進入天井院,院內東西兩連各有配房三間,這是縣衙有關官員在此處理公務的地方,故稱"公署"。公署後面,是與三堂相通的穿廊,這里有一叢茂密的南天竺和一棵合抱的元代丹桂樹,遮天蔽日,幽深靜謐。
三堂 從公署院向後,走過穿廊和一道格扇門屏障,正面北屋就是三堂。三堂面闊五間,七檁架,高10.7米,進深10.9米。三堂前檐矗立著四根黑漆大柱,前牆用透花格扇鑲嵌,使迴廊顯得特別寬廣。堂內有縣令的更衣室。這里是知縣接待上級官員、商議政事、處理政務的地方。三堂前面是一處寬敞的庭院,院內東西兩廂各有配房四間,院內有一株古老的丹桂說,據說是元代留下來的,至今仍然生機勃勃,枝繁葉茂,巨大的樹冠遮住了半個庭院。每逢仲秋季節,前後院的兩析雙季丹桂繁花競放,香飄全城。
花廳 三堂東西兩側各有一進房舍,為東西花廳院,是知縣及其眷屬們居住的地方。三堂及東西花廳後邊,原有一個縣衙花園,園內建有兼隱亭。當年這里花木爭榮,翠竹扶疏。
現在,內鄉縣衙的大部分建築已經修葺竣工,並正式對遊人開放。從建築角度看,內鄉縣衙廳堂軒敞,院落數進,各組建築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廊道相接,渾然一體,體現了古代衙署的建築特色和藝術風貌;從歷史角度看,內鄉縣衙的衙署配置,室內外陳設和行政程式等,都是研究中國古代縣級政權的政治、官制、審判及思想文化的最珍貴的標本。隨著《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人民畫報》、中央電視台和新華社等幾十種語言、文字及圖片的宣傳報道,內鄉縣衙日益為國內外遊客、專家、學者和電影廠家所注目,其影響、意義和作用已經遠遠超過它自身的存在。
㈨ 中國古牌坊之鄉在哪
——「立體史書」石牌坊。四川省隆昌縣隆昌石牌坊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至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間「奉旨」建造,距今已有五百餘年歷史,素有「立體史書」之稱。隆昌石牌坊現存17座,其中主要的13座呈念珠狀坐北向南一字排列,位於巴蜀古驛道隆昌縣城南北兩端的驛道中央。牌坊沉澱和蘊涵華夏文明精髓,是集哲學、歷史、數學、文學、力學、建築學、美學為一體的明、清建築精粹,具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以其全國最大的石牌坊群、全國唯一男女同坊、牌坊種類多樣、奉旨建造、雕刻精美等特色,與安徽歙縣牌坊相媲美。2005年3月,隆昌縣被中國鄉土藝術協會命名為「中國石牌坊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