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中銀大廈的介紹
上海中銀大廈(原名上海國際金融大廈)位於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1-7-3地塊。基地面積9918.9平方米。建築佔地面積4126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3000平方米。大廈由日本日建設計股份有限公司(Nekken Sekkei Limited)設計,建築總高度258米,地下3層,地上53層。項目總投資2.3億美元,是以中國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等為主投資興建的一幢集金融、辦公、餐飲、休閑於一體的超高層甲級智能化辦公樓
㈡ 花園道1號中銀大廈6樓怎麼翻譯
中銀大廈
是中國銀行在香港的總部大樓,位於香港中西區中環花園道1號,由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原址為美利樓,地處中區經濟和金融核心地帶
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1985年4月動工,1989年建成,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全亞洲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樓。大廈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象徵中國。
㈢ 中銀大廈的介紹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由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中銀大廈是中銀香港的總部,位於香港中西區金鍾花園道1號。在1989年竣工,1990年啟用。原址為美利樓。大廈為香港第4高的建築物,僅次於環球貿易廣場、國際金融中心及中環廣場。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結構採用4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室內無一根柱子。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代表中國。
㈣ 香港中銀大廈的介紹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由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設計,1990年完工。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結構採用4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室內無一根柱子。仔細觀察中銀大廈,會發現許多貝氏作品慣用的設計,以平面為例,中銀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范內變化多端,至於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馬德里大廈,馬德里大廈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邊的分割,分析其組合,乃系兩個平等四邊形的變化。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代表中國。
香港中銀大廈座落於香港維多利亞港附近,中環花園道1號,是中國銀行香港總部所在地。由享譽盛名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著名結構師Leslie E. Robertson擔任結構設計。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1985年4月破土動工,到1990年5月大廈正式開幕。
Robertson向貝聿銘建議採用合成的超強結構體,即以鋼組構成盒狀,內灌注混凝土,做為抗風力暨承重的主幹。整座大樓採用由八片平面支撐和五根型鋼混凝土柱所組成的混合結構「大型立體支撐體系」,此鋼砼結構立體支撐體系,從而有效地改進了結構的性能。
大樓地上70層,地下4層,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為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築物。其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以平面為例,大樓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如同節節上升的竹子,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對於銀行而言,其中的含意也不言而喻。其建築特點是將中國的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的先進建築科技結合起來,由四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呈多面棱形,好比璀璨生輝的水晶體,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不同色彩。
㈤ 中國銀行總行地址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位於離故宮約2公里的西單商業鬧市區長安街邊,大廈主體高度為45米,南面和東面兩個入口各寬54米,高9米,進深14米,在僅有45米的高度襯托下,建築的體量顯得很大。中國銀行總行大廈曾被貝聿銘自稱「收山之作」,2002年,貝聿銘又接受了蘇州博物館與澳門青少年科技館設計任務。
歷史淵源:
貝聿銘家族與中國銀行有極深的歷史淵源,他的父親貝祖貽在上個世紀20年代創辦了中行香港分行。時隔60年的1984年,貝聿銘設計了70層樓高300米高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大廈。1989年,貝聿銘又指導兒子貝建中、貝禮中開始設計中行總行大廈。
北京中國銀行總部大廈佔地面積1315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74869平方米,地下4層,局部6層,地上15層,屋頂高57.5m,是一座智能化的辦公大樓。大廈由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擔任設計顧問,美國貝氏建築師事務所(PPA)主持設計,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上海分院綠色建築與生態城研究中心擔任綠色咨詢。 建築西側、北側主樓部分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東側、南側附樓部分為鋼、混凝土結構。因建築功能要求,本工程四個區段間沒有設縫,全部整體連接,整個結構為板柱框架—剪力牆體系。地下室牆為800mm厚地下連續牆結構,地下室四周設置預應力錨桿。採用筏基,底板厚16~23m。空間網架位於建築物中部,弦腹桿均為焊接件,節點採用特殊鋼板焊接空心節點。東側、南側兩個主入口處採用大空間托空鋼桁架,高6.9m,長55.2m,上部托有8層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首層地下室中部為大跨度空問,柱距39m,採用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
㈥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的建築特色
大樓地上70層,地下4層,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為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築物。其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以平面為例,大樓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如同節節上升的竹子,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對於銀行而言,其中的含意也不言而喻。其建築特點是將中國的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的先進建築科技結合起來,由四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呈多面棱形,好比璀璨生輝的水晶體,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不同色彩。
這座大廈在建造時也是備受挫折。迷信風水的香港人認為它是不吉之物,因為大廈尖削的外形像個三棱的刀,會切去陰陽之間微妙的平衡,殃及尖角對應的鄰居,這引起了許多反對之聲。為此,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和貝聿銘花了很多時間與港英當局的有關部門交涉,終於使設計施工得以順利進行。最後,在這場暗含著兩國、兩個世界級大師的同城較量中,貝聿銘以完美的建築造型,節省了1/3的鋼材、造價比匯豐便宜幾億美元的業績,占據了上風。
㈦ 香港中國銀行的造型與幾何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由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設計,1990年完工。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結構採用4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室內無一根柱子。仔細觀察中銀大廈,會發現許多貝氏作品慣用的設計,以平面為例,中銀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范內變化多端,至於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馬德里大廈,馬德里大廈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邊的分割,分析其組合,乃系兩個平等四邊形的變化。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代表中國。
香港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至1990年3月19日銀行喬遷開始營業,歷時六年有餘,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是一塊四周被高架道路「縛綁」著的局促土地。要滿足樓地板面積需求,要在高樓林立的香港中環區「出人頭地」,唯有向高空發展,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
樓高加上當地台風季節強勁的風力,使得建築物的結構系統需要非比尋常的解決方式,結構工程師羅伯森,這位ENR雜志1989年的風雲人物,向貝氏建議採用合成的超強結構體,即以鋼組構成盒狀,內灌注混凝土,以之做為抗風力暨承重的主幹。
仔細觀察中銀大廈,會發現許多貝氏作品慣用的設計,以平面為例,中銀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范內變化多端,至於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馬德里大廈,馬德里大廈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邊的分割,分析其組合,乃系兩個平等四邊形的變化。
中銀大廈整棟大樓以三樓營業廳,17樓高級職員專用餐廳兼宴客廳與頂端70層的「七重廳」等處最受矚目。
兩層樓高的營業空間恢宏,以石材為室內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氣派,位在該層中央直達第17樓的內庭,其在詢問服務台上方的天花處形成一個金字塔,令人聯想到巴黎羅浮宮整建案的設計,同樣是金字塔造型,兩者有著不同的空間意義,羅浮宮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個罩覆的實體空間,中銀大廈是在一個實體空間中塑出虛負的空間。貝氏極為知名的華盛頓藝廊東廂,在東西兩廊間的廣場,有數個小金字塔錯落地分布在噴泉,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來豐富景觀代間,同時為兩廊之間的地下通道採光,若追根究底貝氏採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擬建於劍橋的肯尼迪紀念圖書館,該案因為基地未獲解決而夭折,這四個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為殊異,唯一共同點是皆具有採光的功能。
17樓是第一個有斜面屋頂的樓屋,斜面達7層樓高,在北側的休閑廳,透過玻璃天窗可以仰視到大廈的上部樓層,自中庭可以俯看到營業大廳,空間的流暢性在此再現得淋漓盡致。
第七十樓的「七重廳」是舉辦盛大宴會的場所,大廳中有張可坐24人的大桌,兩側有數組沙發,南側是備餐間,儲藏室及男、女廁所,整層就是一個大房間,加上高斜的玻璃屋頂,尺度巨偉,通常建物的頂屋是機械房,貝氏卻將香港中銀大廈機械房安排在第六十九層,在其上層創造一個充滿陽光的玻璃廳,引進陽光,引進風光,將人們對空間的感覺引進至高的層次,令人衷心地佩服建築師的氣魄,這是貝氏一貫的設計手法——結合陽光與空間。
玻璃帷幕牆需要定期清洗,中銀大廈的造型獨特,清潔維護需要特殊的設計配合,因為建築物沒有平台,清潔工作台得儲藏在第十八、三十一、四十四與六十九樓的機械房內,操作時,工作台得由特別設計的窗門出入,斜面的部分,與噴泉地大廈的方法相同,在斜面周邊設計軌道以架設工作台,受大斜撐構體的影響,垂直的窗欞不是連續的,工作台的掛勾特別加長以增加安全性,一幢建築施工完成並不意味結束,日久天長的維護工作隨著業主遷入而開始,建築師有責任藉著良好的設計為業主考慮,中銀大廈是一個典範。
中銀大廈有個三層樓高的石質墩座其上是玻璃帷幕牆樓層,這點是貝氏作品的特例,通常貝氏設計的高樓,由底至頂通體只有一個建材,墩座是因應基地的斜坡而設計,同時希望藉著厚重的石材,增強穩定的感覺,墩座部分的窗框呈「冂」形,在窗底加一橫石,而非四邊連續呈口字形,相同的窗框出現在好萊塢的藝人經紀中心;石柱頂端的四方菱形白色石飾,則可在巴黎的羅浮宮整建與北京香山飯店見到;第十七樓與七十樓的遮陽設施,同樣地曾用在華盛頓國家藝廊東廂與達拉斯梅耶生音樂廳;大廈南大門兩側的燈座,使人想到了台中東海大學校區內的類似設計,這些「似曾相識」的建築語匯與元素乃是經過歷練的設計結晶,凡能經得起考驗的,就是歷久彌新的設計,這就是貝氏作品雋永的原因。
大廈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庭園,園中有流水、瀑布、奇石與樹木、流水順著地勢潺潺而下。水在此具有雙重意義,實質方面,水聲可以消滅周圍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隱喻財源廣進,象徵為銀行帶來佳運,西南解處聳立朱銘的「和諧相處」銅塑,對著的兩個個巨大青銅像在灰色的花崗岩襯托下,甚是搶眼,銅塑的位置正是到香港觀光勝地山頂纜車站的必經之處,就整個敷地計劃而言,頗有點睛之妙,貝氏從事敷地計劃,未若香港一般的慣常方式將建築蓋滿整個基地,而用心地在東西兩側規劃了庭園,為人擠樓擁的香港創造了精緻的室外空間,誠乃可貴之舉。
結構分析:
整座大樓採用由八片平面支撐和五根型鋼混凝土柱所組成的混合結構「大型立體支撐體系」,此一混凝土--鋼結構立體支撐體系,在改進結構性能方面具有如下獨到之處:
1.採用幾何不變的軸力代替幾何可變的彎曲桿系,來抵抗水平荷載,更加經濟有效。
2.利用多片平面支撐的組合,形成一個立體支撐體系,使立體支撐在承擔全部水平荷載的同時,還承擔了高樓的幾乎全部的重力,從而進一步增強了立體支撐抵抗傾覆力矩的能力。
3.將抵抗傾覆力矩用的抗壓和抗拉豎桿件,布置在建築方形平面的四個角,從而在抵抗任何方向的水平力時,均具有最大的抗力矩的力偶臂。
4.利用立體支撐及各支撐平面內的鋼柱和斜桿,將各樓層重力荷載傳遞至角柱,加大了樓層重力荷載作為抵抗傾覆力矩平衡重的力偶臂,從而提高了作為平衡重的有效性。
㈧ 青島中銀大廈的介紹
青島中銀大廈是青島國際金融中心的原名。位於青島市東部開發區香港中路與福州南路交匯處,大廈總建築面積為10萬平方米,樓高為241米,總層數58層。集功能與藝術為一體,以金融、商場、餐飲、商住、辦公為主的綜合性高檔寫字樓,是突出刻意創新、富麗輝煌為主導的劃時代建築。該工程由中建一局三公司總承包。 中國銀行山東省分行就設在大廈內。大廈的1-20層以及49、51和52層為中國銀行山東省分行的辦公地點。
㈨ 冬奧網點中行員工人數
28名。
作為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唯一官方銀行合作夥伴,中國銀行致力於在賽時提供高標准、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北京冬(殘)奧村支行是中行在北京地區籌建的三家冬奧臨時網點之一,佔地面積249平方米,網點內設置了客戶服務區、櫃台服務區、客戶洽談區、內部辦公區、輔助區域等非常齊全的功能分區。
其中,櫃台服務區設置了4個人工櫃台窗口,客戶服務區設置自助兌換機(外幣兌換機)、現金智能櫃台、ATM存取款一體機,移動智能櫃台等自助設備。
在網點人員配置上,中國銀行北京冬(殘)奧村支行共有28名工作人員,是從中行北京分行選拔出來的綜合素質優、服務水平高、戰斗能力強的員工,均接受了專業知識、業務技能、語言交流、服務禮儀、應急處置等多維度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