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河北省的中國紡織之鄉在什麼地方
河北省高陽縣是著名的紡織之鄉,明朝末年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
㈡ 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的經濟狀況如何
高陽縣是著名的紡織之鄉,明朝末年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近幾年,高陽縣建設了佔地3500畝的紡織工業城,以及三利工業園區、邢南毯業園區,形成了「三城兩區」為框架的產業集群發展新格局,在鄉鎮建設了17個佔地100畝以上的村級工業小區。高陽縣有固定資產10萬元以上的紡織企業近4000家,涉及紡織業的從業人員20餘萬人。高陽縣1997年被河北省經濟貿易委員會、河北省紡織總會授予「河北省紡織強縣」稱號;2002年8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北省十大特色產業縣」;2005年初被國家特色經濟研究會授予「中國毯業之鄉」榮譽稱號;7月份被授予「中國紡織基地縣」榮譽稱號。產品行銷20多個省(市、自治區),出口到東南亞、歐、美、非洲、澳大利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5000多萬美元.
整體來說高陽的經濟狀況還是很不錯的,不過在報紙上還是見到過需要幫助的學生,我是安新的,現在我們鄉的經濟就是受高陽的影響,基本是紡織是主導的產業,有的村經濟條件很不錯,在96年的時候就已經是小康村了
㈢ 請問河北高陽縣是哪個皇帝的故都啊
高陽歷史悠久,古為顓頊王故都,西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縣。 高陽縣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戲曲之鄉」之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韓世昌、候玉仙,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田際雲、齊花坦、張慧雲等都是在高陽成長起來的,他們名傳遐爾,享譽梨園。祖國的傳統文化藝術,至今在高陽還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高陽有三千多位同胞僑居國外和港、澳、台,是河北省第二大僑鄉。 高陽有「紡織之鄉」之譽,紡織業歷史源遠流長,始於明末,興於晚清,盛於民初。「桂林山上無雜木,高陽織品四季新」和「家家織機響,人人會織造」的聯句,非常形象的描述了高陽紡織業的繁榮景象。改革開放以來, 傳統的紡織業迅速騰飛,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 高陽縣發展成為華北最大的紡織品集散地。 近年來,高陽縣現代化工業和產業化農業齊頭並進,並通過建設「三城兩區」(工業城、紡織商貿城、汽車農機配件城和三利工業區、毯業工業區),縣域經濟取得了跨躍式發展。
㈣ 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的經濟狀況
高陽縣是著名的紡織之鄉,明朝末年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近幾年,高陽縣建設了佔地3500畝的紡織工業城,以及三利工業園區、邢南毯業園區,形成了「三城兩區」為框架的產業集群發展新格局,在鄉鎮建設了17個佔地100畝以上的村級工業小區。高陽縣有固定資產10萬元以上的紡織企業近4000家,涉及紡織業的從業人員20餘萬人。高陽縣1997年被河北省經濟貿易委員會、河北省紡織總會授予「河北省紡織強縣」稱號;2002年8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北省十大特色產業縣」;2005年初被國家特色經濟研究會授予「中國毯業之鄉」榮譽稱號;7月份被授予「中國紡織基地縣」榮譽稱號。產品行銷20多個省(市、自治區),出口到東南亞、歐、美、非洲、澳大利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5000多萬美元.
整體來說高陽的經濟狀況還是很不錯的
㈤ 孫承宗老家高陽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農歷正月二十五日,孫承宗出生於今河北省高陽縣西庄村。
孫承宗(1563—1638),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今屬河北)人;明末最偉大的軍事戰略家、忠貞的愛國者,民族英雄;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
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
高陽縣傳為顓頊故都,八才舊里。高陽縣地處華北平原,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東南部,距京、津、石各為150公里、180公里、150公里。北靠華北明珠白洋淀與安新交界,西與清苑毗鄰,南與蠡縣、肅寧接壤,東與河間、任丘相接。在東經115°38′至115°39′和北緯38°30′至38°46′之間,南北寬28·5公里,東西長30公里,總面積472平方公里。高陽縣轄3個鎮、6個鄉:高陽鎮、龐口鎮、西演鎮、邢家南鄉、晉庄鄉、蒲口鄉、小王果庄鄉、龍化鄉、龐家佐鄉。高陽一詞的來源,因古高陽地處高河(今已湮滅)以北,水北為陽,故號高陽。高陽,相傳為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帝初封之地。《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顓頊帝也。」遠古時黃河流經高陽,顓頊部落曾在高陽一帶活動。顓頊初國高陽,以國號稱顓頊高陽氏。《史記》載:「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明天啟四年(1624)《高陽縣志》載:「邑受名以高河之陽,古侯國也,為顓頊氏封國。」「蓋帝封始建而邑,古遠矣。」序稱:「籍古顓頊,疏茅幽薊,犄角瀛海,股肱北平,是志輿地。」高陽自古就被稱為「顓頊故都,八才舊里」。高陽城自古也被稱為「顓城」。《中國地名文化》稱顓頊「據傳其封於今保定高水之陽,故曰高陽氏。」高陽建邑於戰國時期,高陽先後屬燕、趙。周安王二十年(前380)齊伐燕,高陽屬齊。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燕趙重新劃分疆界,易水長城以南屬趙,以北屬燕,高陽屬趙。《戰國策》有「燕封宋人榮蚠為高陽君,使將而攻趙」的記載。秦屬鉅鹿郡。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始置高陽縣,屬涿郡。建和至永壽年間(147~157)置高陽郡,為郡治,縣屬高陽郡。延熹元年(158)改屬博陵郡。建安末年(215~219)屬河間郡。三國時期,高陽為魏地。黃初二年(221)隸屬高陽郡。西晉泰始元年(265)隸屬高陽國。東晉時期,高陽於建興四年十二月(317年1月)被後漢攻佔,易國為郡,高陽為郡治,縣屬郡。從建武元年(317)至太元二十年(395),高陽先後被前趙、後趙、前燕、後燕等所據,歸屬不定。太元二十一年(396),高陽屬北魏,沿置高陽郡,縣屬郡。南北朝時期,北魏太和十年(486),高陽隨郡改屬瀛州。太和十八年(494)封高陽王。北齊天保元年(550)屬北齊。北周建德六年(577)屬北周。隋開皇三年(583)罷高陽郡,縣屬瀛州,十六年(596)於高陽置蒲州,高陽為州、縣治。大業三年(607年)改屬河間郡,當年廢任丘縣,其西南部並入高陽縣。高陽歸唐。唐武德四年(621),在高陽置蒲州。貞觀元年(627)廢蒲州,高陽先後屬瀛州、鄚州、范陽郡。開元十四年(726)置高陽軍,為軍治。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同光元年(923)於高陽置郡。後晉天福元年(936),屬契丹。後周顯德六年(959)歸後周,仍隸屬高陽郡。宋至道三年(997)改屬順安軍,高陽為軍治。熙寧六年(1073),降高陽為鎮,仍屬順安軍。金天會七年(1129)置安州,治在高陽。蒙古至元二年(1265)廢安州,葛城縣省入高陽縣,屬順天路。元至元十二年(1275),屬保定路安州。明洪武元年(1368),高陽縣屬北平布政使司;洪武八年(1375)省入蠡縣,十三年(1380)復置。天啟四年(1624)高陽共有98個自然村,編為91個鄉,設11社3屯。清雍正二年(1724),高陽改屬保定府。據清雍正八年(1730)《高陽縣志》載,時高陽縣域東北部擴至今安新劉李庄,東南轄今任丘縣的培里及河間縣的龍關,西臨清苑縣東王莊。光緒十年(1884),王家坨(今莘橋東部)和任丘的白洋等四個村劃歸高陽,清苑縣的王家莊也歸屬高陽。1913年,屬范陽道(次年改稱保定道)。1928年直屬河北省。1937年屬河北省第六督察區。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高陽先後屬抗日民主政府冀中區、冀中四專區、十專區、九專區、七專區、九專區和保定專區。1948年,在高陽縣設高陽市,下轄縣城四街關及代家莊、南沙窩和北沙窩。新中國成立後,高陽先後屬河北省保定專區、保定地區和保定市。1958年蠡縣並入。1960年改屬保定市。1961年復屬保定專區。1962年蠡縣析出,高陽縣復原制。1994年保定地、市合並,屬保定市。高陽人民勁勇剛毅,富有反抗精神,歷史上出現過多次反抗封建壓迫的農民斗爭。抗日戰爭爆發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高陽人民面對日軍血淋淋的屠刀,奮勇拼搏,前仆後繼,2000餘名抗日官兵為國捐軀。解放戰爭中,高陽地處解放區,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大舉進攻,高陽人民踴躍參戰,全縣支前民工達1000多人次,130餘名幹部隨軍南下支援解放區,2000多名青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有500餘名高陽優秀兒女為新中國獻身。1932年6月,中共高陽縣委員會成立,同年8月發動了震撼華北的高蠡暴動。暴動中建立了以農民為主體的河北紅軍游擊隊,成立了高蠡地方蘇維埃政府,紅軍游擊隊在高蠡一帶打土豪、焚地契,分衣分糧,與進攻之敵展開英勇搏鬥。暴動歷時5天,遭國民黨軍隊鎮壓而失敗,但它動搖了剝削階級的統治,提高了農民的階級覺悟,播下農民武裝革命的火種。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是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高陽縣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中,曾起過特殊作用。運動早期的倡導者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受巴黎中國豆腐公司高陽籍工人「勤於工作,儉以求學」主張的啟發,於1915年6月在巴黎發起成立「留法勤工儉學會」,為使赴法青年在出國前掌握簡單的法語和粗淺的技藝,留法勤工儉學會先後在中國各地開設留法預備學校,高陽縣布里村留法工藝學校是開設最早的一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先後辦班三期,畢業生200餘名,其中73人赴法。湖南學生曾來該校學習,毛澤東對此事極為重視,曾專程到保定迎送。蔡和森曾在該校邊工作邊學習,傳播革命思想,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中高陽人民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1920年,因法國經濟凋蔽,留法勤工儉學的形勢急轉而下,布里留法勤工儉學工藝學校停止招生。1981年5月,高陽縣舉辦布里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文物資料展覽,當年的勤工儉學生李維漢、何長工、傅鍾、肖三、李卓然等為展覽題詞。高陽縣自古人傑地靈,素有「戲曲之鄉」之稱,本縣名伶薈萃,享譽梨園,先後有韓世昌、侯玉山、蓋叫天、田際雲、齊花坦等名家出現。他們演技高超,獨樹一幟,在戲曲界有較大影響。高陽縣紡織遍天下,二十世紀上半葉,產量占華北地區三分之一,有「桂林山上無雜木,高陽花布四季新」之譽。改革開放以後,高陽紡織開始了真正的騰飛,產品暢銷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1997年,高陽縣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紡織強縣」。高陽還是全國最大的「農機配件市場」。從古至今名人輩出,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古有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在舊成,賀庄附近修築河堤,當時戰場的「工事」),今有抗日英雄佟麟閣(邊家務附近),等數之不盡的人物......高陽還是「武術之鄉」民國時期博士庄村就有代表去香港參加武術比賽/表演/交流會等。新中國成立之後河北省摔交比賽第一名是本人。
㈥ 介紹家鄉的景物作文(河北高陽)
寫作思路:要直接簡化任務語言。在敘述中,我們要把直接敘述變成間接敘述,盡可能簡化人物語言。這樣,即使情節連貫,又使語句「簡練」。
我的家鄉位於高陽鎮。
高陽鎮,一個在地圖上很不起眼的小鎮,是爸爸媽媽出生的地方,是我口中常常提起的老家,也是我每到節假日最為常住的地方,因為在高陽,既能吃到綠色新鮮的農產品,又能享受現代化新農村的美好。
可是,爸爸常對我說,早年的高陽是開封最為貧困的地方,土地貧瘠,經濟落後。一到下雨天,路上全都是爛泥巴,人們每走一步都格外地小心,否則就會一步一鞋子的爛泥,有時候還會滑到摔著。家裡沒有空調,沒有暖氣;夏天熱的要死,冬天冷的要命。
聽媽媽說,她小時候夏天在教室里上課,別說空調了,連電風扇都沒有,往座位上一坐就是一上午,捂了一屁股的痱子;冬天的時候她在家裡寫作業,手都凍僵了。為了取暖,也因為家裡人多被少,經常一家人擠在一張床上,就算是那樣,也還是凍得發抖。要是想看電影得等到誰家娶媳婦時才行,而且無論嚴寒酷暑,都得在大街上露天放映。
現在,高陽鎮算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黃土路全都變成了水泥地,而且幾乎家家戶戶都裝了空調,有得家裡還通了暖氣。
原先的小屋變成了一幢幢兩層樓的小洋房,牆是用紅磚、水泥砌成的,牆外還鑲上了瓷片,屋子裡也都鋪上了亮閃閃的瓷磚。住房寬敞、明亮,客廳、廚房、衛生間樣樣齊全,大人小孩都有了自己的房間。人們也都有錢了,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小轎車,幾乎所有家庭都用上了電腦、電冰箱、洗衣機,電飯煲、電磁爐各種電器應有盡有。
有的家裡還買了大沙發,睡上了大大的、軟軟的席夢思床。再也不用夜裡趕幾里路去看露天電影,也再也不用深更半夜跑到別人家去看黑白電視了。
原來,人們想要買菜,買衣服,都得等到逢集市或者逢會的時候才能買,那時候只有每月的逢三,逢七才有集會,買東西非常的不方便。
如今的高陽鎮簡直成了一個繁榮昌盛的小城鎮。大大小小的超市,商店一家挨著一家,人們不用再等到逢集會的日子買東西了,想買什麼隨時都可以去買。我家門口的鑫池超市最大,上下兩層樓,還有電梯。裡面蔬菜、水果、衣服、鞋子等等生活所需用品,琳琅滿目,人們可以任意購買,非常方便。
我愛我的家鄉高陽,我相信它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㈦ 中國毛巾之都在哪
中國紡織之鄉——河北高陽。
㈧ 河北高陽縣服裝產業怎麼樣
很好。
河北省高陽縣紡織產業集群被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認定為河北省中小企業示範產業集群。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高陽縣紡織業實現產值約350億元,對GDP貢獻率達65%以上,先後被評為中國毛毯之鄉、中國紡織基地縣、中國毛巾·毛毯名城和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範基地縣、中國家紡巾被流通示範基地。該縣擁有中國馳名商標4個(三利、永亮、智陽、瑞春)、河北省著名商標33個、河北知名品牌產品13個、河北省優質產品9個。
據了解,高陽紡織歷史悠久,改革開放以來,該縣紡織產業更是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該縣擁有紡織企業及個體加工戶4000餘家,其中規上企業有59家,各類紡織機械約有2萬台(套),從業人員達14萬餘人,年產巾被50萬噸,約佔全國毛巾總產量的1/3;年產毛毯20餘萬噸,佔全國毛毯總產量的28%。
㈨ 中國的紡織之鄉在哪裡
中國的紡織之鄉在河北高陽。
高陽紡織始於明末,興於晚清,盛於民初,400多年傳承不衰,現如今,全縣紡織企業4000餘家,紡織機械4萬台套,從業人員16萬人,紡織專業村98個。每年一屆的家紡精品展示會集產品展銷、技術推廣、行業交流於一體,是全國紡織行業盛會。建有全國規模最大、史料文物最齊全的專業類紡織博物館和全省規模最大的縣級污水處理廠。擁有全國馳名商標,國家免檢產品,省著名商標、名牌產品35個,綠色生態紡織已成區域品牌。
高陽紡織產業發達,毛巾、毛線、毛毯三大主導產品產銷量分別佔全國總量的38.8%、24.7%和26%,是全國最大的棉紗集散中心,擁有全國最大的毛巾專業批發市場——高陽紡織商貿城,全國最大的毛毯生產集群——邢南毯業園區,建有省級毛巾製品監督檢驗站,產品暢銷全國,遠銷東歐、拉美、非洲等近30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達180億元。2009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高陽「中國毛巾·毛毯名城」稱號。
㈩ 中國毛巾主要出產城市是哪個
中國北方最大的毛巾生產基地---河北高陽 河北高陽縣位於京津 石三市的三角地帶,高陽歷史悠久,古為顓頊故都,漢初置縣,是著名的紡織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