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董源的代表作是什麼
董源 ,五代南唐畫家。代表作《瀟湘圖》卷(縱50厘米,橫141厘米。現藏故宮博物院)。
其傳世名作還有《夏景山口待渡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龍宿郊民圖》、 《夏山圖》卷(藏上海博物館)。
② 故宮博物院手裡有哪些堪稱「國家寶藏」的驚世之作
在故宮眾多繪畫藏品中,不管是論是年代久遠還是論繪畫技巧,這一幅千里江山圖只能稱得上「精品」,而算不上「極品」。宮里有幾件作品,千里江山圖和它們一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展子虔的《游春圖》
其他的不說,前段時間和《千里江山圖》一同展出的一幅畫作,和千里江山圖比起來,就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是相傳是隋代畫家展子虔所做的《游春圖》。
《游春圖》是現存最古老的一幅山水畫作品,傳為隋代畫家展子虔所畫。上有宋徽宗趙佶題寫的「展子虔游春圖」6個字,可以說是一幅流傳有序的中國早期山水畫藝術珍品。整幅作品畫面色彩濃麗厚重,山石樹木均以礦物製成的石青、石綠顏料賦色,以青綠的色彩為主調,是早期青綠山水畫的代表之作。
董源的《瀟湘圖》
董源被董其昌視為「南派」山水開山鼻祖,其畫作風格對後世有著極其重要的印象。這幅藏在故宮的瀟湘圖,不以山之奇怪為美,而在一個文化的底蘊,這正是瀟湘勝地人文的現實體現,唯楚有才,於斯為盛。董源此圖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
郭熙《窠石平遠圖》
五代至北宋時期,是書畫史上重要的發展階段,開創了中國書畫史上的多個新的風格畫風,其代表人物有李(成)郭(熙)董(源)巨(然)等,然而現今能見到的郭熙作品並不多,《窠石平遠圖》是其中署有年款的一幅,是郭熙晚年的傑作,也是欣賞他的畫作和理解他的美術理論的絕佳作品。對於書畫圈外的朋友們,這幅作品好像不怎麼熟悉,但絕對是難得一見的名畫。
衛賢的《高士圖》
衛賢的這幅高士圖構圖嚴密,勾線勁挺,屋舍以界畫法刻畫准確、精細,山石及樹木的皴筆密集,近樹精心勾畫,遠樹則勾、點結合,重在以墨色由淡至深層層烘染,顯得質感凝重。除了作品本身非常好之外,這幅圖還是一重要的斷代作品,體現了五代時期繪畫承上啟下的特點,在這之前,唐代一般是以人物為主,這之後北宋一般以山水為主,這幅作品山水和人物並重, 在畫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這幅作品,在國家寶藏里還被拿出來專門與《千里江山圖》做了比較,具體怎麼表述忘記了,大概意思是:清明上河圖能成為流傳的佳作,這幅千里江山圖也可以,真的很佩服宋徽宗的審美,幾百年以後的時候,都被預測的這么清楚。清明上河圖在其五米多長的畫卷上,事無巨細的展現了東京汴梁的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態,並清楚地體現了北宋時期的建築、生活狀態、市場等多種情況,除了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還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除了《清明上河圖》,上面其他幾件作品好像很多人並不是非常的熟悉。在故宮展示歷代書畫作品的時候,好像也沒有像清明上河圖和青綠山水圖這樣的引發「故宮跑」,而是在某個焦慮里「被遺忘」,如果要談及書畫史,這幾幅作品都是繞不開的「巨作」。
③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了哪些中國書畫珍品
以下是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藏中國書畫目錄 希望題主採納給分哦
五代 傳董源 溪岸圖 220.3 x 109.2 cm
傳董其昌 詩扇 17.0 x 52.1 cm
倪元璐 自書道中詩 16.8 x 47.9 cm
元 傳夏永 呂洞賓過岳陽樓圖 21.9 x 18.7 cm
元 傳王振鵬 大明宮圖 31.1 x 683.3 cm
元 傳王振鵬 金明池龍舟圖 34.3 cm x 53.8 m
元 傳趙孟頫 花溪浴馬圖 39.1 x 402.6 cm
元 倪敬 寒梅圖 106.5 x 24.8 cm
元 倪瓚 江渚風林圖 59.1 x 31.1 cm
元 倪瓚 秋林野興圖 98.1 x 68.9 cm
元 倪瓚 虞山林壑圖 94.6 x 35.9 cm
元 元人 人馬圖 45.1 x 38.1 cm
元 元人 仿吳道子觀音坐像 102.9 x 51.8 cm
元 元人 冬鴉禿木圖 41.6 x 37.3 cm (1)
元 元人 冬鴉禿木圖 41.6 x 37.3 cm
元 元人 摹張雨雙詩 29.8 x 160 cm
元 元人 摹李公麟九歌 32.1 x 467.4 cm
元 元人 摹李公麟蒙人馬駝圖 30.5 x 31.3 cm
元 元人 春郊牧羊圖 24.1 x 24.8 cm
元 元人 梅竹石圖 130.2 x 49.5 cm
元 元人 羅漢像 112.4 x 49.1 cm
元 元人 耕稼圖 26.7 x 506.4 cm
元 元人 蓮池水禽圖 141.6 x 67.9 cm
元 元人 詩扇
元 元人 釋迦三尊圖 96.5 x 48.9 cm
元 元人 高士觀梅圖 94.6 x 29.2 cm
元 元人 黑猿圖 24.4 x 23.8 cm
元 吳鎮 老松屈曲圖 166.1 x 82.6 cm
元 吳鎮 蘆灘釣艇圖 31.1 x 53.8 cm
元 吳鎮 高節凌雲圖 166.7 x 97.8 cm
元 唐棣 摩詰詩意圖 128.9 x 68.7 cm
元 唐棣 霜浦歸漁圖 134.3 x 86 cm
元 夏永 黃鶴樓圖 20.6 x 26.7 cm
元 姚彥卿 雪山行旅圖 98.1 x 54 cm
元 張可觀 露台觀月圖 26.7 x 24.8 cm
元 張羽 松軒春靄圖 92.1 x 31.8 cm
元 張遜 松石圖 90.8 x 41.9 cm
元 方從義 雲山圖 26.4 x 144.8 cm
元 李堯夫 達摩渡江圖 85.6 x 34.1 cm
元 李衎 竹石圖 189.9 x 55.2 cm
元 柯九思 仿文同竹枝圖 107.6 x 47.6 cm
元 王冕 斷橋香雪圖 113 x 50.2 cm
元 王振鵬 維摩不二圖 39.2 x 218.3 cm
元 王蒙 丹崖翠疊圖 67.9 x 34.3 cm
元 王蒙 空林草亭圖 25.1 x 28.3 cm
元 王蒙 素庵圖 136.5 x 44.8 cm
元 盛懋 秋林漁隱圖 102.6 x 33.3 cm
元 盛懋 秋林漁隱圖 26.7 x 33.7cm
元 盛著 秋江垂釣圖 25.9 x 27.4cm
元 羅稚川 古木寒鴉圖 132.1 x 80.3 cm
元 耶律楚材 送劉滿詩 36.8 x 283.8 cm
元 趙原 仿燕范山水圖 24.9 x 77.5 cm
元 趙原 晴川送客圖 95.3 x 35.2 cm
元 趙孟頫 即事絕句 133.4 x 53 cm
元 趙孟頫 雙松平遠圖 26.8 x 107.5 cm
元 趙孟頫 右軍四事 24.4 x 117 cm
元 趙孟頫一門 三世人馬圖 30.2 x 178.1 cm
元 趙蒼雲 劉晨阮肇入天台山圖 22.5 cm x 564 cm
元 邊魯 牡丹孔雀圖 169.9 x 102.2 cm
元 鄧宇 竹石圖 135.1 x 42.2 cm
元 錢選 蘭亭觀鵝圖 23.2 x 92.7 cm
元 錢選 梨花圖 31.3 x 96.2 cm
元 陸廣 丹台春曉圖 61.6 x 26 cm
元 顏庚 鍾馗嫁妹圖 24.4 x 253.4 cm
元 鮮於樞 石鼓歌 44.9 x 459.9 cm
元人 老僧月下讀經圖 74.6 x 33 cm
元明人 雲行雨施圖 44.8 x 190.8 cm
元明人 仿趙雍蒙人馬戲圖 26.7 x 172.7 cm
元明人 仿錢選歸去來辭圖 106.7 x 26 cm
元明人 宮苑嬰戲圖 139.4 x 76.2 cm
元末明初 仿王詵秋林鶴逸圖 24.8 x 25.4 cm
吳寬 喜雨詩 17.1 x 49.5 cm
唐 唐人 四十三行靈飛經墨跡 20.8 x 8.9 cm
唐寅 一年歌 17.3 x 49.8 cm
宋 仿周昉戲嬰圖 30.5 x 48.6 cm
宋 傳劉松年 春山曛暮圖 24.8 x 26 cm
宋 傳夏珪 澤畔疾風圖 26 x 27 cm
宋 傳屈鼎 夏山圖 45.4 x 115.3 cm
宋 傳李唐 觀瀑圖 25.1 x 25.7 cm
宋 傳李唐 重耳復國圖 29.4 x 828 cm
宋 傳李嵩 貨郎圖 26.4 x 26.7 cm
宋 傳李迪 寒柯山鷓圖 23.8 x 24.1 cm
宋 傳楊邦基 聘金圖 26.7 x 142.2 cm
宋 傳江參 百牛圖 31.8 x 221.8 cm
宋 傳燕文貴 江邨圖 24.1 x 25.4 cm
宋 傳燕文貴 秋山蕭寺圖 32.7 x 321.3 cm
宋 傳王齊翰 待詔挑耳圖 25.1 x 47.6 cm
宋 傳直翁 葯山李翱問道圖 31.8 x 84.5 cm
宋 傳趙令穰 江村秋曉圖 23.7 x 104.1 cm
宋 傳趙克夐 藻魚圖 22.5 x 25.1 cm
宋 傳閻次於 松壑隱棲圖 21.4 x 23
宋 傳閻次於 風雨維舟圖 24.8 x 27.3 cm
宋 傳陳居中 胡騎春獵圖 24.1 x 27.3 cm
宋 傳黃宗道 射鹿圖 24.6 x 78.9 cm
宋 周東卿 魚樂圖 30.8 cm x 593.7 cm
宋 夏珪 山市晴嵐圖 24.8 x 21.3 cm
宋 宋人 三猿得鷺圖 24.1 x 22.9 cm
宋 宋人 乞巧圖 161.6 x 110.8 cm
宋 宋人 仿周文矩宮中圖 26 x 146.7 cm
宋 宋人 仿夏圭溪口垂釣圖 23.2 x 23.8 cm
宋 宋人 仿夏珪冒雨尋庄圖 25.6 x 26.4 cm
宋 宋人 仿李成寒林策驢圖 161.9 x 100.3 cm
宋 宋人 仿范寬山水圖 166.1 x 104.5 cm
宋 宋人 仿馬遠松蔭玩月圖 25.4 x 25.4 cm
宋 宋人 仿馬遠洞天論道圖 24.8 x 25.2 cm
宋 宋人 佛祖降世圖 104.5 x 53.7 cm
宋 宋人 冬雁圖 31.4 x 28 cm
宋 宋人 別院春山圖 26.2 x 286.5 cm
宋 宋人 呂洞賓過岳陽樓圖 23.8 x 25.1 cm
宋 宋人 摹韓干圉人呈馬圖 30.5 x 51.1 cm
宋 宋人 新安汪氏譜牒 33.3 x 24.8 cm
宋 宋人 明皇幸蜀圖 113.7 x 82.9 cm
宋 宋人 春光先到圖 23.8 x 24.4 cm
宋 宋人 水牛圖 23.2 x 24.1 cm
宋 宋人 泛舟柳塘圖 23.3 x 24.9 cm
宋 宋人 猿鹿圖 17.8 x 22.2 cm
宋 宋人 琉璃堂人物圖 31.4 x 128.4 cm
宋 宋人 睢陽五老圖畢世長像 40 x 32.1 cm
宋 宋人 竹梅小禽圖 25.7 x 26.7 cm
宋 宋人 維摩詰經圖 27.9 x 794.7 cm
宋 宋人 蘆鷺圖 25.2 x 26.2 cm
宋 宋人 豳風圖 29.2 × 1398.9 cm
宋 宋人 雪景待渡圖 25.1 x 25.7 cm
宋 宋人 雪橋買魚圖 24.8 x 26.0 cm
宋 宋人 風雨拉纖圖 24.1 x 25.7 cm
宋 宋人 騎驢圖 64.1 x 33 cm
宋 宋徽宗 翠竹雙禽圖 33.7 x 55.4 cm
宋 宋高宗、馬和之 詩經國風畫意 27.8 x 663.6 cm
宋 張即之 行書杜甫樂游原詩殘卷 32.4 x 76.8 cm
宋 李公麟 孝經圖 21.9 x 475.6 cm.part1
宋 李公麟 孝經圖 21.9 x 475.6 cm.part2
宋 李結 西塞漁社圖 40.6 x 136.5 cm
宋 梁楷 澤畔行吟圖 22.9 x 24.3 cm
宋 米友仁 雲山圖 27.6 x 57 cm
宋 米芾 吳江舟中詩 31.1 x 557 cm
宋 蘇軾 墨竹圖 54.3 x 33 cm
宋 趙孟堅 梅竹三詩譜 34 x 353.1 cm
宋 趙孟堅 水仙圖 33.2 x 374 cm
宋 郭熙 樹色平遠圖 35.6 x 104.4 cm
宋 金處士 十王圖五幅 129.5 x 49.5 cm
宋 馬和之 詩經小雅鴻雁之什六篇圖 32.4 x 1304.9 cm
宋 馬遠 月下賞梅圖 25.1 x 26.7 cm
宋 馬遠 觀瀑圖 25.1 x 26 cm
宋 馬遠 高士觀瀑圖 29.1 x 27.6 cm
宋 馬麟 蘭圖 26.5 x 22.5 cm
宋 馬麟 春山喬松圖 25.2 x 26 cm
宋 高克明 溪山雪意圖 41.6 x 241.3 cm (1)
宋 高克明 溪山雪意圖 41.6 x 241.3 cm
宋 黃庭堅 廉頗藺相如列傳 33.7 x 1840.2 cm
宋 龔開 壺天樂圖 29.8 x 431.8 cm
宋元人 六馬圖 46.2 x 168.3 cm
宋光宗 五言聯團扇 21.3 x 21 cm
宋孝宗 池上詩團扇 22.9 x 24.4 cm
宋孝宗 漁父詩團扇 23.5 x 25.4 cm
宋理宗 暮春詩團扇 24.4 x 23.5 cm
宋理宗 枝上詩團扇 27.9 x 24.1 cm
宋理宗 湖上詩團扇 25.1 x 25.1 cm
宋理宗 潮聲聯團扇 20.8 x 22.1 cm
宋理宗 秋深聯團扇 23.7 x 17.8 cm
宋至明 傳宋徽宗 荔枝山雀圖三幅
宋高宗 天山詩團扇 23.5 x 24.4 cm
張鳳翼 七言律詩 15.9 x 49.5 cm
文彭 臨獻之地黃湯帖 15.2 x 48.3 cm
文徵明 三詩 16.2 x 51.4 cm
文徵明 夏日雨後書詩扇 16.2 x 49.5 cm
明 丁雲鵬 十八羅漢圖 21 x 233.7 cm
明 傳仇英 星宿神形圖 19.2 x 402 cm
明 傳仇英 清明上河圖 29.2 x 645.2 cm
明 傳仇英 白描羅漢圖 34.4 x 524.2 cm
明 傳仇英 韃靼狩獵圖
明 傳吳寬 扇面17.5 x 49.5 cm
明 傳周天球 扇面 17.5 x 54.0 cm
明 傳唐寅 冬景圖 18.4 x 51.1 cm
明 傳唐寅 墨竹圖 29.1 x 150.2 cm
明 傳唐寅 蕉葉睡女圖 20.3 x 61.0 cm
明 傳張弼 千字文 31.1 x 755.7 cm
明 傳彭年 書扇 16.5 x 47.0 cm
明 傳文嘉 湖岸亭圖 17.5 x 49.5 cm
明 傳文彭 扇面 19.1 x 53.3 cm
明 傳文徵明 山水 18.1 x 52.1 cm
明 傳文徵明 玉蘭圖 27.9 x 133 cm
明 傳王寵 扇面 17.1 x 50.8 cm
明 傳王穉登 扇面 16.8 x 49.5 cm
明 傳董其昌 仿米家山水圖 25.9 x 219.1 cm
明 傳藍瑛 仿黃公望山水 16.8 x 52.1 cm
明 傳陸治 山水 18.4 x 48.9 cm
明 傳陳洪綬 扇面 16.2 x 50.5 cm
明 傳陳洪綬 花瓶圖 162.2 x 60 cm
明 傳陳淳 花卉圖冊 32.5 x 57.3 cm
明 倪元璐 雲石圖 130.8 x 45.4 cm
明 劉俊 漢殿論功圖 166.4 x 106 cm
明 卞文瑜 秋窗讀易圖 26 x 108 cm
明 吳弈 篆書怡松卷首 32.4 x 144.8 cm
明 周天球 人日雪霽集虎丘詩頁 18.7 x 30.5 cm
明 周天球 扇面 18.3 x 53.7 cm
明 唐寅 垂虹別意圖 29.7 x 107.6 cm
明 唐寅 山水八段圖 32.4 x 413.7 cm
明 唐寅 春雷墨竹圖 17.3 x 49.8 cm
明 唐寅 答門生李子元詩 27 x 25.1cm
明 唐寅 致若容札 26.7 x 64.1 cm
明 唐寅 葦渚醉漁圖 72.2 x 37 cm
明 唐寅 薛濤戲箋 30.8 x 30.8 cm
明 唐寅 觀瀑圖 52.7 x 24.8 cm
明 夏昶 清風高節圖 203.4 x 59.7 cm
明 姚綬 文字飲詩書畫 23.3 x 77.2 cm
明 宋克 七言律詩 26.7 x 69.2 cm
明 宋珏 手札 22.4 x 24.4 cm
明 宋珏 手札 29.2 x 45.7 cm
明 居節 雨後詩 15.9 x 47.8 cm
明 張瑞圖 後赤壁圖 27.9 x 320 cm
明 張瑞圖 赤壁賦 28.9 x 19.1 cm
明 張路 習畫圖 148.9 x 98.7 cm
明 惲向 山水冊十開 26 x 15.2 cm
明 戴進 涉水返家圖 167.6 x 82.6 cm
明 文從簡 扇面 16.5 x 53.3 cm
明 文仲義 書扇 16.8 x 49.2 cm
明 文嘉 為項元汴作山水圖 117.5 x 39.8 cm
明 文嘉 致姚制函 21.6 x 38.7 cm
明 文彭 送林俊還閩詩稿 29.2 x 39.7 cm
明 文徵明 上岳丈吳愈函 22.9 x 30.8 cm
明 文徵明 東林避暑圖 31.8 x 108 cm(缺一幅)
明 文徵明 小楷陸機文賦 23 x 117.8 cm
明 文徵明 拙政園八景 26.4 x 27.3 cm
明 文徵明 瀟湘八詠冊頁 21.0 x 19.7 cm
明 文徵明 藂桂齋圖 31.6 x 56.2 cm
明 文徵明 高士隱居圖 95.3 x 45.7 cm
明 明人 仿仇英山水 37.9 x 240 cm
明 明人 仿仇英蘇惠織錦璇璣圖 25.6 x 311.8 cm
明 明人 仿吳鎮墨竹圖 31.8 x 665.5 cm
明 明人 仿夏圭長江萬里圖 59.4 x 487.7 cm
明 明人 傳吳鎮墨竹圖 34.3 × 527.7 cm
明 明人 傳李公麟神仙圖 34.0 x 215.9 cm
明 明人 四時山水圖 35.1 x 569.9 cm
明 明人 胡笳十八拍 28.6 x 1196.3 cm
明 李喬 書扇 16.5 x 51.4 cm
明 杜堇 伏生受經圖 147 x 104.5 cm
明 楊文驄 書扇 16.8 x 53.3 cm
明 汪懋麟 書扇 15.9 x 48.9 cm
明 沈仕 雙詩 18.4 x 49.5 cm
明 沈周 四季花卉圖 27.5 x 504.8 cm
明 沈周 溪山秋色圖 20.6 x 640.7 cm
明 沈周 雨夜幽寂圖 79.7 x 33.3 cm
明 沈周、文徵明 山水合璧圖 36.8 x 1729.3 cm
明 沈度 致梁仲仁書 26 x 33.7 cm
明 焦竑 手札 27 x 16.8 cm
明 王寵 致南村書 25.7 x 34.0 cm
明 王穉登 七言詩 18.1 x 51.4 cm
明 王穉登 殘稿 24.4 x 40.2 cm
明 王穉登 短札 24.6 x 13.5 cm
明 王衡 書詩 19.1 x 56.5 cm
明 王鏊 書詩 17.1 x 50.2 cm
明 王鏊 尺牘 24.1 x 29.2 cm
明 王鏊 贈別詩 207 x 63.5 cm
明 范允臨 書扇 17.8 x 53.3 cm
明 莫是龍 書花底詩 15.2 x 48.4 cm
明 董其昌 書謝惠連雪賦 26.7 x 183.7 cm
明 董其昌 仿古山水冊頁 32.1 x 23.2 cm
明 董其昌 山水八景冊頁 24.4 x 16 cm
明 董其昌 王維五言絕句詩 188.9 x 74.3 cm
明 董其昌 致陳繼儒二札 23 x 23 cm
明 董其昌 荊溪招隱圖 26 x 92.6 cm
明 藍瑛 仿宋元圖冊 31.6 x 24.8 cm
明 藍瑛 春江漁隱圖 184.8 x 90.8 cm
明 藍瑛 紅友圖 148.9 x 47.3 cm
明 薛明益 手札 14.6 x 45.7 cm
明 謝環 杏園雅集圖 37.1 x 243.2 cm
明 趙左 仿大痴山水 24.4 x 631.5 cm
明 邢侗 蘭州詩 15.2 x 48.3 cm
明 鄒之麟 書詩 16 x 52.4 cm
明 鄭重 搜山圖 27 x 847.1 cm
明 錢榖 蘭亭修契圖 24.1 x 435.6 cm
明 阮大鋮 書扇 17.8 x 50.2 cm
明 陸應陽 書扇 15.1 x 46.7 cm
明 陸治 桃花錦浪圖 16.5 x 46.7 cm
明 陸治 種菊圖 106.7 x 27.3 cm
明 陳元素 書詩 17.5 x 53 cm
明 陳名夏 書扇 16.5 x 52.1 cm
明 陳洪綬 准提佛母法像 125.1 x 48.4 cm
明 陳洪綬 扇面合冊 24.1 x 52.1 cm
明 陳洪綬 摹古冊頁 17.8 x 17.8 cm
明 陳洪綬 林亭清話圖扇面 20.3 x 55.9 cm
明 陳洪綬 畫冊 22.2 x 9.2 cm
明 陳洪綬 陳小蓮 雜畫冊十一開 22.2 x 21.7 cm
明 陳淳 溽暑花卉圖 320.4 x 99.7 cm
明 陳淳 重陽詩 17.1 x 51.4 cm
明 陳繼儒 書李白登廬山觀瀑布詩 18.4 x 51.4 cm
明 陳繼儒 書詩 16.5 x 49.5 cm
明 陳繼儒 劉敬仲記 30 x 15.6 cm
明 陳繼儒 詩贈董其昌 21.9 x 29.8 cm
明 項元汴 山水詩畫 30.2 x 92.7 cm
明 項聖謨 山水花鳥冊頁 28.3 x 22.5 cm
明 項聖謨 梅枝圖16.5 x 50.8 cm
明 項聖謨 秋景圖頁 24.8 x 33 cm
明 魏之克 金陵四季圖 31.3 x 1183.6 cm
明 黃道周 松石圖 173 x 47 cm
明 龔鼎孳 書扇 16.5 x 52.1 cm
明清人 仿李公麟白蓮社圖 30.2 x 593.1 cm
明清人 仿李公麟群仙理佛圖 34 x 215.9 cm
明清人 仿趙孟頫山陰修契圖 33.3 x 348 cm
明清人 仿趙孟頫相馬圖 30.5 x 102.9 cm
明清人 仿郭忠恕洛陽輞川圖 31.8 x 490.2 cm
明清人 傳仇英仿李昭道湖畔宮圖 35.9 x 27.0 cm
明清人 傳倪瓚九龍山居圖並十三跋 27.9 x 146.1 cm
明清人 傳李公麟龍王請齋圖 147.3 x 28.9 cm
明清人 傳沈周 四松圖 154.0 x 60.3 cm
明清人 傳沈周 帆艇圖 24.4 x 37.6 cm
明清人 傳沈周 柳亭圖 24.3 x 37.5 cm
明清人 傳沈周 秋葉圖 24.4 x 37.8 cm
明清人 傳沈周 過橋圖 24.4 x 37.6 cm
明清人 傳沈周山水 17.5 x 52.7 cm
明清人 傳沈周秋渚浴禽圖 29.2 x 453.1 cm
明清人 傳錢選洗象圖 34.0 x 57.2 cm
明清人 傳陳淳山水 32.7 x 750.6 cm
明清人 養正圖十則 34.3 x 52.1 cm
明清人 寫經三卷
明清人 摹趙孟頫西成歸樂圖 22.9 x 89.5 cm
明清人 翎毛圖 32.9 x 199.7 cm
楊妹子 春日詩團扇 23.2 x 24.4 cm
楊妹子 薔薇詩團扇 23.5 x 24.5 cm
沈周 為漢文詩 16.5 x 47 cm
清 傳八大山人 書畫冊頁 19.7 x 17.6 cm
清 傳惲壽平 山水 17.5 x 52.1 cm
清 傳惲壽平 桂圖 20.6 x 30.5 cm
清 傳惲壽平 百花圖 41.9 x 649 cm
清 傳惲壽平 菊圖 30.2 x 20.6 cm
清 傳査士標 書扇 15.9 x 51.4 cm
清 傳王原祁 仿倪瓚山水 16.5 x 49.5 cm
清 傳王時敏 山水 16.5 x 52.1 cm
清 傳王翚 中秋夜景圖 57.2 x 40.6 cm
清 傳王翚 仿燕文貴山水 16.5 x 48.9 cm
清 傳王翚 采苓圖 17.1 x 50.8 cm
清 傳王鑒 仿徽宗山水 16.2 x 52.1 cm
清 傳王鐸 扇面 16.2 x 51.4 cm
清 八大山人 與文玉書 17.1 x 49.5 cm
清 八大山人 雙鷹圖 187.3 x 90.2 cm
清 八大山人 山水冊頁 18.7 x 23.2 cm
清 八大山人 山水十二冊頁 25 x 34 cm
清 八大山人 致鹿邨先生十札 19.7 x 13.8 cm
清 八大山人 荷塘戲禽圖 27.3 x 205.1 cm
清 八大山人 魚石圖 135.3 x 61 cm
清 弘仁 幽谷泉聲圖 102.9 x 41 cm
清 惲壽平 臨帖三種 17 x 50.8 cm
清 惲壽平 仿宋元諸家山水冊 27 x 39.7 cm
清 惲壽平 夏夜荷塘圖 209.1 x 98.3 cm.jpg
清 惲壽平 花卉 17 x 50.8 cm
清 樊圻 為玉翁作山水冊 15.2 x 18.9 cm
清 樊圻 山水冊 16.8 x 20.3 cm
清 法若真 畫說 31.1 x 367 cm
清 王原祁 為瞻亭作山水 95.3 × 47 cm
清 王原祁 仿吳鎮山水圖 108.6 x 51.4 cm
清 王原祁 江國垂綸圖 26 x 146.1 cm
清 王原祁 輞川圖 35.6 x 545.5 cm
清 王時敏 仿黃公望山水 15.7 x 49.5 cm
清 王時敏 仿黃子久山水圖 134.6 x 56.5 cm
清 王時敏、王鑒 仿古山水冊 25.7 x 16.5 cm
清 王翚 仿巨然燕文貴山水圖 31.1 x 402.3 cm
清 王翚 仿李成雪霽圖 112.7 x 35.9 cm
清 王翚 太行山色圖 25.3 x 209.4 cm
清 王翚 康熙皇帝南巡圖第三卷(濟南至泰山) 67.9 x 1393.8 cm
清 王翚 溪山雨霽圖 114 x 45.4 cm
清 王翚 雨過山圖 16.4 x 49.2 cm
清 王翚、王時敏 仿古山水冊 22 x 33.8 cm and 25.4 x 33 cm
清 王鑒 仿古山水冊頁 29.8 x 31.4 cm
清 王鐸 尺牘 27.3 x 15.2 cm
清 王鐸 山水圖 55.9 x 27 cm
清 石濤 五詩 17.5 x 44.5 cm
清 石濤 人物山水圖 21.6 x 28.6 cm
清 石濤 十六羅漢圖 46.4 x 598.8 cm
清 石濤 四季景觀冊頁 21 x 31.4 cm
清 石濤 尋仙冊頁 14.9 x 27.3 cm
清 石濤 山水 17.5 x 44.5 cm
清 石濤 歸棹冊頁 21.1 × 13.5 cm
清 石濤 游張公洞之圖 45.9 x 286.4 cm
清 石濤 秋林人醉圖 161 x 70.5 cm
清 石濤 重陽山水 71.6 x 42.2 cm
清 石濤 野色冊頁 27.6 x 24.1 cm
清 石濤 題忍菴畫像 58 x 136.8 cm
清 石濤 黃山三十六峰意圖 205.9 x 78.7 cm
清 翁同龢 一筆虎 129.5 x 67.3 cm
清 鄭燮 蘭竹圖 34.9 x 374.7 cm
清 鄭燮 遠山煙竹圖屏 179.1 x 68.3 cm
清 金農 為馬曰琯作畫詩 16.8 x 26.4 cm
清 金農 冊頁 28.6 x 23.8 cm
清 金農 梅花冊頁 25.4 x 29.8 cm
清 髡殘 石樑飛瀑圖 125.7 x 61 cm
清 龔賢 雲山居圖 325.1 x 112.4 cm
清 龔賢 冬景山水圖 165.7 x 48.9 cm
清 龔賢 十二月令山水冊 30.2 x 62.9 cm
清 龔賢 山水冊 22.2 x 44.1 cm
清 龔賢 樹景山水冊 15.9 x 19.1 cm
清 龔賢 水墨山水冊配詩 27.3 x 41 cm
王谷祥 五言律詩兩首 16.2 x 47.3 cm
王鐸 臨虞世南賢兄帖 16.8 x 52.7 cm
祝允明 書陳鶴詩 19.1 x 49.5 cm
董其昌 節書歸去來辭 17.5 x 50.5 cm
④ 瀟湘圖的畫作簡介
本幅無作者款印, 明朝董其昌得此圖後視為至寶,並根據《宣和畫譜》中的記載,定名為董源《瀟湘圖。
《瀟湘圖》為五代董源作,是中國山水畫史上代表性作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明末繼董其昌之後遞入袁樞(袁可立子)收藏。崇禎十五年壬午(1642年),袁樞的家鄉河南睢州城先後遭受李自成的兵火和河決水災,袁可立尚書府第藏書樓內書畫藏書毀於一旦,僅此數幀卷軸往返千里為袁樞輾轉至江蘇滸墅鈔關寓所隨身珍藏免遭兵火之災,得以流傳至今,傳為中國乃至世界名畫收藏史上之佳話。袁樞自跋曰:「崇禎十五年十一月,得於董思白年伯家,原值加四帑焉」。崇禎十六年,王鐸在滸墅關袁樞寓所見到此畫甚為感慨,並將這一好事跋於卷端。王覺斯跋雲:「袁君收藏如此至寶,葵邱城墮家失,有此數幀不宜郁宜快也。」清姚際恆《好古堂家藏書畫記》對此也有清晰記載:「蓋以袁獲此歸旋,遭流寇之亂,此卷無恙。思翁(董其昌)歿後,為中州袁伯應所得。伯應名樞,乃思翁年侄(董其昌與袁可立為同年)。崇禎十五年榷滸墅,購諸其家,亦私記於後。」
上有董其昌跋三、袁樞跋一,王鐸跋一。有「袁樞私印」(重一)、「袁樞之印」(重一)、「睢陽袁氏家藏圖書記」。明「袁樞鑒賞」書畫之章、「袁樞印信」、「伯應」等印記。
董源存世真跡極少,目前國內僅有三件,分別收藏於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袁樞是收藏董(源)、巨(然)作品的集大成者,歷來為藏家所推重。董其昌卒後,一生最喜愛的「四源堂」四幅名畫多歸袁樞。
入清後經卞永譽、安岐收藏,其後入藏於內府,溥儀出宮時帶到長春,抗日戰爭後流散於民間。1952年經一代大師張大千自香港捐賣給中國政府,1959年文化部文物局撥故宮博物院收藏至今。
「瀟湘」指湖南省境內的瀟河與湘江,二水匯入洞庭湖。圖繪一片湖光山色,山勢平緩連綿,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葦渚映帶無盡。畫面中以水墨間雜淡色,山巒多運用點子皴法,幾乎不見線條,以墨點表現遠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質感的山型輪廓。墨點的疏密濃淡,表現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畫家在作水墨渲染時留出些許空白,營造雲霧迷濛之感,山林深蔚,煙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漁舟點綴其間,賦色鮮明,刻畫入微,為寂靜幽深的山林增添了無限生機。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國山水畫的成熟階段,形成了不同風格,後人概括為「北派」與「南派」兩支。董源此圖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
2008年5月,正在故宮武英殿書畫館進行的「故宮藏歷代書畫展」突然閉館一天,對外宣稱是因為內部裝修,而真實原因卻是因為其中展出的一件國寶級文物——五代董源的《瀟湘圖卷》原跡,被展櫃上部的滴水淋濕,致使受損處裱紙開粘。受損部位正好在畫幅核心部位的舟船上。這件受損的《瀟湘圖卷》是故宮收藏的唯一一件董源真跡,屬於一級甲等文物,極為珍貴。
⑤ 董源的傳世作品
《瀟湘圖》卷,明末經由河南人袁樞(袁可立子)至滸墅關寓所隨身珍藏得以躲過兵燹,現藏故宮博物院;
《夏山圖》卷,明末經袁樞等收藏,現藏上海博物館;
《夏景山口待渡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
《溪岸圖》明末經睢陽袁樞收藏,今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龍宿郊民圖》及《洞天山堂》二軸,均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國山水畫的成熟階段,形成了不同風格,後人概括為「北派」與「南派」兩支。董源的《瀟湘圖》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董源現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瀟湘》、《夏山》、《龍宿郊民》、《溪岸圖》等圖。《瀟湘圖》卷,五代,縱50厘米,橫141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明代自董其昌後,睢陽袁樞(袁可立子)成為收藏董源、巨然作品的集大成者,董、巨藏品之富勝過董其昌,惜由於明亡袁樞抑鬱絕食而死,藏品流散。王時敏《煙客題跋·題自畫關使君袁環中》:「環翁使君,既工盤礴,又富收藏。李營丘為士大夫之宗,米南宮乃精鑒之祖,故使荊、關、董、巨真名跡歸其家。」
⑥ 董源的作品欣賞
五代 董源 絹本設色 縱50.2厘米 橫140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瀟湘圖》畫的是江南景色。畫中山巒連綿, 雲霧暗晦,山水樹石都籠罩於空靈朦朧之中, 顯得平淡而幽深, 蒼茫而深厚。岸邊船上有幾組人物, 遠處坡下有張網的漁人和船隻。此畫以花青運以水墨, 清淡濕潤, 山石用筆點染, 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 顯得渾厚滋潤, 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 鬱郁蔥蔥俱得以表現。董源的山水畫對後世的文人畫影響巨大, 宋代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稱, 董源畫法「水墨類王維, 著色如李思訓」,對其評價很高。 五代 董源 絹本 水墨淡設色 縱49.2厘米 橫313.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五代宋初對董源的山水畫成就並不重視,北宋米芾對他的畫作了極高的評價,明代的董其昌對董源則是推崇備至,將董源作為山水畫發展史上的正宗對待,又把董源同王維、李成、米芾、元四家前後貫穿,組成文人畫系。《夏山圖》構圖從高遠取景, 整幅重嵐疊岡, 淵渚煙汀, 樹木華滋、牛群放牧, 一派江南山鄉氣象。畫中樹木、山石, 全用墨點簇皴而成, 樹木濃重厚實, 有蔥郁繁茂之感, 山石用雨點皴法, 干筆、濕筆、破筆、濃淡相參, 極盡變幻莫測之奇。此畫曾經明末袁樞收藏。 董源《溪岸圖》筆墨與傳世五代作品《高士圖》和《江行初雪圖卷》相似。單國霖告訴記者,「當時,啟功先生、傅熹年先生均將此作認定為北宋初期五代末期。大都會博物館後來為這張畫做了一個紅外線檢測,發現這張圖畫經過3次裝裱,3次補的絹都不一樣。而且,其上還有南宋賈似道、明末袁樞等人的印章。《溪岸圖》曾經在上世紀40年代被徐悲鴻收得。張大千得知《溪岸圖》現身,便託人轉告徐,願意用自己任何收藏與之交換《溪岸圖》。不過,在張大千得到這幅令他愛不釋手的古畫之後的若干年,他又將之帶出國去賣給了書畫經營商、大收藏家王季遷。直至上世紀80年代,王季遷才將此畫出手賣給了華人企業家唐氏。最後,由唐氏出面捐給大都會博物館。
⑦ 我國古代著名畫家姓名和代表作
先告訴你到元朝的。
【魏晉南北朝】
顧愷之(約315-406),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人。擅畫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與陸探微、張僧繇並稱"畫界三傑"。他的繪畫的傳世摹本有《女史箴圖》卷、《洛神賦圖》卷、《列女仁智圖》卷等幾種,以《洛神賦圖》數量最多。此外,他所提出的"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藝術觀點對後世影響極大。
陸探微(?-約485),吳(蘇州)人。他的畫被南齊的謝赫評為當代之冠。但是他的畫現在一張也沒有傳下來。後人把他和顧愷之歸在一起,作為"密體"的代表畫家。
張僧繇,吳(蘇州)人。長於寫真,並擅畫佛像、龍、鷹,多作卷軸畫和壁畫。成語"畫龍點睛"的故事即出自於有關他的傳說。今有唐人梁令瓚臨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傳世,現已流往日本,但這幅畫的用筆和記載並不相同。他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唐朝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都遠師於他。
蕭繹(508-554),稱梁元帝,字世誠,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記載里說他善畫佛畫、鹿鶴、景物寫生,技巧全面,尤其善於畫域外人的形貌。傳世的《職貢圖》是北宋年間的摹本。
曹仲達,記載中說他善畫佛畫,也長於泥塑,已無傳世作品。
楊子華,只有一卷傳為宋臨的《北齊校書圖》(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是我們今天唯一能見到的楊氏的卷軸畫。
【隋唐】
展子虔,善畫人物、車馬、樓閣、山水,尤以畫山水聞名。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游春圖》被認為是其傳世之作,這也是現存的最早的卷軸畫。
董伯仁,汝南(今屬河南)人。多才藝,工畫佛像、人物、樓台、車馬,與展子虔同時入隋,並稱"董展"。《貞觀公私畫史》、《宣和畫譜》等著錄其作品6件,今畫跡已無存於世。
鄭法士,吳(蘇州)人。善畫人物、樓台,師法張僧繇,曾於上都海覺寺等多處作壁畫。《貞觀公私畫史》、《宣和畫譜》等著錄其作品20件,今已不傳。
李思訓(651-716),字建,一作建景,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唐宗室。擅畫青綠山水,受展子虔的影響,筆力遒勁。傳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江帆樓閣圖》軸和《明皇幸蜀圖》。
王維(699-759),字摩詰,著名詩人,原籍祁(今山西祁縣),擅畫人物、叢竹、山水。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
張璪,字文通,吳郡(蘇州)人,擅畫山水樹石,長於破墨,尤工畫松,傳說可以雙管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已無作品傳世。但他的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對後世的繪畫理論有極大的影響。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孫。以書法名世,也擅畫人物、佛像、鳥獸、樹石,畫鶴尤其生動,繪畫作品已無存。
曹霸,譙郡(今安徽亳縣)人。畫承家學,擅畫馬,亦工肖像。今畫跡已不傳。
韓干,京兆(今西安)人,擅畫肖像、人物、鬼神,尤精於畫馬。現存作品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牧馬圖》冊頁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照夜白圖》卷。另有舊題《韓干神駿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今定為五代人仿作。
韋偃,長安(今西安)人,擅畫人物、鞍馬及山水。今可以通過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一畫來了解其風范。
邊鸞,京兆(今西安)人。擅畫禽鳥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鳥畫獨立成科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傳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圖》,圖錄於《唐宋元明名畫大觀》。
刁光胤(約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長安(今西安)人。擅畫龍水、竹石、花鳥等,一生作畫勤奮,多為花鳥,為五代著名畫家黃筌老師,親授其藝。傳世作品《寫生花卉冊》已被定為偽托之作。
【五代兩宋】
周文矩,句容(今屬江蘇)人。藏於美國弗利爾博物館的《琉璃堂人物圖》卷為清人摹本。
顧閎中,江南人,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韓熙載夜宴圖》長卷,是顧閎中唯一的傳世作品。
貫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善詩書畫,畫承閻立本風格,後自成一家。傳世作品有藏於日本京都高台寺的《十六羅漢像》,為宋摹本。
徐熙,金陵(今江蘇南京)人。擅畫花木、禽魚、蔬果,可惜其真跡已無,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雪竹圖》被認為可以反映徐熙的風格。
黃筌(903-965),字要叔,成都人。傳世作品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寫生珍禽圖》卷。
荊浩,字浩然,沁水(今屬山西)人,五代後梁畫家。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匡廬圖》相傳是他的作品。
關仝,一作同,長安(今西安)人,在北宋時與李成、范寬並稱"三家山水"。傳世作品有《關山行旅圖》與《山溪待渡圖》,皆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趙干,江寧(今南京)人,擅畫山水、林木、樓觀等。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江行初雪圖》是他流傳的唯一作品。
董源(?-962),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現存真跡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龍宿郊民圖》,藏於上海博物館的《夏山圖》和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口待渡圖》以及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瀟湘圖》和藏於美國王季遷處的《溪岸圖》。
巨然,江寧(今南京)人。工山水,傳世真跡有《秋山問道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萬壑松風圖》(上海博物館藏)、《山居圖》(日本齋藤氏藏)與《溪山圖》(藏處不詳)等。另外,歷來被斷為巨然真跡的《層岩叢樹圖》、《蕭翼賺蘭亭圖》(均藏台北故宮博物院)與《溪山蘭若圖》(藏美國克利夫蘭美術博物館)。
趙佶(1082-1135),神宗第十一子,在位25年。傳世作品中,《祥龍石圖》、《芙蓉錦雞圖》、《聽琴圖》、《雪江歸棹圖》(以上均藏於故宮博物院)、《瑞鶴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翠竹雙雀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等作品皆被專家認定為是畫院中高手代筆之作。只有藏於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的《四禽圖》卷、上海博物館藏的《柳鴉圖》卷和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圖》被認定是他的親筆。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今安徽潛山)人。《蓮社圖》和《西園雅集圖》等作品,今有摹本傳世。分別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傳本《免胄圖》和《孝經圖》的真偽尚待研究。
梁楷,祖籍東平(今屬山東),居錢塘(杭州)。善畫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傳世的《秋柳飛鴉圖》(故宮博物院藏)、《六祖破經圖》、《六祖截竹圖》(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潑墨仙人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等,都是以極其簡練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繪出來的。《潑墨仙人圖》中的仙人系以大筆蘸墨畫人物的衣著,寥寥數筆勾寫人物面目,生動傳神,在當時是一種新的創造。上海博物館藏的《八高僧故事圖》卷和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的《釋迦出山圖》則造型嚴謹,用筆謹慎,與減筆法面貌不同。日本還藏有一幅《太白行吟圖》,系仿本。
龔開(1222-約1304),字聖予,號翠岩,淮陰(今屬江蘇)人。傳世作品主要有: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中山出遊圖》卷、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駿骨圖》卷。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屬山東)人,工界畫,尤擅舟車、市橋,自成家數。故宮博物院藏所《清明上河圖》是其傳世名作。另外,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有署名"張擇端"的小幅《西湖爭標圖》,系偽托之作。
蘇漢臣,開封人,擅畫道釋人物,尤長於畫兒童。今傳有《秋庭嬰戲圖》軸(故宮博物院藏),和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貨郎圖》軸。
李嵩,錢塘(杭州)人。山水、花鳥、人物皆能。上海博物館藏有《西湖圖》卷,故宮博物院藏有其《觀潮圖》及表現節令花卉的《花籃圖》。另有《骷髏幻戲圖》軸藏於故宮博物院。
黃居寀(933-?),字伯鸞,成都人。其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山鷓棘雀圖》軸。
趙昌(?-約1016),字昌之,廣漢(今四川劍南)人。擅畫花果,作品傳世極少,故宮博物院藏《寫生蛺蝶圖》卷傳為其作品。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善畫獐、猿及花果禽鳥等。今傳有《聚猿圖》(藏日本)。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屬江西)。除擅畫花鳥外,也擅畫道釋鬼神,創作不少壁畫。故宮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圖》卷。
文同(1018-1079),字與可,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廣東博物館藏有《墨竹圖》一軸,系此軸臨本。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偽待考;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墨竹圖》軸,系傳派作品。
揚補之(1097-1169),字無咎,號逃禪老人,又號清夷長者,南昌人。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四梅花圖》卷,故宮博物院還藏有《雪梅圖》卷等。
趙孟堅(1199-?),字子固,號彝齋,擅畫水墨白描水仙、梅花、蘭、竹石等,風格清秀淡雅。今傳世作品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墨蘭圖》卷、《歲寒三友圖》頁、《水仙圖》卷。
李公麟(生平事跡見前),傳世作品中的《五馬圖》是最為可信的真跡之一。
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畫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圖》卷,藏於故宮博物院。
李成(?-967),字咸熙,擅畫山水自娛。唯有藏於日本的《讀碑窠石圖》被確認為真跡。
范寬,一名中正,字中立,陝西華原人。傳世作品有藏於美國堪薩斯納爾遜博物館的《秋江漁艇圖》卷。
郭熙,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人。其傳世作品相對較多,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樹色平遠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早春圖》及《關山春雪圖》、上海博物館藏《幽谷圖》、南京大學藏《山村圖》、雲南省博物館藏《秋山行旅圖》和故宮博物院藏《窠石平遠圖》等。
燕文貴,吳興(今屬浙江)人。現存他的作品有《溪山樓觀圖》卷,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日本所藏的《溪風圖》亦是真跡。
王詵,字晉卿,居開封。代表作為故宮博物院藏的《漁村小雪圖》卷和上海博物館藏的《煙江疊嶂圖》青綠、水墨各一卷。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後遷湖北襄陽,晚年定居潤州。為人天資高邁、癲狂放達,冠服效唐人,有"米顛"之稱。擅畫水墨山水,多信筆為之,不取工細,創"米家山"畫法。還喜畫古聖賢像。今日所能見到的畫跡,只有故宮博物院藏其書法作品《珊瑚帖》的書後所畫珊瑚一枝,筆法渾然,如寫字。
米友仁(1068-1165),字元暉,米芾長子。傳世畫跡較多,故宮博物院藏《瀟湘奇觀圖》、《雲山墨戲圖》兩卷,上海博物館藏有《瀟湘白雲圖》卷,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有《雲山圖》卷。
郭忠恕,字恕先,河南洛陽人。作品傳世極少,僅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雪霽江行圖》可資研究。
王希孟,畫史無傳。創作了《千里江山圖》。
李唐,字晞古,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萬壑松風圖》軸(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是李唐70歲左右的手筆,反映了李唐北宋時期的山水畫面貌。藏於同一地的《江山小景圖》卷與前幅的格調接近。
劉松年,錢塘(杭州)人,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卷是其山水畫代表作。
馬遠,字遙父,山西永濟人,故宮博物院所藏《踏歌圖》可稱是他這種風格的代表作品。
夏圭,字禹玉,錢塘(杭州)人,畫風與馬遠極為相近,構圖亦多空白,人稱"馬半邊",畫史中多以"馬、夏"並稱。代表作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其《溪山清遠圖》卷,《山水十二景圖》卷,故宮博物院藏的《遙岑煙藹圖》和藏於美國弗利爾博物館的《洞庭秋月圖》軸。
【遼金元】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別號鷗波、水精宮道人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後。趙孟頫博學多才,詩詞、書法、繪畫、音樂等均有很深造詣,以書畫成績最為突出。其畫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山水、人物、竹石、花鳥均長;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工筆、寫意、青綠、水墨都十分精彩。其趙孟頫主張作畫要有"古意",倡導"書畫同源",強調以書法用筆入畫,並主張師法自然,提出"到處雲山是吾師"的口號。傳世山水畫作品主要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的《幼輿丘壑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鵲華秋色圖》卷、上海博物館藏《重江疊嶂圖》卷和《吳興清遠圖》卷以及故宮博物院藏的《水村圖》卷等。
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大都房山(今屬北京)人。他能詩善畫,工山水、墨竹等。主要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雲橫秀嶺圖》軸和《春山晴雨圖》軸,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春雲曉靄圖》軸、《橫山晴靄圖》卷、《墨竹坡石圖》軸等。
任仁發(1254-1327),字子明,號月山道人,松江(今屬上海)人。傳世主要作品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出圉圖》卷、《二馬圖》卷、《張果見明皇》卷等。
顏輝,字秋月,浙江江山人,生卒不詳。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水月觀音圖》軸、《李仙圖》,河南省博物館藏《山水圖》軸等。
張渥,字叔厚,號貞期,又號江海客,傳世作品有《九歌圖》
王繹,字思善,自號痴絕生,其先為睦州人,著有《寫像秘訣》一文。其存世作品僅與倪瓚合作的《楊竹西小像》,藏於故宮博物院。
錢選(13世紀至14世紀初),字舜舉,號玉潭,別號巽峰、清癯老人、習懶翁、霅溪翁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傳世作品主要有:上海博物館藏《浮玉山居圖》卷、故宮博物院藏《山居圖》卷、《八花圖》卷,天津藝術博物館藏《花鳥》卷和《白蓮花圖》卷(山東朱檀墓出土,藏山東省博物館)等。
王淵,字若水,號澹軒,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人物,尤精花鳥竹石。其傳世作品主要有:故宮博物院藏《山桃錦雞圖》、《墨牡丹圖》、山西省博物館藏《花鳥》軸、上海博物館藏《花竹禽雀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桃竹春禽圖》軸等。
李衎(1244-1320),字仲賓,號息齋道人,燕(今北京)人。其存世作品主要有《四清圖》卷(後半卷藏於故宮博物院,前半卷藏美國納爾遜博物館)、《雙鉤竹圖》軸、《沐雨圖》軸、《新篁圖》軸、《墨竹圖》卷(以上藏故宮博物院)和《新篁樹石圖》軸(南京博物院藏)等。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號丹丘生,台州仙居(今屬浙江)人。傳世作品主要有:《清閟閣墨竹圖》軸、上海博物館藏《雙竹圖》軸等。
顧安(1289-1364),字定之,自號迂訥老人。祖籍淮東,平江(蘇州)人。傳世主要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幽篁秀石圖》軸、《新篁圖》、《風雨竹圖》、《墨筆竹石》軸等。
王冕(?-1359),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傳世主要梅花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墨梅圖》卷和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南枝早春圖》軸等。
郭畀(1280-1335),字天錫,號思退,祖籍洺水,居於京口(今江蘇鎮江)。傳世作品有藏於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幽篁枯木圖》卷等。
元四家中的吳鎮和倪瓚也都善畫竹石題材。吳鎮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竹譜冊》傳世。倪瓚的傳世竹石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竹枝圖》卷、《怪石叢篁圖》軸等。
⑧ 介紹一下畫家董源
五代、北宋四大山水畫家(南方山水畫始創者):董源
董源簡介:
南方山水畫的開創者董源、巨然被畫史並稱「董巨」,北方山水畫的開創者荊浩、關仝,史稱「荊關」,四人合為五代、北宋間的四大山水畫家。
董源:(?-962)五代南唐傑出畫家。源,一作元,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亦作江南人。原為南唐畫院畫家,後入宋。南唐時,中主李璟朝(943-961)時任後苑副使,故號「董北苑」。
擅畫秋嵐遠景,多描寫江南真境,不作奇峭的筆墨,兼畫龍水、鍾馗,無不臻妙。所寫風雨溪谷、煙雲晦明、千岩萬壑、山石瀧水、使人遐想。其畫山手法,用筆多細長圓潤,形似披麻,水用 紋,樹木多亭直,樹葉多用單筆、夾筆、皴法滲軟,下有沙地,用淡墨掃,用破式渲染,輔以點苔,充分階段表現出南方山水風景秀潤多姿。
早年學李思訓,亦師王維。工畫山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作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的江南一帶山景水色,不為奇峭之筆,開創平淡天真的江南畫派特有風格,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技法。其畫法有二:一以水墨為主,著色輕淡,畫山用細長圓潤形似披麻的皴法,上多礬頭(小石塊),滿布小墨點,下作平灘從樹,披腳下多碎石,乃京口一帶山景;北宋郭若虛羽他「類王維」,米芾贊為「唐無此品」。另一山石皴紋少,著色稼厚,景物富麗,元代趙孟頫稱其類似李思訓。
董源的水墨山水,影響很大,後世將其與巨然並稱「董巨」,成為南方山水畫派之祖;與李成、范寬並稱為「北宋三大家」;又與荊浩、巨然、關仝並稱「五代、北宋間四大山水畫家」。
相傳所畫牛虎,「肉肌豐混,毛發輕浮,具足精神」。人物多用青紅,衣面也用粉素,生意盎然,具見思致。相傳李璟曾召馮延巳議事,馮至宮門,逡巡不敢進,誤以宮娥著青紅錦袍當門立。細視之,乃琉璃屏上董源所畫。傳世作品娥《瀟湘圖》卷,現藏故宮博物院;《夏山圖》卷,藏上海博物館;《夏景山口待渡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龍宿郊民圖》及《洞天山堂》二軸,均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
⑨ 遼寧省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遼寧博物館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藝術性博物館之一。館藏書法精品有朴實秀碭的傳世珍寶晉人書《曹娥詩辭》,剛勁挺秀的唐歐陽詢《夢奠帖》及其早年作品《行書千字文》,歐氏真跡堪稱寥若晨星,歷年為書家之典範。另外,還有已成為傳世孤本的唐武則天時弘文館鉤填的《王羲之一門書翰》和唐狂派創始人張旭《古詩四帖》等,以及兩宋時期皇帝趙佶、趙構、趙昚祖孫三代流傳下來的真跡。其中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高宗趙構《書曹植洛神賦卷》兩幅作品,處帝王之尊,頗具神韻。大詩人陸游八十歲時的《自書詩帖》爐火純青,草法蒼勁豪邁,堪稱詩書雙壁。
繪畫精品有中唐開元年間周昉之《簪花仕女圖》,其筆下仕女「曲眉豐肌,艷麗多姿」,使人不僅能從中領略其高超的藝術水平,也深刻地體味到了唐貞觀年間上層貴族們的生活情趣;五代南唐名家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林木陰森山巒起伏,官員待渡,意境幽遠」,顯現出中國畫的絕佳境地,被稱為劃時代之傑作,宋徽宗摹;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通過對虢國夫人等貴婦人游春的描述,顯露楊貴妃家族驕奢,圖中精巧構思,精美的筆法,為後世留下了稀有的瑰寶。
遼寧博物館館藏歷代絲綉、晉唐宋元書畫聞名天下,東北地區考古發現,特別是遼瓷,古地圖與歷代貨幣、甲骨、青銅器、碑誌也較為著名。刻絲又名緙絲,是一種通經斷緯,正反面紋樣相同的藝術織作。遼博收藏的北宋《紫鸞鵲譜》、南宋名家朱克柔運絲如筆的刻絲力作《牡丹圖》、《山茶圖》等品藝高雅,堪稱世界奇技。這些藝術珍品中的一部分是愛新覺羅·溥儀,這位清朝末代皇帝從北京攜至長春,於偽滿州國垮台時散佚,而後輾轉得歸遼博收藏。
館內藏品中尤為富於地方特色的還有遼代瓷器,它們大多出自墓葬之中,遼瓷源中原制瓷工藝,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獨特風格,形制依契丹族習俗,適應游獵騎牧生活,有雞冠壺、鳳首瓶、長頸瓶、三彩海棠式盤、碟等。可謂豐富多彩。至於遼代帝陵出土的遼聖、興、道宗三代帝、後哀冊,有漢文和契丹文兩種,鐫刻精細,保存完整,為海內僅存珍寶。
館藏青銅器亦頗為豐富,既有考古發掘品,又有傳世佳品,遼寧出土的青銅器中,禮器多同於中原而兵器、用器則頗具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⑩ 上海博物館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是什麼樣的
自獲悉上海博物館舉辦的“董其昌書畫大展”舉辦,就想前往參觀,無奈觀眾太多,便籌劃在春節後的寒假結束前,在觀眾最少時去完成心願。(註:本文寫在2019年2月)
果然,不僅展館里的觀眾稀少,就是去上海博物館的地鐵一號線(市內交通最繁忙的地鐵線)車廂里乘客也很少。
董其昌松江人,明萬曆17年他三十四歲時考得進士二甲第一名,在翰林院輔助皇長子讀書,因朝中復雜人事稱病回家,後在湖廣閩等地為官,不久托辭回鄉沉浸翰墨。
因其曾為職三品便有官紳和商賈請托字畫,鑒賞文物,贄禮十分豐厚,迅速成為一擁萬頃良田、數百華屋的松江首富官僚大地主。金錢,使董氏由文人變成作歹鄉里的惡霸,為攫取錢財無所不用其極。由此激起民憤,在萬曆44年時數萬民眾圍抄董其昌家,並舉火焚之!而本文著眼在書畫藝術,在此就不細述。
上圖是此展中,上博所設的大屏數字化演示平台,將董氏作品的高清圖在屏上放大數倍,特別比對了上博館藏董氏《煙江疊嶂圖卷》中的局部細節,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董氏《煙江疊嶂圖卷》差別,以此說明台北版疑似贗品。
筆者在場觀感是:兩者間確有諸多細節不同,但顯示的台北版拍攝圖片像素太低,在觀眾將兩者比較時很受影響。而兩者即便存在差別,也並不能充分說孰真孰偽。如今世上董氏書畫贗品之多,已沒啥好稀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