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煙花的來歷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代表著喜慶,熱鬧與祥和。和對新一年的祝福,而在古代,鞭炮則是來驅退鬼神保平安的。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葯,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雖然這只是迷信,但卻反映出了古代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爆竹亦稱「爆仗」、「炮仗」、「鞭炮」,為中國特產,其起源很早。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
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里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畋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的瀏陽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廣東的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的溫州等地也是著名的煙花生產地,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淵源歷史:
火葯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是我國古代的煉丹家在長期的煉制丹葯過程中發現的,公元808年,唐朝煉丹家清虛子撰寫了《太上聖祖金丹秘訣》,是世界上關於火葯的最早文字記載,而在此後的一千多年裡,火葯的用途除了用於製作武器以外幾乎只是用來做鞭炮。燃放鞭炮已成為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除了過年過節要放鞭炮外,無論喜慶的事還是悲傷的事,只要是重大的事情都是需要放鞭炮的。
中國煙花爆竹的發源地,有一說法為江西的上栗,也有說法為湖南醴陵,,還有一種說法為湖南瀏陽,三地方都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最初,人們燃放鞭炮是為了趨鬼避邪,後來,燃放煙花爆竹漸漸地成為了一項娛樂活動,在古代已經變得非常流行了,逢年過節時,不管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喜歡放爆竹、燃焰火,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宋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曾在他的詩《元日》中這樣描繪過過年時燃放鞭炮的情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目,總把新桃換舊符。」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也對當時除夕爆竹做了如下記載:「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門外寶炬爭輝,玉河競響。而爆竹如擊浪轟雪,遍乎朝野,徹夜不停。」從這里便可以看到舊時新春燃放煙花的盛況。可以說,在1300多年的發展中,煙花爆竹已不僅僅是一種風俗,更成為了一種文化,這種文化一直延續至今,並隨著中世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一起走出了國門、傳遍了全世界。
花炮祖師:
爆竹究竟在什麼時候被發明?至盡仍然是個未解之謎。民國時期出版的《中國實業年志》有個說法:「湘省爆竹之製造,始於唐代,發達於宋末,而發源於瀏陽也。」據此,盛產煙花鞭炮的瀏陽人認為,同鄉李畋最早發明了爆竹。
李畋,唐初瀏陽大瑤人,被後人尊稱為花炮的始祖。
唐《異聞錄》記載,「李畋居中,鄰人仲叟家為山魈所祟,畋命旦夕於庭中用竹著火中,鬼乃驚循,至曉,寂然安貼。」 據傳,李畋是個獵人,他曾向當時的煉丹家、葯王孫思邈學習過火葯的使用技術。
「葯王孫思邈曾經在瀏陽隱居,還留下了不少傳說和遺跡,像孫隱山、洗葯井、洗葯橋等。」瀏陽花炮燃放專家李心谷介紹了一些民間傳說,據稱,當時孫思邈隱居在瀏陽孫隱山,在洗葯井洗葯煉丹。李畋前去尋求幫助,孫思邈給了他一包火葯,並告訴他,把火葯裝在一節一節的小竹筒里,點燃後即可爆裂,發出巨響。李畋回家後,按照孫思邈的方法實驗果真如是。歷史上最早的爆竹就此誕生。
可是,竹筒製作的爆竹雖然響亮,但危險性大,極容易傷人。李畋希望加以改進,他苦思冥想,通過不斷地實驗,終於成功地採用紙筒來包裹火葯——兩頭用泥巴封好,一頭插上點火線。這樣,真正實用的爆竹就產生了。
李畋用鞭炮的巨大聲響和硫磺氣味驅散了瘴氣,嚇走了鬼魅,被後人尊稱為「爆竹祖師」。如今,中國三大鞭炮中心瀏陽、醴陵、萍鄉的許多鞭炮作坊,仍然供奉著李畋的牌位。每到「祖師爺」的生辰日或者其他一些重大節日,人們都會燃燭點香,祭拜「祖師爺」。
距瀏陽市大瑤鎮匯豐社區約8公里,有個叫東風界爛泥湖的小山村。「聽上輩人說,李畋的後人以前就住在這個村子,後來從這里搬走了。」當地一位李姓村民介紹,「許多關於李畋的故事都是從這里傳出去的。」
如今的大瑤鎮早已通進水泥公路,被建設成全國最大的花炮原材料集散中心。人們在這里建起李畋公園、李畋廣場,雕刻李畋雕塑,來紀念這位花炮始祖的光輝業績爺。
鞭炮中心:
唐代瀏陽大瑤人李畋,相傳是花炮始祖。但爆竹煙花成為一種產業,卻是在明清時期。湖南瀏陽隨後便有幸成為爆竹產業的濫觴之地。
相關歷史文獻可資佐證。據《瀏陽縣志》記載,清乾隆年間,瀏陽成為「湖南爆竹製造之中心也」。咸豐同治年間,「瀏陽鞭炮庄號廣設於省內各重要口岸,粵、魯、晉各省幫客紛紛來湘販運。」當時瀏陽有「十家九爆」之說,東、南、西3鄉從事鞭炮製造的有逾10萬人,城關鎮亦有作坊300餘家,工人2500多人。
在清末這一時期,瀏陽鞭炮聲譽遠播,產業被推廣於鄰縣。後來,這些鄰近地區如醴陵、江西的萍鄉等生產的鞭炮也運來瀏陽,並且都打上了「瀏陽爆竹」的名號,「故世人只知道瀏陽鞭炮」。
清光緒初年,瀏陽鞭炮開始出口,從上海或港澳轉口,遠銷南洋。到1911年,外銷增至4.8萬擔,價值92.2萬兩白銀,全縣從事鞭炮生產的達30餘萬人。
隨後的1933年美國芝加哥萬國博覽會上,瀏陽花炮作為工藝品參展世博會並獲得獎牌。瀏陽的煙花、爆竹為更多人認識。
民俗煙花:
我國古代認為:火,可以撥除不祥;火花,是喜事降臨的預兆;聲響,能憚嚇鬼魅,驅散癧氣;煙使陽氣上升。煙花鞭炮在燃放時正好產生這樣一些聲、火、煙、光等效果,很自然地與人們的觀念相結合,因而成為人們理想的喜慶用品。 我國在各種節日都要燃放煙花鞭炮,表達吉慶歡樂之情,祈求平安福祉的心願。如春節、元旦、元宵節、國慶節、迎財神日(正月初五),各民族自己的節日、結婚、生意開張、新寓喬遷、生子添丁、高堂祝壽、功成名就、釋嫌致歉、國家重大慶典活動等,古時朝廷舉行重大活動、慶典、接待國外賓客及舉行重要禮儀都要燃放煙花鞭炮。除夕放鞭炮、包餃子、看電視成為我國的民俗,放煙花鞭炮是三民俗之翹首。
❷ 煙花的來歷
唐太宗李世民被山鬼迷纏,久治無效,遂詔書全國求醫。時年24歲布衣獵人李畋應詔揭榜,借打獵用土銃原理,採用竹筒裝入硝,爆驅逐山魈邪氣,使皇上龍體康復,遂封李畋為爆竹祖師。
上栗人歷來對李畋頂禮膜拜,早在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在始建於東晉九年(公元354年)的上栗南街佑聖觀中設立了「爆竹祖師李畋之神位」,後李畋回鄉以爆竹為業,並逐步把製造爆竹的工藝傳給鄉鄰。李畋造福桑梓,得到百姓的尊重。
明太祖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當地人就將每年的4月18日(李畋生日)定為「爆竹鼻祖」的誕辰紀念日,一到這一天,湘贛邊界的麻石、大瑤、金剛、文家市、桐木、白兔潭等地的群眾便成群結隊自發祭奠紀念李畋,一直沿襲至今。
(2)煙花從哪裡進入中國擴展閱讀
花炮是利用煙火葯,通過燃燒或爆炸發出聲、光、色等效果,以供觀賞的火工娛樂產品,是中華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花炮生產、出口和消費國,花炮產量佔到全球產量的90%,其中煙花產量更是佔到95%的份額。
從區域分布來看,我國花炮生產企業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瀏陽、醴陵兩市,江西省萬載、上栗等市縣和廣西北海市,其中,瀏陽、醴陵、上栗、萬載是花炮產業最集中的幾個區域,煙花爆竹輔料、半成品及配套產品的生產也多集中於此,尤其是瀏陽市的煙花爆竹產值約佔到全國總產值的50%,在我國花炮行業的地位優勢明顯。
❸ 煙花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煙花是中國唐朝時的道士李畋發明的。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生於湘贛交界的瀏陽醴陵上栗交界處的麻石村(麻石村屬醴陵市)。據傳,當時災害連年,瘟疫流行,李畋以小竹筒裝硝,導引點燃,以硝煙驅散山嵐瘴氣,減少了瘟疫的流行,爆竹因而很快推廣開來。
李畋因此被煙花爆竹業奉為花炮祖師。現在花炮主產區的湖南瀏陽、醴陵,江西的上栗、萬載均對其進行祭祀緬懷,李畋廣場為多地地標,瀏陽煙花節更是世界聞名。而醴陵是第一個擁有李畋祭祀祠堂的城市。
(3)煙花從哪裡進入中國擴展閱讀:
燃放危害
1、燃放時噪音污染嚴重,無論是城市或鄉村都會受到影響。
2、一般的煙花都會在燃放時放出較多空氣污染物,如SO2、NO、NO2等以及灰塵,這些氣體會引發酸雨等環境問題;據了解,燃放煙花爆竹會產生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氣體,這些有毒有害氣體是無形的殺手。
3、煙花爆竹不僅給城市衛生帶來了尷尬,還帶來了安全隱患。由於許多人隨地燃放鞭炮,之後第二天才能被環衛工人清理完。一旦火苗未熄,在當前北方地區長時間的乾旱情況下,極其容易引燃干透了的樹木和草,發生火災。
❹ 煙花是從哪裡過來的
煙花是中國人創造的,湖南瀏陽是中國的花炮之鄉。花炮的始祖叫李畋。其他的我不記得了,去瀏陽的相關網站肯定有全部信息。
❺ 煙花起源於哪個國家
煙花起源於中國。據史書及相關的文學書籍記載,在唐朝已有了煙花的發明,在北宋宣和(1119—1125年)年間,我國以火葯為原料的真正煙花發展成熟,已有了大規模的成架煙火。
❻ 奧運會開幕式的煙花來自哪裡
來自 湖南瀏陽 ~
7月23日,北京奧組委發布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焰火燃放方案。根據該方案,8月8日開幕式當天將燃放焰火約3.5萬發,總時長20分鍾左右。也許很多人不知道,本屆奧運會所用煙花大多數是由國內煙花生產企業供應的。
據國際煙花協會的李忠誠介紹,北京奧組委對於煙花技術標準的要求非常嚴格,首先是安全,要保證煙花燃放過程中不會對鳥巢內外,特別是頂棚的納米防護塗層造成損害。其次是環保,開幕式燃放的煙花全部使用新型的無煙煙花,煙花燃放後的降解物要達到環保標准。除此之外,技術也是奧運煙花的一項重要要求。開幕式燃放的煙花需要有精確的特定圖案和顏色,如五環、笑臉等等,這對平面圖案和角度變換要求很高,涉及到煙花燃放過程中定向和定位問題。本屆奧運會開幕式將首次使用計算機程式控制技術來控制煙花燃放,可以使煙花燃放更加精確安全,這是歷屆奧運會所沒有的。在奧運會煙花供應商公開競標活動中,瀏陽的兩家企業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正是因為在以上幾個方面領先於其他企業。
奧組委指定煙花供應商之一,東信煙花集團自友分廠廠長劉章勇介紹說,從安全方面來說,通過與瀏陽質量技術檢測中心合作,東信集團成為了國內目前唯一一家對煙花原材料進行質量安全檢測的企業。從科技方面,東信集團有一個專門的科研中心在從事煙花產品的技術研究,人力資源上整合了外聘專家與本廠核心技術人員,這次在奧運會開幕式將使用的焰火燃放控制系統就是科研中心的技術成果,可以稱得上是我國煙花產業在電子設備上的一次突破。
李忠誠表示,奧運煙花的高標准、高要求,促進了我國煙花產業質量與點火技術的雙提升。這是中國煙花產業的一次新突破,為我國甚至世界范圍內的煙花產業樹立了一個新標桿,將促進煙花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據李忠誠介紹,世界煙花的發源地在中國,中國煙花的發源地在瀏陽。中國是全世界煙花的生產中心,全球約95%的煙花都在中國生產。雖然美、日等國家的煙花產業也在發展,但總體實力遠遠無法與中國比肩。中國煙花產業在世界上占據領先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歷史悠久、市場需求巨大之外,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也為煙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另據國際煙花協會劉水帥介紹,瀏陽煙花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如今已經進入了產業化、標准化的發展階段。瀏陽出台的一系列煙花爆竹標准,對煙花爆竹生產環節、工序、具體技術參數和使用要求都做出了規定。花炮作為瀏陽的支柱產業,不僅帶動了經濟的全面發展,同時,還帶動了印刷、包裝、造紙、化工、服務等上下游產業的蓬勃發展。
李忠誠認為,雖然中國煙花產業產銷兩旺,但不能因此忽略中國煙花產業存在的問題。總體來看,煙花產業從全國產業來看仍屬於一個小產業,利潤低,抗風險能力較小。另外,中國的煙花生產企業品牌意識還不夠,產品多為中低檔,在高檔煙花市場中的競爭力還有待加強。
北京市匯源北路工貿有限公司的陳金武經理認為,目前我國煙花產業內部仍存在不正當競爭的問題。個別銷售商利用煙花一次性消費無法當場檢測質量的特點,銷售產品質量不合格的煙花,給消費者的安全造成隱患,擾亂煙花市場的秩序。這些問題都需要有關部門盡快解決,以促進煙花產業進一步健康快速發展。
❼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興起燃放煙花
鞭炮是吉祥的象徵,過年燃放煙花爆竹是我們的傳統習慣。今年春節,電子鞭炮在人群中悄然興起。它能發出普通鞭炮的模擬聲,並且能隨著響聲並發出閃光。而燃放傳統鞭炮不僅會污染環境,還會造成各種傷殘及火災事故。這個東西的興起可能會有取代鞭炮的作用。
❽ 煙花起源於那個國家
鞭炮煙花起源於中國。我國民間自古有放鞭炮歡度春節的習俗。
鞭炮,古稱爆竹,在我國有2500多年歷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鞭炮最開始主要用於驅魔避邪。南北朝梁朝宗懍撰《荊楚歲時記》曾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當時沒有火葯和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根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這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從而代替了用火燒竹子的古老習俗。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火葯是中國漢族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發明後最初被當做葯類。因為易著火爆炸,於是又被用於軍事。
煙花又稱煙火、焰火,在中國發明較早,主要用於軍事上,盛大的典禮或表演中。南朝梁沈約《傷春》詩:「年芳被禁籞,煙花繞層曲。」 《後武林舊事》記有宋孝宗觀海潮放煙火的情景說:「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日,上詣德壽宮,共請兩殿往浙江觀潮……管軍命於江面分布五陣,乘騎弄旗,標槍舞刀,如履平地。點放五色煙炮滿江、及煙收、炮息,則諸船盡藏,不見一隻。」
唐太宗李世民被山鬼迷纏,久治無效,遂詔書全國求醫。時年24歲布衣獵人李畋應詔揭榜,借打獵用土銃原理,採用竹筒裝入硝,爆驅逐山魈邪氣,使皇上龍體康復,遂封李畋為爆竹祖師。上栗人歷來對李畋頂禮膜拜,早在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在始建於東晉九年(公元354年)的上栗南街佑聖觀中設立了「爆竹祖師李畋之神位」,後李畋回鄉以爆竹為業,並逐步把製造爆竹的工藝傳給鄉鄰。李畋造福桑梓,得到百姓的尊重。明太祖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當地人就將每年的4月18日(李畋生日)定為「爆竹鼻祖」的誕辰紀念日,一到這一天,湘贛邊界的麻石、大瑤、金剛、文家市、桐木、白兔潭等地的群眾便成群結隊自發祭奠紀念李畋,一直沿襲至今。
❾ 煙花的發源地到底是中國嗎
是.
二、爆竹祖師李畋確是上栗麻石人。
麻石有幾位老人,自發組織了一個爆竹祖師李畋故居修善理事
會.負責人是張昌招。他們之中有上栗人,有湖南醴陵人,也有瀏陽
人。年齡大的80多歲,小的也有60歲,都是地方上的長老,對地方
歷史非常清楚。他們看到現在花炮產業逐步發展壯大,到處都在尋
祖問根,便想把自己了解和掌握的花炮祖師的真實情況介紹出來,作
為李畋祖師的故里,他們感到有責任、有義務,予以正確宣傳,以正視
聽。他們為此做了大量的調查工作,從他們掌握的大量事實來看,李
畋確是上栗麻石人。
證據之一:李氏族譜有記載。麻石李氏族譜明確載明:李畋,字
文田,生於唐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殆於公元699年,享年七十八
歲,因發明爆竹為李世民驅妖治病有功,敕封為爆竹祖師。為了進一
步證宴李畋的出生地,麻石幾位老同志自費到福建、浙江、廣西、湖南
及本省的宜春、萍鄉等地查閱了30多套李氏族譜,裡面都有關於李
畋是麻石人的記載。
❿ 煙花是由中國人首先發現的嗎它發現之後經歷了什麼過程呢
煙花是由中國首先發現的,我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根據歷史的記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煙花的發展過程以及它發展出來之後被利用在了什麼方面。
古代稱之為焰火其實事實上是我們現代所說的煙花,焰火是什麼時候被發現的?也就是說明了煙花是什麼時候被發現的?煙花是在中國唐代的時候被發明出來的。煙花在古代會被人們稱為焰火,也有的人說煙火或者是炮仗,中國勞動人民很早時候就發明了這個東西,在很盛大的表演或者是禮儀當中我們都可以見到過。現代煙花的使用也比較常見,經常作為跨年活動的一個助興物。
以上這個故事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如果有任何錯誤,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