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有幾個邊境口岸
摘要 我國主要邊境口岸有: 1、滿洲里口岸;2、二連浩特公路、鐵路口岸; 3、綏芬河鐵路、公路口岸; 4、阿拉山口鐵路陸運0岸; 5、憑祥鐵路、公路陸運口岸;6、瑞麗公路陸運口岸; 7、霍爾果斯公路運輸口岸; 8、圖揮長鐵路口岸。
B. 中國有多少個口岸
我國已擁有293個口岸。其中,按照運輸方式分,水運口岸135個、航空口岸68個、鐵路口岸20個、公路口岸70個;按照地域分,沿海地區口岸148個,沿邊地區口岸116個(含沿邊境線我與陸路毗鄰國家對等設立的邊境口岸79個)、內陸地區口岸29個。
C. 中國共有多少關
一共有九個關隘(ai):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平型關,玉門關,陽關,鴉鶻(gu)關,紫荊關,井陘(xing)關,娘子關,大散關,居庸關,勝金關,南津關,友誼關
D. 中國有哪十大關口
山海關、潼關、嘉峪關、居庸關、友誼關、雁門關、紫荊關、劍門關、娘子關、武勝關。
1、山海關
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有「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築城建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禦建築。
包括「天下第一關」箭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瓮城以及1350延長米的明代平原長城等景觀。
2、潼關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
乾隆皇帝游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於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並於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
3、嘉峪關
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 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
4、居庸關
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陘」之八,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余脈軍都山地,西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地形極為險要。居庸關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並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又稱內三關。
5、友誼關
友誼關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憑祥市西南端,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拱城門,與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和國家一類口岸,距憑祥市區18公里。
關樓左側是左弼山城牆,右側是右輔山城牆,猶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勢磅礴。
6、雁門關
雁門關位於山西省代縣縣城西北的雁門山腰,歷朝歷代都是拱衛京都、屏護中原的兵家重地。
雁門關周長二里,牆高二丈,石座磚身,雉堞為齒,洞口三重,曰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上築樓台,曰雁樓,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天險」(即「天險」)。
7、紫荊關
紫荊關位於河北省易縣紫荊嶺上,是內長城的重要隘口之一。因位於居庸關和倒馬關之間,明代時合稱它們為「內三關」,是由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區的要口。
紫荊關始建於戰國時期,漢時為土石夯築,後歷經各代擴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則改用石條作基礎,以磚砌面封頂,並用石灰碎石灌注。
自明成祖遷都北平(北京)後,更大興土木,修城建關。在正統、景泰、弘治、嘉靖、萬曆、崇禎年間,都曾改築、擴建關城,增設城堡、隘口,開鑿盤山道等,使紫荊關形成了一個較完備的防禦體系。
8、劍門關
劍門關,位於四川省劍閣縣城南15千米處,劍門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直入雲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
劍門關隘口形成於白堊紀,是世界罕見的城牆式礫岩斷崖丹霞景觀,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處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關隘。
9、娘子關
娘子關位於山西省平定縣與河北省的交界處,是出入山西省的咽喉之地。唐朝初年,高祖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曾率兵鎮守於此地,因而得名「娘子關」。
娘子關還以山明水秀的宜人景色聞名遐邇,"娘子關瀑布"懸流百尺,順懸崖峭壁而下,形成了一幅絢麗的「水簾瀑布」,如噴珠散玉直瀉谷底。瀑布旁又有水簾洞、趵突泉等景點,景色極為優美。
10、武勝關
武勝關,位於河南信陽與湖北交界處,北屏中原,南鎖鄂州,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是古義陽三關之一,中國古代大別山脈與桐柏山脈之間重要隘口。春秋時期稱直轅、澧山,秦統一中國後改為武陽關,南宋時期易名武勝關。
武勝關關口,被人們稱為「青分豫楚、氣壓嵩衡,襟扼三江」的一塊風水寶地,地質學上為秦嶺褶皺山系東段桐柏山脈和大別山脈的東西交界處,中國南北地理的中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大名關
E. 中國目前有多少座關.
●雁門關 雁門關又稱西陘關,位於山西省代縣城西北20公里處的雁門山腰,是長城要口之一,扼守山西南北交通要沖。此處東西峻峭,中路盤旋崎嶇,附近峰巒錯聳,異常險要,為歷代戍守的戰略要地。自春秋起稱句注塞,由唐始稱雁門關。明洪武七年(1374)吉安侯陸亨,北移雁門關址數里,建新關於今址。現存關門3座,內有明朝所建靖邊寺,以祀戰國戍守雄關的趙國良將李牧。雁門關除關城之外,還有大石牆3道,小石牆25道,隘口18個,構成極為嚴密的防禦體系。雁門關是「外三關」中最大的一關。 ●寧武關 寧武關在今寧武縣城區,於明成化三年(1467)建成,為萬里長城上的重要關隘,地勢險要。明弘治十一年(1498)擴城七里。萬曆三十四年(1606)城牆砌磚,周長3567米。城中鼓樓為寧武關代表性建築。周圍烽火台峙立,氣勢雄偉。寧武關為歷史上著名的山西「三關」(偏關、雁門、寧武關)之一。 ●偏頭關 偏頭關位於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伏,故名偏頭關。偏關秦漢屬雁門,隋屬馬邑,唐置唐隆鎮,名將尉遲敬德在關東建九龍寺。宋代,楊延昭威鎮三關(包括偏關),沙場奮戰,家喻戶曉。現關城為明洪武年間改築。清改置縣,屬寧武府,轄邊牆四道。 ●平型關 平型關在雁門關之東,位於今山西省繁峙縣東北與靈丘縣交界的平型嶺下,古稱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時為瓶形鎮,明、清稱平型嶺關,後改今名。歷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時為內長城重要關口。正德六年(1511)築嶺口堡城,嘉靖二十四年、萬曆九年都曾增修。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軍隊在平型關附近對日作戰,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猖狂氣焰,首次告捷,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 ●玉門關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相傳和闐美玉經此輸入中原而得名。玉門關位於敦煌市西北約90公里處,為漢武帝時所置。自魏晉以後,因安西通新疆東部重鎮哈密的道路日見重要,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宋以後,中國和西方的陸道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今原玉門關址尚存方形城堡,由黃土夯築而成,恢復完整,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米,垣高9.7米。堡西、北各有一門,總面積63O余平方米。玉門關為漢代西陲兩關之一,是絲綢古道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經關口,自古為中原進入西域之門戶。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名句更使玉門關名垂千古。 ●陽關 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里處的南湖鄉境內,因在玉門關以南,故名陽關。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陽關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為西部邊境之門戶。唐代詩人王維所作「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陽關名揚千古。 ●鴉鶻關 鴉鶻關位於遼寧省新賓縣西南近百里處,是明長城遼東鎮上的一個重要關隘。其為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遼陽副總兵韓斌所建,關門設障三道,故又稱為「三道關」。頭道關在今新賓縣葦子峪鄉三道關村南0.5公里,關城修至兩側山脊,現存遺址牆高3米,基寬約7米,為方料石包砌,內填夯土而築。二道關設在兩崖對峙的山谷之中,砌石為障。第三道關設在一拔地突起的巨石旁側,此石柱高約30餘米。此關東西是連綿不斷的群山,峰巒疊嶂,惟此處有一形勢險要的山口,可通南北。明代時,鴉鶻關是遼東鎮通往建州衛主要通道,亦為朝鮮使臣入貢的必經之路。 ●紫荊關 紫荊關位於河北省易縣西北45公里處,因關城居於紫荊嶺上而得名。關東依萬仞山,西據犀牛山,拒馬河寬闊的河床橫列於長城之北,峰疊巒矗,如屏如障,為長城內三關重鎮之一。紫荊關是長城千百座雄關險隘中歷史最悠久的幾座之一,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關於紫荊關的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當時稱為「五阮關」,是著名的天下九塞之一。 ●井陘關 井陘關位於今河北省井陘縣西面太行山「井陘」之口,因此得名。古人謂其地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稱井陘。「井陘」是太行山內一條隘道,《呂氏春秋》、《淮南子》稱「井陘」 為天下九塞之一。最初漢朝在此口置關,稱石研關,它與南面的壺關、天井關合稱「上黨三關」。後來改名土門關。唐以後稱土門關或井陘關,明清時稱井陘關。 ●娘子關 娘子關位於太行山脈西側「井陘」西口,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上,與河北省交界,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葦澤關,以隋開皇年間曾在此設葦澤縣而得名。後來,唐高祖的三女兒平陽公主率兵數萬駐守於此,時人稱為「娘子軍」,這關也因此更名娘子關,為戍守重地。早在戰國時期,這里為中山國所建長城的一個關口,唐平陽公主之後,為承天軍戍守處,大歷年間修築了承天軍城。宋代建承天寨,明代為承天鎮,並稱娘子關。明嘉靖年間因邊患頻繁,於二十一年(1542)重修城堡,就是現今見到的關城,專設守備把守。清代又建「固關營」,分設把總駐守。因這關處在萬里長城內邊的「內三關長城」南端,民間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 ●大散關 大散關位於寶雞市南郊20餘公里的秦嶺北麓,在陝西寶雞縣南大散嶺上,扼南北交通要道,自古為"川陝咽喉",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大散關亦稱散關,關中四關之一,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名散關。 宋時金兵南下,侵犯陝川,宋將吳、吳兄弟聚兵扼險於此固守,打敗金兵的多次進攻。 ●居庸關 居庸關是萬里長城最負盛名的雄關之一,其地絕險,自古即為北京西北的屏障。居庸關建在京畿著名的「關溝」中。居庸之名,據元代人記載是秦始皇修長城時,徙居庸徒於此而得名。在著名的太行八陘中,居庸關排列第八,即控扼軍都山的軍都陘。居庸關在漫長的歲月中,雖始終是兵防重鎮,但卻屢易其名,三國時稱「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時又先稱「薊門關」,後改「軍都關」。由遼以後金、元、 明、清至今,便始終稱居庸關。 ●勝金關 勝金關座落於寧夏中衛縣東30公里,是明長城寧夏鎮中的重要關隘之一。勝金關為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參將韓玉所築,謂其險過金徙潼關故得名。勝金關一帶,山雖不甚險陡,然山脈卻意外地向南突出一角,直抵黃河北岸,在山河之間僅留下一線之路,可通往來,這種一將扼之、萬夫莫過的地理形勢,使勝金關的軍事地位提高起來,被歷代兵家視為控扼寧夏平原的重要關隘。 ●南津關 南津關位於三峽東口,是西陵峽的終點,它和瞿塘峽入口處的夔門,是三峽首尾兩個天然門戶。關兩岸絕壁聳天,峰奇谷異,江面狹窄,成為長江上、中游的天然分界線,素有 「雄關蜀道,巍巍荊門」之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友誼關 友誼關位於中越邊境之兩山對峙險坳處,離憑祥市18公里,距越南16公里,扼中越交通之咽喉。友誼關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關樓為三層樓閣建築,高22米,歷代為中國南疆邊防要隘、戰略要地。1885年,清軍名將馮子材率軍在此痛擊法國侵略者,取得舉世聞名的鎮南關大捷;1907年,孫中山、黃興在此領導了永載青史的鎮南關起義。五十年代,經周總理批准,改名睦南關。後來,為彰示中越兩國人民「同志加兄弟」的深厚情誼,又改名為「友誼關」。友誼關有「天下第二關」之稱,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
F. 中國大陸一共有多少個口岸
我國
一類口岸
已達253個
記者從剛剛閉幕的
中國口岸協會
第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了解到,截至2005年底,全國共有對外開放的一類口岸253個,其中水運
口岸
133個、
鐵路
口岸17個、
公路
口岸47個、
航空口岸
56個。2005年,我國的
港口貨物吞吐量
和
集裝箱
吞吐量分別達到49.1億噸和7580萬
標准箱
,已連續3年位居世界第一。
本次大會還確定了我國口岸建設的目標:「實現人便於行,貨暢其流,使企業降低通關成本,增強國際競爭能力。」作為橋梁和紐帶,中國口岸協會將致力於建立公平的競爭秩序和營造良好的
投資環境
,關注口岸監管水平及通關效率。中國口岸協會是全國口岸工作單位和口岸工作者共同自願結成的全國性社會團體,海關總署是中國口岸協會的主管
部門
。作為一個跨
地區
、跨部門、跨行業的協會,多年來,協會堅持以服務為宗旨,為推動口岸工作發展、促進對外經濟貿易和國際交往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對外經濟貿易的快速發展,口岸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大通關」和電子口岸建設步伐的加快,口岸整體效能顯著提高。我國已經構建了以
港口
、航空口岸為
中心
,以公路、
水路
、鐵路為網路的立體化的
口岸物流
基礎設施
體系,形成了以
沿海
、
沿江
水運、航空和
內陸
邊境
全方位的立體化口岸開放格局。
廈門
檢驗檢疫局
為台灣水果開辟特別
快速通道
,提供便捷
檢驗檢疫
服務,使廈門口岸進口台灣水果持續增長,據該局統計,今年上半年共進口台灣水果19批次235噸,
貨值
24.2萬美元,進口量已超過去年全年(33批次、207噸,貨值18.2萬美元)。圖為該局對首次輸入廈門的
台灣
香蕉實施現場查驗。
G. 中國有幾個關,它們的關名是什麼
中國的關我查了一下資料,總計佑1700多個,但是在我國最著名的卻是六大雄關。第一:山海關。位於今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是明長城東端的起點。有「兩京鎖鑰無雙地」、天下第一關之美譽。第二:雁門關。位於今山西省代縣西北20公里的勾注山上。在宋代是宋軍抵抗遼軍南下的軍事重鎮。宋初名將楊業、楊延昭父子曾長期駐扎於此。第三:潼關。在陝西省臨潼縣。地位非常重要,被稱為「天下險」第四:襄陽。(LZ你別看它不是關名啊,貌似雄關不一定名字上非得有關字吧)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至於它的重要性,請您去看金庸的名著《神鵰俠侶》就知道了。第五:徐州。也就是古代的彭城,中國古代中原東部的軍事重鎮,位於江蘇省西北部,鄰近河南、山東。我從資料上看到,自春秋戰國以來,發生在徐州及其附近的戰爭就達150次之多。有「南國重鎮,北門鎖鑰」之稱。第六:漢中。位於今川、陝、鄂諸省的交界處,是四川的北大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說的就是它。這是六大雄關。另外還有很多,我是四川廣元人,我們廣元就有個劍門關。諸如嘉峪關等等,那就實在太多了。————印月廢人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