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駐印軍一個團多少人

中國駐印軍一個團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2-06-05 02:41:59

Ⅰ 中國遠征軍有多少人

第一次有十萬人 第二次有30萬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在中革軍委博古等領導人實行軍事冒險主義、軍事保守主義的戰略指導下,屢戰失利,蘇區日益縮小,形勢日趨嚴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間,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悄然從瑞金出發,率領紅一、三、五、八、九軍團連同後方機關共8.6萬餘人進行戰略轉移,向湘西進發,開始了悲壯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1934年至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以血肉之軀譜寫了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英雄史詩:二萬五千里長征。它那傳奇式的犧牲和堅韌不拔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賴以成功的基礎,它激勵著一個有12億人口的中國朝著一個無人能夠預言的未來前進。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舉世無雙的壯舉,它像一條永遠銘刻在地球上的紅飄帶,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象徵。
從1934年10月16日紅軍在江西渡過於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中國工農紅軍從江西到陝北,歷時兩年整,行程上萬里,其間經過無數次激烈的戰斗。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路上行軍一共368天,餘下來的100天大多都在戰斗中渡過。據美國著名記者斯諾統計:紅軍一共爬過了18條山脈,其中5條終年冰雪覆蓋;渡過24條河流;經過12個省份;佔領過62座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組織的包圍,此外還打敗或躲過追擊的中央軍。平均每天行軍71華里,一支大軍及它的輜重要在一個地球上最險峻的地帶保持這樣的平均速度,可說近乎奇跡。
長征一開始就遇到了最殘酷的一仗自1930年冬到1933年夏,蔣介石在江西連續發動四次對中央蘇區的"圍剿",均告失敗。他接受了過去的教訓,改弦更張,放棄了長驅直入的作戰方式,調整部署,採取"穩扎狠打,步步為營,修碉築路,逐步推進"的辦法,企圖構成包圍圈,斷絕蘇區物資來源,迫使紅軍進行陣地戰來比力量拼消耗。對紅軍來說,屢戰屢敗的蔣介石這點伎倆其實算不了什麼。只可惜此時紅軍已失去了以毛澤東為首的正確領導,被王明等"左"傾機會主義者所把持,紅軍最終被逼上了遠征的道路。1933年9月下旬,蔣介石調集了100萬軍隊和200餘架飛機,對紅軍各根據地發動了第五次"圍剿"。他任命顧祝同為北路軍總司令,以陳誠為北路軍前敵總指揮,率領第三、第六兩路軍由北向南進攻蘇區;同時以重金收買陳濟棠為南路軍總司令,出兵兩個軍封鎖江西、廣東邊境。以所謂政治圍攻、文化圍攻、經濟圍攻、交通圍攻,配合近百萬兵力的軍事圍攻。紅軍由於受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影響,放棄了最拿手的機動靈活的戰術,與敵人打陣地戰,只能局促迴旋於堡壘之間,造成被動之勢。而國民黨軍隊依靠兵力優勢,五里一推,十里一進,給蘇區增加了不少的困難。陳誠、薛岳部逐漸佔領了廣昌、興國等地,迫使紅軍退至白水、頭陂構築工事。蔣介石看到紅軍採取打正規戰和他拼火力,越發起勁了。他又調來重炮兵到江西配合他的10個縱隊近30個師兵力加緊進攻,9月底,又攻佔了寧都等地,紅軍遭受了重大損失。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主力第1、3、5、8、9軍團,連同後方機關共86000餘人分別從福建長汀、寧化和江西瑞金、於都等地被迫開始突圍長征。其中1軍團19880人,3軍團17805人,5軍團12168人,8軍團10922人,9軍團11538人。此外,還有兩個獨立縱隊:軍委縱隊4695人,中央縱隊9853人。經過20多天的作戰,紅軍先後突破了敵人的三道封鎖線。這時蔣介石已判明紅軍西進的企圖,於11月20日任命湖南軍閥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指揮25個師的兵力,分五路追剿紅軍,同時令貴州「剿共」總指揮王家烈派出主力部隊到湘黔邊界堵截,企圖將紅軍「殲滅於湘江、灕水以東地區」,並手諭前線各部隊:「力求全殲,毋容匪寇再度生根」。紅軍長征一開始就遇到了長征中最殘酷的一仗:湘江戰役。
敵人利用寬闊的湘江構成了第四道封鎖線,紅軍前有湘江攔阻,左有廣西軍,右有河南軍,後有中央軍和廣東軍閥窮追不舍,處境萬分險惡。25日,中央軍委發布搶渡湘江的作戰命令,令中央紅軍分四路縱隊,迅速搶渡湘江,通過敵第四道封鎖線。26日,紅1、3軍團主力迅速前進,先頭部隊紅2、4師各一部於27日在廣西的興安、全州間搶渡湘江,至當日晚,紅軍已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間60華里長的湘江兩岸。此時,軍委縱隊距最近的湘江渡河點只有80多公里,如果輕裝急行軍,一天即可趕到。可是,由於山路狹窄,加之後續部隊攜帶著從蘇區運出的大量物資,行動遲緩,每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寶貴的機會白白地喪失了。11月29日,敵人向正在渡江的紅軍發起了進攻。兩岸的紅軍戰士,為掩護黨中央安全過江,與優勢的敵軍展開了殊**決戰。紅軍的阻擊陣地上,炮彈和重磅炸彈的爆炸聲不絕於耳,許多來不及構築工事的戰士們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裝備單一的紅軍要用血肉之軀抵擋敵人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戰斗的殘酷可想而知。但"保衛中央縱隊安全渡江"的口號仍響徹在陣地上空。12月1日,戰斗達到了白熱化程度,敵人對我發動了全線進攻,企圖奪回渡口,殲我於半渡中。這是生**存亡的一戰,是意志的較量。狹路相逢勇者勝。紅軍將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彈打垮了敵軍整連、整營的一次次進攻,湘江兩岸灑下了無數紅軍將士的鮮血,渡口始終牢牢地掌握在紅軍手中。

至當日17時,我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於拼**渡過了湘江。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5晝夜,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4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但紅軍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紅軍會成為「石達開第二」嗎?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地位。這時蔣介石又集中約40萬兵力向遵義地區進逼,而這時中央紅軍只有3.7萬人,面十分嚴峻。為擺脫敵軍,紅軍決定迅速北渡長江,向川西或川西北挺進。1月19日,中央紅軍由遵義開始北上,分三路縱隊向赤水方向急進。由於敵先我佔領赤水城,我攻城未果,軍委決定首先集中主力圍殲尾追的川軍4個團。由於敵情變化,我未能全殲敵人。為避免被動,軍委決定撤出戰斗,西渡赤水,向古藺南部地區前進,尋機北渡長江。1月29日凌晨,中央紅軍主力分3路縱隊西渡赤水河(一渡赤水)。但此時敵人已在長江北岸部署了36個團的兵力,全力堵我北進,各路敵軍形成一個大包圍圈向我逼近。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決定暫緩執行北渡長江的計劃,改向扎西集中。2月10日,正當國民黨主力大部被吸引到川滇邊境,黔北地區敵人兵力空虛之機,軍委決定避實就虛,調動敵人,轉兵東進,再入黔北,尋機再打擊尾追的薛岳集團。2月18日至21日,中央紅軍由太平渡、二郎灘等地東渡赤水河(二渡赤水),向敵兵力比較空虛的桐梓地區挺進。24日我佔領桐梓縣城,准備奪取婁山關。婁山關是貴州北部大婁山中最重要的山口,是當時四川通往遵義的唯一通道,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貴州軍閥王家烈在此部署了4個團的兵力,25日早晨,紅3軍對婁山關發起猛攻,經激戰,於當晚攻佔了婁山關。敵為奪回陣地,調集了約6個團兵力瘋狂反撲,但都被我英勇的紅軍將士擊退。在紅1、3軍團的打擊下,敵倉惶南逃。為了不給敵以喘息之機,紅1、3軍團不顧疲勞,繼續向遵義方向展開了追殲戰,重占遵義城,黔軍棄城南逃。此時,向遵義增援的敵吳奇偉的兩個師孤軍冒進,我果斷抓住了戰機,紅1軍團以勇猛的行動直插吳奇偉的指揮部,敵一部驚慌逃過烏江,並砍斷浮橋,敵尚未渡過的1000餘人和大批軍用物資被我俘獲。紅2軍團也於黃昏殲滅敵59師大部,遵義之戰勝利結束。

3月初,敵又重新糾集兵力,向遵義進攻。我軍於3月10日放棄遵義。為調動敵人,尋找戰機,16日,紅軍在茅台及其附近地區西渡赤水河(即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向古藺方向前進,敵為防止我北渡長江,急忙調整部署,前堵後追。就在敵再次撲向川南將要對我形成包圍之際,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又突然掉頭向東,於3月21日在二郎灘、太平渡一線四渡赤水,向南迅速渡過烏江,直逼貴陽。就在蔣介石手忙腳亂調兵保衛貴陽之際,紅軍已乘虛進軍雲南,隨後巧渡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四渡赤水戰役中,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等正確指揮下,將運動戰的特長發揮得淋漓盡致,在5天之內取桐梓、奪婁山關、重占遵義城,共殲敵20個團,斃傷俘敵5000餘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紅軍長征以來的最大一次勝利,極大地鼓舞了紅軍的士氣。毛澤東經過婁山關,被山勢的雄渾和紅軍將士的英勇所感動,賦詞述懷:「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中央紅軍北渡金沙江後,在會理地區進行了休整,並召開了會理會議,決定繼續北上,同紅四方面軍會合。隨後,紅軍繞過西昌,向大渡河兼程急進。與此同時,蔣介石為防止我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合,一面電令川軍阻止我紅四方面軍南下,一面令薛岳部迅速渡金沙江北上,同時令楊森部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禦力量,妄圖利用大渡河的險峻,使中央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

1935年5月24日,中央紅軍通過大涼山後冒著大雨兼程北進。擔任先遣隊的紅1師1團急行軍80餘里,首先趕到大渡河南岸的安順場,以迅猛的動作消滅敵守軍兩個連,奪取了一條寶貴的渡船,控制了渡口。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兩岸峭壁林立,水流湍急。當年,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就率數萬大軍進抵大渡河南岸,在安順場渡口陷清軍重圍,最後全軍覆沒。如今,中國工農紅軍又來到這里,能否渡過大渡河,關繫到數萬紅軍將士的生命。安順場渡口寬百米,惡浪翻騰,河對岸有川軍第5旅的一個營防守,並已構築了工事,而紅軍只有一條小船,一次投入的兵力太有限了,但軍情緊急,別無選擇。紅1團精心挑選了17名勇士,組成了渡河突擊隊,為加強火力將機槍連和軍團炮兵營集中到渡口,並抽調紅軍著名的神炮手趙章成和"紅軍團"的三個特等射手,用兩門迫擊炮和數挺重機槍進行支援。紅軍先遣隊司令員、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和先遣隊紅1軍團政委聶榮臻也親臨一線指揮。5月25日晨,素有開路先鋒之稱的紅1團在團長楊得志的指揮下,開始強渡大渡河。在紅軍炮火支援下,一葉小舟載著第一批9名戰士冒著槍林彈雨,在驚濤駭浪中向對岸沖去,這一驚心動魄的場面,只有超凡的紅軍戰士才有如此的勇氣。小船終於靠上了河對岸,勇士們攀上了陡峭的河對岸,在我炮火的支援下沖進敵工事,與迅速到達的第二船勇士一起,一陣猛烈沖殺打退了敵人,控制了

Ⅱ 中國遠征軍在二戰中共有多少人 由誰率領出征的

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 羅卓英 副司令長官 杜聿明 國民革命軍第五軍 軍長 杜聿明(兼)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六師 師長 余韶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國民革命軍第二百師 師長 戴安瀾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十二師 師長 廖耀湘 國民革命軍裝甲兵團、炮兵團、工兵團、騎兵團、汽車兵團。 國民革命軍第六軍 軍長 甘麗初 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九師 師長 彭璧生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三師 師長 呂國銓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五十五師 師長 陳勉吾 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 軍長 張軫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十八師 師長 劉伯龍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十九師 師長 馬維驥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三十八師 師長 孫立人 派出遠征軍10萬人,組成3個軍

Ⅲ 中國遠征軍一共多少人出多少人回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慶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中國為支援英軍在滇緬(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了中國遠征軍。這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

中國遠征軍建立的背景:

中國遠征軍是中華民國政府於1941年底成立的中英軍事同盟而組織的。當1939年9月1日在歐洲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年6月4日英法軍在敦刻爾克棄甲丟盔大潰敗之後,英倫三島岌岌可危,英國希望藉助中國長期抗戰的經驗和力量,支援它在遠東殖民地特別是緬甸、印度、馬來西亞方面的軍事戰局,挽救遠東大後方的危機。同時,在中國方面,為了要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當時也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因此,自1940年10月起,英國首先開放封鎖已久的滇緬路,接著醞釀中英軍事同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陷於歐洲戰場無力他顧,對於英國的戰略方針而言在遠東地區首要之務就是保衛輸出最多資源的殖民地印度,並將其餘殖民地視為保衛印度的戰略縱深;但是對於中國而言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為此,1941年春,英國邀請中華民國軍事考察團赴緬甸、印度、馬來亞考察。幾經協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中國遠征軍就是根據中英軍事同盟而組織的。

當時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的西藏和雲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日本進攻緬甸對於其自身來說也有著很多意義,比如孤立中國,以及作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1942年日本用於進攻緬甸的軍隊大約有6萬人,大大超過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力量。

1942年初,日本侵佔馬來西亞後,開始入侵緬甸。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分兩路繼續前進,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此時,在英國的求助下,中國方面以杜聿明為代理司令長官,由中緬印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集合中國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約10萬人向緬甸進發。

1942年後稱為中國駐印軍,由於古代印度從來沒有和阿薩姆地區統一過,18世紀英國殖民者侵入阿薩姆地區,後來才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屬印度的一部分,隨英國在緬甸的軍隊進入阿薩姆地區後,中國遠征軍又被稱為中國駐印度軍隊。


Ⅳ 抗戰時,中國駐印軍是什麼樣的

今年9月3日是抗戰勝利75周年,電影《八百》正在上映。此時聯想起家中老人(當年曾在國防部外事局工作)說過許多與抗戰相關的往事,再結合諸多當年親歷人的回憶錄說說當年中國駐印軍的二三事。

這里先說個引子: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4午夜國軍三方面軍副司令長官鄭洞國攜24位官兵(機上還裝載1輛美製吉普車以方便在滬時活動)搭乘盟軍C54運輸機柳州起飛,9月5日凌晨飛抵上海江灣機場。

這,就是國軍第一批抵滬接管在滬日軍投降的軍事人員。在這架飛機上有位年輕的上尉參謀,他就是後來成為著名文史學者的黃仁宇。這一重要時刻後來被他寫入了自己的回憶錄。

不熟悉這段歷史的人或許不明白,為啥是三方面軍來上海接管在滬日軍的投降?這是因為當年三方面軍下屬各部多為王牌主力,如新6軍因在滇緬作戰中大敗日軍精銳第十八師團戰功突出,被安排在南京負責最重要的受降儀式,同樣,參加過抗戰時多次會戰的94軍負責接管上海與蘇州地區的日軍投降。這也是三方面軍歷史上最高光的一刻。

經駝峰航線運到中國的美械裝備多配發中國遠征軍,少量配發其他部隊。圖為1945年5月,國軍第74軍在即將參加芷江戰役時獲得配發的美械裝備1門75毫米美式山炮。從這位少年兵和他腳上草鞋看,當年王牌第74軍的兵員與裝備不會強到哪裡去。

從國內初到向印度蘭姆伽基地的中國士兵以補充駐印的新編1軍與第6軍。到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共有5個師。全裝美械,還配備兩個坦克營,其中有30輛重32噸的謝爾曼中型坦克。

補充到印度的官兵一到印度後即被要求脫去身上破爛軍裝,換上新配發的軍裝。當年駐印軍士兵配發軍服 伙食基本是向美軍看齊。

當年中國駐印軍的蘭姆伽基地在印度中部,處加爾各達到新德里間,面積有30平方公里,各種設施完善,配有游泳池、電影院等娛樂設施。

Ⅳ 中國駐印軍總共消滅多少日本鬼子收復多少緬甸國土使日本人傷亡了多人以泰緬偽軍的人數俘虜了多少

中國遠征軍主要的任務是去印度受訓,然後回國干小 日 本。。。所以基本沒有在中國以外的地方打仗。。。同時因為遠征軍指揮不是中國人,好像是一個英國佬,所以在緬甸打仗打的相當猥瑣,英國佬只是想保住自己就行了,基本不希望中國遠征軍回國抗日。
同理還有到俄羅斯受訓的東北抗日聯軍。。。
這些在國外受訓的部隊,基本都是給當地政府強行留守原地,不準他們回國抗日的。。。理由很簡單,那些外國人並不希望中國強大,只有等到戰爭快結束的時候,才象徵性意義的命令這些部隊打回去。。。
所以所謂的反法西斯戰爭,沒有宣傳所說的那麼光明偉大正確,人家還是有些小九九的。。

Ⅵ 中國駐印軍隊火力配備怎樣

中國駐印軍的主要部隊有新編第一軍,軍長為鄭洞國中將,下轄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每個師約1.5萬人。為了提高這支部隊的機動能力、通信能力、火力,根據美方建議,中國駐印軍每個師編制3個步兵團,以及榴炮營、山炮營、工兵營、通信營、輜重營,教導營等。在武器裝備上,每個師編有各種車輛300多輛,榴彈炮12門,山炮24門,各型迫擊炮234門,防坦克炮36門,騾馬1000多匹,輕重機槍468挺,火箭發射筒108具。武器裝備的改進,有效地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Ⅶ 1942年底,「中國駐印軍」的規模是怎樣的

蔣介石雖然已經答應向印度空運5萬部隊,但卻並未付諸行動。史迪威把中國駐印軍訓練、裝備、演習情況的大量照片和一段紀錄片送給蔣介石,果然使他十分滿意,他立即批准了向印度空運補充兵員。到1942年底,中國駐印軍已達到了3.2萬人。新38師和新22師,每師1.25萬人,各轄有3個步兵團,3個炮兵營,1個工兵營,l個輜重營,1個通訊營及其他配屬分隊。此外,還組建了3個炮兵團,每團36門105毫米榴彈炮;2個迫擊炮團,每團48門150毫米重迫擊炮;1個汽車團,有400輛載重汽車。中國駐印軍已成為一支火力兇猛,機動性較強的戰役突擊部隊。

Ⅷ 中國駐印軍的戰斗實力

史迪威計劃在印度建設一支完全由美國人訓練的全美械中國部隊若干個師,用於反攻緬北,稱「X部隊」;在中國雲南昆明基地建設主要由美國人訓練的美械部隊30個師,用於反攻怒江,稱「Y部隊」;然後在廣西桂林基地再建設30個美械師,稱「Z部隊」,與「X部隊」「Y部隊」一起用於在中國大陸發起全面反攻,一舉殲滅在華日軍。美械部隊,通俗地說,就是裝備美國武器的部隊。但這個「美械」標准並不統一,因地點的不同而不同。
駐印軍的裝備全部換裝美式,那是真正的美械,所有武器裝備一應俱全,還擁有別的部隊想都不敢想的兩個坦克營,尤其是總指揮部的戰車一營那30輛重達32噸的M4A2「謝爾曼」中型坦克,與它相比日軍的95式和97式坦克僅僅比玩具強一點;第2營裝備的M3A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也不是好惹的,日軍當時最好的97式中型坦克必須要接近到300米才有可能將之擊毀,而它卻足以在500米外直接點燃97式坦克。至於汽車的數量之大,那就更是不足為奇了。
國內的美械部隊跟駐印軍根本比不了,「Y部隊」的重武器數量嚴重不足,多數情況下1個軍才有1個75毫米山炮營,這還不如駐印軍1個師的炮兵火力,吃的穿的用的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國內部隊士兵一月能吃一次肉,兩年一套皺巴巴的粗布軍服。至於「Z部隊」,則因為史迪威後來被蔣介石趕回了美國,根本沒有能成立。當史迪威被趕走後,美國停止了美械軍的繼續裝備,為了平衡,國民政府又將「Y部隊」的總共10個軍的裝備平均分給了20個軍,這樣,國內的部隊質量下降得可就相當厲害了。
新22師和新38師的編制相當繁雜,尤其是師直屬隊,系由1個由2噸半卡車牽引的12門制105毫米榴彈炮營、2個由騾馬牽引的12門制75毫米山炮營、1個汽車騾馬混合輜重營、1個裝備無線電的通訊營、1個工兵營、1個教導營、1個特務連、1個搜索連、1個軍械連、1個衛生隊和1個野戰醫院組成。師下設步兵團,每個步兵團由3個步兵營和團直屬隊組成,團直屬隊包括1個12門制81毫米迫擊炮連、1個吉普車牽引的12門制37毫米反坦克炮連、1個騾馬輜重連、1個通訊連、1個衛生隊,以及搜索排、特務排;步兵營由3個步兵連、1個12挺制機槍連和1個裝備4具巴祖卡火箭筒的炮排組成,全團2750人。步兵連下設3個排,每排下設3個步兵班和一個輕迫擊炮班,步兵班有2支沖鋒槍、一挺輕機槍和8支步槍,炮班裝備60毫米迫擊炮2門。全連170餘人。
新的編制大大加強了師的支援力量,要求每個師要達到12500人,這個數字比1939年型步兵師高出3000人以上。相應的,武器裝備得到了質的飛躍,1個師共計擁有汽車300輛,騾馬千餘匹,105毫米榴彈炮12門,75毫米山炮24門,37毫米反坦克炮36門,81毫米迫擊炮36門,60毫米迫擊炮162門,重機槍108挺,輕機槍360挺,火箭筒108具,火焰噴射器85具,沖鋒槍與卡賓槍各400支,步槍數千支。這樣的編制體現了現代戰爭的一個特點,那就是火力密度和後勤保障的重要性。相比當面的日軍部隊,駐印軍的1個師火力和運動能力已經全面超出1個1944年制甲種師團。
駐印軍總指揮部也有龐大的直屬隊。在總指揮部下,設有分管人事、情報、作戰、後勤的四個參謀處,一個管理第48兵站醫院、第20後方醫院、第13衛生營的衛生處,一個專門管理中印公路施工的工程處,蘭姆伽訓練處,SOS供應處,協調第26航空隊的汀江辦事處,戰車管理部等美方管理機構;支援部隊數量更大,主要由中國部隊構成,幾乎趕上一個軍的規模,計有裝備36門155毫米榴彈炮的炮12團、各裝備36門105毫米榴彈炮的炮兵第4和第5團、裝備400輛汽車的輜汽6團、裝備近千匹騾馬的騾馬輜重兵團、工兵第10和第12團、分別裝備30輛M4A2中型坦克和M3A3輕型坦克的戰車第1和第2營、由化學兵團改來的1個48門制150毫米重迫擊炮團及1個獨立步兵團,以及特務、通訊、憲兵、高炮各1個營;後來還加入了擁有3000名志願人員的美軍專業叢林戰特種部隊5307步兵團。
有了先進的武器裝備和良好的訓練基地,面臨的問題是缺乏兵員。訓練開始時新38師有7000人,新22師僅剩1500人,還有正在建設的駐印軍總指揮部下屬的龐大直屬部隊,都急需大量新兵補充。由於部隊缺員太多,遂決定先補充、訓練相對滿員的新38師,以及早得到一支戰力強大的美械部隊。
國內軍政部從1942年8月開始給駐印軍提供補充兵,全部精選體格強壯、有文化的青年,利用駝峰航線回程飛機空運到美軍汀江空軍基地,再車運到雷多。所以後來駐印軍內學生兵的比例相當高,這就帶來一個積極的影響:駐印軍的兵員素質遠遠超過國內任何部隊,包括重建的第二期遠征軍;而駐印軍的兩位留過洋的主將孫立人將軍和廖耀湘將軍學歷也比國內絕大部分將領為高。兵強將勇,駐印軍戰鬥力遠超國內部隊。1944年6月開始的怒江西岸松山戰役,3個多步兵師加2個重炮團、數個山炮營和1個重迫擊炮團計5萬遠征軍圍攻無路可退的千餘日軍,投入的兵力對比為50:1,歷時3個多月,傷亡8000餘人,敵我傷亡比1:7;稍早的孟拱河谷西通截擊戰,駐印軍僅以持步兵武器的不到500人阻擊日軍5000,投入兵力對比1:10,歷時3天,傷亡百餘人,而日軍傷亡達2500餘,敵我傷亡比為20:1以上。同樣成長於青天白日旗幟之下的這兩支部隊,其作戰表現截然不同。
大批學生兵的到來使在蘭姆伽訓練的駐印軍實力飛速提高,也引起了英國殖民當局的憂慮,英國容許這支部隊駐扎印度不過是為了利用其防備日軍進攻,並不贊成它的擴大;向緬甸進攻就更是讓英國憂心忡忡,它害怕緬甸在戰後順理成章變成中國的勢力范圍。國內給駐印軍補充兵額的速度起初是每天空運800人,英殖民當局借口給養供應困難,極力阻撓。經過史迪威和美國政府的努力勸說甚至是威脅,這個數字最後定為每天400人。源源進入蘭姆伽的新兵經過接近1年的訓練,就成為戰斗意志旺盛、戰鬥技術高超的戰士,蘭姆伽基地正在為即將到來的緬甸決戰奠定堅實基礎。
蘭姆伽基地里設置步兵、炮兵、工兵、通訊、汽車、裝甲、衛生、獸醫馱載等一大批專門的學校,分門別類對軍官們進行針對性培訓,主要是熟悉美軍的戰法和武器裝備的性能和使用,每期6到8周,經過講解、示範、實習、考核四個階段才能結業,講解通過包括模型、電影等直觀手段來進行,重點在實習,這樣訓練的效果和速度都很理想。這些學校都有自己的訓練場,主要用來訓練士兵,教官都是美國人,管理由中國軍官負責。美國人對士兵的訓練也通過多種手段來幫助理解,士兵素質的作用這時就顯現出來了,他們的提高異常地快,步兵改行的炮兵在一星期里就學會了使用山炮,原先不懂英文的譯電員訓練7星期後就已經達到美國譯電員需13星期才能達到的效果,士兵使用迫擊炮的技巧也到了讓教官們贊不絕口的程度。
訓練都是真槍實彈,有一個重要指標是耗彈量。像炮兵指揮員,就一定要實實在在親自指揮大炮發射到400發炮彈才算達到訓練量,於是訓練基地四周隨時炮火連天,槍聲則幾乎沒有停歇的時候,似乎永遠用不完的美國彈葯幫助駐印軍培訓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官兵。幾乎同樣裝備的國內美械部隊步兵分隊就享受不了這種待遇:飛越喜馬拉雅山的駝峰航線的運力承受不了這樣的消耗。孫立人是駐印軍中唯一受史笛威敬佩和敢與美軍將軍直接叫板的人,他也因此為自己和新38師爭來了權利,他在蘭姆伽全面督促新38師訓練時,戰斗訓練計劃甚至是以他的軍官為主而美國軍官只能服從。他特別注重射擊、格鬥、游泳、駕舟、武裝泅渡、登山、攀爬、防暑、耐寒、防蚊、抗瘧、泥濘地行軍等特殊技能,還把一個信條灌注到全體官兵的內心:相信自己經過努力一定能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 當陷入困境時,相信上級一定會來救援和幫助; 面臨危險時,相信本師友軍一定盡力前來營救。 孫立人的教育很快就在險惡的熱帶叢林戰環境里得到了回報。 1943年3月初,雷多軍區毗鄰的野人山胡康河谷一帶出現異常情況,已經齊裝滿員的新38師提前結束了整訓,離開蘭姆伽開往雷多。反攻緬甸的第一聲軍號,已經響起。

閱讀全文

與中國駐印軍一個團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秦始皇活了多少歲 瀏覽:92
伊朗人為什麼會說英文 瀏覽:60
印尼額溫槍執行什麼標准 瀏覽:322
漁船撞越南之後怎麼處理 瀏覽:42
英國怎麼有核彈 瀏覽:39
去越南做奶茶怎麼樣 瀏覽:729
數字化怎麼講中國歷史 瀏覽:698
中國疫情冠狀肺炎多少例 瀏覽:394
為什麼義大利是鼠疫傳播途徑有哪些 瀏覽:872
印尼首都到巴厘島多少公里 瀏覽:685
委內瑞拉為什麼要援助義大利 瀏覽:539
伊朗為什麼向美國投導彈 瀏覽:384
印度小金剛菩提子如何盤玩 瀏覽:996
印尼緊急避孕葯怎麼吃 瀏覽:842
百度8月1日印尼新增多少例 瀏覽:187
中國電信20m寬頻多少錢 瀏覽:549
中國部隊有多少萬軍人 瀏覽:469
越南四駕馬車權力分別是什麼 瀏覽:401
南寧到越南怎麼搜索火車票 瀏覽:189
與英國算賬怎麼算 瀏覽: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