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一顆原子彈中國用多少年
原子彈是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氫彈是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20分
所以,我國從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到成功試爆第一顆氫彈僅僅相隔2年8個月。
㈡ 鄧稼先研究原子彈,氫彈用了多少年
中國原子彈的研製應該是6年時間,按毛澤東當時的指示,原子彈要有,氫彈要快的方針,從原子彈爆炸成功到氫彈爆炸成功,共經歷3年。
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
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 8年零6個月 、美國用7年零3個月、蘇聯用6年零3個月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鄧稼先不僅注重科技實驗,還格外注重對科學理論的及時梳理和總結。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是一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的基礎巨著。
它總結了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後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而且還是培養科研人員入門的教科書。
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培養年輕的科研人員,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後,他還在工作之餘著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㈢ 我國造原子彈用了幾年
一共用了五年。 1959年開始,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
原子彈是利用鈾或鈈等容易裂變的重原子核在裂變瞬間釋放巨大能量的原理而發生爆炸的。原子彈由引爆控制系統,高能炸葯,反射層,含有核裝料的核部件,中子源及彈殼所組成。
是一種利用核原理製成的核武器,由美國最先研製成功。具有非常強的破壞力和殺傷力。在爆炸的同時會放出強烈的核輻射,危害生物組織。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進行核裂變或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產生爆炸作用,並具 有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的總稱。
其中主要利用鈾235(厬U)或鈈239(厱Pu)等重原子核的裂變鏈式反應原理製成的裂變武器,通常稱為原子彈;主要利用重氫( H,氘)或超重氫(chuan H,氚)等輕原子核的熱核反應原理製成的熱核武器或聚變武器,通常稱為氫彈。
(3)中國用多少年制原子彈擴展閱讀
核武器爆炸,不僅釋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應過程非常迅速,微秒級的時間內即可完成。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圍不大的范圍內形成極高的溫度,加熱並壓縮周圍空氣使之急速膨脹,產生高壓沖擊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還會在周圍空氣中形成火球,發出很強的光輻射。
核反應還產生各種射線和放射性物質碎片;向外輻射的強脈沖射線與周圍物質相互作用,造成電流的增長和消失過程,其結果又產生電磁脈沖。這些不同於化學炸葯爆炸的特徵,使核武器具備特有的強沖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核電磁脈沖等殺傷破壞作用。
核武器的出現,對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產生了重大影響。
㈣ 中國的原子彈研製了多長時間
經過兩年的理論建設,在鄧稼先的組織下。研製小組成功地用老式的計算器模擬了原子彈爆炸的全過程。通過模擬,他們不僅弄清了原子彈爆炸的過程,掌握了規律,而且還糾正了蘇聯專家的一個比較大的錯誤結論。
隨後,鄧稼先又採取了一項重大措施:組建高級理論班子,專門研究解決原子彈設計中的重大技術問題。這一舉措,使原子彈的理論研製工作,又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周光召圓滿地解決了原子彈內部的所有關鍵的力學問題。與此同時,另外兩位在流體力學和數學上有很深造詣的副主任親密合作,又成功地解決了不定向流體力學的計算方法問題。鄧稼先自己則親自主持高溫高壓下物質狀態的研究,確定了有關理論計算的模型和方法。
計算工作完成後,鄧稼先等人經過反復思考,創造出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外推法」。這種方法從能夠模擬的環境和條件人手,經過逆向推算,再將結果與國外同類試驗的數據對照。最後發現結果完全吻合,從而證明了這種計算方法是正確可行的。原子彈研製中另外一項最重要的任務是研製點火中子源。它是原子彈的引爆裝置,也是原子彈的心臟,這項任務由原子能所副所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江德熙教授負責,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在l961年冬得到了令人滿意的結果。他把這個裝置命名為XY小球。
與理論研究同步,核原料加工也同樣不斷取得進展。為了早日取得粗鈾原料,國家一邊加快建設大廠,一邊組織進行土法煉鈾。從1959年開始,雲南臨滄地區,當地群眾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用石臼子破碎、籮筐篩選、豆腐包過濾、鐵鍋烘乾等辦法,在大廠未建成之前就得到了150噸粗鈾原料。這些原料再經過進一步加工,完全滿足了我國頭兩顆原子彈所需要的核裝料,從而為整個工程爭取了一年的寶貴時間。終於在1964年,一顆完整的原子彈在工廠被組裝起來了,並於8月份運到了試驗場。
原子彈研製組裝工作結束後,下一步的任務就是試驗准備。因為原子彈要在低空爆炸,所以在試驗場上豎起了一座高達103米的鐵塔。以鐵塔為中心,設置了機場和機群、坦克群、各種火炮陣地、槍支彈葯、艦艇的上層結構、通訊樞紐、房屋建築等設施,在不同的距離上還放置了大批試驗動物。試驗場內,各種指揮所、觀察哨、輻射偵察分隊、有線課題遙測站以及氣象觀測站四處分布,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網路。
1964年10月14日19時,原子彈被吊上了鐵塔。16日上午,試驗基地司令員張蘊鈺和李覺將軍、工人趙維晉來到塔下,將XY小球親自接插上彈體。14時59分40秒,現場總指揮張愛萍發出最後指令,主控站操作員韓雲梯按下了啟動電鈕。10秒鍾後,整個系統進入自控狀態,計數器開始倒計時。「10,9,……3,2,1,起爆!」隨著一聲驚大動地的巨響,頃刻之間,金光噴發,火球凌空,蘑菇雲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㈤ 中國花了幾年時間發明了原子彈
中國沒有「發明」過原子彈,是蘇聯援助的。具體用了幾年不好說,我把關鍵的年份列出來:
1954年10月赫魯曉夫訪華時毛澤東提出希望蘇聯援助中國搞原子彈,赫魯曉夫建議先從培訓幹部、建設小型反應堆做起。
1955年1月20日中蘇簽署《關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放射性元素的尋找、鑒定和地質勘查工作的協定書》,大批蘇聯地質專家來華協助尋找鈾礦。
1955年4月27日中蘇簽署《關於為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利用原子能的協定》,確定蘇聯派遣專家來華設計建造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並無償提供相關科學技術資料,提供充足的核燃料和放射性同位素,培訓中國技術人員。
1957年5月沃爾比約夫率領十幾位專家來華,到1959年11月離開時培養了4000餘名中國核技術人員。
1957年10月15日中蘇正式簽署了《關於生產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以及在中國建立綜合性原子能工業的協定》(簡稱《國防新技術協定》)。規定蘇聯將援助中國的原子彈研究和生產,並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核圖紙資料。
1957年底至整個1958年,蘇聯在原子彈研製方面向中國提供了成套設備、圖紙核技術資料,派遣大批專家來華,進行工廠選址、設計、設備安裝、調試、培訓中方人員掌握操作技能。具體有:鈾礦場、粉碎礦石的水冶廠、提取二氧化鈾製作核燃料棒的核燃料廠、製造濃縮鈾的核擴散廠、製造原子彈的核武器研製基地(20基地)、核實驗場(21基地)。1958年5月後陸續開工。
1958年9月,蘇聯援建的7000千瓦重水反應堆建成。
但此時峰迴路轉,中蘇關系出現裂痕,蘇聯將提供給中國的原子彈樣品扣下了。
可是要知道,到此時為止,蘇聯專家已經將原子彈的原理及製造原子彈的六個步驟教給中國技術人員,各種配套設施與工廠也都為中國設計完成並開始建造。蘇聯扣下的原子彈樣品只是合同規定的最後一步:教會中國人員如何在實驗場安裝調試原子彈。
因此,我國製造出原子彈只是時間問題。只需等待配套工廠建設完成開始運轉,生產出所需的核燃料,即可製造原子彈。
幾年後,1964年,我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
若從中國有意製造原子彈時算起,即1954至1964,用了10年。
蘇聯在民用原子能方面援助中國是1955年簽訂的條約。
蘇聯在軍用原子能方面援助中國是1957年簽訂的條約(《國防新技術協定》)。具體的援助也是1957年開始。這樣算是用了7年。
㈥ 中國花了幾年製造原子彈
早在50年代中期,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就作出了要研製原子彈的決策,大約是1956年就有計劃了,然後1964.10.16日,爆炸成功。1967.6.17氫彈爆炸
㈦ 第1顆原子彈我們花了多少時間製造成功
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持導彈、原子彈工作會議,拍板決定中國製造原子彈。
蘇聯翻臉
1957年10月份,中蘇兩國正式簽訂了國防新技術協定。該協定明文規定,蘇聯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並派專家來中國幫助研製。然而1960年7月16日,赫魯曉夫撤走在華全部專家,8月23日,在核工業部系統工作的200多名蘇聯專家全部撤回國,並把重要的圖紙資料全部帶走,同時停止供應原來應該供應的設備。
在這種情況下,核武器研究院很快組成三大部——理論部、試驗部、總體部,排列出原子彈的各項技術關,分工到各研究小組,分配到每個人,全面開始攻關。
技術突破
美國在1954年製造出三顆原子彈,兩顆「內爆」型,一顆「槍法」型。「內爆」型原子彈如果研製成功,就表明下一步有可能研製出氫彈。
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採用了「內爆」型。所謂「內爆」型是將大量炸葯起爆的能量壓向內心,產生高溫、高壓,使內心裡的核材料產生裂變,釋放出大量核能。但是困難的問題在於炸葯起爆後,能量並不是完全向內心壓縮,而是向四周擴散,這就無法實現核裂變。
要解決這一重大技術關,應當是如何使炸葯同步起爆,能量聚焦,科學家把這一技術問題叫作同步聚焦。
經過無數次的理論計算和試驗,科研人員從北京長城腳下試驗到青海湖金銀灘,從小型到中型再到大型,從局部到整體,一步一步地試下去,最後實現了炸葯起爆的能量完全壓向內心,突破了同步聚焦技術關。
研製出鈾235
1964年初,核材料鈾235已經研製成功。鈾235的研製過程從探礦、選礦、開採到最後提取成功,有上百道工序,經過了許多家工廠。從南方的礦山開挖、選礦,由粗加工到細加工,再到精加工,一步一步篩選,一步一步提取,將半成品送到北方某工廠,再由北方某工廠加工後送到西部多家工廠,最後提取。整個工藝流程要經過大半個中國,缺少一道工序也不成。每一道工序都有極嚴格的技術要求,工作量之大、工藝要求之細、技術要求之強,不具有真才實學的行家裡手是完不成的。
1964年10月16日北京時間下午2時59分40秒,歷史性的時刻到了,主控站技術人員按下決定歷史的電鈕,10秒鍾後,自動控制系統進入自動控制狀態,這時倒計時從10到零順序跳動。零點一到,強光閃亮,天地轟鳴,巨大的蘑菇雲翻滾而起,直上藍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完全成功。
㈧ 美國研究原子彈用了多長時間,中國用了多長時間
美國研究原子彈歷時6年,中國研究原子彈歷時5年。
美國:
1939年4月羅斯福採納愛因斯坦的建議,下令成立一個鈾委員會,開始原子彈的研製工作。1942年6月美國陸軍部開始實施的利用核裂變反應來研製原子彈的計劃,亦稱曼哈頓計劃。
1945年7月15日凌晨5點30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胖子」試驗成功。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
中國:
中國於1958年開始研究,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8)中國用多少年制原子彈擴展閱讀:
原子彈(Atomic bomb)是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應的光熱輻射、沖擊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殺傷和破壞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積放射性污染,阻止對方軍事行動以達到戰略目的的大殺傷力武器。
主要包括裂變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彈)和聚變武器(亦稱為氫彈,分為兩級及三級式)。亦有些還在武器內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輕元素,以增大輻射強度擴大污染,或加強中子放射以殺傷人員(如中子彈)。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進行核裂變或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產生爆炸作用,並具 有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的總稱。
㈨ 鄧稼先製造原子彈用了幾年
中國原子彈的從立項到爆炸算是6年時間,實際研發時間只有5年不到。
1958年,毛澤東正式表態:「那麼好吧,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中國的核工業正式上馬了。原子彈正式開始確定研製了。
我國的原子彈正式起步研製是1959年下半年。1964年10月16日北京時間下午2時59分40秒,歷史性的時刻到了,主控制站技術人員按下決定歷史的電鈕,10秒鍾後,強光閃亮,天地轟鳴,巨大的蘑菇雲翻滾而起,直上藍天。成功了,我們向全世界說成功了。
(9)中國用多少年制原子彈擴展閱讀:
1957年,中國與蘇聯經過多次談判協商,10月份,兩國正式簽訂了國防新技術協定。該協定明文規定,為援助中國製造原子彈,蘇聯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並派專家來中國幫助研製。
1959年初來了一位蘇聯專家,但是他對原子彈的技術問題隻字不提,怎麼問他都不說,就是重復一句話「你們都去工廠實習」。他口袋裡裝了一本資料,上班拿出來看看,下班裝著就走,從不讓中國人接觸。
1960年7月16日,赫魯曉夫完全翻臉不認賬了,決定撤走在華全部專家。8月23日,在核工業部系統工作的200多名蘇聯專家全部撤回國,並把重要的圖紙資料全部帶走,原來應該供應的設備也不供應了。中央果斷決定,自力更生,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
鄧稼先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
㈩ 中國用了多長時間研製核武器
955年,中國地質部門就開始了鈾礦的勘探,並找到了豐富的鈾礦。1956年,國防部成立了第五研究院,即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院長由錢學森擔任。1958年秋天,34歲的物理學家鄧稼先擔任了核武器的研究設計院的理論部主任。
他在北京大專院校選擇了28名專家,組成了中國核武器研究的基本科技力量。1959年,中國科學家們對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計算獲得了成功,以祝麟芳任廠長、姜聖階任總工程師的核工業企業的建設也初獲成效。在蘇聯撤走專家之後,中國重新調整計劃,代號為「596工程」。1964年10月,中國完成了第一顆原子彈的組裝。10月16日15時,在人跡罕見的羅布泊,巨大的蘑菇狀煙雲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4年6月17日,中國又在羅布泊核試驗基地上空,成功試驗爆炸了一顆氫彈,這標志著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能夠製造和擁有各種核武器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