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古代三皇五帝是誰哪個朝代的
三皇五帝,含義有二:
1.指歷史人物。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農皇)。五帝,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第二種說法指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第三種說法指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秦國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為五帝。
2.指歷史時期。即「三皇五帝時代」,又稱「上古時代」、「遠古時代」或「神話時代」。也可以簡稱為「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率領民眾開創了中華上古文明,近現代考古發現了大量與這一時期相對應的龍山文化遺址,證明三皇五帝時期確實存在。
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僅僅是原始社會中後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皇」或「帝」。人民則把他們敬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績。
❷ 中國古代的三皇五帝指的是什麼
❸ 三皇五帝是哪三皇哪五帝呢
三皇分別指的是:羲皇、燧皇、炎皇。而五帝指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會中後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皇”或“帝”。
❹ 中國古代三皇五帝,是哪三皇,哪五帝
我記得這答案版本很多的。。
指古代傳說中的帝王,說法不一,通常稱伏羲、燧人、神農為三皇。或者稱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五帝通常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中國最早的古史系統。中國的古史傳說中,到戰國時期形成幾種「五帝」說;戰國末始有「三皇」一詞,到漢代才形成幾種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說。
「皇」的原義是「大」和「美」,不作名詞用。戰國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為人主的稱呼,遂用「皇」字來稱上帝,如《楚辭》中的西皇、東皇、上皇等。時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稱為「三皇」。在《周禮》、《呂氏春秋》與《莊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並對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義作了解釋,但都未實定其人名。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無比,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基本上,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說,五帝也有五說。
❺ 歷史上的三皇五帝是指哪三皇 哪五帝
感謝邀請
大家對炎帝和黃帝都很了解,我們中國人之所以稱為炎黃子孫,正是因為這兩位先輩,而歷史中的三皇五帝都是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和犧牲的,為此,人們對他們的記憶尤深,但是大家熟知的只是三皇五帝這個合稱,卻不知道三皇五帝都是誰,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普及一下。
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一般認為是顓頊、帝嚳、堯、舜、大禹。這里採用《帝王世紀》中的說法。
❻ 三皇五帝是哪三皇哪五帝
把伏羲、女媧、神農稱為「三皇」;把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稱為「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原地區在夏朝以前歷史的一個籠統稱呼。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但普遍來說,「五帝」的爭議相對比「三皇」少,其中一個原因是《史記》有《五帝本紀》。以下是「三皇五帝」幾個常見的定義:
神人說
「神人說」的支持者認為「三皇」是指人世初期的三位神皇,分別是「天皇」、「地皇」、「人皇」。而五帝,則是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顓頊高陽氏、帝堯陶唐氏和帝舜有虞氏。
部族說
另一個說法,指「三皇」其實是古時候三個先進的民族,分別是有巢氏、燧人氏以及伏羲氏。而五帝,則是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顓頊高陽氏、帝堯陶唐氏和帝舜有虞氏。
第三種說法
第三種說法,認為「三皇以道治,五帝為德化」。所以「三皇」是古時三位有道的君主,分別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及黃帝有熊氏;而「五帝」則是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及帝舜有虞氏。
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睥、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曠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燥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門先紀。
史記中記載,五帝的關系為:少昊為玄囂,又名青陽,是黃帝的兒子。顓頊為高陽,是玄囂的侄子。嚳帝為高辛,是玄囂的孫子。嚳帝之子有摯和放勛,摯先為帝,但能力太弱,後傳位於放勛,放勛就是堯。又稱唐堯。堯後來禪讓給舜,舜稱虞舜,故五帝又稱為:少昊、顓頊、嚳、唐、虞。對應的三皇為:伏羲、神農、黃帝。
有關三皇五帝的幾種不同組合,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一些說法:
一三皇:
⒈燧人、伏羲、神農(《尚書大傳》);
⒉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
⒊伏羲、祝融、神農(同上》;
⒋伏羲、神農、黃帝(《古微書》)。
二五帝:
⒈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⒉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⒊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⒋黃帝、少昊、顓頊、嚳、堯(《資治通鑒外紀》)。
總體來看,三皇五帝是分為幾個時間段的,燧人、伏羲、女媧屬於舊石器時代,燧人、女媧為早期,而伏羲為晚期,其餘則都屬於新石器時代。神農、帝嚳最早,神農為前大汶口文化,帝嚳為早於仰韶文化的裴李崗文化;黃帝、炎帝、顓頊、太昊、少昊基本同時,黃帝屬紅山文化,炎帝、顓頊屬仰韶文化,太昊屬薛家崗文化,少昊屬於大汶口文化;祝融稍晚,屬石家河文化;堯、舜最晚,進入龍山文化階段,堯位於晉南,屬陶寺文化,舜(為)位於晉西南和豫西,屬河南龍山文化的造律台類型。
❼ 三皇五帝,到底指的是哪三皇哪五帝
三皇五帝是歷史神話人物,是“三皇”和"五帝"的合稱。 現在我們所熟知的三皇與五帝:三黃是指伏羲女媧和神農,五帝則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❽ 中國古代的三皇五帝分別是誰
1.三皇:燧人氏(燧皇)、伏羲氏(羲皇)、神農氏(農皇)
2.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
三皇源引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且認為泰皇最貴。那麼,泰皇是誰?《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書大傳》和《白虎通義》等,則又主張三皇應為燧人、伏羲、神農,而《運斗樞》、《元命苞》等緯書,除了認同伏羲、神農外,補上了創造人類的女媧。此外,《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通鑒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由此看來,伏羲、神農佔了三皇之兩席,三皇五帝究竟指誰?對於三皇有很多的說法,無從確定。
《史記·秦始皇本紀》:「天皇、地皇、泰皇」《史記·補三皇本紀》引《河圖》、《三五歷紀》:「天皇、地皇、人皇。」《太平御覽》引《春秋緯》:「天皇、地皇、人皇。」《尚書大傳》:「燧人、伏羲、神農。」《白虎通義·號》:「伏羲、神農、祝融。」《風俗通義·皇霸》第一,引《春秋緯運斗樞》:「伏羲、女媧、神農。」《帝王世紀》:「伏羲、神農、黃帝。」《三字經》: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伏羲、神農、黃帝)
由於《帝王世紀》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最接近傳說時代黃帝王朝的中國最古的的三位帝王。另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五帝源引
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而《禮記·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皞、顓頊為五帝;《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秦國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位五帝。按呂不韋十二紀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時和五行之神。黃帝居中,具土德;太皞居東方,具木德,主春,亦稱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稱炎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稱白帝;顓頊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稱黑帝。(《呂氏春秋·召類》)三皇五帝究竟指誰?對於五帝,則一般採取《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庖犧(就是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鑒外紀》);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偽《尚書序》);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個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黃帝(軒轅)、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農)、白帝(少昊)、黑帝(顓頊)(五方上帝)。
知識拓展:
燧人氏(燧皇)
舜(shùn):中國上古時代的部落的官。被後世尊為帝,列入「五帝」。姓姚又姓媯,名重華,字都君。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號,故後世以舜簡稱之。
舜在歷山耕田,當地人不再爭田界,互相很謙讓。人們都願意靠近他居住,兩三年即聚集成一個村落。當時部落聯盟領袖帝堯年事已高,欲選繼承人,四岳一致推舉舜,於是,堯分別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九名男子侍奉於舜的左右,以觀其德;又讓舜職掌五典、管理百官、負責迎賓禮儀,以觀其能。皆治,乃命舜攝行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