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語的發源地在哪
英語發源地:英國英格蘭。
英語由古代從丹麥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以及德國、荷蘭及周邊移民至不列顛群島的盎格魯、撒克遜以及朱特部落的白人所說的語言演變而來,並通過英國的殖民活動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由於在歷史上曾和多種民族語言接觸,它的詞彙從一元變為多元,語法從「多屈折」變為「少屈折」,語音也發生了規律性的變化。
在19至20世紀,英國以及美國在文化、經濟、軍事、政治和科學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使得英語成為一種國際語言。如今,許多國際場合都使用英語做為溝通媒介。
古英語受低地日耳曼語影響很大,比如動詞,基本詞彙,發音,復合詞結構,形態變化很復雜,但是與現代的標准德語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現代英語並非起源或演變自羅曼語族亦或是法語,但是數萬現代英語詞彙,很大一部分來自法語,約5萬英語詞彙與法語接近甚至是完全相同,現代英語和多數現代歐洲語言都改用字母拼寫。
(1)英語起源於中國哪裡擴展閱讀:
歷史時期:
一、古英語時期——公元449年至1100年
古英語時期共有四種主要方言:
(1)諾森伯里亞方言--洪伯河(the Humber)以北的方言。
(2)梅爾西亞方言--界乎洪伯河與泰晤士河之間的英國中部地區的方言。
(3)肯特(Kentish)方言--居住在英國東南部地區的朱特人的方言。
(4)西撤克遜方言--泰晤士河以南的方言。諾森伯里亞和梅爾西亞這兩種方言又合稱盎格里亞方言,即盎格魯人居住地區的方言。
二、中古英語時期——公元1100年至1500年
三、現代英語時期——公元1500年至今。
現代英語時期又細分為:
(1)早期現代英語時期——公元1500年至1700年;
(2)後期現代英語時期——公元1700年至當前。
標音符號在詩歌或劇本中有時也會用到,能夠將平常不發音的音節標記為發音,來達到戲劇化的效果或者保持詩歌的韻律。在古代或仿古作品中很常見,如「-ed」的後綴經常標記開音符,使其發音,例:cursèd。
在某些古文中(特別是英式英語),連字現象很普遍,如archæology,œsophagus和encyclopædia等。這些詞都為拉丁或希臘詞源。
英語語法基於日耳曼語源,雖然一些18世紀和19世紀的學者試圖把法語和古拉丁語的語法應用於英語,但是並不成功。英語與其他所有的印歐語系語言相比,沒有那麼復雜的屈折變化,也失去了幾乎所有陰陽性變化。
基本上,英語除了人稱代詞以外,已失去了性和格的分別了,它更強調詞語間相對固定的順序,也就是說英語正朝向分析語的方向發展(如貓尾可以寫作cat tail,而不必寫作cat's tail,這里的貓cat直接用了詞根原形,而沒用屬格詞綴cat's)。
❷ 英語在中國的歷史
英國人很早就通過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購得中國的絲綢,瓷器,茶等商品. 中國商品有很大的需求,以往的利潤被地中海和中亞國家壟斷盤剝.
地圓學說激發了哥倫布向西航行到中國的慾望,但他只到了美洲.後來英國海上霸權超過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於1600年在印度建立東印度公司,以此為大本營與中國和其它亞洲國家交往.
英語是在商務和傳教士的交往中逐步傳到中國,大量頻繁的交流出現於門戶開放的洋務運動之後。
❸ 英文的起源是哪裡
英語屬於西日耳曼語支,起源於盎格魯-弗里西亞方言,是在日耳曼人(主要來自今天的
.
現在,人們現在所講的古英語是長時間以來多個殖民部落的方言融會而構成的。
❹ 英語是誰發明
英語
英語,即英國的語言,英國的普通話為聲調詭秘的倫敦音.
英語是目前全世界最為通用的語言,原因來自於英國當時的強大,可想而知,如果中國在近三個世紀都保持世界霸主地位的話,世界最為重要的通用語言將為漢語.
目前本土語言是英語系的有英國,英屬各國,英國殖民地,美國等,甚至印度,新加坡這樣的亞洲國家也將英語做為官方語言,當然這與當時英國的殖民主義有關,也可見英語應用的廣泛程度遍布世界各個角落.
英語在下列國家和地區是第一語言:澳大利亞、巴哈馬、愛爾蘭、巴貝多、百慕大、蓋亞那、牙買加、紐西蘭、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英國和美國。
英語在下列國家和地區中是主要的語言,這些國家包括巴西(連同葡萄牙語)、加拿大(連同法語)、多米尼克、聖路西亞和聖文森及格瑞那丁(連同法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愛爾蘭共和國(連同愛爾蘭語)、賴比瑞亞(連同非洲語言)、新加坡和南非(連同南非荷蘭語和其它非洲語言)。
英語是下列國家和地區的官方語言,但不是本地語言:斐濟、迦納、甘比亞、香港、印度、吉里巴斯、賴索托、肯亞、納米比亞、奈及利亞、馬爾他、馬紹爾群島、巴基斯坦、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索羅門群島、薩摩亞群島、獅子山、史瓦濟蘭、坦尚尼亞、尚比亞和辛巴威。
另外,英語在歐洲及日本是最普遍作為外語來學習的語言(32.6%),接著是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
英語來源:
英語(English)屬於印歐語系中日耳曼語族下的西日耳曼語支,由古代從歐洲大陸移民大不列顛島的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說的語言演變而來,並通過英國的殖民活動傳播到世界各地。根據以英語作為母語的人數計算,英語可能是世界上第三大或第四大語言(1999年統計為322,000,000人),但它是世界上最廣泛的第二語言。上兩個世紀英國和美國在文化、經濟、軍事、政治和科學上的領先地位使得英語成為一種國際語言。英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
與英語最接近的無疑是弗里西語,這種語言現在仍然被在荷蘭北部弗里斯蘭省的大約50萬人使用。一些人認為蘇格蘭語是與英語接近的一個獨立語言,而一些人則認為它是英語的一個方言。蘇格蘭語傳統上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語言(有人甚至認為Ebonics是一個獨立的語言,但是這很有爭議性)。除了弗里斯蘭語外最接近英語的就是在荷蘭東部和德國北部的低地撒克遜語。其它相關的語言包括荷蘭語、南非荷蘭語和德語。諾曼人於11世紀征服英國,帶來大量法語詞彙,極大地豐富了英語。
英語歷史:
早期日耳曼人部落(弗里西族、盎格魯族、撒克遜族與朱特族)移民到英格蘭,英語就是從他們的語言中變化繼承下來。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公元449年左右,不列顛群島國王伏提庚(Vortigern)邀請「盎格魯親戚們」來幫助他對抗皮克特人。作為回報,他賜予盎格魯族東南部的領土。隨後他又進一步尋求支援,撒克遜族、盎格魯族與朱特族人紛紛前來。《編年史》記載,最終這些「移民」建立了七個王國:諾森伯利亞、麥西亞、東盎格利亞、肯特、埃塞克斯、蘇塞克斯、威塞克斯。
日爾曼人入侵後,統治了當地的凱爾特語民族,本地語言主要於蘇格蘭、威爾士、康沃爾與愛爾蘭存活了下來。這些入侵者的語言逐漸形成了「古英語」,與近代弗里西語極為相象。English(英格蘭人、英語)、England(英格蘭)和East Anglia(東盎格利亞)這三個詞是分別從描繪盎格魯族的詞彙發展而來:Englisc、 Angelcynn、Englaland。
1066年諾曼征服後三百年內,英格蘭的國王只講法語。因此一大批法語詞彙進入了古英語,古英語本身也失去了大部分曲折變化,進化為中古英語。1500年左右的母音大推移將中古英語變形為近代英語。古英語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貝奧武夫》,中古英語則是《坎特伯雷故事集》。
近代英語在莎士比亞所處的時期開始繁榮,一些學者將之分為早期近代英語與後期近代英語,分界線為1800年左右。隨著不列顛對全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佔領和殖民,當地語言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英語的發展。
音節
英語單詞是由字母組成,字母構成音節,有的詞包含一個音節,有的詞包含兩個、三個或更多的音節,分別稱為單音節詞、雙音節詞和多音節詞。單音節詞單獨存在的時候,一般都是重讀的。雙音節和多音節詞一般只有一個音節是重讀的。多音節除重音節外,有時還有一個次重讀音節。
音節的核心是母音,由一個或幾個母音字母代表。
弄清開音節、閉節的含義。
(1) 開音節(分為絕對開音節和相對開音節兩類)
①以一個母音字母結尾的重讀音節,稱為開音節,或稱絕對開音節。這個母音字母讀它字母的本身音,即所 的「長音」。如I ,go ,my ta-ble, student,me , no, hi, he.
②包含一個母音字母的重讀音節,在母音字母後面有一個輔音字母(r除外),還有一個不發音的字母e,這種重讀音節也叫開音節,或稱相對開音節。即:「一個母音字母+一個輔音字母+e(不發音)」結尾的音節叫相對開音節。這個母音也讀它字母的本身音(名稱音)。如:bike, nose, plane, face.
(2)閉音節
包含一個母音字母,而以輔音字母(r,w除外)結尾的重讀音節,稱為閉音節。即以「一個母音字母+一個或幾個輔音字母」結尾的音節叫閉音節。如at、desk、in、not、bus等。這種音節中母音字母不讀它的字母本身,而讀它的「短音」。即a發[æ],e發,i發,o發 。
母音字母在閉音節中讀規定的短音。
英語發展
現代英語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代英國英語 British English 1601年 英國莎士比亞,現代英語的奠基
第二代美國英語 American English 1831年 美國韋伯斯特,現代英語的規范
第三代國際英語 World English 1995年 中國新世界國際,現代英語的發展———— 世界現代英語發展史上第三個里程碑!英文是拉丁文演化來的!
❺ 中國的英文的來歷
中國英文china的由來
說法一:起源於印度古梵文「支那」。這個支那又作脂那、至那。文僧蘇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諸文,曾撰有《梵文典》。他認為China起源於古梵文「支那」,初作Cina。他研讀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發現支那一詞最早見於這兩部著作,其原義為「智巧」。
說法二:明朝的時候,大批的中國瓷器產品就開始輸往西方世界。波斯人稱中國的瓷器為chini,歐洲商人在波斯購買中國瓷器也同時把一詞帶回了西方。後來,他們又把chini改為china,並且把生產china的中國也一並稱為China。
說法三:和秦朝有關。《美國遺產大詞典》的解釋是,「China」一詞與公元前三世紀的秦朝有關,「China」是秦國的「秦」的譯音,這一觀點首先是羅馬傳教士衛匡國(Martini, Martin)在1655年最早提出來的。
說法四:在公元前五世紀,東方的絲綢已成為希臘上層社會喜愛的衣料,因此,有學者認為「Cina」一詞由來於絲綢的「絲」,其依據是希臘史學家克特西亞斯(Ctesias)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賽里斯人(Serica),由此認為「賽里斯」是由「Cina」轉變而來。
說法五:中國北方諸族之裔呈通古斯、蒙古、突厥三大語族並存的局面,是上古語言生態融合而成的較為簡單的表象。以匈奴疆域之龐大,影響之廣,其語言和血緣必然混雜;是一個多血緣多語言的部落聯盟。總的來看,語言接近後世蒙古民族的形態。
同屬於通古斯語。因此,「Cina」一詞的含義應該能夠在今天的蒙古語中得到相應的解釋。在蒙古語中的讀音可謂與「Cina」非常相象,讀做「赤那」,意思為「狼」。由於當時游牧民族強悍,以遠播到歐洲。
(5)英語起源於中國哪裡擴展閱讀:
早在東漢時期,古人就在昌南(現在的景德鎮)建造窯坊,燒制陶瓷。到了唐朝,由於昌南土質好,先人們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優點創制出一種青白瓷。青白瓷晶瑩滋潤,有假玉器的美稱,因而遠近聞名,並大量出口歐洲。在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年起)改名景德鎮。此時所制瓷器已負盛名,特供御用。十八世紀以前,歐洲人還不會製造瓷器,因此中國特別是昌南鎮的精美瓷器很受歡迎。在歐洲,昌南鎮瓷器是十分受人珍愛的貴重物品,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就這樣歐洲人就以「昌南」作為代稱。
從時間上來看,景德鎮的陶瓷出現於東漢,秦朝建立於公元前221年。從專家們提供的資料看,「Cina」一詞在印度梵文中的出現的最遲時間也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茶葉的出口也要晚於這一時期。由此可見,印度梵文中的「Cina」和中國的「茶」、景德鎮的「瓷」及中國秦國的「秦」並無關系。 關於賽里斯國的絲綢在西方的許多文獻中有許多記載,如在《希臘拉丁作家遠東古文獻輯錄》一書中,囊括了從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十四世紀期間九十多部希臘文和拉丁文著作中關於塞里斯國的記述。希臘史學家克特西亞斯(Ctesias)在公元前四世紀就提到的賽里斯國(Serica)。
專家們認為,由Serica演化出來英語的錫爾克(silk)、俄語的旭爾克,均來源於中國「絲」字的諧音,是這些國家對絲綢的稱呼。但在印度梵文中記錄中國的名稱是「Cina」,而由此衍生出的英文是 「China」,波斯文是「Chin」,阿拉伯文是「Sina」,拉丁文是「Sinae,」 法文是「Chine」,德文是 「China」,義大利文是「Cina」。
俄文的「中國」名稱是根據公元九世紀的遼國「契丹」(KITAN ,kitai)的音譯得來的。很明顯,在許多歷史文獻的記述里,那個生產絲綢和販賣絲綢的賽里斯國(Serica)和古印度梵文中的「Cina」,代表的並不是同一個概念,所指的並不是同一個國家或地區,也就是說,「Cina」與「絲」並無關系。本人傾向於古印度梵文「智慧」的意思。
網路-China
❻ 國際英語的起源
1.中國有普及英語的基礎,國際英語起源於中國。
公元二十世紀後期,具有六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大陸實行全面對外開放,進入市場經濟和社會科技快速發展的繁榮時期,中國的國際交往和民間往來日益增多,英語等外語迅速發展普及。以許國璋,張道真,簿冰等中國英語教授為代表的數千名老一代華人英語學家學者言傳身教,潛心鑽研,著書立說,承前啟後。幾十年來,為中國的英語外語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英語教學已成為中國大中小學和研究院所的舉足輕重的學科之一,近百萬英語教員遍布全國城市和鄉村的各個角落,英語成為中國的第一外語,世界上沒有一個非英語國家能夠象中國一樣,擁有數量如此之眾,學說如此之廣的英語學者和專家。中國具有深入研究英語交流科學的廣泛基礎,和創新世界語言文化的深厚底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創新,客觀上,直接引起了國際英語在中國的產生。
2.英語已成為國人最通用的國際語言。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創新的發展和國際交往交流的擴大,善於學習的中國人越來越崇尚英語,中國的英語外語學習者日積月累超過3億,已經相當於英美等6個英語母語國家人口的總和,世界上沒有一個非英語國家能夠擁有數量如此之眾的英語外語學習群體,英語在中國逐步走向繼漢語之後,第二交際語言的地位. 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科技的活躍,中國已成為世界各國和各地的區域性英語語言的交匯點和通用地;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英語專用頻道,用既不同於英國英語,又區別於美國英語的獨特的語言風格;24小時向全世界播送英語,一種兼有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口頭英語和書面英語,標准英語和地方俚語,傳統英語和現代英語的嶄新的英語語言形式———「國際英語」(Worldenglish)在中國已經雛形,國際英語正滿足中國和世界日益開放的需要,迅速發展, 逐步深入人心,廣受歡迎,從城市到鄉村,正在全國各地方興未艾,到處都能聽到國際英語的聲音。
❼ 英語起源
英語發源地:英國英格蘭。
英語起源於盎格魯-薩克遜語,一種西日耳曼方言(舊低地語), 目前在使用的英語中,還包括一部分對其他語言的吸收以及少數新造詞,包括很多拉丁語。
早期日耳曼人四支部落(盎格魯族、撒克遜族、朱特族和弗里西族)移民到英格蘭,英語就是從他們的語言中變化繼承下來。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公元449年左右,大不列顛群島國王伏提庚(Vortigern)邀請「盎格魯親戚們」來幫助他對抗皮克特人,於是他賜予盎格魯族東南部的領土作為回報。
英語(English)是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下的語言,由26個字母組合而成,英文字母淵源於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淵源於希臘字母,而希臘字母則是由腓尼基字母演變而來的。
英語是國際指定的官方語言(作為母語),也是世界上最廣泛的第一語言,英語包含約49萬詞,外加技術名詞約30萬個,是詞彙最多的語言,也是歐盟以及許多國際組織以及英聯邦國家的官方語言,擁有世界第三位的母語使用者人數,僅次於漢語和西班牙語母語使用者人數。
❽ 英文最早起源於哪裡
英文最早起源於早期日耳曼人西支部落.
英語(English)屬於印歐語系中日耳曼語族下的西日耳曼語支,由古代從歐洲大陸移民大不列顛島的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說的語言演變而來,並通過英國的殖民活動傳播到世界各地。根據以英語作為母語的人數計算,英語可能是世界上第三大或第四大語言(1999年統計為380,000,000人),但它是世界上最廣泛的第二語言。上兩個世紀英國和美國在文化、經濟、軍事、政治和科學上的領先地位使得英語成為一種國際語言。英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
與英語最接近的無疑是弗里西語,這種語言現在仍然在荷蘭北部弗里斯蘭省中使用,大約有50萬個使用者。一些人認為低地蘇格蘭語是與英語接近的一個獨立語言,而一些人則認為它是英語的一個方言。蘇格蘭語荷蘭東部和德國北部的低地撒克遜語。其它相關的語言包括荷蘭語、南非荷蘭語和德語。諾曼人於11世紀征服英國,帶來大量法語詞彙,很大程度地豐富了英語詞彙。
早期日耳曼人西支部落(盎格魯族、撒克遜族、朱特族和弗里西族)移民到英格蘭,英語就是從他們的語言中變化繼承下來。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公元449年左右,不列顛群島國王伏提庚(Vortigern)邀請「盎格魯親戚們」來幫助他對抗皮克特人,於是他賜予盎格魯族東南部的領土作為回報。隨後他又進一步尋求支援,撒克遜族、盎格魯族與朱特族人便紛紛前來。《編年史》記載,最終這些「移民」建立了七個王國:諾森伯利亞、麥西亞、東盎格利亞、肯特、埃塞克斯、蘇塞克斯、威塞克斯。
日爾曼人入侵後,統治了當地的凱爾特語民族,本地語言主要於蘇格蘭、威爾士、康瓦耳與愛爾蘭存活了下來。這些入侵者的語言逐漸形成了「古英語」,與近代弗里西語極為相像。English(英格蘭人、英語)、England(英格蘭)和East Anglia(東盎格利亞)這三個詞是分別從描繪盎格魯族的詞彙發展而來:Englisc、 Angelcynn、Englaland。
公元九世紀,斯堪的納維亞人大規模侵入英國北部。九世紀末,入侵者幾乎佔領了整個英國的東半部。斯堪的納維亞人說的是北日爾曼語。北日爾曼語和西日爾曼語的差別不是很懸殊。斯堪的納維亞人入侵的結果使大量斯堪的納維亞語(以古諾斯語 Old Norse 為代表)的詞彙進入了古英語的詞彙。古諾斯語和古英語有很多同義詞彙,結果古諾斯語詞在英語詞彙里往往取古英語詞而代之。
1066年諾曼征服後三百年內,英格蘭的國王只講法語。因此一大批法語詞彙進入了古英語,古英語本身也失去了大部分曲折變化,形成中古英語。1500年左右的母音大推移將中古英語變形為近代英語。古英語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貝奧武夫》,中古英語則是《坎特伯雷故事集》。
近代英語在莎士比亞所處的時期開始繁榮,一些學者將之分為早期近代英語與後期近代英語,分界線為1800年左右。隨著不列顛對全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佔領和殖民,當地語言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英語的發展。